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人工培育的似刺鳊(鱼句)(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与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70日龄间,似刺鳊(鱼句)全长平均日增长率为3.55%,体重平均日增长率为11.26%,头长/全长值随着13龄的增长而变小.全长(L,mm)与体重(M,mg)的关系式为M=0.001 2 L2-0.056 4L+0.650 4;体重(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0.004 3 e0.0936D;全长(L,mm)和日龄(D,d)的关系式为L=0.015 4 D2-0.012 8 D+8.196 5.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20日龄晚期仔鱼全天均有很高的摄食发生率,小高峰出现在8:00时;40日龄稚鱼则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日摄食率2.337 6%.20 13龄仔鱼和40日龄稚鱼饱食后分别经6 h、5 h整个消化道排空.在水温25℃及饥饿空胃状态下,10日龄仔鱼只经3 d即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5 d全部死亡;20日龄仔鱼经6 d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9 d全部死亡;40 13龄稚鱼经7 d才开始出现死亡个体,10 d后全部个体均死亡.  相似文献   

2.
半滑舌鳎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水温23.4-24.0℃、盐度33.00、pH7.78-8.02的培养条件下,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全长为3.55±0.161mm(n=60),依照公式4/3π.R/2.(r/2)2计算其卵黄囊体积为0.606±0.106mm3(n=60)。1日龄仔鱼,全长为4.99±0.211mm(n=10),卵黄囊体积较初孵仔鱼缩小近10倍,约为0.066±0.008mm3(n=10);2日龄,仔鱼的巡游模式建立,仔鱼全长为5.61±0.069mm,卵黄囊体积为0.030±0.002mm3(n=10),口初开;2.5日龄,口完全裂开,口裂0.24±0.024mm(n=10),仔鱼进入摄食期;3日龄,仔鱼的外源性摄食关系初步建立;4日龄,仔鱼的摄食率达100%,完成了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转换;5日龄,仔鱼的卵黄完全被吸收,仅剩聚成一团的小油球,仔鱼的混合营养期持续2.5天时间;21日龄,稚鱼全长为12.96±0.611mm(n=11),仍有40%的个体残余的油球还没有完全被吸收,其体积仅为0.0000005±0.000003mm3(n=11)。仔鱼发育过程中,其长度的生长存在内源性营养阶段的快速生长、混合营养阶段的慢速生长以及饥饿期间的负生长三个生长期相,平均增长率为0.45mm/d,依照TL=aD3 bD2 cD d方程式对仔鱼的全长与日龄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mm)=0.0026D3-0.0704D2 0.7993D 3.55(R2=0.9811,n=324)。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第10天(即9日龄)。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约6天,不可逆转饥饿期的时间约3天。残余的油球较长时间的存在,相对地延长了仔鱼混合营养期的时间,对仔鱼的发育、生长和存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20日龄的个体都具有胸角这个明显的形态学特征,只是饥饿个体和不可逆转饥饿期个体的胸角比摄食个体更为明显和尖锐,胸角不能作为区分健康仔鱼和饥饿仔鱼的形态学依据之一[动物学报51(6)1023-1033,2005]。  相似文献   

3.
微流水培养条件下斑鳜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孵化环道连续微流水培养、水温(24±2)℃条件下,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初孵仔鱼全长为(4.87±0.10)mm(n=50),卵黄囊体积为(1.461±0.172)mm3(n=50),油球直径为(0.47±0.04)mm(n=50).仔鱼孵出12h,胸鳍增大,具有一定阵发性水平游动能力,1日龄巡游模式建立;2日龄口膜消失,开始主动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3 日龄外源性摄食关系完全建立.5日龄仔鱼的卵黄和油球全部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15日龄全长达到(13.72±0.76)mm(n=12).仔鱼发育过程中,其全长生长存在内源性营养阶段的较快速生长,混合营养阶段的慢速生长以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的快速生长三个生长期相,平均增长率为0.59 mm/d,对仔鱼全长TL(mm)与日龄D(d)进行同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4D3+0.0283D2+0.2159D + 4.9335(R2=0.985,n=261).2-15 日龄,口宽与全长呈正比关系.仔鱼从初孵到PNR仅为5-6d,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4d,仔鱼依赖外源性营养开始时间较早,对饥饿的耐受力较差.  相似文献   

4.
饥饿对食蚊鱼仔鱼摄食、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饥饿胁迫下食蚊鱼仔鱼的摄食、生长和外部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水温(28.5±1.2)℃时,仔鱼产出2h后鳔完成充气即建立巡游模式并开始觅食,摄食比率迅速达到100%,其混合营养期仅有4h.实验期间,投喂组仔鱼的摄食比率一直保持在100%;饥饿组仔鱼在饥饿0-3d内初次摄食比率同样可达到或接近100%,但第4天开始下降,第6天初次摄食比率降至0,抵达饥饿不可逆点(PNR)时间为产出后第5.5天左右.投喂组初产仔鱼对1-2龄期库蚊幼虫的摄食强度为(2.9±1.4)ind/individual·h,摄食强度随日龄显著增长;饥饿组仔鱼在饥饿0-5d内其初次摄食强度也随日龄及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增长,但均显著低于相应日龄的投喂组仔鱼,其初次摄食比率与初次摄食强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饥饿仔鱼在PNR前约1.5d时其累计死亡率已超半数,达(64.4±18.1)%,抵达PNR后数小时内残存个体全部死亡.实验结束(6d)时投喂组仔鱼5项生长指标呈不等速增长,其中体重增长最为显著,瞬时增长率达0.0275/d,此时腹鳍发育基本完备,进入幼鱼期.而同期饥饿组仔鱼形态发育停滞,多项生长指标出现负增长,其中体高负增长最为明显,其瞬时增长率为-0.0511/d;体重次之,体长负增长则不甚明显.饥饿仔鱼在接近或处在PNR期时腹部萎缩呈弧形,体长/体高>5,而同期投喂组仔鱼体长/体高<4.5,两者差异显著,可作为鉴别饥饿仔鱼和健康仔鱼较理想的形态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5.
半滑舌鳎早期形态及发育特征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半滑舌鳎卵子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 ,卵径 1 18-1 3 1mm。卵膜薄、光滑、透明 ,具弹性。多油球 ,一般为 97-12 5个 ,多数在 10 0个左右 ,油球径 0 0 4-0 11mm。在培养水温为 2 0 5-2 2 8℃的条件下 ,卵子授精后 3 7h仔鱼孵出 ,3 0min后仔鱼全部孵出。初孵仔鱼全长 2 56-2 68mm。 1日龄仔鱼 ,出现胸鳍芽。 1 5日龄仔鱼 ,巡游模式基本建立。 2日龄仔鱼 ,逐渐建立外源性摄食关系。 3日龄仔鱼 ,出现鳔泡 ,个体发育进入后期仔鱼期。 18日龄 ,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 2 5日龄稚鱼 ,右眼开始向上移动。 2 7日龄稚鱼 ,右眼已转到头顶。 2 9日龄稚鱼 ,右眼完全转到左侧 ,胸鳍退化 ,各鳍鳍条发育完全。 57日龄 ,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 79日龄幼鱼 ,鳔退化、鳞片发育完全 ,侧线 3条。研究结果表明 :前期仔鱼培育期间 ,除了严格控制适宜的培养水温外 ,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一定密度的适口饵料 ,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技术措施之一 ;稚鱼变态期间加强鲜活饵料的投喂是提高稚鱼变态成活率的关键所在。仔鱼孵化后出现的管状感觉器官以及背、臀鳍膜上的泡状结构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态和生理作用尚不清楚。半滑舌鳎成鱼无鳔和无胸鳍 ,而在早期发育期间具有鳔泡和胸鳍 ,这是生物个体发育史中祖先特征的重演  相似文献   

6.
以人工繁育的俄罗斯鲟仔鱼为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初次摄食时间对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7.4 ℃下,仔鱼在9~10日龄初次摄食,初次摄食前投喂对俄罗斯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无显著性影响,延迟2 d以上初次摄食对生长影响明显,存活率在18日龄初次摄食时显著下降,24日龄时饥饿仔鱼全部死亡;23~24日龄时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营养即达到饥饿不可逆点(PNR)。人工养殖条件下,俄罗斯鲟仔鱼必须在初次摄食后14 d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养殖条件下,研究厚颌鲂仔鱼的摄食、耐饥饿和恢复生长能力.试验结果表明:(1)仔鱼在孵出后2~3 d开口摄食,卵黄囊在之后的2 d耗尽,饥饿仔鱼在12~13日龄达到不可逆点(PNR);(2)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在卵黄囊耗尽时达到最高,保持在80%以上的时间为7 d;(3)仔鱼在PNR后死亡率急剧增加,PNR后第3 d仔鱼全部死亡;(4)经恢复生长试验,延迟3 d投饵对仔鱼的存活率影响不大,延迟3~6 d投饵对仔鱼全长生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视觉器官发育与生态习性及摄食行为之间的关系,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培育条件下的褐菖鲉仔、稚鱼的视觉器官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褐菖鲉为卵胎生鱼类,其视觉器官的分化速度较一般鱼类快,从母体产出时,仔鱼视网膜神经细胞层和原始晶状体已形成;1日龄仔鱼的视网膜分化为6层,晶状体出现纤维化,直径约72 μm,仔鱼开始具有一定趋光性;2日龄仔鱼视网膜分化完成,可见10层结构,巩膜出现,与仔鱼开口摄食相适应,游泳能力增强;5 ~ 7日龄晶状体直径达99 μm,晶状囊形成;17日龄,仔鱼角膜结构分化完成,脉络膜趋于完善;37日龄稚鱼的视觉器官各部分已经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9.
延迟投饵对史氏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史氏鲟仔鱼阶段的开口摄食习性,为史氏鲟的人工育苗提供基础资料,研究了延迟投饵对史氏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仔鱼6日龄开口,7日龄史氏鲟仔鱼初次摄食,10日龄卵黄基本吸收完毕,16~17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进入饥饿的不可逆点(PNR)期,故其PNR是16日龄;史氏鲟仔鱼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6日龄后,延迟投饵时间在7d内,仔鱼存活率可达60%以上,延迟投饵时间在8~10d内,仔鱼的成活率下降至40%左右,延迟投饵时间为11d,存活率下降至10%,延迟投饵时间为12d及以后,存活率为0;史氏鲟仔鱼全长和体质量在延迟投饵4d内均增加;延迟投饵超过4d则均下降。延迟投喂时间在8d以内,仔鱼全长和体质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延迟投喂超过9d,全长和体质量低于对照组;史氏鲟仔鱼适宜投饵的时间是孵出后9~10d。  相似文献   

10.
哲罗鱼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生长点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温10-12℃条件下,研究了哲罗鱼Hucho taimen仔鱼饥饿对其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和最佳初次摄食时间.结果表明:饥饿状况下哲罗鱼仔鱼全长基本维持恒定,但肥满度不断降低,在第24日龄后体重出现负增长,其卵黄囊吸收与生长变化密切相关;饥饿后的仔鱼身体发黑、头大身瘦、后脑部下陷;集群性、初次摄食力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25日龄出现自残现象,30日龄自残率达到最大值14.5%.哲罗鱼仔鱼初次摄食时间在21日龄,当29日龄摄食率达到最高值100%,PNR期为39-40日龄;初次摄食仔鱼最佳投喂时间在25日龄,也就是仔鱼上浮后第4天.  相似文献   

11.
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 在怒江、槟榔江和龙川江共采集大鳍异鲦(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230尾, 对其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胸鳍棘作为大鳍异鲦年龄鉴定材料, 鉴定结果与脊椎骨的吻合率为86.36%, 胸鳍棘是比较可靠的年龄鉴定材料。所采集样本年龄范围为1—9龄, 1—3龄为主, 占65.00%。雌雄个体生长不存在显著差异, 全长与胸鳍棘半径呈幂函数关系, L=2.0787·RC0.6273(R2=0.8866, n=180)。各龄组实测体长均值和退算体长均值无明显差异(χ2=0.776, df=8, P=0.999)。雌雄群体实测全长与体重之间无明显差异, 拟合得体重与全长的关系式为: W=1E–4L2.4807(R2=0.8189, n=180), 其生长属异速生长类型。生长规律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 Lt=377.015·[1–e–0.0491(t+4.0195)], Wt=246.134·[1–e–0.0491(t+4.0195)]2.4807。生长拐点年龄为14.48龄, 拐点处的全长和体重分别为225.00 mm和68.40 g。大鳍异鲦个体出现小型化现象, 应合理捕捞、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2.
光倒刺鲃的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的年龄与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光倒刺鲃鳞片年轮特征主要为疏密切割型。体长与鳞长呈直线相关L=44.44R-11.69,体重与体长呈指数函数相关W=0.0258L2.9125,4龄以前生长较快,生长指标高,体长指标高,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大,其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达:Lt=67.3[1-e-0.2018(t-0.1338)],Wt=5441.44[1-e-0.2018(t-0.1338)]3。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t=5.678,拐点体长Lr=45.313cm,拐点体重Wr=1660.885g。光倒刺鲃雌性一般在3~4龄性成熟,雄鱼3龄时性成熟。  相似文献   

13.
怒江东方墨头鱼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于怒江采集东方墨头鱼(Garra orientalis)136尾,体长54~167mm,体重3.0~114.6g。研究了其年龄、生长等生物学特性,通过耳石轮纹估算东方墨头鱼的年龄,显示怒江东方墨头鱼由10个年龄组组成。耳石半径与体长关系为:L=0.061R1.131(n=125,R2=0.907),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1×10-4L3.160。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由退算体长估算:雄性L∞=224.79mm,k=0.094/年,t0=0.51年;雌性L∞=228.91mm,k=0.091/年,t0=0.639年;总体L∞=227.78mm,k=0.091/年,t0=0.588年。体重生长拐点雄性12.15龄、雌性13.75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2012至2017年在绥芬河东宁段采集的447尾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为材料,对其年龄与生长及繁殖特性等个体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绥芬河大麻哈鱼种群由1~+-5~+龄5个年龄组构成,其中雌性个体以3~+龄为主,雄性个体以2~+龄为主。大麻哈鱼雌、雄个体的体长-体重关系分别为:W=0.0082×L~(3.0604);W=0.0076×L~(3.0746),均属匀速生长类型;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得到3~+龄大麻哈鱼雌、雄个体的叉长生长方程分别为:L_(t,F)=141.64×e~(-0.11)·(t+1.55));L_(t,M)=119.51×e~(-0.13·(t+1.45))。利用逻辑斯蒂方程估算大麻哈鱼雌、雄个体初次性成熟叉长(L_(50))分别为51.53和42.15 cm。ARSS分析显示雌、雄个体的L_(50)差异显著;大麻哈鱼的绝对繁殖力(F)、相对叉长繁殖力(F_L)和相对体重繁殖力(F_W)分别为3412粒、52.42粒/cm和1.17粒/g;F与叉长、体重、性腺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GSI与叉长、体重、F成显著负相关关系;F与叉长、体重的幂函数关系方程式分别为:F=0.0311×L~(2.7745)(R~2=0.638)和F=1.946×W~(0.9374)(R~2=0.704)。本研究为绥芬河大麻哈鱼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2014年的3月、5月、7月和12月在淮河上游南湾湖采集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样本532尾, 对麦穗鱼的年龄组成与生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的体长分布范围为35.82—88.28 mm, 平均体长为(61.61±11.8) mm, 体重的分布范围为3.07—59.17 g, 平均体重为(19.23±10.73) g。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大, 雌雄性比为0.64鲶1。群体的年龄组成为1—3龄, 其中3龄样本数量占优势为57.38%。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是雌性W=9.602E–5L2.928 (R2=0.883); 雄性W=4.487E–5L3.116 (R2=0.889), 雌雄样本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5.241, P<0.05)。麦穗鱼的鳞径与体长之间呈线性关系, 并且雌雄样本的鳞径与体长之间的关系差异性显著(F=78.405, P<0.05)。生长参数分别是雌性: L=107.005, K=0.246, t0= –0.76; 雄性: L=145.254, K=0.181, t0= –0.66。生长拐点是雌性3.607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70.46 mm和24.72 g, 雄性5.619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98.64 mm和73.53 g。研究结果表明雌性为匀速生长, 雄性为异速生长; 雄性麦穗鱼比雌性麦穗鱼的生长速度快。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 对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繁殖特性和幼仔生长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该鼠全年均可繁殖, 平均每胎产仔3.8 ±1.5 只, 妊娠期20~21 d , 繁殖间隔期39.3 ±26.4 d , 雌雄比为1.48。幼鼠3 日龄耳壳完全直立, 4 日龄开始长下门齿, 5 日龄长上门齿, 7~8 日龄睁眼, 20 日龄可断奶, 55 日龄左右性成熟。3 种生长模型(Logistic 方程、Gompertz 方程和Von Bertalanffy 方程) 对体重、体长、尾和后足的生长过程的拟合优度均很高,择优选用Von Bertalanffy 方程对体重、体长和尾长进行描述, 选用Logistic 方程对后足长的生长过程进行描述。将该鼠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4 个阶段, 乳鼠阶段: 初生至10 日龄; 幼鼠阶段: 11 日龄至20 日龄; 亚成年阶段: 21至55 日龄; 成年阶段: 56 日龄以后。对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生长、繁殖特性异同亦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5、2018—2020年瓯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 对1359尾凤鲚的体长、全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进行测定, 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凤鲚种群生长、死亡参数等。结果表明, 瓯江口凤鲚体长为5.2—21.9 cm; 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W=0.0035×L3.0783。用ELEFAN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L=26.60 cm, k=0.47及t0=–0.55 a; Z=2.30, M=1.00, F=1.30, E=0.567, 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凤鲚的首次捕捞体长Lc=15.35 cm, 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为1.28 a, 小于临界年龄(1.36 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1.85 a), 表明当前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 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在瓯江口凤鲚目前的资源状态下, 应努力降低捕捞死亡率, 并加强对凤鲚栖息环境的保护, 而对目前以小型化和低龄化为主的凤鲚群体, 以控制开捕体长为主, 根据Beverton-Holt动态模型, 建议开捕体长为15.50 cm, 对应开捕年龄为1.31 a。  相似文献   

18.
瓣结鱼的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瓣结鱼全年均可形成新轮,新轮出现高峰期为4月。其生长特点是属于均匀生长类型,体长与鳞长呈直线关系,体长和体重指数关系,回归求得Bertalanff个体生长方程参数L∞,W∞,K,T0分别为70,43,5961.50,0.2231,0.0224,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4.95龄,该拐点体重为1768.23g,瓣结鱼第1,2龄生长较为迅速。  相似文献   

19.
淀山湖翘嘴鲌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翘嘴鲌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可为探其繁殖、性成熟年龄、存活率等习性积累有效数据, 并可为优化鱼类种群结构、科学利用其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以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逐月于淀山湖采集到的452尾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为研究材料, 研究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间的紧密联系。结果表明: 翘嘴鲌体长15.32—77.91 cm; 体重范围43—5567 g。雌雄群体间的体长和体重的差异不显著(P>0.05), 体长和体重拟合关系式为W=0.00002L2.9211 (R2=0.9143, n=452), 符合匀速生长特性; 选用鳞片鉴定年龄、测量鳞径, 并建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 Lt=99.65[1–e–0.1357(t+0.6287)]; Wt=11874.27[1–e–0.1357(t+0.6287)]2.9211。采集的翘嘴鲌样本由1—6龄组成, 优势年龄组3龄, 占样本总数的55.71%, 表明生长趋于低龄化、小型化; 生长拐点年龄为7.2711龄时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5.54 cm和3471.79 g。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为详细地研究了太湖似刺鳊(鱼句)(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的年龄和生长,并对种的繁殖保护措施作了探讨。共积累756尾标本的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