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原鼠兔种群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88年,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法对高原鼠兔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在繁殖群体中主要是来自上年出生的第1、2胎的鼠兔(82.85%),第3胎和老体占少数。成年雌鼠兔100%参加繁殖,通常年产3胎,有的年份可产4胎或5胎。产仔数1—8只(平均为4.52±0.12),1只雌鼠兔终生可产2—29只。妊娠期为22.2±0.13天。洞内哺乳期为11.65±0.01天。有的年份当年出生的少数雌鼠兔到36.8+3.05日龄可达到性成熟并参加繁殖,生1—2胎。雄鼠兔性成熟较晚。  相似文献   

2.
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自然寿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1984至1987年2月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观察法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自然寿命进行了研究。其结果,高原鼠兔的生存曲线呈L型。最大寿命957天,平均寿命119.9天。1986年出生的幼体,第1胎雄鼠平均寿命108天,雌鼠106天,第2胎雄鼠为58天,雌鼠为66.3天;第3胎雄鼠为24.8天,雌鼠为15.4天。  相似文献   

3.
1984至1987年2月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观察法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
自然寿命进行了研究.其结果,高原鼠兔的生存曲线呈L型。最大寿命957天,平均寿命119.9天。1986年出生的幼体,第1胎雄鼠平均寿命108天,雌鼠106天;第2胎雄鼠为58天,雌鼠为66.3天;第3胎雄鼠为24.8天,雌鼠为15.4天.  相似文献   

4.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龙  孙儒泳 《兽类学报》1993,13(2):114-122
越冬田鼠每年可繁殖3胎,第1胎幼仔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第2胎幼仔生于5月中旬到7月上旬,第3胎幼仔生于6月中旬到7月下旬。种群上升年份(1987)各胎幼仔出生高峰比1988年的提前10天左右。1987年越冬鼠第1胎集中,如4月下半月,1987年怀孕率为100%,而1988年只有44.44%。6月上半月以前越冬鼠为种群繁殖的主体,而后被当年生鼠所取代。从4月下半月到9月上半月共出生4批同龄群。K1和K2组生长发育旺盛,当年就参加种群繁殖,可怀孕1—3胎。K3组生长发育较慢,当年并不性成熟,越冬后性成熟成为种群越冬鼠的主体。K4出生晚,数量少,很少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而成为种群的无用或潜在的繁殖力量。本文还发现越冬鼠的平均胎仔数显著高于当年鼠:种群上升年份越冬鼠平均胎仔数高于种群下降年份,而当年生鼠的平均胎仔数年度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冬季自然死亡率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以耳标观察法。1985年4-7月共捕标了样地内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幼鼠114只。到入冬前,死亡率为50.88%。第2胎出生的鼠死亡率明显地高于第1胎的死亡率。冬季死亡率呈现波动,入冬及开春时死亡率较高。鼠兔种群进入繁殖前期死亡率趋于零。初春样区存活标志鼠6只,经夏秋冬3季总计死亡率达94.74%。如按入冬时实有标志鼠计算,冬季死亡率为91.04%。  相似文献   

6.
达乌尔鼠兔是我国典型草原区的主要鼠种之一,对其繁殖特征知之甚少。作者于2009年7-11月和2010年4-9月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采用整洞群夹捕的取样方法捕获了199只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urica),对其种群数量、性比、繁殖特征和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鼠兔数量118只,2010年81只;雌鼠数量显著多于雄鼠;达乌尔鼠兔的繁殖期为3-9月,高峰期集中在4-6月份,平均胎仔数为6.15±0.50(n=13);2009年的7-9月幼年和亚成年比例均小于50%,成年个体成为种群的重要成分;2010年幼体主要集中在5-7月份,且6月和7月幼体和亚成体的数量超过了成年鼠兔的数量,8-9月份种群的主要成员为亚成年和成年鼠兔。达乌尔鼠兔种群繁殖特征是对草原环境适应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布氏田鼠标志种群的繁殖参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标志重捕和染色观测法跟踪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种群,按绝对时间年龄研究其种群繁殖参数。结果3表明:4-5月份出生的雄鼠能在当年达到性成熟,性成熟发育历期约为1.5个月,6月后出生的雄鼠当年达不到性成熟。在达到性成熟的当年雄鼠中,多数个体再度转入性休止期,其平均繁殖结束时间要林越冬雄鼠早1个月,而越冬雄鼠则在整个繁殖期保持性活动状态。雌鼠性成熟发育历期约为1个月,首次产仔时间约为2月龄。雌鼠在一年中的产仔窝数与其年龄有关;越冬鼠能产3-4窝,4月份出生的雌鼠能产2-3窝,5月份出生的雌鼠当年能产1-2窝,6月份出生的雌鼠能产0-1窝,7月份之后出生雌鼠当年不参加繁殖,在自然条件下,布氏田鼠一年中最多能产4窝。  相似文献   

8.
通过剪趾和染毛双重标志的重捕跟踪途径, 结合行为观测研究了栖息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生境的长爪沙鼠种群繁殖格局。按同生群分组分析的结果显示春季(4~5 月) 出生的雄鼠当年能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仅占34.6 % , 性成熟发育历期为3 个月, 其繁殖平均结束时间比越冬鼠早近1 个月。6 月以后出生的雄鼠当年达不到性成熟。达到性成熟的当年雄鼠在繁殖期结束前多数又转入性休止状态。当年雌鼠性成熟历期约2.5 月龄, 初次产仔时间在3.5 月龄左右。6 月份以后出生的雌鼠当年不参加繁殖。各同生群雌鼠1 年中最多产仔次数有差异,越冬鼠可产3~4 窝。4~5 月份出生的雌鼠当年可产1 窝。长爪沙鼠当年生雌、雄鼠非同步发育以及由性成熟的当年鼠与越冬鼠构成的繁殖格局有利于维持家群个体的适合度, 是该鼠生活史对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大仓鼠种群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洁 《兽类学报》1987,7(3):224
1983-1985年,作者在北京农田区研究了大仓鼠的种群生态。获得标本1101号(♀497,604),解剖、观察、测量、记录雌雄生殖系统的变化及繁殖特征。对大仓鼠的雌雄性比、平均胎仔数、怀孕率等作了分析。结果:春季出生的雌鼠,两个月左右即达性成熟,并参加繁殖,在7月以后出生的雌鼠当年不参加繁殖。越冬鼠一年可繁殖2-3次。在数量较高的1983年,性比(/♀)为1.33,平均胎仔数为9.24;数量次高的1984年,性比为1.20,平均胎仔数为9.29;数量较低的1985年,性比为0.95,平均胎仔数为9.94。在数量较低的年份,大仓鼠种群的各项繁殖指标均优于数量较高的年份。  相似文献   

10.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鼠兔的繁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2002年4月至8月,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附近,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高原鼠免的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高原鼠兔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4月下旬和5月为繁殖高峰期,雄性的睾丸重而饱满,雌性的怀孕率最大。雄性成体的体重和睾丸重在繁殖期的不同时段具有显的差异,在4月11日至5月10日、6月11日至7月10日体重和睾丸重之间呈显正相关。雌性怀孕早期胚胎数与临产前胚胎数没有显差异,未发现胚胎吸收现象;同时,胚胎数在繁殖期的不同时段存在显差异。采用种群统计学中同生群的划分方法,将5~8月份出生的幼体依次记为L1、L2、L3、L4。在出生后20天内L1、L2幼体存活率明显高于L3、L4;在从出生50天至80天期间L4的存活率显高于L2。当年出生的雌雄幼体在发育上存在不同步现象,当年出生的雌性幼体性成熟早,有的可以直接参加繁殖,但当年出生的雄性幼体却无此现象。结果表明:在海北地区,经过综合治理后,高原鼠兔的生境发生改变,其繁殖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即,减少每次繁殖活动的投入,增加繁殖次数,延长繁殖时间。  相似文献   

11.
高原鼠兔家群结构的季节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志重捕法测定高原鼠兔家群年龄结构和性比,探讨其家群结构的季节变异及原因.结果显示,繁殖早期,家群由越冬成体和第1胎幼体构成;繁殖后期,家群主要由第1胎幼体构成.高原鼠兔家群年龄结构依季节存在显著的差异.5月,成体和雌性第1胎幼体个体数显著多于其他月份;5月和6月雄性第1胎幼体个体数显著多于7月和8月;6月第2胎幼体个体数显著多于7月和8月;7月雄性第2胎幼体个体数显著多于8月.7月和8月,第1胎幼体个体数显著多于第2胎幼体.高原鼠兔家群内5月成体性比显著高于7月和8月.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在冬季漫长、食物匮乏以及繁殖季节极短等条件下,调整家群结构,提高繁殖成功率,使其种群在严酷的高寒环境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直接观察法测定了高原鼠兔地面、洞道活动时间及进、出洞频率。结果表明,在07:00-18:00,雄性和雌性高原鼠兔平均地面活动时间分别占总活动时间比例的87.09%和85.22%。地面活动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两性个体间无显著的差异。繁殖早期,成年雌体地面活动时问显著高于繁殖后期,第2胎幼体地面活动时间显著低于第1胎幼体。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高原鼠兔进洞频率存在极显著差异,5月成年雌体进洞频率最高,而成年雄体在4月进洞频率最低。研究结果验证了捕食风险可制约鼠兔属动物领域活动时间分配,高风险环境能增加其利用洞道的时间及频率的特定假设。  相似文献   

13.
草兔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欣 《兽类学报》1995,15(2):122-127
本文分析了1991年1-10月获自山西省东南部丘陵山区以及1990-1993年10月至翌年1月获自该省各地草兔的有关繁殖特征。草兔的繁殖季节为1-9月,雄性进入性活动的时间早于雌性。生殖腺测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峰值在4月和5月。当年兔3-4月龄时性可成熟,但达到性成熟月龄的当年兔只有51.7%在7、8月参加繁殖。怀孕个体见于2-9月,3月怀孕率最高,此后逐渐下降。胎仔数1-7只,5月最多,年均值3.6只,每只雌兔年产幼兔12.9只。  相似文献   

14.
实施不育后高原鼠兔攻击行为及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万红  樊乃昌 《兽类学报》1999,19(2):119-131
在高原鼠兔的繁殖盛期选定怀孕雌鼠和发情雄鼠各20只,采用所选雌性不育剂和雄必不育剂的半不育剂量分别对10只雌鼠和10只雄鼠进行处理,通过室内雌雌,雌雄,雄雄配对实验对20只处理个体和20只对照个体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其生殖激素的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不育处理后,雌雄动物的活动性降低,亲昵行为持续时间增加,攻南 及防御行为持续的时间和发生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个体;(2)在各组内,雌雄  相似文献   

15.
千岛湖秋季社鼠种群年龄结构及繁殖状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 年9 ~11 月,对千岛湖不同类型岛屿捕获的123 只社鼠的年龄结构及繁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 ~ 10 月为千岛湖区社鼠种群的繁殖高峰期,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早。雌鼠从亚成年组出现怀孕个体,雄鼠较雌鼠性成熟早,幼年组已出现睾丸下降个体。大、中、小型岛屿年龄结构不同,分别为稳定型、衰退型及增长型。岛屿大小能够对社鼠种群繁殖指标产生影响,大型岛屿雌鼠繁殖指数(1. 96) 与平均胎仔数(4.9 ± 0.35 只)及雄性个体睾丸下降率(50.0%)均较高,社鼠种群稳定;中型岛屿雌鼠的繁殖指数(3.45) 与平均胎仔数(5.17 ± 0.42 只)为3 种类型岛屿中最高,并且雄鼠的睾丸下降率(64.7% )也相对较高,有利于社鼠种群数量增加;小型岛屿雄鼠的睾丸下降率虽然最高(68.4% ),但雌鼠繁殖指数(0.75)与平均胎仔数(4.00 ±1.53只)均较低,且参与繁殖的主体成年组性比(10∶ 5)失调,种群易出现波动。另外,社鼠的繁殖情况与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也有较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高原鼠兔交配期及交配行为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学高 《兽类学报》1990,10(1):60-65
1985至1988年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法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交配期及交配行为模式进行了研究。该鼠繁殖期一般是从3月底或4月初开始到7月上旬或8月上旬结束,时间长达3-4个月。在繁殖期中有3-5个交配期。配偶间雄鼠对雌鼠有跟随,接吻,嗅吻肛门区和爬跨抚摸一系列反复“求爱”行为。雌鼠呈现“脊椎前凸”和外生殖器反射行为。雄鼠交配时以前肢紧紧夹住雌鼠腰部,3-5次盆部抽动,一次较深的推进即为射精。每次交配时间约3-5秒,多次交配射精。还发现该鼠有临产交配行为。  相似文献   

17.
印度地鼠的性成熟和窝仔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ubina ARSHAD 《动物学报》2004,50(5):723-729
为有效地进行有害脊椎动物的控制 ,研究了栖息于巴基斯坦Punjab中部的 348只印度地鼠的繁殖模式。在所捕捉到的 10 7雄鼠和 2 4 1只雌鼠中 ,分别有 75只和 179只是性成熟的个体。性比偏雌。使用被捕个体标本的体重和体长作为指标 ,发现最小的性成熟的雄性个体体重为 70 - 89g ,体长 13 1- 14 0cm ;一窝仔里面的平均胚胎数为 2 74± 0 15 (范围 ,1- 5 ) ,而平均胎斑数为 4 2 9± 0 19(1- 11) .体重似乎对窝仔数有显著影响 ,而体长和估计的年龄对窝仔数没影响。当老鼠繁殖不活跃和不繁殖时 ,控制害兽最有效  相似文献   

18.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在野外条件下利用赤狐的粪尿增加高原鼠兔的捕食风险 ,采用目标动物抽样法对高原鼠兔的 5种行为进行观察 ,分析天敌动物气味增加与天敌动物数量增加对高原鼠兔行为影响的差异 ,探讨高原鼠兔对捕食风险的权衡能力及面对不同风险的行为决策。 2 0 0 1年 ,在捕食风险处理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1 8只 ,雌性成体2 5只 ,雄性幼体 35只和雌性幼体 4 2只 ,在对照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1 4只 ,雌性成体 1 5只 ,雄性幼体 2 2只和雌性幼体 1 1只 ;2 0 0 2年 ,在捕食风险处理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7只 ,雌性成体 1 2只 ,在对照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8只 ,雌性成体 1 5只。研究结果表明 :增加赤狐的气味后 ,高原鼠兔通过改变行为策略以适应捕食风险的增加。当气味源刚放入后 ,与对照样方比较 ,高原鼠兔明显增加了观察和鸣叫的频次 ,相应减少了取食的频次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原鼠兔并未对气味产生适应性。当天敌动物的数量增加后 ,赤狐气味的增加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较小 ,在捕食风险超出高原鼠兔的耐受范围时 ,高原鼠兔扩散。同时 ,高原鼠兔的行为在雌雄之间、成体与幼体之间没有明显的不同 ,雌雄个体、成幼体均采用相同的行为策略减小捕食风险。以上结果表明 :捕食风险明显影响高原鼠兔的行为 ,高原鼠兔能够权衡捕食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南湾半岛野生猕猴的繁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1981-1985年,在海南岛南湾半岛开展了对野生猕猴种群繁殖的研究。猕猴的发情交配期为11月至次年3月,产仔期为4-8月,怀孕期约177天。3年中,有70%的性成熟母猴每年产1胎,其它的产2胎或1胎。在连续两年中产仔间隔294-441天,平均362±16天,自1978年以来,年均繁殖率为53.8-100%,平均77.8±13.85%。雄性成熟年龄为3-4岁;约38%的雌性在3.5岁时开始怀孕,4岁产仔。低等级的雌性生育较少,雄性猴离群,无任何雄性终身在群内称王,这些都可避免种群衰退,利于种群生长和发展的极好生物学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杨再学  郑元利  金星 《生态学报》2007,27(6):2425-2434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4.81%。探讨其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及其地理分异特征,对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987-2005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解剖标本5497只,其中,雌鼠2698只,雄鼠2799只,黑线姬鼠在当地1-11月份均可繁殖,主要繁殖期在3-10月份,每年4-5月份和8-9月份出现2次妊娠高峰。种群总性比(♀/♂)为0.96,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6.91%±6.79%,平均胎仔数为5.33±1.07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81±0.17,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13%±7.89%。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种群繁殖的主体。种群繁殖参数不同年度之间比较稳定,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变化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年均种群密度与年均繁殖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胎仔数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怀孕率、睾丸下降率、性比相关性不显著,繁殖指数是影响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比较全国各地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地理分异特征认为,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异现象,胎仔数、生殖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具有随纬度的升高趋向增加的特征;在高纬度地区繁殖时间较短;性比与纬度、经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各繁殖参数与海拔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可排除海拔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