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田鼠婚配制度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业忠  王祖望 《兽类学报》2000,20(2):135-141
作为繁殖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婚配制度是通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具有种属特异性及可遗传性。因此,不同的婚配制度具有不同的生理基础。这种生理基础由3级结构组成:神经直接启动并维持繁殖行为;激素或通过诱导特异神经通路的发育或直接激活神经传导影响繁殖行为;基因则可能是通过调节激素的代谢和作用方式来控制与繁殖行为相关的神经系统。田鼠脑中涉及婚配制度的区域集中在视前区中部(MPOA),腹被盖区(VTA),膈部及纹状体端部。起作用的激素主要是催产素(OT)和后叶加压素(AVP)。导致田鼠形成不同婚配制度的最终原因可能是这两种激素受体基因上的差异。受体基因调控区的启动子序列存在变异,导致脑中受体基因在表达区域上的差异,进而使激素激活不同的神经通路,产生不同的繁殖行为及婚配制度。  相似文献   

2.
白鹇饲养繁殖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白鹇饲养繁殖行为的观察尹祚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白鹇,饲养繁殖行为白鹇(Lophuranycthemera)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浙江、福建、安徽南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相似文献   

3.
秦岭雄性羚牛的发情行为与其社会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5月31日至8月31日在陕西省佛坪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羚牛秦岭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繁殖行为及雄牛的社会状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每天在比较容易见到羚牛的区域内沿固定路线寻找羚牛,在不惊扰羚牛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记录牛群大小、群内个体的性别、年龄、雄性的社会状态,即是单独活动还是在繁殖群中;社会状态的变动,即每只是进入还是离开繁殖群;羚牛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入群的独牛与群内其它雄牛之间的行为、与群内雌牛之间的行为。同时用摄像机辅助记录羚牛在群内的行为,并根据图像资料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校正。研究期间累计对277 头次雄性羚牛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到241次繁殖行为。虽然6月初至8月下旬都可以见到羚牛的繁殖活动,但80% 以上的繁殖行为发生在6月20日至7月10日期间,其中以6月21 ~ 30日间的繁殖活动最多(105 次)。繁殖季节中雄性羚牛有两种社会状态,即在繁殖群中和单独活动(即独牛)。研究期间累计的独牛比例占成年雄性的30. 32%,其中72. 62%的独牛出现在6月10 日至7 月10 日。6 月21 ~ 30 日间独牛比例最高,占成年雄性个体的50. 67%。雄牛进出繁殖群的现象比较常见,独牛的比例与繁殖行为正相关。繁殖高峰期后,单独活动的雄牛数量迅速减少。雄牛的社会状态会随着繁殖期的不同阶段发生改变,独牛在不同繁殖群之间移动寻求更多的交配机会。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支持以往认为独牛是繁殖争斗失败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白脸鸻(Charadrius dealbatus),曾为环颈鸻(C. alexandrinus)亚种,2016年作为独立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至今,鲜有研究关注白脸鸻的繁殖行为。本研究通过对白脸鸻的巢址选择及繁殖行为进行观察描述,并与环颈鸻现有研究进行对比,以期充实白脸鸻的繁殖基础资料。研究于2019和2020年两年的3至7月在广西防城港市企沙镇山心沙岛进行,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及所有事件取样法对繁殖期的白脸鸻进行观察及行为记录。观察发现,白脸鸻多于高潮位不被淹没的光滩或开阔的沙砾地筑巢,对植物依赖较低,巢距离水源较近;其巢多为石子或贝壳装饰的浅坑,长度为(10.4±0.6)cm(9.8~11 cm),宽度为(7.7±0.1)cm(7.6~7.9 cm),深度为(3.6±0.1)cm(3.6~3.7 cm)(n=6)。每日产卵1枚,一窝通常3或4枚卵(n=6);卵呈淡黄色基底,密布褐色斑块。卵长径(33±0.3)mm(32.4~33.4 mm),卵短径(24.5±0.1)mm(24.4~24.5 mm)(n=21)。日间孵卵过程以雌鸟为主,雄鸟多在夜间坐巢;其多为双...  相似文献   

5.
巢寄生(brood parasitism):是某些鸟类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本图片为东方大苇莺在哺育大杜鹃雏鸟。  相似文献   

6.
笼养丹顶鹤的繁殖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俗称“仙鹤”,其繁殖行为释放是一系列反射活动,笼养能引起丹顶鹤某些繁殖行为成分量的变化,但不能引起质的变化即并不会出现新的繁殖行为,在丹顶鹤的性行为程序中,行为成分常以固定动作方式有节律地反复演示,显示仪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虎纹捕鸟蛛 Ornithoctonus huwena 繁殖行为是一系列反射活动.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引起虎纹捕鸟蛛繁殖行为量的变化,而不能引起质的变化,即不会出现新的繁殖行为.在虎纹捕鸟蛛性行为程序中,行为成分常以固定动作方式有节律地重复演示,呈现仪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雄性小熊猫粪便中睾酮水平的变化与繁殖周期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1999 年12 月至2000 年9 月, 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测定了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4 只雄性小熊猫粪样中睾酮水平变化情况, 同时对其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雄性粪样中睾酮水平在繁殖期(12 月~3 月) 显著高于非繁殖期(4 月~9 月) (P < 0.01) , 且睾酮水平变化与繁殖行为密切相关。在非繁殖期,雄性小熊猫的睾酮水平处于基础的较低水平时, 其繁殖行为如蹭阴、舔阴、舔标记物和咩叫等几乎没有发生或很少发生; 而在繁殖期, 雄性小熊猫的睾酮水平明显升高, 这些繁殖行为频繁发生。以上结果说明, 睾酮是调节雄性小熊猫繁殖行为季节性变化的生理因子。  相似文献   

9.
张建新  朱麟 《蛛形学报》2012,21(1):61-64
蜘蛛的繁殖行为可以分为求偶行为、交配行为、产卵和携卵行为、携幼行为,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蜘蛛的繁殖行为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麋鹿繁殖行为和粪样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1997年7-9月和1998年3-7月间,在江苏大麋鹿保护区共观察到麋鹿的27种繁殖行为,雄鹿有17种,雌鹿有10种,在1998年3-7月间,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鹿麋样中的性激素水平,包括雄鹿的睾酮,雌鹿的酮,雌鹿的孕酮、雌二醇和雌三醇。实验结果表明:1许多繁殖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如雄鹿的求偶行为、标记行为和性行为及雌鹿的性行为等在发情期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