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自大别山的两种刺束梗孢,其中长孢刺束梗孢(Akanthomyceslongisporus)为新种,有拉丁文描述和图版。本种孢梗束多,密集,棕褐色,棒状。产孢结构和纤细刺束梗孢(A.gracilis相似,瓶梗以密集的子实层状被覆孢梗束。分生孢子多单细胞,少数双细胞,纺锤形至柱形,8.8~14.8×2.0~3.0μm。新几内亚刺束梗孢的标本同时并存刺状和棒状的孢梗束,这支持Samson将虫束梗孢属视为刺束梗孢属异名的观点。标本保存于安徽农业大学虫生真菌室(RCEF)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采自贵州的中国新记录属层束梗孢属Hymenostilbe一新种刺孢层束梗孢(Hymenostilbespiculatasp.nov.Huan,FanetLi)。该种寄生于蜘蛛,产孢细胞子实层状复被于孢梗束上,无瘤,多点芽菌产孢。分生孢子单生,光滑或具细刺,56~6.6×1.3~2.7μm。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峨眉山金蝉花孢梗束培养的最佳工艺条件,对金蝉花孢梗束生长的常用培养基配方进行筛选试验,选用大米、小米、黄豆等原料进行配方试验,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法优化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金蝉花在以无机盐为主要营养成分的Richard琼脂培养基和Czapek琼脂培养基上均能产生孢梗束。在大米等的配方试验中,以大米为营养物质的金蝉花孢梗束生长最快,金蝉花氨基酸含量为23.4%,粗多糖含量为26.5%,蛋白质含量为29.3%,均高于野生金蝉花中该物质的含量。在均匀设计的配方试验中,10号培养基中的金蝉花孢梗束以珊瑚状为主,菌体形态最好,孢梗束产率可达57.4%。10号配方孢梗束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达42.5%,氨基酸含量高达33.3%,均远高于野生金蝉花。  相似文献   

4.
环链棒束孢菌株培养特征、致病性及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一种对小菜蛾有高致病力的杀虫真菌,对来自不同地域的环链棒束孢菌株的培养特征尤其是孢梗束形成、对小菜蛾的致病性和基于5.8S-ITS nrDNA构建的系统发育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培养性状可分为3个类型:孢梗束浓密型、孢梗束稀疏型和不产孢梗束型。孢梗束浓密型对小菜蛾的致病性最高,平均达到88.9%,其中XS.1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率达到98%;孢梗束稀疏型次之,为68.4%;不产孢梗束型最差,仅35%。系统发育聚类树分析表明,在环链棒束孢菌株中,致病性较高的菌株,如XS.1,XS.2和SL.7等聚在一亚分支内,致病性低的菌株8.02和468.10聚在一起;不产孢梗束的两个菌株8.02和468.10聚在一个亚支。这些结果表明环链棒束孢菌株间具有明显的种内遗传变异性。孢梗束形成与小菜蛾的致病死亡率有相关性。孢梗束的形成可作为高致病性菌株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邹晓  陈万浩  韩燕峰  梁宗琦 《菌物学报》2016,(10):1161-1168
描述了采自湖北省神农架的球束梗孢属一新种,神农架球束梗孢Gibellula shennongjiaensis,该菌分生孢子梗表面粗糙,瓶梗为棒状,5.4–10.8×1.1–2.2μm。分生孢子为圆柱形或纺锤形,透明,表面光滑,3.2–6.5×1.1–1.6μm。具糙梗孢式共无性型的产孢结构,其分生孢子梗由不规则的菌丝组成,产孢细胞不规则形状,分生孢子无色,光滑,线形,12.1–15.2×1.4–2.1μm。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菌种保藏中心(GZAC-SNJ2012,主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DELTA数据库及其功能扩展,对所采集的球束梗孢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方法】利用基于30个表型特征建立的DELTA数据库,通过生成的检索表,自然语言描述,分类单位聚类树及交互式自动鉴定系统进行鉴定。【结果】全部标本鉴定分属为3个种,它们是尾生球束梗孢(粗壮球束梗孢)Gibellula clavulifera var.clavulifera(Petch)SamsonH.C.Evans,密球束梗孢G.leiopus(Vuill.ex Maubl.)Mains和丽球束梗孢G.pulchra Cavara。【结论】基于DELTA系统所建立的的球束梗孢属表型特征数据库及其功能扩展,为该属后续的分类研究和系统发育重建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蝉花孢梗束品质的影响和为生产中蝉花孢梗束选择合适的干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热泵干燥和冷冻干燥对蝉花孢梗束粉的外观、粒度、主要营养和功能成分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干燥处理得到的样品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热泵干燥能最好地保持样品的亮黄色色泽,蓝黄度b*为36.74,显著高于其他方式干燥样品,其次是微波干燥;但是这两种方式干燥的蝉花孢梗束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低。自然干燥和冷冻干燥的样品感观较差,蓝黄度b*均小于28且二者差异不显著。热风干燥样品色泽仅次于微波干燥,含有较高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糖,且其脂肪、麦角甾醇和甘露醇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15 g/100 g、8.65 mg/g和59.20 mg/g。总体考虑,热风干燥能较好地保持蝉花孢梗束的色泽、营养和功能成分,且技术成熟度高,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发现我国稀有但重要的虫生束梗孢类真菌。【方法】采用经典形态学及生态学特征对研究标本进行鉴定。【结果】在寄生鞘翅目昆虫的标本中,发现我国一拟多头束霉新记录种,金龟拟多头束霉Tilachlidiopsis scarabaei L.S.Olive,其形态特征为:寄主昆虫长约15 mm,宽4 mm。孢梗束下部深褐色,上部白色,长约36 mm,宽约1.8 mm,头状,可简单分枝。瓶梗锥形,少数棒状,顶端变细,长约19.4-25.9μm,宽1.1-2.2μm,在孢梗束的球状头部,呈栅栏状密集排列;在近头部的柄上瓶梗顶侧生于简单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大多椭圆形,(2.2-3.2)μm×(1.1-2.2)μm;近柱形,(4.3-5.4)μm×(1.1-2.2)μm;少数球形,1.1-2.2μm。【结论】经文献检索和鉴定,金龟拟多头束霉为我国报道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
蝙蝠蛾幼虫的饲养是冬虫夏草培植的先决条件,粉棒束孢作为蝙蝠蛾幼虫饲养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和主要致病菌,具有极强的致病性和流行性。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组织切片技术,本文研究了蝙蝠蛾幼虫感染病原菌粉棒束孢后的症状、主要组织病理变化及粉棒束孢侵染蝙蝠蛾幼虫的途径。结果表明,用浓度为1×105个/mL的粉棒束孢分生孢子悬液处理蝙蝠蛾5龄幼虫,4d后在腹部气门处有黑斑出现,气门变黑,虫体随后瘫痪死亡、体色改变、收缩化僵、菌丝层包裹、形成众多孢梗束等症状。幼虫被粉棒束孢感染后,菌丝体首先利用血淋巴进行增殖,脂肪体、肌肉、消化道、丝腺和马氏管等主要组织器官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虫体体腔被大量菌丝充斥并最终僵化。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粉棒束孢可以通过气门侵入蝙蝠蛾幼虫体内并造成虫体死亡,菌丝穿透气管进入血淋巴后断裂成许多长短不一的短菌丝段,目前尚未观察到菌丝直接穿透幼虫体壁和从消化道侵入的现象。本研究为蝙蝠蛾幼虫饲养过程中的病害防治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给小鼠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60毫克/公斤后48小时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明显延长;同剂量的硫代乙酰胺给大鼠后在12—72小时内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也都明显延长,而以48小时者最为明显。进一步实验发现48小时前接受一剂硫代乙酰胺处理的小鼠,戊巴比妥钠自体内消失的速率比正常动物者明显减慢;12—72小时前曾接受一剂硫代乙酰胺的大鼠肝切片转化戊巴比妥钠的速率比正常动物肝切片者小,此与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延长相一致。可见,经硫代乙酰胺处理的动物的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延长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硫代乙酰胺抑制了肝脏对戊巴比妥钠的转化。另一方面,48小时前曾接受过硫代乙酰胺处理的小鼠,睡眠刚醒时,体内戊巴比妥钠含量明显地低于对照组;曾经硫代乙酰胺处理的大鼠刚醒时,脑组织的戊巴比妥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者。在经硫代乙酰胺处理后的小鼠,戊巴比妥钠引起睡眠的 ED_(50)明显减小;二乙基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亦明显延长。这些结果说明硫代乙酰胺处理也增加了动物中枢对戊巴比妥类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蛹虫草子实体的活性成分以探讨蛹虫草品质的差异。对17个蛹虫草菌株栽培得到的子实体及16个市售样品中的多糖、核苷类成分、游离糖醇及小分子糖类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并比较其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因菌株不同蛹虫草子实体的活性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菌株对虫草素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N 6-(2-羟乙基)腺苷,因菌株不同虫草素含量可相差14倍,N 6-(2-羟乙基)腺苷的含量差异可达6倍以上。市售样品中的核苷类成分分析结果也证明了在测定的几种成分中,虫草素是含量差异最大的活性成分。17个蛹虫草菌株子实体的多糖含量为1.81%-4.92%,甘露醇含量为1.44%-4.47%,海藻糖含量为3.58%-25.43%。16个市售样品的多糖含量为2.84%-5.55%,甘露醇含量为0.96%-3.93%,海藻糖含量为1.04%-19.91%。采用数据归一化法进行子实体品质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7a、G10a、G15a综合品质较好,多数成分含量均大于平均值,是生产高品质蛹虫草的合适菌株。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从蛹虫草子实体粗提物中分离制备高纯度虫草素和N6-(2-羟乙基)-腺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目标产物在溶剂体系中的分配系数,优化HSCCC分离虫草素和N6-(2-羟乙基)-腺苷的溶剂体系,确定了以乙酸乙酯-正丁醇-1.5%氨水(1:4:5,V/V/V)为HSCCC的两相溶剂体系,并运用此溶剂体系,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主机转速850r/min,流动相流速为1.5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条件下进行分离制备,在250min内从200mg蛹虫草子实体粗提物中一步分离得到10.8mg纯度99%的虫草素和6.1mg 纯度98%的N6-(2-羟乙基)-腺苷。该方法简便、快速,为虫草素和N6-(2-羟乙基)-腺苷的大量制备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东东  祝响响  高亮  陈地灵 《菌物学报》2019,38(10):1689-1701
蝉棒束孢(蝉花)Isaria cicadae是药食两用真菌,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但其物质基础依然不明确。据此,本实验采用长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制备肥胖小鼠模型,灌胃给予蝉棒束孢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和氢氧化钠碱水提取物等不同提取物,测定其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脂质代谢指标;观察其肝、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以及肠道内容物中的菌群结构等,综合分析并筛选出蝉棒束孢改善肥胖的有效提取物或成分,为其进一步的深加工提供基础。结果表明,蝉棒束孢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减缓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小鼠肥胖,同时改善其脂质代谢情况,减轻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减缓肠组织损伤,并调整肠道菌群结构,蝉棒束孢醇提取物效果较优,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揭示。  相似文献   

14.
侯春晓  殷颖  齐秋月  宋红生  王成树 《菌物学报》2018,37(12):1688-1694
蝉虫草(蝉花)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之一,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等,但对其活性成分的研究仍不充分。本文采用硅胶柱、凝胶柱、ODS柱分离,以及HPLC等色谱技术,对蝉虫草子实体样品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3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学数据,化合物1-3分别鉴定为(E,E)-9-酮-10,12-十八碳二烯酸(E,E)-9-oxooctadeca-10,12-dienoic acid(1)、麦角甾醇ergosterol(2)和白僵菌酮bassiatin(3),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蝉虫草中分离获得。抑菌实验表明,3个化合物均对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化合物1和3还对条件致病真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蝉虫草的活性化合物组成。  相似文献   

15.
比较蝉虫草子实体、孢梗束、虫体以及蝉虫草发酵菌丝体的胞内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和分子量差异,结果表明,蝉虫草子实体与发酵菌丝中胞内多糖的含量和组成均存在差异。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是蝉虫草发酵菌丝体和子实体粗多糖中主要的3种单糖,阿拉伯糖和木糖是子实体粗多糖中的特征性单糖,而果糖属于菌丝体的特征性单糖。子实体粗多糖中高分子量组分(>1×10 6Da)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菌丝体粗多糖。本研究对提升蝉虫草发酵多糖产品品质、促进蝉虫草开发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蝉棒束孢菌子实体(0.75g/kg)重复灌胃SD雄性大鼠90d及恢复28d的早期肾损伤生物标记物肾损伤分子-1(KIM-1)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进行测定,评估蝉棒束孢菌子实体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研究不同剂量蝉棒束孢菌子实体(0.25g/kg、0.5g/kg、1.0g/kg)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增生能力的影响。给药30、60、90d及恢复28d时,SD大鼠血清中KIM-1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给药30d、60d时,SD大鼠血清中NGA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给药90d及恢复28d时,SD大鼠血清中NGAL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给药90d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法(PCNA)及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蝉棒束孢菌子实体能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能力增强,未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不同代谢速率组织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可以反映生物不同时间尺度的摄食信息,对探讨物种间摄食、栖息地利用和营养生态位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研究以在大西洋热带海域兼捕的大青鲨、长鳍鲭鲨、拟锥齿鲨和尖吻鲭鲨为对象,通过测定其肌肉、肝脏和血液的δ13C和δ15N值,探讨4种鲨鱼营养生态位分化。结果表明: 与长鳍鲭鲨相比,尖吻鲭鲨、拟锥齿鲨和大青鲨的δ15N值相似且相对较高;大青鲨与其他鲨鱼存在摄食隔离,表现出独特的营养生态位;尖吻鲭鲨营养生态位宽幅最大,摄食食物种类和(或)栖息环境类型更多样化,其与拟锥齿鲨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最高,说明两种鲨鱼具有潜在的资源竞争关系。尖吻鲭鲨、拟锥齿鲨和大青鲨组织间的δ13C、δ15N差值与其叉长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3种鲨鱼近期内无明显摄食变化;而长鳍鲭鲨的肝脏、血液和肌肉组织的δ15N差值与叉长显著相关,说明长鳍鲭鲨在短期内存在摄食变化。肝脏和血液的δ13C、δ15N值的相似性反映了两种组织整合摄食时间周期相近,其较高的代谢速率可以反映相对短时间周期的摄食信息。  相似文献   

18.
对棒束孢属Isaria及近缘属物种开展5基因(nrSSU、nrLSUtef-1αrpb1 rpb2)测序并联合分析,结合GenBank相关类群序列,探讨棒束孢属系统发育关系,最终获得95个菌株、58个明确分类群的2-5基因序列。利用MEGA和MrBayes软件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棒束孢属多系起源于虫草菌科中,分3个不同分支。A支主要由Isaria cicadaeI. teniupesI. coleopterorumI. fumosoroseaI. cateniannulata等组成;B支包括I. poprawkiiI. locusticaI. javanicaI. amoeneroseaI. cateniobliqua;C支仅有I. farinosa。分支间被Cordyceps militarisC. ninchukisporaC. pruinosa等隔开。棒束孢在形态上,主要以瓶梗基部膨大、尖端变细及孢子呈链状等特征与其他类群分开,但同时也发现有棒状分生孢子梗和单孢子类型。基于节点的分歧时间预测分析,推测棒束孢属首次分化于70Mya,但棒束孢属主要物种形成却在60-55Mya,且3个分支的棒束孢物种为快速同时形成,而后大多数类群表现遗传稳定。同时发现,与Isaria Clade A较近一支有粉被玛利亚霉Mariannaea pruinosaC. pruinosa无性型)和蛹草蚧霉Lecanicillium militarisC. militaris无性型);与粉棒束孢距离最近一支有Akanthomyces aculeatusC. tuberculata无性型)和L. attenuatumC. confragosa无性型),是两个不同的属征分类群,且相互间遗传距离较近。根据棒束孢属及其近缘种属形态特征的复杂性推测,棒束孢属在快速物种形成中,其近缘类群存在一定程度的丢失和选择性演化。  相似文献   

19.
利用索氏萃取技术,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无水乙醇和甲醇等5种溶剂对蝉虫草纯粉进行分级萃取,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级萃取物进行分析鉴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萃取物中含有与烯烃类、羧酸类、酯类、醇类和酮类等化合物相关的C-H、C=O、C-O和C=C等官能团。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鉴定出有机小分子化合物34种,以酯类和脂肪酸类为主,多为碳链长度为15-20的长链脂肪酸及对应的酯,其中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28.95%;分别存在于两种或以上萃取物中的有机化合物共有11种;仅存于石油醚萃取物中的化合物6种,乙酸乙酯萃取物中3种,丙酮萃取物中2种,无水乙醇萃取物中6种,甲醇萃取物中6种。在一定极性范围内,利用溶剂的极性梯度变化,可实现蝉虫草中活性物质的按极性梯度分离;采用分级萃取技术可有效分离蝉虫草中部分化学成分。鉴定结果充实了蝉虫草中化合物的种类资源,为蝉虫草中活性物质谱图库的完善、构效关系的建立及蝉虫草产品的利用开发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刘娟  周影  王芹  张春杨  薛强  祝长杰 《菌物学报》2020,39(12):2328-2337
柞蚕蛹虫草中含有虫草素、腺苷、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保护心脑血管、抗癌等方面的作用,是冬虫夏草的良好替代品。以柞蚕蛹虫草的继代培育为基础,分别检测蛹虫草菌在不同传代次数时柞蚕蛹虫草子实体生长状态、蛹虫草中腺苷、虫草素、虫草多糖含量及蛹虫草菌菌丝、分生孢子中活性氧的分布。第1代蛹虫草菌接种后柞蚕蛹出现腐烂现象;第2、3代培育的子实体生长量、腺苷及虫草素含量均较高;第4代子实体生长量、腺苷及虫草素含量均出现大幅下降的现象。柞蚕蛹虫草中虫草多糖含量在传代过程中也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较腺苷和虫草素缓慢。第2代培育的柞蚕蛹虫草子实体生长状态优于第3代,故第2代蛹虫草菌更适合应用于批量生产。蛹虫草菌退化后含有活性氧的分生孢子比例增大,这可能是发生退化的表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