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黑龙江省烟腹毛脚燕及其种名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脚燕(Delichon urbica)有5个亚种,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分布,过去认为是lagopoda亚种[1~4].其中dacypus亚种没有分布的报道,现根据笔者的调查和标本的鉴定,认为分布于黑龙江省的是dacypus亚种.而该亚种现已和cashmeriensis、 nigrimentalis两亚种一起从毛脚燕中分离出来,单立为独立的种--烟腹毛脚燕(D. dacypus )[5~8].在黑龙江省分布的是指名亚种,并为东北地区及黑龙江省鸟类分布新记录种.标本衡量度如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核桃扁叶甲3个亚种(指名亚种Gastrolina depressa depressa Baly,淡足亚种G. depressa pallipes Chen和黑胸亚种G. depressa thoracica Baly)的比较形态学研究,结合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方面的资料,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从形态上来说,三者的上唇、下唇、后翅和爪的形态区别较小,但是触角、上颚、下颚和受精囊则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而且通过超微形态的比较,淡足亚种、黑胸亚种和指名亚种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形态区别。动物地理学研究表明,指名亚种和黑胸亚种在我国北纬25°~30°之间有地域重叠,目前仅在部分地区可以通过海拔来区分。但是对于淡足亚种而言,它的分布区与其他两个亚种有着一定的地理隔离,其间并没有重叠区的存在。因此从地理分布上而言,三者也存在着不同。通过上述讨论,本文将核桃扁叶甲三亚种恢复或提升为种,即核桃扁叶甲G. depressa Baly,黑胸扁叶甲G. thoracica Baly和淡足扁叶甲Gastrolina pallipes Chen, stat. Nov.。  相似文献   

3.
试论确定笔石种和亚种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旭 《古生物学报》1985,(1):116-121
种和亚种在近代生物学上的概念早已明确。但是在地质历史上种和亚种的确定由于化石保存的间断性和局限性而变得十分困难,往往只能从形态上加以人为的限定。也正由于古生物学研究的这一特殊性,往往容易使古生物工作者在进行分类识别和命名时,忽略了种和亚种的基本概念,从而使古生物分类学的研究变得毫无原则。然而种的概念却是如此重要,以至恩格斯评价说:“没有种的概念,整个科学就没有了。科学的一切部门都需要种的概念作  相似文献   

4.
敏麻蜥Eremias arguta是麻蜥属Eremias在欧亚大陆分布最广的物种之一,主要栖息在欧洲东部和亚洲中部,从罗马尼亚到蒙古国和中国西部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中。先前认为敏麻蜥有6个亚种,我国分布有2个亚种,由于种群间形态变异较大,一些亚种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本研究采用形态比较和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对新疆博乐和伊犁河谷的敏麻蜥4个种群28号样本进行种下分类地位探讨。联合GenBank中的敏麻蜥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断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亚种界定。采用贝叶斯因子,通过比较限制性和非限制性贝叶斯树的拓扑结构检验有关敏麻蜥亚种分类的几种相互竞争的假设。结果表明,博乐种群的形态特征与伊犁河谷支系一致,雄性的背侧在繁殖季节有醒目的蓝色或绿色眼点。系统进化树也表明,来自博乐的单倍型属于伊犁河谷支系,为一个尚未描述的分类群Eremias arguta ssp.。以往有关伊犁河谷种群属于指名亚种E.a.arguta或东方亚种E.a.potanini或乌兹别克斯坦亚种E.a.uzbekistanica的观点均被显著拒绝。伊犁河谷支系最有可能与乌兹别克斯坦亚种和伊塞克湖亚种E.a.darevskii二者构成的支系形成姐妹群,但并没有强的证据拒绝备择假说,即伊犁河谷支系位于树的基础位置,与其余支系形成姐妹群。此外,重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指名亚种与东方亚种形成了交互单系,尽管自展支持率很低且后验概率不高;其备择假设,即东方亚种嵌在指名亚种支系中,也没有很强的证据拒绝。总之,博乐种群不属于东方亚种,而属于一个单独的伊犁河谷支系,同时,这也是伊犁河谷支系在准噶尔盆地有分布的新纪录;伊犁河谷支系不应该被划分为指名亚种、东方亚种或乌兹别克斯坦亚种,而是属于尚未描述的新亚种;伊犁河谷支系的系统发育位置还不明确,需要采用整合分类学的方法澄清。此外,结合形态变异,本研究还讨论了东方亚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对采自新疆境内的塔城地区、伊犁地区、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盆地的快步麻蜥5个地理种群共287号标本进行观测,分析其鳞片变异式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亚种分化。根据变异率将鳞片分为三类:1)没有变异,如腹部横列鳞数;2)变异率在30%以下,包括上下唇鳞、颔片数等;3)变异率均超过30%,包括股孔数、股孔间鳞数、腹面横列鳞行数和颔片到领围鳞数等。对8个形态学量度指标及7个鳞片数量指标的差异系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种群间的各指标均未达到亚种分化的差异显著性标准,暗示研究区域内的快步麻蜥在形态上没有亚种分化。结果表明快步麻蜥东方亚种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整理四川鸟类标本时,发观有三个亚种以往没有分布在四川的记录,现报道如下:1.三趾鸦雀太白亚种Paradoxornis Paradoxus taipaiensis Cheng,Lo,et Choa2♀。Ⅵ3,1985;Ⅴ9,1986。平武县王胡自然保护区,海拔2500—2700米。同指名亚种比较,本亚种的眼先和眉纹黑褐而非棕褐,向后延伸至后颈处连成半圈状带斑;耳羽较暗灰棕,杂以淡色羽缘;胸及腹部较灰而少棕色。2.极北柳莺堪察加亚种Phylloscopus borealis xanthodryas(Swinhoe)1♂,1♀。Ⅴ4,1974;Ⅴ19,1975。屏山县五指山(海拔1400米)和雷波县箐口(海拔1500米)。本亚种的上体较鲜绿,头顶…  相似文献   

7.
我们比较了芦 (Emberizaschoeniclus)两个亚种组 ,即北部的薄喙亚种组和南部的厚喙亚种组的 10个种群中的文化、遗传和形态变异。使用了四个不同的变异标记物 ,其中两个用来测量文化分化 ,一个用来测量遗传分化 ,即微卫星等位基因的频次 ,一个用来测量种群的形态分化 ,即喙的高度。将遗传分化作为进化时间的尺度 ,我们计算了亚种组间和组内分化指标与所估计的进化率之间的相关性 ,发现只有文化定量指标和遗传分化与种群的形态分化相关 ,而两个文化分化指标之间没有关系 ,文化分化与遗传分化之间也没有关系。使用文化 -定量分化指标 ,发现亚种组间的文化进化率高于亚种内的文化进化率 ,提示鸣唱在防止杂交方面只有微弱的、也许是次要的作用。鸣唱定量特征的变异与微卫星频次相同 ,实际上在自然界中更可能是遗传决定的 ,这可以解释由于分析两个文化变异指标所得出的结果的不一致性。鸣唱的声学特性可能由于栖息地的差异或形态上的限制而发生了演变 ,而文化传播单位 (Meme)的特性可能由于学习鸣唱和文化传播而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据日前报载,经有关方面对东北虎栖息地的航空调查,没有发现一只虎,因而估计我国野生东北虎可能已经灭绝。对此项不幸信息,关心的人很多,现遵本刊编者嘱,将东北虎的情况简单介绍如下。虎的亚种原有八个,由于其中三个(巴厘亚种、里海亚种、爪哇亚种)已经或即将灭绝,所以现存的只剩下五个亚种,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Temminck)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虎的现存数量,据国际自然保护组织  相似文献   

9.
大鸨(Otis tarda)两个亚种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铸  田秀华  白素英 《生态学报》2007,27(6):2435-2442
大鸨(Otistarda)为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分为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Otis tarda tarda)和东方亚种(Otis tarda dybowskii)。研究从代表母系遗传特征的mtDNA控制区和代表双亲遗传特征的核微卫星两方面对两个亚种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分化进行了分析。指名亚种mtDNA控制区3段序列(CtrIaL/CtrIIoH、L438/H772和LCR2a/HCR8)的单倍型数、Л、δ和К都明显高于东方亚种,更显著高于松辽平原西北部繁殖区。东方亚种3个微卫星(Otmic08、Otmic16和Otmic26)的等位基因数、Ho和He明显低于指名亚种。因此东方亚种的遗传多样性都明显低于指名亚种,甚至低于Madrid种群。两个亚种存在于不同的系统分支,证实了两个亚种的系统关系,欧洲指名亚种存在更多的系统分支。  相似文献   

10.
甜菜蚜Aphis,fabae scopoli是世界广布性害虫,主要为害甜菜、蚕豆、荞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欧洲卫矛、金莲花等园林植物,该种包含6个亚种,即指名亚种A.fabae fabae Scopoli、刺菜亚种A.fabae cirsiiacanthoidis Scopoli、卫茅亚种A.fabae evonymi Fabricius、牛蒡亚种A.fabae mordvilkoi B(o)rner & Janich、茄亚种A.fabae solanella Theobald和蓟亚种A.fabae eryngii E.E.Blanchtard.由于各亚种形态特征十分相似,分类学上通常依据次生寄主植物来鉴定.至于这些亚种是否成立,不同的学者观点不同.为此,本研究选取了甜菜蚜4个亚种(卫矛哑种和蓟亚种除外),基于比较形态特征和分子遗传差异来确定这些亚种的分类地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了10个常用的鉴别形态特征,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牛蒡亚种和指名亚种具有较高的交叉重叠范围,而刺菜亚种和茄亚种部分个体互相重叠,部分个体相对独立,形态特征结果分析说明这些特征并不能对4个亚种进行有效区分.基于线粒体基因Cyt 6、用于DNA条形编码的COⅠ基因序列片段和它的5'端,对4个亚种34个个体的分子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亚种的所有个体之间基于COⅠ和Cyt b序列的遗传距离范围均为0.0%~1.3%;基于遗传距离所构建的邻接树(NJ)明显聚为两支(支持率100%),两分支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为1.1%~1.3%,各亚种内部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3%;结果表明甜菜蚜可能是一个止在分化的物种,基于DNA序列的分析并不支持4个亚种的划分.  相似文献   

11.
安徽和县猿人化石及有关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安徽省和县猿人化石产地龙潭洞自1974至1980,先后经和县文化局、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省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调查和发掘,获得了一个猿人头盖骨,部分下颌骨和零星牙齿。这些材料大约代表3个个体,包括青年、壮年和老年。在同一层位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大约50种。另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一些骨、角制品和烧过的骨、牙碎片。化石层的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昔日的生态环境为森林草原,气候趋于凉爽。  相似文献   

12.
1964年在陕西公王岭发现的蓝田人头骨的形态比周口店直立人和印度尼西亚爪哇直立人原始,其厚重的骨壁及较小的脑量,落入了早期人属成员的变异范围。最新测年结果将蓝田人的生存年代从原先普遍接受的距今115万年提早到大约163万年前,接近能人和南方古猿生存年代变异范围的下限,蓝田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有确定年代数据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本文采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蓝田人的颞骨岩部进行了扫描,对骨性内耳迷路进行了3D虚拟复原,通过与和县直立人、欧洲古老型智人、早期人属成员、南方古猿非洲种、粗壮傍人和现代人内耳迷路的21项测量项目的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蓝田人内耳迷路的测量数据与南方古猿非洲种最接近,其次为现代人和欧洲古老型智人,而与早期人属成员和粗壮傍人相差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蓝田人内耳迷路与早期人属成员、欧洲古老型智人、南方古猿非洲种及现代人都有重叠区域,距离最近的是南方古猿非洲种Sts 5,其次为和县直立人和南方古猿非洲种Sts 19,而与粗壮傍人距离较远。本文研究提供了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数据,为进一步探讨蓝田人体质特征演化上的意义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蓝田人”的磁性地层年龄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蓝田附近两个地点更新世黄土中发现的蓝田人化石具有不同的年代。公王岭发现的蓝田人头盖骨的年代为距今115万年,陈家窝的下颌骨年代为距今65万年。年代资料来自于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对比结果。公王岭地点蓝田人化石埋藏于反映了干冷气候的粉砂质黄土中的事实,以及与其相伴的“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群的存在表明,距今115万年前中国北方可能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秦岭强烈隆起和气候干冷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4.
吴秀杰  张伟 《人类学学报》2019,38(4):513-524
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现代人不同,依据现代人头骨测量数据计算出来的公式往往不适于古人类颅容量的推算。获取古人类颅容量最准确的方法是复原出其内部的颅内模;然而,由于颅内模的复原工艺复杂,加上古人类头骨化石数量稀少且多数残破,如何准确地推算其颅容量,成为古人学者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国境内发现的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颅容量推算方法的对比和验证,试图找出推算古人类颅容量的最适合的公式法。研究结果显示:1)早期现代人解剖特征同现代人基本接近,依据现代人头骨推算出来的回归方程可以用来推算其颅容量;2)直立人头骨厚重、脑颅低矮,体质特征不同于现代人,其颅容量的推算不能使用现代人公式法。依据本文中国直立人头骨测量数据推导出来的回程方程(C=-1301.944+60606L+0.718b+9.936h)适合其颅容量的推算。采用此直立人公式法,推算出蓝田直立人的颅容量为918 mL;3)古老型智人的体质特征位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对其颅容量的推算不能一概而论:体质特征接近直立人的,如大荔人、华龙洞6号,可采用直立人公式法;体质特征接近早期现代人的,如许昌1号,可采用现代人公式法;体质特征位于直立人和早期现代人中间位置的,如马坝人、金牛山人,其颅容量约等于采用现代人公式法和采用直立人公式法获得的颅容量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五常学田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6年在黑龙江省五常县学田村附近发掘两个含化石地点,出土了人化石2件、骨器2件、石制品3件、有打击痕迹的碎骨多件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依初步研究,其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6.
17.
陕西省蓝田地区灞河组与蓝田组产出了大量的古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序列为认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详细描述和研究了其中的食肉类化石。计有鬣狗科3种(Ictitherium viverrinum、Hyaenictitherium cf.H.wongii、Adcrocuta eximia)和猫科2种(cf.Metailurus major与cf.Metailurus parvulus)。在下部的灞河组与上部的蓝田组界线附近,食肉类动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改变,但引起这种改变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遗址采集到1件具有现代智人解剖特征初始状态的下颌骨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啮齿类中的鼠科化石有锡金小鼠(Mus pahari)、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似德氏狨鼠(Hapalomys cf.H.delacouri)、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gliroid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印度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毛鼠(Rattus losea)共8属11种。这种全部由当地或邻近地区现生种类构成的组合显然比当地早更新世的三合大洞和川黔地区中更新世歌乐山期的鼠类组合进步, 而与广西田东雾云洞的鼠类组合相似, 其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 与不平衡铀系法得到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1万年)相吻合。智人洞鼠科动物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热带-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 其中林灌和草地型所占比例较大表明当时的森林面积可能减少、林灌和草地面积可能增加, 反映出当时的气候相对干旱。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欧洲早期智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88,7(4):287-293
中国与欧洲的早期智人头骨在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颧颌角、上颌骨颧突、鼻区、上面部高度、额鼻额颌缝形状、眉间区、矢状脊、印加骨和铲形门齿诸特征的形态或出现率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那时此两大地区存在相对独立的人类进化线,其间还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当时此两地区的人类居群分属于不同的人种。这一假说还可从古文化和古环境的资料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20.
The Lantian fossil hominid cranium from Southern Shensi Province, China, provides the earliest record of Homo erectus in northern east Asia, and is morphologically the most primitive specimen in the entire world. Importantly, the Kungwangling Lantian cranium (calvarium plus face), with associated stone tools in good geologic and paleontological context, is demonstrably both earlier and more primitive than the Choukoutien I remains. Faunal and palynological evidence support a mid-Mosbachium equivalent age (some 700,000 years). These facts are not recognized in the original Chinese reports. The Chenchiawo Lantian mandible, like the Choukoutien I remains, is attributable to the Holstein-equivalent in China (some 300,000 years ago), and therefore should no longer be tempo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Kungwangling Lantian cranium. However, that the mandible may be morphologically associated with either calls attention to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of the mandible in human evolu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me modern Mongoloid populations in which very large mandibles may or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a scaphoid keel or sagittal elevation depending upon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cranium demonstrates the relative autonomy of the mandible. Continuing selection pressure for a masticatory complex with large jaws provides another point of continuity between East Asian fossil and modern Mongoloid hunting populations such as Eskimos and Aleuts. A number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cranium, especially vault thickness, cranial capacity and reinforcement system, conform to expectation and confirm a general trend of reduction in vault thickness and reinforcement system with increase in cranial capacity over time within the single human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