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繁殖季节(6月份)和非繁殖季节(10月份),采集了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善宝力格地区的布氏田鼠样本,比较其种群参数与生理指标,探讨了布氏田鼠社群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季节性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年龄组成和性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小,种群性比接近1,主要由当年新生鼠和越冬鼠组成;非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大,种群性比偏雄,主要由当年新生鼠组成。繁殖器官在繁殖季节显著大于非繁殖季节,保持了更高活性。非繁殖季节个体的胴重比更高,且雄鼠高于雌鼠,表明非繁殖季节个体和雄鼠具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同时,非繁殖季节个体具有更小的肾上腺和更大的脾脏,说明非繁殖季节中的布氏田鼠表现出更低的应激状态和更强的免疫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种群参数和生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这与不同季节中布氏田鼠采取的生存策略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
密度因素在布氏田鼠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布氏田鼠栖息密度不同的种群同时进行取样,研究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种群发展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区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怀孕率、雄鼠睾丸下降率、贮精囊肥大率和睾丸长度都小于低密度种群。高密度种群繁殖季节结束时间早于低密度种群,幼鼠肥满度较小,性成熟速度较慢,种群年龄结构中,幼年鼠所占比例小于低密度种群。这些都是导致高密度种群增长速度减慢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繁殖季节(6月份)和非繁殖季节(10月份),采集了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善宝力格地区的布氏田鼠样本,比较其种群参数与生理指标,探讨了布氏田鼠社群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季节性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年龄组成和性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小,种群性比接近1,主要由当年新生鼠和越冬鼠组成;非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大,种群性比偏雄,主要由当年新生鼠组成。繁殖器官在繁殖季节显著大于非繁殖季节,保持了更高活性。非繁殖季节个体的胴重比更高,且雄鼠高于雌鼠,表明非繁殖季节个体和雄鼠具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同时,非繁殖季节个体具有更小的肾上腺和更大的脾脏,说明非繁殖季节中的布氏田鼠表现出更低的应激状态和更强的免疫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种群参数和生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这与不同季节中布氏田鼠采取的生存策略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布氏田鼠种群生理年龄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根据胴体重分布将布氏田鼠划分为越冬鼠与当年鼠两组,然后再根据生理学指标将当年鼠划分为性成熟鼠(成年)和性未成熟鼠(幼年)。由于生理年龄与时间年龄不一致,故本文并不强调各种形态指标来划分时间年龄组。5月下半月以前种群主体为越冬鼠,但在当年鼠出现地表面后,当年鼠取代越冬鼠成为种群主体,到7月下半月越冬鼠已降到10%以下。当年生的幼鼠春季生长发育旺盛,很快成为当年成鼠。晚夏和秋季出生的个体当年性不发育成熟。秋季种群主体为当年幼鼠。越冬鼠和大部分当年成鼠从种群中消失。比较种群数量上升与下降年份,春季越冬鼠胴体重的轻重与第一批当年鼠(K_1)出现规模可能是种群数量升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布氏田鼠种群生态及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尹峰房继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875)ResearchAdvancesinPopulationEcologyandBehavioralEcologyofBrandt’sVoles(Microtusbran... 相似文献
7.
布氏田鼠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1985年5-l0月用标志重捕法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的种群年龄组成、幼鼠生长率和季节迁移等进行研究,共标志2786只,重捕576只,822只次。发现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幼鼠体重的日平均生长率随年龄增加而减慢。布氏田鼠还有季节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8.
9.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越冬田鼠每年可繁殖3胎,第1胎幼仔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第2胎幼仔生于5月中旬到7月上旬,第3胎幼仔生于6月中旬到7月下旬。种群上升年份(1987)各胎幼仔出生高峰比1988年的提前10天左右。1987年越冬鼠第1胎集中,如4月下半月,1987年怀孕率为100%,而1988年只有44.44%。6月上半月以前越冬鼠为种群繁殖的主体,而后被当年生鼠所取代。从4月下半月到9月上半月共出生4批同龄群。K1和K2组生长发育旺盛,当年就参加种群繁殖,可怀孕1—3胎。K3组生长发育较慢,当年并不性成熟,越冬后性成熟成为种群越冬鼠的主体。K4出生晚,数量少,很少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而成为种群的无用或潜在的繁殖力量。本文还发现越冬鼠的平均胎仔数显著高于当年鼠:种群上升年份越冬鼠平均胎仔数高于种群下降年份,而当年生鼠的平均胎仔数年度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明确炔雌醚对鼠类繁殖抑制最适剂量及持续有效作用时间,对其后续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基础性作用。本研究以0.5 mg/kg、1.0mg/kg、2.0mg/kg、3.0mg/kg、6.0mg/kg浓度炔雌醚分别连续灌胃雄性和雌性布氏田鼠7d 后,与正常异性配对观察90d。按繁殖启动期、繁殖率和繁殖力等最直观的指标综合评价了5个浓度炔雌醚对雌雄布氏田鼠的不育效果。室内条件下,炔雌醚能够延迟雌雄布氏田鼠的生殖启动,但可能由于样本量小,未达统计显著性。90d 内,一定浓度的炔雌醚能够降低雌雄个体的繁殖率和平均每窝产仔数,同样未达统计显著性。一些浓度的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布氏田鼠的繁殖力,其抑制效果无剂量相关性。推断炔雌醚对雄性布氏田鼠的最适不育作用浓度为2.0mg/kg左右,对雌性的最适不育作用浓度为1.0mg/kg左右。实际综合应用剂量2.0mg/kg左右,能有效降低布氏田鼠产仔总数,其持续时间可达90d。 相似文献
11.
实验在-20℃的低温下进行。结果表明。(1)单笼饲养鼠平均存活期为145.9±30.8h。其中幼鼠耐低温力最差。然后依次为老体组、亚成体组、成体组。除幼体外,雌鼠的抗寒能力稍高于雄体。(2)饲喂冷蒿组比饲喂其它6种牧草在低温下布氏田鼠的存活期显著延长.(3)聚集可明显增强对低温的耐受程度。(4)窝草可使巢内温度保持在5~8℃,窝巢内层的温度可达15~22℃。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四鼠对陌生群体气味、本群体气味的社会探究行为和尿标记行为,探讨了布氏四鼠利用气味信号进行群体辨别的能力。在对熟悉相的辨别实验中,雄鼠对陌生群体气昧的社会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明显多于本群体气味和对照组,优势个体的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实验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具有对群体气味的辨别能力;在巢垫物中存在用于群体识别的化学通讯成分,优势鼠的气味标记可能在种内群体间的嗅觉通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成年布氏田鼠在10min内,对不同光照周期下(长光照:LD;短光照:SD)陌生雌/雄个体尿液和粪便两种单一个体气味源的气味行为反应,实验发现:所有雌雄被试鼠对LD气味源比SD气味源表现出更多的嗅闻行为。LD和SD被试鼠对同性/异性尿液气味的嗅闻行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但LD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粪便的嗅闻频次显多于SD被试雄鼠,从嗅闻行为特征量(嗅闻行为占所有行为的百分比)来看,所有LD和SD被试雌,雄鼠对尿液的嗅 明显多于粪便,除SD粪便气味外,被试鼠对异性气味源的嗅闻明显多于同性,实验结果表明:作为两种个体气味源,尿液和粪便都带有季节性信息,而且是具有性别特性的。异性的个体气味源比同性的个体气味源更具吸引力;长光照动物的个体气味比短光照动物的气味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布氏田鼠种群生长指标的主分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布氏田鼠的体重、体长、尾长、颅全长、颅基长等15项生长指标进行了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颅基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生长指标。同时,头骨的上齿隙宽因不存在性别差异,容易准确量表,可用作划分年龄组指标。根据上齿隙宽度,本文将布氏田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 相似文献
15.
雄性布氏田鼠对不同熟悉程度和动情状态下雌鼠气味的辨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雄性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对配偶和陌生雌鼠气味的辨别实验发现:(1)雌鼠动情状况对雄鼠气味行为反应的影响,当配偶雌鼠处于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动情陌生雌鼠巢垫物的溴闻和舔舐的持续时间都明显多于对非动情陌生雌鼠巢垫物的嗅闻和舔舐时间,而其他行为没有明显判别当配偶雌鼠处于非动情期时,雄鼠对动情的和非动情的陌生雌鼠的气味行为反应都没有明显判别当陌生雌鼠处于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动情配偶气味的嗅闻时间明显多于对非动情配偶的嗅闻时间,而其他行为反应没有明显差异;当陌生雌鼠处于非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动情配偶雌鼠巢垫物的嗅闻时间,挖掘频次,舔舐频次和时间都明显多于对非动情配偶气味的嗅闻,而且雄鼠在动情配偶气味周围搔扒体侧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也多于在非动情配偶气味周围的搔扒行为;(2)熟悉性对雄鼠气味行为反应的影响,当配偶雌鼠和陌生雌鼠都处于动情期或都处于非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气味的探究行为(嗅问、挖掘和舔噬)和搔扒体侧行为明显多于对配偶雌鼠气味的探究;雄鼠访问陌生雌鼠气味源箱的频次和在其中的停留时间也都多于访问配偶雌鼠气味源箱的频次和停留时间;当配偶雌鼠处于动情期而陌生雌鼠处于非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配偶气味的嗅闻,挖掘和自身修饰行为明显多于对陌生雌鼠气味的行为反应,进入配偶气味源箱中的访问频次也多于进入陌生雌鼠气味源箱的访问频次。结果说明:雌鼠与被试雄鼠的熟悉程度和雌鼠的动情状况直接影响雄性布氏田鼠的社会探究和气味选择行为,即雄鼠偏好并选择动情雌鼠和陌生雌鼠,雄性布氏田鼠对雌鼠气味的行为反应也表现出田鼠属动物典型的多配制种类特征。 相似文献
16.
布氏田鼠洞群内社群结构变动与序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通过野外标志流放和实验室观察,研究了洞群内布氏田鼠社群结构的变动及其序位作用。该鼠社群结构变动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期为变动期, 贮草期为稳定期。变动期在繁殖前期和繁殖盛期形成2个变动高峰。前者主要是成体(包括老体) 雄鼠的迁移, 后者迁移主体是亚成体鼠。贮草期间洞群成员相对稳定, 迁移减少。社群序位表现为2~3 个等级,即优势鼠、次优势鼠和从属鼠。优势鼠以老体雌鼠为多。繁殖期, 50%以上的从属鼠在陌生鼠群中提高了序位, 30%优势鼠可在陌生鼠中保持高序位。非繁殖期, 进入陌生群后鼠间争斗激烈, 获得优势的比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光周期和气味信号对雄性布氏田鼠血浆睾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mical signals provide important cues in social behavior of many mammalian speciesly, mediating sexual, aggressive, parental and spacing behavior, as well as influencing an animals internal hormonal milieu. Conspecific novel males substrate was given as individual odor stimulus to adult male Brandts voles(Microtus brandti) that left in individual cases in long|photoperiod (LD) and short|photoperiod (SD) resfectioely. The plasma testosterone of these male actors was mensurated by radioimmunoassa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lasma testosterone increased with the duration that the male vole was exposed to the odor of a novel male. Plasma testosterone concentration in LD males increased sigrificanily than those in SD males in 30 minutes.After 1 hour or 2 hours, exposed to the novel scents, the testosterone levels of LD males were higher than SD males, but didn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hemical signals induced releasing of androgen and the increase of plasma testosterone of males voles exposed to novel conspecific odors wa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photoperiod. It suggest that the change of testosterone concentration would underlie the odor producing and odor preferences of Brandts vole. 相似文献
18.
19.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的食性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通过胃内容物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其乌拉地区布氏田鼠春季和夏季的自然食性。该鼠于春季和夏季都最嗜食羊草,但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食物有强烈的选择性特征,专化现象较为明显。植被的物候变化和植物体的蛋白质含量以及硅等矿质元素的含量是影响布氏田鼠进行选食的主要因素。文中还讨论了布氏田鼠的最优觅食行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