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衰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致命的重要原因。但是糖尿病肾病的致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明了,理想的动物模型无疑可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包括诱发性、自发性和转基因等多种类型的动物模型,各种类型的动物模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变化等多个方面与人类糖尿病肾病具有相似的特征。应用这些模型有助于开展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发病机理、相关药物的开发等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肾间质纤维化是糖尿病肾病等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不可逆性危险因素。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通过诱导炎症反应的发生参与糖尿病肾病。焦亡引起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被认为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细胞焦亡与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对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细胞焦亡在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不断上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病率也急剧上升,已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疾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晚期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而NASH是由单纯性脂肪肝发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阶段,因此,预防和治疗NASH已成为一个研究焦点。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的研发以及制定防治策略的重要环节。目前已经开发的动物模型主要是模拟人类NASH的病理形态和临床特征,包括膳食动物模型、药物诱导动物模型和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但这些模型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本文就近年来NASH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以供NASH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为临床神经系统的疑难重病,基本病理特征包括炎症浸润,原发性脱髓鞘和胶质细胞活化等。其病理过程、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药物的筛选和评价都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本文从其发病机制、致病特点与适应范围等方面对MS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衰的元凶,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因此,建立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疾病防治、新药开发的关键环节。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有关该疾病模型的国内外文献,从造模方法、发病机制、病理改变、适用条件、模型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侧输尿管结扎(UUO)与单侧输尿管结扎再通(RUUO)建立的SD大鼠肾纤维化模型的优劣,从而得到更符合临床慢性肾衰进展特点的动物模型,以供临床药物筛选、疗效评介、科研、教学使用。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UUO组及UUO再通组各18只,造模成功后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病理检查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指数和免疫组化检查α-肌动蛋白(α-SMA)。结果无论从肾功能方面,还是病理检查方面,UUO再通的大鼠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均优于UUO大鼠模型。结论再通UUO肾纤维化大鼠模型在功能及病理方面及其相关的免疫组化方面优于UUO组,其病理特点更符合慢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程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斑马鱼因胚胎光学透明、发育快以及药物可以通过皮肤和鳃渗入体内等原因,被广泛应用于肝疾病的相关研究。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的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一种病理生理变化,许多慢性肝病均可引起HF。由于斑马鱼HF发生所涉及的信号传导机制与人类相似,目前已成功构建斑马鱼肝纤维化模型。本文论述国内外斑马鱼HF模型研究的相关成果和肝纤维化治疗药物筛选的现状,旨在为探索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寻找HF治疗药物及斑马鱼HF模型的合理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CP)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胰腺的慢性炎症,最终以纤维化替代胰腺的正常组织,导致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损伤。近年来,为了深入研究CP的发病机制,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动物实验研究,涉及多种动物模型。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对开展后续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从造模的方式入手,比较多种常用的CP动物模型,为CP研究过程中模型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慢性抗thy1抗体肾炎模型由于其疾病过程与人类IgA肾病及其他的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疾病进程相似,可以用作研究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慢性抗thy1抗体肾炎模型的建立方法、病理演变过程、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心肾综合征(CRS)是心肾互损的终末期状态,预示不良的结局指标。目前关于CRS的生理、病理机制的研究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模拟这一过程对于CRS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从单一模型和复合模型两个方面着手,对Ⅱ型CRS动物模型进行综述并进行临床评价,其中单一模型包括:冠状动脉结扎动物模型、主动脉缩窄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模型、给药动物模型、动静脉瘘动物模型和转基因小鼠模型,复合模型包括冠脉结扎联合肾切除动物模型和药物联合肾切除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慢性肾病(CKD)肾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0只C57BL/6 J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NC)、5/6肾结扎模型组(LIG)和姜黄素治疗组(LIG+CUR),每组10只,按照改良的5/6肾结扎方法制作CKD动物模型,姜黄素组小鼠给予含姜黄素饲料(每日100 mg/kg),其余组给予正常饲料,三月后牺牲小鼠,检测纤维化指标α-SMA及参与慢性肾病纤维化的Hippo通路转录激活子Yap。结果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结扎组中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显著增高,给予姜黄素可以有效保护肾功能受损;H&E、Masson和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结扎组小鼠的肾出现明显肾小管病变和一定程度的纤维化改变,给予姜黄素后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P<0.05);而Yap蛋白在造模后mRNA和蛋白水平均出现升高,姜黄素处理后则显著下降(P<0.05)。结论姜黄素可有效改善5/6肾结扎诱导的慢性肾病病症和减轻纤维化病变,机制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可能与降低Hippo信号通路中的Ya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动物模型是人类疾病研究、发病机制、药物研发的重要工具,对于困扰人类健康的肝脏疾病还没有理想的动物模型能有效地反映出人类疾病发病的机制。建立人源化鼠嵌合肝动物模型,对于研究人类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及疾病的诊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14.
肾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和慢性肾脏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发展的终末途径,CKD和CRF的治疗效果与肾纤维化的程度密切相关。探究肾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是了解CKD发展过程的重要途径。目前认为,肾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主要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效应细胞的激活和局部缺血、缺氧等因素影响各种信号通路,最终导致肾实质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进展至慢性和终末期肾脏疾病。信号通路调控细胞核基因转录失调可能是导致肾纤维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TGF-β、Wnt、Notch和Hedgehog信号通路是目前研究肾纤维化的主要通路,这些信号通路通过独立或交互作用来调节肾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就以上信号通路如何响应肾脏损伤进而调节肾纤维化进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肾间质纤维化是以正常的肾间质和肾小管结构被大量聚集的细胞外基质所替代为特征的病理过程,是多数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共同的病变过程,其病理变化主要由多种细胞因子和多条信号通路控制,是众多关键信号通路的交互影响与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了解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揭示肾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有重要意义。现综述肾间质纤维化病理变化中关键的信号通路,以期为肾间质纤维化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头痛是高致残率的疾病之一,往往于青壮年时期发病,患者在承受痛苦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切实可靠的原发性头痛动物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探索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并研发预防治疗的药物,本文将从模型建立的原理方法评价、适用范围以及各模型的优缺点等方面对现有原发性头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肾纤维化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重要的病理特征。肾小球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o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oMT)可促进肾纤维化,在DK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本文就EndoMT在DKD肾纤维化中的分子机制以及目前通过抗EndoMT治疗延缓DKD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DK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以肾脏充满多个液性囊泡,细胞增殖异常,间质炎细胞浸润及细胞外基质重塑等病理特点为主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及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ADPKD更为常见,发病率约为1:500-1000,约50%的患者到60岁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ARPKD较少见,发病率约为1:20000-1:40000,患者多在婴幼儿时期死亡。目前,一旦多囊肾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除了肾脏移植和透析外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的诊治对延缓多囊肾进展及防止其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是至关重要的。多囊肾动物模型的建立在研究多囊肾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及新药研发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PKD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包括经典PKD自发模型、化学诱导模型及基因修饰模型。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d iabetic nephropathy,DN)是一种由糖尿病导致的肾功能降低的慢性疾病,以蛋白尿、肾小球肥大、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肾纤维化为主要特征,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病因,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过氧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是PPAR核受体家族中的一员,在许多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噻唑烷二酮(TZDs)是PPARγ的激动剂。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大量研究表明TZDs对DN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主要机制包括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降低血压等间接保护作用和抑制肾间质纤维化、保护足细胞等直接保护作用。本文将对PPARγ在DN中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球范围内正面临着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病率持续上升的趋势,且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病、高血压、肥胖、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至今为止,此类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新药的研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迟滞性。其重要原因在于国内外现有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模型制备方法众多,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且绝大多数模型在血尿酸水平的持续性、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本文现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造模动物的选择、模型制备方法和主要内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动物模型制备,以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