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黑麦(Secale cereale)染色体除核仁组成区,着丝粒、端粒能被AgNt)3染色体,还可用BrdU和Hoechst 33258诱导出银染区,本文还对染色体差别银染的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B染色体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染色体是独立存在于物种染色体组之外的一种特殊染色体,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中。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分子水平上对B染色体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B染色体DNA组成与常染色体(A染色体)极为相似,大部分DNA序列是A、B染色体所共有的。B染色体同时还含有相当数量的特异性DNA序列,已发现的B染色体特异DNA全部为高度重复序列,多分布于B染色体的着丝粒和端粒部位。但是,目前对B染色体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3.
两种无尾两栖类的核型与C-带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玻片标本。无指盘臭蛙(Rana grahami Liu)的核型,2n=26,NF=52,是由二大组染色体组成的,大型染色体5对,小型染色体8对,其中除第3、7、9号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同时还将无指盘臭蛙的核型与国内已报道的几种蛙属种类的核型作了比较,有关对应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呈现显著性差异。推测臂间倒位、相互易位等染色体重组是存在的。另外还对无指盘臭蛙和昭觉林蛙(R.taponica chaochiaocnsis)做了染色体C-带的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4.
一、导言 人的二倍体基因组由23对染色体构成,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另一对是性染色体,直到1956年之前,还未能确定人的正确的染色体数(Tjio and Levan 1956)。迟至1970年,才对每条染色体作出精确的鉴定(Caspersson et al.,1970)。  相似文献   

5.
肖春杰  答瑞光 《遗传》1991,13(6):11-13
对孵育3-72小时家鸡胚胎染色体长度及螺旋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还考察了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家鸡染色体的最高一级结构是螺旋结构。(2)随胚胎发育的进展,染色体绝对长度逐渐缩短。(3)伴随染色体的缩短,其螺旋数目亦相应地减少,而螺旋直径却有一定程度增加。(4)每个中期板的染色体DNA含量并不随发育进展而变化。本文还讨论了发育中染色体缩短与螺旋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貉(Nyctereutes procyanoides)的染色体组型已有报道(M(?)kinen,1974;王宗仁等,1984),但还未见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本文报告了貉染色体的G带、C带及银染核仁组织者区(Ae—NOR)的数目和定位。  相似文献   

7.
B-染色体(B-Chromosome)也称超数染色体(Supernumerary chromosome (?)estegren 1945)或副染色体(accessory chromosome Müntzing 1958),是首先由Randolph(1928)从玉米(Zea mays)的过剩染色体的研究中发现,为了与常染色体(即A-染色体)区别而命名的。众所周知,常染色体不管它数目多寡都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研究者早已注意到B-染色体没有明显的遗传机能。 B-染色体的形态有各种各样,一般都要比常染色体小得多,且由异染色质所组成。关于它的起源众说不一。有人认为B-染色体是由A-染色体产生,是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的携带基因的寄生物((?)stergren 1945),例如,Clarkia elegans中B-染色体是A染色体的易位而产生(Lewis 1951);Haplopappus gracilis中的B-染色体是由于着丝点融合而染色体数目减少时产生(Jackson 1960);还有人认为B-染色体是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适应自  相似文献   

8.
细菌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是由染色体控制的,而一些非主要特征则由于独立的复制子(称为质粒)的存在而产生的。质粒(plasmids)是染色体外的环状双链DNA。它能独立于染色体而稳定存在。然而,许多质粒还可能与染色体共价结合,成为染色体环的一个组成部分。质粒大小,从分子量为一百万(只能编码二、三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王鼠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宏  陈宜峰 《遗传》1991,13(6):14-15,26
本文报道了云南省西双版纳王鼠(Rattur rajah)的核型,染色体数目为52,其中包括18对端着丝粒染色体、7对中着丝粒染色体以及一对性染色体,X为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不同于Yong的研究结果。此外,文章中还从核型上讨论了王鼠在家鼠属动物中所处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四川峨眉山、云南点苍山和北京雾灵山产的25种蕨类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其中15种的染色体数目和4个种的细胞型是首次记载。此外,还对荚囊蕨属(Struthiote-ris)和水龙骨属(Ppolypodiodes)等属的染色体基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染色体Cd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应雄  周明娟 《遗传》1991,13(4):27-29,32
本文采用Cd-NOR同步银染技术,对23例正常人染色体Cd结构变异、Cd结构消失、小Cd结构以及“Cd-NOR融合”作了分析。结果发现:(1)具有小Cd结构的染色体常涉及D、G组染色体;(2)Cd结构变异最常发生于1号和16号染色体上;(3)G组染色体上“Cd-NOR、融合”频率显著高于其理论值;(4)正常人细胞中存在一定频率的Cd结构消失现象。本文还对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易于不分离的原因作了初步讨论,并对此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一个1B/1R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对冬小麦品系73(36)9-1的1B/1R易位染色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73(36)9-1有一对随体染色体,它的两个亲本矮丰四号及洛夫林10(Lovrin lo)分别有两对和一对随体染色体。观察用矮丰四号回交的F_1,绝大部分花粉母细胞的中期染色体都能正常配对,而用洛夫林10回交的,除了多数产生两个单价体之外,正常配对的情况也能经常看到。同时还发现,73(36)9-1和“中国春”双端体(CSDT)的1BL能很好地配对并形成一个棒状的异形二价体,而它和CSDT 1BS的染色体则主要产生20″+1′+t′的构型,从而证明易位发生在1B染色体的短臂,并且该易位的片段来自黑麦染色体1RL。本文还讨论了该易位发生的可能途径,推断是由于在F_1花粉母细胞中的两个单价体(一个是小麦染色体1B,一个是黑麦染色体1R)同时进行错分裂之后产生的两种端着丝点染色体(1BL和1RL)重新并合形成的,因而冬小麦73(36)9-1可能是一个自发产生的易位系。  相似文献   

13.
植物姊妹染色单体区分染色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姊妹染色单体区分染色(SCD)是七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染色体处理技术,因为它涉及了细胞动力学、细胞周期、染色体半保留复制、染色体“单线说”以及染色体畸变等一系列的细胞生物学理论问题,此外还能用于分析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来检测诱变因素和致癌物质,所以有关SCD的实验技术可作为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更新内容。本文介绍植物  相似文献   

14.
水稻(Oryza sativa)核型分析结果:在12对染色体中,具中部着丝点的有5对,近中部着丝点的有6对(包括随体染色体),1对近端部着丝点。本文还着重讨论了随体的数目及所在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15.
水稻(Oryza sativa)核型分析结果:在12对染色体中,具中部着丝点的有5对,近中部着丝点的有6对(包括随体染色体),1对近端部着丝点。本文还着重讨论了随体的数目及所在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Cd-NOR同步银染技术,对23例正常人染色体Cd结构变异、Cd结构消失、小Cd结构以及“Cd-NOR融合”作了分析。结果发现:(1)具有小Cd结构的染色体常涉及D, G组染色体;(2)Cd结构变异最常发生于1号和16号染色体上;(3)G组染色体上"Cd-NOR融合”频率显著高于其理论值;(4)正常人细胞中存在一定频率的Cd结构消失现象。本文还对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易于不分离的原因作了初步讨论,并对此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割手密无性系间的亲缘关系,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对不同基因型的割手密材料进行核型分析。10份供试材料的绝大多数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m)染色体,少数为近中部着丝点(sm)染色体及正中部着丝点(M)染色体,部分材料中还具有端部着丝点(T)染色体及近端部着丝点区染色体(t);依据分析结果总结了参试材料的核型公式;参试材料中有2份为1B核型、7份为2B核型、1份为2C核型。参试材料间的核型均存在差异且不对称。  相似文献   

18.
上海真厉螨的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血革螨科上海真厉螨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的研究。上海真厉螨染色体数目表明,其具有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n=8,2n=16),雄性体细胞具有8条染色体,雌性体细胞具有16条染色体。染色体可分为3组,1—3组,4—6组,7—8组染色体。染色体组型的测量统计分析表明,染色体着丝点位置分别为中部(1、2和3号)、亚中部(4、5和6号)及端点(7和8号)。C-带主要位于着丝点区。第2染色体长臂和短臂及第3染色体的短臂具有插入型C-带,第7和第8染色体为端型C-带。本文还讨论了血革螨科上海真厉螨的组型、性决定、染色体多态现象及其C-带的带型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人体肝癌体外原级培养细胞的中期染色体计数表明,第1例肝癌为超二倍体(2.46倍),其他两例为超四倍体(4.28和4.42倍),染色体众数分别为57,111和116个。(二)肝癌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显示,D组和G组等近顶端着丝点染色体比其他各组号减少了,特别在第一例肝癌的超二倍体细胞中,缺少15号染色体的细胞高达90%,大多成为单体状态,甚或缺体。在所有三例肝癌细胞中,15号染色体平均只有全部染色体倍体数的一半。(三)在三例肝癌细胞中,包括超二倍体和超四倍体细胞,E组和F组等中间或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平均比全部染色体倍体数增加两倍。上述这两类染色体数目变化各异,一增一减,导致肝癌细胞的各组号染色体之间相对比例失调。(四)检查分带类型指出,肝癌细胞内一个1号染色体的短臂比另一同源染色体增长一段,在这短臂末端额外多出一条着色较深的带纹,推测是由于G组(21号)染色体易位所形成。相似的现象较少地出现在2号和4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由于易位,使得染色体之间固有关系改变了。(五)肝癌细胞中出现双着丝点染色体、半环状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等,染色体还发生间隙、断裂和缺损等畸变。  相似文献   

20.
进行国际性酵母染色体序列测定项目的比利时Louvain大学的Andre Goffeau估计1996年能确定酵母染色体1270万碱基序列,并于3月15日在生物技术产业协会主持召开的酵母染色体分析研讨会上发表了该项预测。还宣布与测序同时从95年开始(3年计划)着手酵母染色体的机能分析研究。酵母染色体分析已进入从定序到机能分析和产业应用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