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分别采用水丝蚓(Limnodrilus sp.)、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nauplii)、枝角类(Moina sp.)和人工饲料饲养西伯利亚鲟仔鱼30 d,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西伯利亚鲟仔鱼生长、存活率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为西伯利亚鲟最适开口饵料,仔鱼的存活率最高(96.67%); 投喂水丝蚓组生长速度最快;而人工饲料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不同开口饵料组间仔鱼体成分差异显著,人工饲料组水分含量最高,且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最低.采用卤虫无节幼体为西伯利亚鲟仔鱼开口饵料,然后采用水丝蚓进行强化培育,能获得较好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鲟鱼心外膜脓肿的病理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新的养殖对象,我国各地先后开展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施氏鲟(A. schrenckii Brandt),以及引进的俄罗斯鲟(A. gueldenstaedti Brandt)、杂交鲟等鲟鱼人工养殖,由于养殖刚刚起步且养殖集约化程度较高等诸多因素,出现了多种新的非寄生性疾病,并造成大量死亡,经济损失极其严重,成为当前鲟鱼试养阶段的制约因素。1999年北京市一家鲟鱼养殖试验场鲟鱼患病,经检验和诊断,确诊为“鲟鱼心外膜脓肿”。本文报道了该病的病理解剖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为疾病的临床检验与诊断及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大水面网箱养殖俄罗斯鲟后备亲鱼的适宜投喂量与养殖效益,将平均体质量为(6.15±0.23) kg的4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后备亲鱼(雌性)养殖在网箱中,以养殖基地日常投饵率(feeding rate, FR)计算的投喂量(feeding quantity, FQ)为基准,设置C-1(80%×FQ)、C-2(90%×FQ)、C-3(100%×FQ)、C-4(110%×FQ)四个投喂水平,研究不同投喂水平对俄罗斯鲟后备亲鱼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并设置上游、实验点和下游三个水质监测点,评价养殖生产对湖区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C-1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2、C-3、C-4组成活率均超过99%,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C-4组增重率显著高于C-1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增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系数C-3对照组和C-4组都显著高于C-1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活率、增重率和饵料系数均随着投喂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但C-3和C-4组较C-2组提高不显著(P>0.05)。C-2组所发生的养殖成本是(6.35±0.28)元/kg,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相应地,C-2组获得的养殖效益是(11.66±0.28)元/kg,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实验区域及上下游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水环境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养殖活动,尤其是投喂量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水温和pH值呈现季节性变化,各监测点总氮(total nitrogen, TN)、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氨氮(ammonia nitrogen, AN)和高锰酸盐指数(hypermanganate index, HI)的值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监测值除TN外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Ⅱ类水质标准。因此,建议将目前日常投喂量从100%×FQ降至90%×FQ,以达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以人工繁育的俄罗斯鲟仔鱼为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初次摄食时间对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7.4 ℃下,仔鱼在9~10日龄初次摄食,初次摄食前投喂对俄罗斯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无显著性影响,延迟2 d以上初次摄食对生长影响明显,存活率在18日龄初次摄食时显著下降,24日龄时饥饿仔鱼全部死亡;23~24日龄时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营养即达到饥饿不可逆点(PNR)。人工养殖条件下,俄罗斯鲟仔鱼必须在初次摄食后14 d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5.
从发病的鲟肝、胰、肾脏及血水分离到5株细菌,命名为4s-11,4s-12,4s-13,4s-14及4s-15。经人工感染,菌株4s-15具有致病性,鲟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并再次分离到此菌株,故菌株4s-15是鲟此病病原菌。菌株4s-15经生理生化细菌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为维氏气单胞菌。菌株4s-15对左氧氟沙星等1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本研究为防治鲟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超声波技术鉴定幼龄鲟鱼的性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利用超声波鉴定技术对20 553尾2龄或3龄鲟鱼的性别及成熟度进行了检测,同时对检测并确定性别的鲟鱼随机取样解剖,验证超声波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同时追踪检测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性腺发育过程,获得不同发育时期性腺的超声波图像.超声波性别鉴定技术的准确率与养殖鲟鱼的种类、性腺发育阶段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2龄或3龄西伯利亚鲟的检测准确率为92.0%~100%,2龄俄罗斯鲟(A.gueldenstaedtii)准确率为83.0%,3龄史氏鲟(A.schrenckii)准确率为58.0%;同时,根据超声波图像可较好地了解性腺成熟度,本次检测发现养殖的2龄或3龄西伯利亚鲟性腺发育一般处于Ⅱ~Ⅲ期.超声波鉴定是一项能有效鉴定鲟鱼性别的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鲟源鲁氏耶尔森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壳聚糖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1.25、2.5、5、7.5和10 g/kg的壳聚糖,投喂12 g左右的俄罗斯鲟50d,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研究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幼鱼的生长性能及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5和5 g/kg的壳聚糖可显著提高俄罗斯鲟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P < 0.05),而当添加量超过10 g/kg时会抑制其生长(P < 0.05);1.25和2.5 g/kg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其他试验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2.5和5 g/kg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当壳聚糖添加量超过7.5 g/kg时则会抑制血清溶菌酶活性(P < 0.05);1.25和5 g/kg组酸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补体C3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各试验组IgM含量不受壳聚糖的影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试验条件下,添加适量的壳聚糖能提高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性能,增强其免疫能力,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非特异性免疫为综合评价指标,壳聚糖添加量以2.5 g/kg为宜。  相似文献   
9.
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通过对12批次(共计5 207尾个体)解剖观察,统计了5种性成熟鲟鱼[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俄罗斯鲟(A.gueldenstaedti)、施氏鲟(A.schrencki)、黑龙江杂交鲟(Huso dauricus ♀×A.schrencki ♂)和欧洲杂交鲟(H...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