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从猴头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型的水溶性杂多糖HEPF2,分子量大小为1.66′104Da,该多糖由岩藻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以1.00:3.69:5.42比例构成,同时也含有微量的3-O-甲基鼠李糖。进一步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部分酸水解法和核磁共振法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检测结果表明,该杂多糖中包含1→4、1→6结合的葡萄糖和1→6结合的半乳糖残基,连接于主链的侧链残基,包括岩藻糖残基、少数的端基葡萄糖和半乳糖残基。核磁共振法检测结果还表明,1→4结合葡萄糖为β构型,(1→6)结合半乳糖、(1→2,6)结合半乳糖和端基葡萄糖均为α构型。  相似文献   

2.
碱液提取箬叶多糖的纯化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部分酸水解分析、NMR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以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箬叶中提取的两种多糖FⅢ-a及FⅣ-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多分枝结构,FⅢ-a主链以α(1→3)连接的木糖为主,分子侧链由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构成,葡萄糖醛酸主要位于分子的末端;FⅣ-a主链由α(1→3)木糖和β(1→6)半乳糖构成,以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组成侧链,葡萄糖醛酸主要位于分子的末端.  相似文献   

3.
从北京地区土样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稀周毛及运动的菌株S-1231。它能以糖类为底物产丁二酸型胞外多糖,不能利用淀粉和纤维素。该菌发酵葡萄糖产酸,生长12-24小时.细胞杆状O.7一O.8×1.3—1.5μm,圆端,单个或成对。在营养洋菜平板上菌落圆形、低凸、表面光滑、润泽、边缘整齐。该菌产生3-酮基乳糖,接种向日葵不致瘤,DNA中G十c含量62.8 -63.4免分子%。该菌氧化酶阳性,接触酶阳性,产生H2s,35℃生长,2%NaCl生长,及石蕊牛奶产碱,该菌定为放射形土壤杆菌生物变型Ⅰ。组分分析表明.该菌株产生的胞外多糖(简称Agran-s)由D-葡萄糖(69.1%),D-半乳糖(8.6%),丙酮酸(9.5%)和丁二酸(10.8%)组成。甲基化分析表明,多糖Agran-s含有下列主要结构单位(均为β-糖苷键):(1→3)一连接的D-葡萄糖(21 2%);(1→3)-连接的D-半乳糖(11.4%);(1-6)-连接的D葡萄糖(10.5%);(1→4)-连接的D-葡萄耱(30.4%)。(1→4,1→6)连接的D-葡萄糖(22.2%)和末端D-葡萄糖(4.3%)。  相似文献   

4.
长白楤木根、茎、叶水溶性多糖的纯化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白楤木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本实验用热水浸提、醇析、Severge法除蛋白,水相透析得到粗多糖。粗多糖经过DEAE-纤维素柱层析洗脱,再经SephadexG-20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后,得到4种纯多糖,命名为根(gNaCl)茎(JH2O)茎(JNaCl)叶(YNaCl)。红外光谱和其完全水解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4种多糖不含硫酸基团和乙酰基,具备β-糖苷键以及糖类特征吸收峰。其中,根的NaCl洗脱多糖组分为D-半乳糖醛酸、D-果糖、D-葡萄糖,茎的水洗脱液多糖组分为D-甘露糖、D-葡萄糖,茎的NaCl洗脱多糖组分D-葡萄糖、D-半乳糖,叶的洗脱多糖组分为D-半乳糖醛酸和D-山梨糖。  相似文献   

5.
用化学沉淀法和柱层析法,分高纯化了紫云英根瘤菌野生型107菌株、胞外多糖合成缺陷型变种NA02及其回复子NA02(R'-11)产生的酸性胞外多糖(EPS)。结构组成分析表明:菌株107与NA02(R'-11)产生的EPS糖组分均由葡萄糖、半乳糖、核糖和葡萄糖醛酸构成;而变种NA02产生的EPS只含葡萄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与野生型显著不同。3个菌株的EPS均有乙酰基取代,而无其它形式的取代基。EPS的酸性来自葡萄糖醛酸。1H-NMR分析表明,野生型菌株107和回复子NA02(R'-11)的EPS糖残基通过α和β糖苷键方式连接,而变种NA02EPS的糖链中均为α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紫球藻多糖的化学结构,本文采用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方法对紫球藻多糖的一级糖链结构进行了分析。GC分析表明该多糖由木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为一种杂多糖,其摩尔比为:2.96∶1.25∶3.06;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紫球藻多糖为硫酸化多糖,糖苷键类型为β构型;化学分析结果推断紫球藻多糖糖链连接方式以1→3为主,存在少量1→2,1→4,1→6键型,且半乳糖在支链或主链末端有较大量的存在,木糖和葡萄糖在主链或靠近主链区域有特定分布;NMR分析显示紫球藻多糖的硫酸酯基连在C-6上,且多糖的糖苷键为β型;GC-MS联机分析进一步确定紫球藻多糖为一种主要含有1→3糖苷键,并含有1→4,1→6糖苷键的杂多糖。综合上述分析,推断出紫球藻多糖的糖链主链的重复单元结构。  相似文献   

7.
从刺五加果中抽提出水溶性粗多糖。经酸性乙醇分级及反复冻融得到多糖AS-2。AS-2经Sepharose CL-4B柱层析为单一对称峰,经醋酸纤维素膜电泳为一条带,冻融后高速离心无沉淀可证明其为均一级分。G.C分析表明,AS-2由Ara、Xyl、Rha、Gal、Glc组成,其单糖摩尔比为1.6:1.2:1.8:1.0:3.6。AS-2的分子量约为78kD,比旋光度[α]_D~(25)=+17°,特性粘度[η]=0.068。红外光谱分析含β型糖苷键。部分酸水解、酶解、高碘酸酸化、Smith降解、完全甲基化、G.C,G.C-M.S的分析结果表明,以β(1→3)Glc及β(1→4)Glc构成分子的主链。Glc的C_3上带有分支,约每4个己糖残基带有1个侧链。侧链上,Rha多以1→4苷键相连,部分残基C_2上有分支。Gal存在(1→6)及(1→3)连接方式,多数Glc以(1→6)苷键连结,少数Glc出现在分子非还原末端。位于分子末端的还有Ara与Xyl。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多花黄精多糖的分级提取及化学结构,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多花黄精样品粉碎经石油醚脱脂后,经用热水和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分级提取、乙醇沉淀得到多花黄精多糖(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 polysaccharides)PCP1、PCP2、PCP3、PCP4和PCP5等五个样品,采用糖组成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分子量及其分布、核磁波谱分析及热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理化性质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五个样品都含有一定量的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醛酸,以及少量的木糖和葡萄糖醛酸,但是水提和进一步碱提的多糖样品在单糖相对含量上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多花黄精多糖具有明显的糖类物质特征吸收峰且是含有吡喃环的酸性多糖;高效凝胶色谱法(HPGPC)测得PCP1、PCP2、PCP3、PCP4和PCP5等五个样品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2090 Da、38600 Da、42600 Da、34300 Da和24100 Da;与水提的样品相比,进一步碱提得到的样品分散度高,分子链长短分布不均匀,热稳定性较差;提取时碱液浓度越高,热稳定性越差;13C NMR进一步表明PCP1异头碳构型主要是β型,有少量α型,含有六种糖残基,而进一步碱提得到的PCP3和PCP5的异头碳构型为α型,PCP3含有四种糖残基,PCP5含有两种糖残基。  相似文献   

9.
 从人参叶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经分离纯化得杂多糖P_N。P_N的分子量约为190万,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鼠李糖、木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糖及少量未知糖,单糖的摩尔比依次为8.1:0.8:1.0:1.6:12.5:4.1(未知糖除外)。经超离心分析,琼脂糖4B柱分析,玻璃纤维纸电泳和醋酸薄膜电泳鉴定等证明P_N为均一组份。经果胶酶降解,部分酸水解,高碘酸盐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及其产物气相色谱(G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LC-MS)等结构分析表明P_N为多分支结构,分子的主链主要是由β-(1→3)连接的半乳糖组成,并在4—0和6—0上带有分支,平均每三个半乳糖有二个分支。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银耳酸性杂多糖结构中糖醛酸的连接位点,对银耳多糖进行了部分酸水解,并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柱纯化,得到银耳寡糖部分。对寡糖PMP衍生化后的MS~n分析表明,该寡糖均为酸性糖,主要含有银耳二糖和少量三糖,结合组成糖、甲基化和NMR结果分析,β-D-葡萄糖醛酸残基作为非还原末端以(1→2)-连接方式与甘露糖相连。  相似文献   

11.
报道分离自地生枝顶孢Acremonium terricola RCEF0260菌株发酵滤液中的胞外多糖EPS-Ia的理化性质和一级结构。EPS-Ia分子量为416kD,至少含有D-甘露糖、D-葡萄糖、D-半乳糖、D-阿拉伯糖、D-木糖,各单糖摩尔比为4.46: 0.24: 2.38: 0.90: 0.19。糖醛酸含量为27.4%。硫酸基含量0.92%、蛋白质含量2.23%。氨基酸组成分析显示:EPS-Ia中含有17种常见氨基酸。EPS-Ia为型吡喃糖,含有1→3糖苷键,1→6糖苷键及1→2糖苷键,其中的糖肽键是N-糖苷键。  相似文献   

12.
亮菌多糖的研究——Ⅰ.ATM3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亮菌系担子菌。分离于腐烂柳木上,经子实体分离后,进行发酵培养。菌丝用热水抽提、乙醇沉淀、去蛋白、逆向流水透析、DEAE-纤维素柱层析两次,得到白色粉末ATM3。ATM3经超离心密度梯度分析,玻璃纤维纸电泳和Sephadex G-200柱层析,证明为单一均匀成分。ATM3的比旋度为[α]_D 95.2°,不含氮,分子量145,000。用红外光谱法、~1H核磁共振和~(13)C核磁共振法证明其糖苷键为α型。经纸层析及气相层析分析,ATM3含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L-木糖和L-岩藻糖,其摩尔比为0.86;0.30:3.91:1.0:0.85。ATM3进行过碘酸盐氧化及Smith降解,证明其结构中的主要连接键型为α(1→6),并有少量α(1→3)。ATM3动物半体内肿瘤抑制率为81%。动物体内抑制率对S-180为26.6%,对HAC为37.7%。  相似文献   

13.
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 L.Jack)皮部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SephadexG—100柱层析分离、磷酸氢钙吸附、酸溶,再通过Sephadex G-200柱层析纯化,得到灰白色粉末状九里香蛋白多糖。总糖含量为52.1%(其中葡萄糖醛酸含量为10.9%),蛋白质含量为20.0%。九里香蛋白多糖去蛋白后,即得九里香多糖,总糖含量为88.2%(其中葡萄糖醛酸含量为20.0%),经纸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园盘电泳鉴定为单一斑点和单一区带。平均分子量约为1.7×10~(-5)。组成单糖的摩尔比为葡萄糖:露甘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葡萄糖醛酸=1.0:0.40:0.16:0.17:0.20:0.48.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中药川牛膝(Cyathula offcinalis kuan)中分离提取到了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RCP.核磁共振、甲基化分析、还原裂解和GC-MS分析揭示了RCP是一高度分支的果聚糖,它以(2→1)连接为骨架,其上有大量的(2→6)连接的分支,且属于新蔗果三糖系列.在93.17%果糖残基中,24.15%是末端果糖,26.24%是1-连接果糖,20.46%是6-连接果糖.在6.83%的葡萄糖残基中,2.14%是末端葡萄糖,4.69%是6-连接葡萄糖.RCP的平均聚合度是15.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温水提工艺、低温水提工艺和微波辅助工艺从软枣猕猴桃中提取得到三种多糖,依次命名为AAP-1、AAP-2和AAP-3,对三种多糖的理化性质、单糖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理化性质鉴定结果表明:三种多糖均不含酚羟基及还原糖,都含有一定量的糖醛酸和蛋白质,AAP-1含有淀粉,AAP-2和AAP-3不含淀粉;单糖组成结果表明:三种多糖均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7种单糖组成,其中,AAP-1葡萄糖的摩尔百分含量最高,为94.72%;AAP-2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的摩尔百分含量较高,分别为24.75%、38.37%;AAP-3半乳糖醛酸的摩尔百分含量较高,为16.05%.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AAP-1抗氧化活性最弱;AAP-3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1.2、2.7 mg/mL.  相似文献   

16.
从3%三氯乙酸浸提过的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另一水溶性多糖PC-4。该多糖分子量约为189Kd。纸层析与气相层析分析表明其为单一葡聚糖。经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气相层析,气质联机分析,核磁共振(~1H-NMR,~(13)C-NMR)谱及红外光谱测定等,可确定PC-4的主链结构由β(1→3)糖苷键相连的葡萄糖构成,部份残基C_6上带有分支。约每5个糖残基有两个侧链,侧链仅为1个葡萄糖残基。 给ICR小鼠腹腔注射PC-4,对移植性肿瘤S-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瘤率为67%。离体条件下,PC-4与肿瘤细胞S-180共同培养,则未显示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长卿中一种新葡聚糖化学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常用中药徐长卿中获得一分子量为 1.5× 10 4 的多糖CPB 1。比旋光度 [α]D= 15 1.4°(0 .96 ,H2 O)。单糖组成分析表明仅含葡萄糖。甲基化分析、部分酸水解、乙酰解、IR及NMR数据表明CPB 1的主链由α D 1,4连接的葡萄糖残基组成 ,其侧链由 1,4和 1,6连接的葡萄糖残基构成。每五个葡萄糖残基组成的重复单元中含有一个分枝 ,位于主链葡萄糖残基的O 6位上  相似文献   

18.
从宁夏产植物牛心朴子( Cynanchum komarovii Al. Iljinski.) 须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4 个C21 甾体配糖体: 白前苷元C 3- O-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葡萄糖基-( 1→4-α-L-吡喃磁麻糖基-( 1→4 )-β- D-吡喃毛地黄毒糖基- (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 1) , 白前苷元A 3- O-β- D-吡喃葡萄糖基- (1→4 ) -β-D-吡喃葡萄糖基-(1→4 ) -α- D-吡喃夹竹桃糖基- (1→4 )-β- D-吡喃毛地黄毒糖基-(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2) , 白前苷元C 3- O-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 D-吡喃葡萄糖基- (1→4 )-α- D-吡喃夹竹桃糖基-(1→4 ) -β-D-吡喃磁麻糖基-( 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 3) , 白前苷元A 3- O-β- 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葡萄糖基-( 1→4 )-α- D-吡喃夹竹桃糖基- (1→4 ) -β-D-吡喃磁麻糖基- (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 4) , 分别命名为komaroside I (1) , komaroside J ( 2) , komaroside K ( 3) , komaroside L ( 4) , 除化合物1 外,其余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腾海艳 《菌物学报》2020,39(1):120-127
本文采用水提醇沉法从灵芝孢子粉中提取其粗多糖,经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离得两种主要成分LBPI和LBPII,经高效液相色谱鉴定,均为高均一性成分,分子量分别为9.17×10 4和1.86×10 4;经酸水解、乙酰化和气相色谱分析,确定LBPI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LBPII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通过高碘酸氧化、甲基化和GC-MS进行结构分析,确定LBPI中葡萄糖残基连接方式为1→、1→4,6和1→3,6连接,半乳糖残基为1→6连接,甘露糖残基为1→3,6连接,LBPII中鼠李糖残基连接方式为1→连接,葡萄糖残基为1→、1→4、1→6、1→4,6和1→3,6连接,半乳糖残基为1→6连接,甘露糖残基为1→2,3,6连接。综上,两种多糖LBPI和LBPII均为多分支的中型杂多糖,但两者的单糖组成和连接方式存在差异,这两种多糖成分均为首次报道,可望为灵芝孢子粉的成分、活性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产无色胞外多糖菌株的筛选及其产物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加拿大切叶蜂虫茧上分离到36株短梗霉,其中8株可程度不等的分泌胞外多糖。此多糖经支链淀粉酶(Pullulanase E.c.3.2.1.41)酶解产生麦芽三糖,酸水解产生葡萄糖,并与标准品的RF值相同。从而证明多糖为麦芽三糖通过1→6糖苷键连结聚合的出芽短梗胞糖(pullulsn)。它们可利用蔗糖,糖蜜作碳源分泌短梗胞糖,糖的转化率为25—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