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几种生态因子对曼氏无针乌贼野生和养殖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曼氏无针乌贼野生卵和养殖卵的区别,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孵化密度、卵类型对野生和养殖曼氏无针乌贼孵化率和孵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卵的质量较佳,养殖卵则以黑色小卵的质量为佳.野生卵的最佳孵化温度为27 ℃~29 ℃,最佳孵化盐度为24.5~32.0;孵化密度对野生卵孵化率的影响不显著.养殖卵在19 ℃~29 ℃下的孵化率为6.7%~30.0%,高于33 ℃和低于17 ℃均不能孵化;在盐度19.5~32.0范围内孵化率为18.3%~25.0%,盐度低于17.0不能孵化;充气情况下,孵化密度对养殖卵的孵化率影响不显著,而不充气情况下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孵化温湿度对北草蜥孵化卵和孵出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研究》1998,19(6):439-445
北草晰孵化孵化基质吸收水分导致质量增加。24℃湿度对孵化卵的终末质量无显著影响;26℃和28℃时,高湿度孵化的卵终末质量较大。孵化卵终末重与初始重呈正相关,终末卵重的差异部分地由初始卵重决定。  相似文献   

3.
2008~2010年,北京动物园在陕西洋县长青自然保护区采集血雉卵进行人工孵化研究。卵的保存及运输期为5~7d,卵保存温度17.14~18.66℃,湿度73.5%~87.1%,卵使用防震运输箱经34h运输后入孵,运输过程温度在16.38~25.95℃之间。孵化前使用碘氟稀释液擦拭卵表面。35枚受精卵中,19枚使用3台孵化机孵化,孵化温度37.4~37.5℃,使用14%~33%、40%~45%和60%~70%3个湿度梯度孵化;16枚卵使用乌鸡代亲孵化,袖珍温度记录仪测量乌鸡孵化温度在34.81~39.18℃之间,孵化环境湿度为23.4%~72.4%。记录孵化过程中的卵重量变化和孵化期。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血雉卵平均孵化率为76.5%,其中机器孵化率为84.2%,代亲孵化率为68.8%;平均孵化期为27d11h;卵失重率11.23%~16.54%,平均为13.77%±1.51%。  相似文献   

4.
用 6种温湿度条件孵化安徽宿州乾山山地麻蜥 (Eremiasbrenchleyi)卵 ,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特征。卵在产出后 1h内收集 ,共设置 3× 2种温湿度处理 (温度分别为2 7、 30和 33℃ ;湿度分别为 - 2 2 0、 0kPa)。每隔 5d称卵重 ,直至幼体孵出。幼体经测量、称重后 ,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三组分 ,用于成分测试。卵从环境中吸水导致质量增加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孵化卵的质量变化 :同一温度下 ,高湿度 (0kPa)孵化卵的终末质量大于低湿度 (- 2 2 0kPa)孵化卵 ;同一湿度下 ,低温 (2 7和 30℃ )孵化卵的终末质量大于高温 (33℃ )孵化卵。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 ,随温度的升高孵化期缩短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期无显著影响。孵化温湿度对孵化成功率无显著影响。温度显著影响胚胎对卵内物质的动用、幼体大小、质量以及剩余卵黄质量 ;除剩余卵黄外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不影响山地麻蜥孵出幼体几乎所有的被检测特征。 33℃孵出幼体的大小和质量均显著小于 2 7和 30℃ ,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大的剩余卵黄。因此 ,33℃不适宜孵化山地麻蜥卵。 2 7℃和 30℃中孵出幼体躯干发育良好 ,各项被测定的特征指标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Hidryta sp.和Idris sp.对云南洱海周边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Boes.&Str.)和星豹蛛Pastvigera C.L.Koch卵孵化的影响,对具卵囊的拟环纹豹蛛和星豹蛛进行为期1年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卵囊孵化观察,发现Hidryta sp.寄生蜘蛛卵囊后,每个卵囊内仅羽化出1只蜂,不再有幼蛛孵化出;而被Idris sp.寄生后每个卵囊羽化出一至数十只蜂,仍有幼蛛孵化出。比较未被寄生与被寄生蜘蛛卵囊的孵化量显示,拟环纹豹蛛未被寄生与被Idrissp.寄生后的孵化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星豹蛛未被寄生与被Idris sp.寄生后的孵化量问存在显著差异(P〈0.01)。比较单位个体孵化量显示,Hidrytasp.对拟环纹豹蛛卵孵化的影响程度大于Idris sp.;而Hidrytasp.对星豹蛛卵孵化的影响程度小于Idris sp.。  相似文献   

6.
温度、湿度对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9种不同温湿度组合条件(25 ℃和-12 kPa、29 ℃和-12 kPa、33 ℃和-12 kPa、25 ℃和-150 kPa、29 ℃和-150 kPa、33 ℃和-150 kPa、25 ℃和-300 kPa、29 ℃和-300 kPa、33 ℃和-300 kPa)下孵化了黄喉拟水龟卵,研究了温度对黄喉拟水龟卵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及其与湿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喉拟水龟卵的初始质量、孵化温度、湿度及温湿度相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孵化过程中卵质量的增加;同一温度下,孵化湿度越高,卵的终末质量越大;而孵化卵的终末质量与孵化温度并不呈线性相关;孵化温度显著影响黄喉拟水龟卵的孵化期,温度越高、孵化期越短,孵化湿度及温湿度相互作用对孵化期的影响不显著;孵化温度和湿度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和卵壳龟裂率;25 ℃和33 ℃处理组孵出幼体中发现畸形个体,而29 ℃处理组中未发现;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的质量、背甲长和宽、腹甲长和宽、体高和尾长;孵化湿度只对孵出幼体的背甲长有影响,对其他被检测的幼体特征无显著影响;温湿度的相互作用对所有被检测的孵出幼体特征无叠加或减弱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火赤链游蛇卵孵化的进一步研究兼评孵化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张永普  计翔 《动物学报》2002,48(1):35-43
用 2× 2四种温、湿度孵化火赤链游蛇 (Dinodonrufozonatum)卵 ,重点评估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成功率、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卵在孵化过程中净吸水导致重量增加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孵化卵的重量变化并导致卵内水环境的相应变化。同一湿度下 ,低温孵化卵的终末重量大于高温孵化卵 ;同一温度下 ,高湿度孵化卵的终末重量大于低湿度孵化卵。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期无显著的影响。孵化温、湿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性别无显著的影响。2 4℃和 30℃中均有畸形幼体孵出 ,但畸形率与孵化温、湿度无关。孵化基质湿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的大小(snout ventlength ,SVL)、湿重和躯干干重 ,潮湿基质中孵出幼体的SVL和体重较大且躯干发育较好。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幼体剩余卵黄的干重和灰分含量以及幼体的能量和总灰分含量 ,30℃孵出幼体的剩余卵黄较大、总灰分含量和剩余卵黄灰分含量较高 ,但能量较低。在所有被检测的幼体特征中 ,孵化温、湿度相互作用仅影响剩余卵黄干重。各条件下孵出幼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与其SVL无显著的相关性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对孵出幼体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的影响。孵化水环境虽然影响部分幼体特  相似文献   

8.
安徽乾山山地麻蜥卵孵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野生成年山地麻蜥捕获后在人工环境中产卵,卵在30℃、-12kPa的条件下孵化;在不同时段称重(整体、卵壳、卵黄、胚胎等)并测定一些成分的能量。胚胎发育以及卵物质和能量转化数据处理结果如下:①卵孵化期为35.0d,孵化时能从外界吸收水分使卵重增加;②在卵孵化0-20、20-30和30-35d,胚胎分别利用新生卵能量的10%、30%和20%;③胚胎在孵化的20d内生长缓慢,此后生长迅速;④卵孵化过程中,干重、非极性脂肪和能量的转化率分别为67.3%、32.7%和59.6%;⑤胚胎发育所需的无机物来自卵黄和卵壳。该种卵内干物质和非极性脂肪(作为主要能量物质)的转化率、幼体内剩余卵黄比例均较有鳞类低;这种转化率差异可能与山地麻蜥胚胎发育缓慢期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土壤类型及其含水量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y-Bienko卵孵化的影响,本实验选取棕钙土、黑土和砂土等3种土壤,在恒温28℃条件下设置5%、10%、15%和20%等4个土壤含水量,研究亚洲小车蝗卵的孵化前期、孵化历期、累积孵化率以及相对孵化率。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类型与土壤含水量的交互作用对亚洲小车蝗卵孵化率影响极显著,而对卵孵化前期影响均不显著,卵孵化历期只受到土壤类型的显著影响。亚洲小车蝗卵在棕钙土中孵化率最高(42.5%~61.4%),其次为黑土,最低为砂土;孵化历期在棕钙土中(3.6±0.2 d)显著短于黑土和砂土。在棕钙土中,10%~20%含水量处理的卵孵化率(60.3%~61.4%)显著高于5%处理(42.5%);在黑土中,15%~20%处理的卵孵化率最高(49.8%~42.7%),其次为10%(28.4%),最低为5%处理(13.5%);在砂土中,5%处理的卵孵化率(38.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2.9%~19.8%)。在3种不同土壤处理下,亚洲小车蝗卵的孵化均集中在前3 d,相对孵化率达到73.1%~98.0%;砂土的相对孵化率在第1天达到高峰,但与棕钙土和黑土的差异不显著;棕钙土和黑土的相对孵化率在第2天达到高峰,且显著高于砂土。因此,10%~20%含水量的棕钙土最适合亚洲小车蝗卵的孵化,孵化率高,孵化历期短,孵化时间更为整齐;其次为黑土;最次为砂土。  相似文献   

10.
两栖类胚胎呈卵群一起孵化在反捕食、维持胚胎间的温度平衡和促进胚胎的同步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条件下探究孵化条件(单独隔离孵化和卵群一起孵化)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的生长发育、社交行为及其运动表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出2天后,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体长和发育历期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特定体长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体宽和体重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的个体。在蝌蚪的活动行为中,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在水体上层和中层出现的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而在水体底层的出现频次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个体的分布面积率、最近邻个体的距离、个体间的距离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但个体间的接触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在运动表现方面,单独隔离孵化组胚胎的摆尾搏动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运动时长和运动频次均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本研究结果将为无尾两栖类幼期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照研究了3种环境和4种介质对三叶虫萤卵孵化的影响。环境设置包括模拟野外环境、常温黑暗及低温处理3种,室内恒温25℃条件下不同的介质分为灭菌土、苔藓和灭菌土、湿纱布和灭菌土、野外介质4种。研究发现,附着有厚实灭菌土的苔藓和有一定的遮蔽物是三叶虫萤卵孵化的有利环境因素,孵化率最高,达到100%;将卵置于15℃的低温环境中时,卵的孵化时间大约延迟一个月,但并不影响其孵化率;黑暗的环境对卵的孵化基本没影响。实验表明,厚实的土壤是虫卵抵抗外界不利天气的基础,对稳定虫卵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遮蔽物环境避免了自然强光、恶劣天气、人为践踏、重物冲击等外界不利因素造成的卵孵化失败;光照对卵的孵化基本没影响,但低温会延缓卵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对低温萌动温度和高温孵化温度变化条件下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卵的孵化率变化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温度变化对家蟋蟀卵孵化的影响,为温度影响昆虫卵孵化提供一个新的证据。在低温萌动温度(4℃和7℃)和高温孵化温度(25℃和29.5℃)下观察记录家蟋蟀卵孵化的个体数量,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温度变化对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萌动温度显著影响家蟋蟀卵的孵化率,而高温孵化温度对家蟋蟀卵的孵化率则无显著作用,但二者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在同一孵化时间内,不同温度处理下家蟋蟀卵孵化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家蟋蟀卵达到最大孵化率的时间不同。说明低温萌动和高温孵化是家蟋蟀卵孵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为家蟋蟀人工饲养的较有利的温度条件设置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中华鳖人工孵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四种孵化方式:自然孵化、人工孵化箱孵化、恒温水溶箱孵化、调温调湿箱孵化。从孵化方式、温度、鳖卵的大小及放置方位等不同因素对其孵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在孵化过程中,对孵化期的长短起着重要的作用鳖卵孵化最适宜温度为30-31℃左右;卵正放的孵化率>和的孵化率>倒放的孵化率;卵子的卵径和卵重直接影响着孵出稚鳖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应雪萍 《动物学研究》2005,26(4):429-434
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正常附着胚胎及流产胚胎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受精卵从生殖孔排出15min后,孵化室中的孵化液体积增大,使胚胎浸没在孵化液中,胚胎表面具有粘性;产卵后30min.卵柄初步形成;80~140min后卵柄完全形成,胚胎牢固地粘附在携卵绒毛上。正常胚胎的卵柄高度扭曲,上有很多毛状物,同时携卵刚毛上有很多粘液;流产胚胎的卵柄上无毛状物,但卵柄及胚胎表面有许多寄生物附着。携卵刚毛上的粘液及卵柄上的毛状物可能和胚胎附着有关;而胚胎表面寄生物的活动,可能使胚胎外被、卵柄以及卵索的结构发生变化,增加了胚胎之间的摩擦,进而胚胎呼吸困难,以致死亡和流产。  相似文献   

15.
在四川宝兴蜂桶寨绿尾虹雉研究中心开展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卵人工孵化研究,用不同湿度孵化2组卵:梯度湿度组使用3种湿度,使卵失重率趋于15%;均衡湿度组始终使用50%~55%的湿度。观察记录卵质量、胚胎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成功孵化雏鸟12只,孵化率70.6%,雏鸟3个月成活率100%;卵孵化期28.1~30.2 d,平均(29.5±0.6) d,卵失重率10.7%~17.6%,平均(14.0±2.0)%,啄壳时间26.1~28.3 d,平均(27.4±0.6) d,出壳持续时间36.5~58.5 h,平均(48.7±6.8) h;卵的日平均质量与孵化天数极显著负相关;梯度湿度组和均衡湿度组在卵的失重率和初始雏重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啄壳时间和卵孵化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卵失重率越小,初始雏重越大;与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卵胚胎的发育特征相似。保持卵失重率10%~15%可做为绿尾虹雉卵孵化湿度设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用3种水热条件下(3温度×1湿度)孵化南草蜥(Takydomus sexlineatusDaudiin)卵以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卵大小、孵化期、胚胎发育及孵出幼体特征。孵化过程中, 每5 d测定卵质量和大小。初生幼体称重后冰冻处死, 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腹脂肪体, 65 ℃恒温干燥后称重。不同孵化温度对孵化期的长短有明显影响, 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而缩短, 24 ℃平均41.8 d、27 ℃平均35.4 d、30 ℃平均34.0 d。卵孵化到14 d肉眼可见胚胎, 此后胚胎发育变化明显加速。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的质量、大小。本实验的受精卵在24 ℃、27 ℃中孵出的幼体质量较大。24 ℃、27 ℃发育的胚胎对卵黄的利用最充分, 剩余卵黄少。  相似文献   

17.
台湾铗蠓的卵为深褐色,往往也夹杂有浅棕色、粉色和白色等浅色卵。在30146只卵中,深褐色卵占77.91%;而浅色卵分别占4.13%、16.74%和0.89%。深褐色卵的孵化率平均为83.80%,而浅色卵均不孵化。卵的孵化比较集中,观察626只卵,有98.4%(616只)在收卵后第三天孵化。在26±1℃的恒温条件下,以酵母粉和肝粉为食料,饲养幼虫,幼虫期平均为15.1天,一龄幼虫发育时间平均为3.4±0.57天,二龄幼虫为3.7±0.65天,三龄和四龄分别为3.9±0.73和4.1±1.19天。化蛹率为18.12±2.06%,蛹期平均为4.1±0.4天,羽化率为83.33%,雌雄成蠓羽化时间 近。低温和被霉菌菌丝缠绕均可导致蛹的死亡。此外,对卵和幼虫的生物学特性亦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8.
厦门鸡屿岛白鹭几种繁殖活动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 2 0 0 1年 3~ 7月采用颜色标记法 ,记录厦门白鹭保护区内鸡屿岛白鹭 (Egrettagarzetta)卵产出和孵出的顺序和时间 ,并称重卵和雏鸟。有 91 4 %的窝卵数为 4~ 5枚 ,产卵期 7 0± 1 9d ,出壳期 4 2± 1 4d ;卵孵化时间与产卵顺序显著负相关 ;不同产出顺序卵重无差异 ;不同孵出顺序雏鸟早期 (≤ 5d)发育无差异 ,之后差异显著 ,第 4出壳的雏鸟发育水平和成活率较低 ,而第 5出壳的雏鸟最低 ;亲鸟在产卵期的孵化是非连续的 ,而产卵结束后相对连续。如此 ,可以调节孵化时间 ,进而调控异步孵化的程度 ,使雏鸟在生长阶段形成适当的等级差别 ,以获得最大的繁殖收益。  相似文献   

19.
蚊卵的孵化与干燥及水中盐份的关系问题,Christophers氏于1933年曾报告“按蚊卵在产生12小时内如经过了干燥,以后在水中也不能孵化。可是对经过24小时发育的卵只要受干燥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放入水中后仍可孵化。在潮土中卵可保存生活力10—16天,过这段时间后如遇到水马上可以孵化”任广宏氏读到尖音库蚊淡色变种的卵在遇到干噪1—2日  相似文献   

20.
对浙江地区3个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种群的个体大小、繁殖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测定。在24 ℃、28 ℃和31 ℃条件下,孵化多疣壁虎卵,并测定其孵化期和幼体特征。结果表明:多疣壁虎成体存在显著种群间变异和两性差异,即衢州和温州个体大于杭州个体,雌体大于雄体;卵平均质量和窝卵重无显著种群间差异,但杭州壁虎的相对窝卵重显著大于衢州和温州个体;孵化温度能显著影响孵化期及幼体的尾长和头宽,但不影响幼体体长、体质量及运动能力;孵化温度效应不存在种群间差异。本研究揭示了疣壁虎个体大小、繁殖输出以及卵孵化特征的微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