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体与其生活条件的统一是米丘林生物学中一项最重要的原则.只有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理解植物与动物有机体的本性,控制它们的生长和发育.这就是为什么要让同学了解这项原则这么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最近所拟订的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是根据先进的米丘林生物学观点,即有机体与其生活条件的统一,这一个基本原理而写成的。其中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一部分则以巴甫洛夫生理学学说为基础,即有机体的统一性与整体性学说。所谓有机体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一方面说明有机体不仅在结构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机能上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结构与机能的统一,心理活动与生理过程的统一;另一方面则强调有机体与其生活条件的统一。所以米丘林生  相似文献   

3.
这一章是继家兔和无脊椎动物之后,有系统的研究脊椎动物的开始.我们不仅要给与学生有关鱼类的具体知识,而且要进行下列几方面的教育:1.帮助学生发现生物体和生活条件之间的辩证的统一生物体和生活条件的统一是米丘林生物学的主导思想.是动物学的教学基础.在这一章里,对这一问题的体现更突出,因此教师应当在研究教材中,挖掘这种因素,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这个论点.  相似文献   

4.
有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是米丘林学说的主要原理之一。如果动植物有机体和它的生存条件隔离开来,它便不可能生存而必然死亡。李森科说:“生物体区别于非生物体的生活过程的特征,就是生物有着与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生活条件不可分割的统一的内在必要性。”米丘林的卓越工作是众所皆知的,他在研究了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如同以蠟塑像一样,按照预先拟定的计划创造新的  相似文献   

5.
生物科学的基础就是关于生物体与其生活条件相统一的米丘林学說。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生物体与非生物体对其周围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生物体与非生物体对周围环境条件的这些关系有貭的区別。如果说非生物体由于这种联系的結果而毁灭了,那末生物体与其用围环境条件的联系却完全是必需的,沒有这种联系,有机体就不能生活下去。生物体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物貭、改造这些物貭,并且把有机体不需要的物质不断地排泄出去。就是靠了这些不断联系着的过程才得以生活。根据苏联农业生物学的学說,外界条件一旦为生  相似文献   

6.
“植物基本群”一章,是中学植物学教科书中最难的一部分.它的困难性并不是在于教材复杂,却是在于没有很好的拟定出本章符合于米丘林生物学基本要求的教学方法,即研究每个有机体,每个活的植株与其生活条件关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前言米丘林学说阐明了“生物有机体与外界环境条件是统一的,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生物体的改变”的原理,揭露了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给人类改造自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这一先进学说的启发下,作者进行了马铃薯气生块茎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中小学非常注意教给学生的科学原理跟生活及实践的联系,注意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但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决议之前,这些极重要的综合技术教学原则贯彻得是不够的,特别是在研究生物学的课程时,并未以农业基础的知识武装学生,并未培养学生农业劳动的熟练技巧。1948年,在植物学教学大纲中虽曾列入了学校教学实验园地的实际作业,但这些作业是完全不能进行的,因为所规定的学时是远不足分配的。整个植物学教学大纲缺乏能使学生熟悉植物栽培原理的实际作业系统方法。向学生阐明在农业生产中米丘林生物学规律的实际应用,增养他们农业劳动的技能与熟练技巧是综合技术教育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在1954—1955学年施行的特定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五年级学生在教学实验园地上的实际作业,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部所批准的,向普通教育学校新的教学计划的过渡阶段。教学园地实际作业大纲在内容上与植物学和植物栽培业的科学的生物学原理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这些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认识植物生活规律,揭露米丘林生物学的基本规律——有机体与其生活条件的统  相似文献   

9.
第八章植物的改造——米丘林学说目的:在已获得植物体与生活条件统一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改造生物、改造自然的米丘林学说的基本法则,和它的发展,以及在农业上的意义。第二十课时米丘林——伟大的自然改造者目的:通过讲述米丘林的传记,教育学生学习米丘林的崇高品质,并使学生知道只有在僵越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米丘林学说才能得到支持与发展。重点:1.米丘林的幼年时代和他的愿望。2.米丘林在沙皇时代的艰苦斗争: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在苏联取得勝利以後,列寧最先就確定了米丘林的工作在生物科学中的意义;不但使米丘林的工作得到進一步的開展,而且使生物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礎上發展到嶄新的階段。米丘林的丰富的科学工作証明了有机体与其生活条件的統一,使獲得性遺傳成为不可否認的生物進化的有力依据,完全否定了阻碍科学前進的魏斯曼、摩尔根的反動唯心主义学說。米丘林在他的著作中,由於深刻地全面地研究了植物的發育生物学。他首先指出了植物在其个  相似文献   

11.
关于И.Π.巴甫洛夫学说诸问题所召开的苏联科学院及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合会议指出:动物学教学不仅要在米丘林学说,而且也要在巴甫洛夫学说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动物学的时候,学生们应该把动物有机体想像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应该理解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在动物体各个器官协调活动上和动物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上的意义。所以,整个动物学教学过程当中,我极力设法不仅给同学指出动物有机体的结构对其生活条件的适应性,同时也指出动物与这种条件相适应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无性(营养性)杂交的问题是在有性生殖方法以外的把两个有机体底特性统一成为一个有机体的特性的问题,在米丘林生物科学中占着一个中心的地位。它对於认识有机体遗传性的本质及其定向变异的道路,对於形成具有指定特徵和特性的有机体的工作,都具有莫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米丘林学說的基本原理——“生物体和生活条件的統一”是改造植物强有力的科學武器,我們在教學中只有圓滿的貫彻这一原則,才能提高教学質量,现將我通过教材講授,貫彻米丘林原理的实例,介紹于下,請多多指正。“植物和环境是密切联系着的,任何植物都要求必要的生活条件”这一概念,教材中容易貫彻,如水稻需要水田的条件,如把水稻种在山坡上,把冬小麦种在水田里,它們却不能生活。就可显明交待出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物学包括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达尔文主义基础,这四门课程逐步深入地讲授米丘林生物学和巴甫洛夫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在各学年的课程中,从生物界中提出具体的事实,并在米丘林生物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最後一门课程——达尔文主义基础——应该有系统地讲授达尔文关於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理论以及米丘林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向学生阐明米丘林学说是发展农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遗传的基本规律这部分知识,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并灵活运用去分析解释生物学现象,必须安排好习题课的教学。由于遗传规律习题类型多、  相似文献   

16.
中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实质上是阐明高级神经活动问题。为了顺利地和深刻地掌握“高级神经活动”一题的教材,学生以前的基础必须是良好的。例如,学生应当很好地知道什么是反射,理解感党器官的意义,具有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的一般特性的概念,特别是在实现有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和协调有机体内进行的一切生命过程中,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的概念。转入这一题材的学习时,我通常用一堂课来复习所有上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米丘林所发现并且做过实际研究过的植物有机体的阶段异质性,在李森科院士所制定的植物阶段发育理论中找到了科学的理论根据。根据这种理论,植物有机体在其各个发育阶段上可以同化严格一定的外界环境各种不同的综合条件。在不同发育阶段上被同化的各种综合条件,影响到植物茎生长点的年青细胞,在细胞中引起质量上(阶段上)的各种变化,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通报第三期刊载了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这是中央教育部编订的。现在先来谈谈教学大纲中的动物学部分。在教学大纲前面先有个说明,说明动物学课程的主导思想所在,也就是说明动物学这一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动物体与生活条件的统一,动物界的历史发展,理论与国家经济建设的联系。这三条订得很明确。但是前面两条,我个人以为有在後面文字中加以注释的必要。“动物体与生活条件的统一”是米丘林生物科学的精髓,如果在这一条中加一些说明,使教师们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里,按历史和逻辑的顺序,设置了最后一门生物学课程——“达尔文主义基础”。这门课程底主题,是“米丘林学说是生物科学发展底更高阶段”。对这一章以前的材料的研究,能保证学生更好地领会米丘林生物科学底基础。为了理解生物科学发展底更高阶段底特点,必须使学生得到关于以前各阶段的必要知识和关于生物学中先进的唯物主义学派和反动的唯心主义学派之间的斗争底必要知识。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达尔文主义是达尔文创立的米丘林学说指出了控制进化的可能性。达尔文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原理中分析了变异、遗传和选择的相互联系,肯定了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米丘林学说从生物体跟生活条件统一的基本原则,联系着生活条件,研究了遗传性及其变异性的一些规律,肯定了用控制生活条件和其他方法定向改造生物的可能性,把达尔文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达尔文主义跟其他科学一样,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逐渐累积起来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