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绦虫染色体G分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是一类能识别并切开特定DNA序列的核酸内切酶。近几年来,一些作者用限制酶处理人和小鼠的中期染色体,观察到特征性的带纹,并且认为限制酶的显带作用与染色体上DNA片段的选择性抽提有关。这一新技术的应用,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1种新的鱼类染色体研究方法——限制性内切酶显带技术。我们应用限制性内切酶Bsp631等分别对黄鳝和长春鳊的染色体进行显带处理,结果表明,Bsp631能使这两种鱼的染色体发生稳定的带纹分化:适度的处理产生多重的G-带状带型,而过度的处理则产生特殊的限制性内切酶抗性带型。根据显带结果分析,我们对鱼类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显带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三倍体草鱼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修海 《动物学研究》1996,17(2):187-192
本文报道运用Giemsa染色、C-带显带、NOR-显带和多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对草鱼三倍体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其中,内切酶HaeⅢ和HindⅢ等使染色体产生G-带,其余内切酶产生与常规C-带不同的分化,即所谓修饰C-带。实验结果表明,限制性内切酶可使鱼类染色体产生多种带型,各种显带技术的结合使用,可探讨鱼类染色体及染色质结构与进化。  相似文献   

4.
东北梅花鹿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显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ae Ⅲ、Hind Ⅲ分别处理梅花鹿中期染色体标本,发现HaeⅢ处理标本21h左右,显出类似G带、C带带型,第1、4、11、18、27、28、31对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区对HaeⅢ敏感而浅染,而HindⅢ处理标本18h左右能诱导梅花鹿中期染色体显出类似G带、C带,第2、6、15、18、29、32对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区对HindⅢ较敏感而浅染,性染色体Y对HaeⅢ敏感呈浅染,性染色体X对HindⅢ敏感呈浅染。表明东北梅花鹿12对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在这两种酶处理时表现出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真核生物染色体显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治廷  王有为 《遗传》1990,12(6):39-4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能切割DNA双链。已知的限制酶有I, II和III型三类。II型限制酶能识别专一核普酸序列,并在识别序列内有固定切割点,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重要工具酶。1980年,以II型限制酶处理印度鹿染色体,沿染色体纵轴得到选择消化结果[16]。目前,限制酶这一应用研究发展成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显带(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banding)的最新显带技术,已应用于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真核生物。限制酶显带与其他显带法相比有其特点,特别在揭示异染色质的异质性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本文介绍此项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并指出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黄鳝染色体G-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用胰酶-Giemsa技术显示黄鳝白血细胞的染色体G-带。分析了其G-带带型。在12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中,每条染色体端部着丝点区均显有深带,在染色体臂上有3—8条深带不等。分析了3对标志染色体,发现第12对染色体为异型染色体,暂定为XY。并讨论了鱼类异型染色体的问题;分析了染色体G-带与细胞分裂时相的关系,结果表明,早中期或晚前期的染色体优于正中期的。  相似文献   

7.
抗条锈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的生化与分子标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异附加系C076、宛7107和中国春进行了肽链内切酶(EP-1)等电聚焦电泳。结果表明,肽链内切酶在阳极处有一特异带。肽链内切酶已定位于小麦第7部分同源群,故附加的染色体为第7部分同源群的2条染色体,对中间偃麦草,无芒中4、C076和宛7107进行了RAPD分析。获得了可用于检测C076中外源染色体的3个RAPD标记,即OPI05-800、OPI10-600、OPK01-900。  相似文献   

8.
采用限制酶AluI显带、CA_(?)/DA/DAPI荧光染色和常规C带技术研究了家猪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结果表明: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至少可被区分为3类,并且在染色体组内各有其特异的染色体分布。将家猪染色体DA/DAPI荧光带和限制酶AluI显带与人类染色体比较,发现家猪13—18号端着丝粒染色体显带特征与人染色体1,9、16、Y一致。提示家猪13—18号端着丝粒区结构异染色质存在与人类随体DNA相似的DNA组成。  相似文献   

9.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属于鲈形目, 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 是中国东南沿海暖水性礁栖的名贵海产经济鱼类. 采用PHA活体注射结合秋水仙素培养, 取点带石斑鱼全肾, 低渗处理, 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 利用Alu I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原位切口平移显带技术, 在点带石斑鱼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诱导出带纹清晰、分散良好的多重带. 结果显示, 多数染色体显现出8-10条带纹, 最少的一对染色体也有4条带纹, 同源染色体带纹基本一致, 在每对染色体上的数目及其分布具明显特征性且相对稳定, 同时发现不同分裂相的同一号染色体上, 特征带纹鲜明一致, 带纹数目基本吻合, 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然后用人X和Y染色体文库特异DNA为探针, 对点带石斑鱼的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染色体进行了描绘研究. 结果表明, 点带石斑鱼染色体组中测出了人X染色体特异DNA同源片段的3个保守同线群, 分别在点带石斑鱼的第7、第13和第22号同源染色体上, 它们的杂交信号最近边距着丝粒的百分比距离分别大约为62.3%、43.4%及44.4%; 人X染色质同源片段的大小约占点带石斑鱼基因组的4.63%. 但用人Y染色体DNA描绘点带石斑鱼染色体时, 没有检测出可见的同源片段. 研究结果可以为从低等脊椎动物到人类性染色体的进化过程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梁国鲁 《遗传》1990,12(2):4-4
本文报道了胰酶法对山荆子中期染色体的G带诱导。经过技术上的一些改良,再大部分染色体上的带带纹较为明显。进行染色体处理时,获得某一时期的大量分裂相是诱导G带的关键措施之一。针对植物染色体的高度浓缩性,采用先高温处理后再进行胰酶消化,可提高G带显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限制性内切酶缓冲液诱导人和家兔染色体显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限制性内切酶AluⅠ、缓冲液或空白处理人染色体标本,发现AluⅠ及缓冲液均能诱导出类C和G带,其中缓冲液诱导的类C带频率虽低于酶原液,但明显高于空白对照; 而G带的诱导率无明显差异。此外,用限制性内切酶H ae Ⅲ和 HinfⅠ及其缓冲液处理中国小型白兔外周血染色体标本,也诱导出了相应的类C和G带。 Abstract:C-and G-bands were induced in human chromosome by both AluI and its buffer after treating the samples with AluI,buffer and blank control.The frequence of C-band induced by buffer was lower than that by AluI(P<0.05),but much higher than that by blank control(P<0.00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frequencies of G-band induced by AluI,buffer and blank control(P>0.05).Also HaeIII,and their buffers were capable of inducing C-and G-bands on chromosome of China small-sized domestic rabbits.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改良的ASG法获得了中期和3个染色体凝缩程度不同的早中期阶段(分别称为早中期Ⅰ、Ⅱ、Ⅲ)染色体的G-带,并进行了G-带核型和变动性分析。所分析的分裂时期和阶段,每条染色体的全长显示出了密切邻近的多重的带纹,带纹细窄、大小较相近,带间区小,带纹分布较密集而均匀。随着有丝分裂进程推进,染色体的带纹数目减少,早中期Ⅰ、Ⅱ、Ⅲ于中期单倍染色体组的G-带带纹总数分别减少41%、36%、28%,而染色体组的绝对长度分别缩短43%、37%、27%,带数减少幅度与染色体长度缩短的幅度几乎相等。早中期Ⅰ至早中期Ⅱ、Ⅲ和早中期Ⅱ至早中期Ⅲ的带纹减少幅度与染色体长度缩短幅度也基本一致。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之间带纹减少和染色体缩短的比例不尽相同,有一定的变幅。早中期Ⅰ、Ⅱ、Ⅲ和中期染色体组中每单位绝对长度的带数(带/μm)分别为2.19、2.22、2.32和2.29,差异不大。对节节麦G-带的特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改良的ASG法获得了中期和3个染色体凝缩程度不同的早中期阶段(分别称为早中期Ⅰ、Ⅱ、Ⅲ)染色体的G_带,并进行了G_带核型和变动性分析。所分析的分裂时期和阶段,每条染色体的全长显示出了密切邻近的多重的带纹,带纹细窄、大小较相近,带间区小,带纹分布较密集而均匀。随着有丝分裂进程推进,染色体的带纹数目减少,早中期Ⅰ、Ⅱ、Ⅲ至中期单倍染色体组的G_带带纹总数分别减少41%、36%、28%,而染色体组的绝对长度分别缩短43%、37%、27%,带数减少幅度与染色体长度缩短的幅度几乎相等。早中期Ⅰ至早中期Ⅱ、Ⅲ和早中期Ⅱ至早中期Ⅲ的带纹减少幅度与染色体长度缩短幅度也基本一致。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之间带纹减少和染色体缩短的比例不尽相同,有一定的变幅。早中期Ⅰ、Ⅱ、Ⅲ和中期染色体组中每单位绝对长度的带数(带/μm)分别为2.19、2.22、2.32和2.29,差异不大。对节节麦G_带的特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以性成熟公猪睾丸和外周血为材料,采用长低渗、高氯仿卡诺固定液固定和外周血细胞培养制备减数分裂粗线期二价体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通过对二价体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分裂指数和长度的比较研究,发现二价体的分裂指数和长度分别是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5倍和3.42倍(1.87~5.98);同时以12号染色体为例,比较了二价体上的染色粒结构带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G-带,表明染色粒结构带比中期染色体G-带纹丰富,而与早中期G-带带织吻合。  相似文献   

15.
董伟峰  张思仲 《遗传》1987,9(6):15-18
一些限制性内切酶能够诱发CHO细胞染色体畸变已经不同实验所证实[11,4.5.77。有作者提出 限制性内切酶的致染色体畸变作用类似于电离辐射,即这种作用是非S期依赖性的闻。最近,又 有作者详细研究了Alul对处于细胞周期各个时相的染色体的作用〔17o Alul识别序列为4个碱基 对,产生平切末端,而对另一大类识别序列为6个碱基对,产生粘性末端的限制酶则尚无研究。为 此,我们以CHO细胞为材料,观察了EcoRI对处于细胞周期不同时相染色体的效应。现将结果报 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种改良的启动子序列克隆的染色体步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染色体步行法,从已知DNA序列克隆侧翼未知序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由于所选用的特定限制性内切酶对目标基因组不能酶解成合适大小的片段,因而受PCR扩增能力的局限,往往扩增不出有效产物. 针对这一点,这里我们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改良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包括平末端和粘性末端) 酶解目标基因组DNA,接着,选择能将基因组酶切成弥散、分布均匀的限制性内切酶,如DraⅠ和HindⅢ,合成相对应的接头;然后,选择弥散的、分布均匀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解产物,构建成含相应接头的基因组DNA文库,用作PCR的模板;最后,用接头引物和特异引物,通过巢式PCR扩增目的片段,获得了理想的扩增效果.采用改进后的染色体步查法,有效地从较复杂的棉花核DNA中克隆出6个棉花启动子序列.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BrdU风油精法进行了荞麦染色体G带显带研究,在其有丝分裂晚前期,早中期和中期的染色体上均显示出了G带带纹。但是,随着分裂时期的进展,染色体上出现的带纹数目依次减少。BrdU和风油精在染色体显带中的作用是使染色体伸长,并增大染色体线性区段间的差异,故显示出G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PFGE对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相关性检测与分析,探讨PFGE在监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方面的意义。方法选择SpeⅠ酶对铜绿假单胞菌染色体DNA进行酶切,选用适宜的实验条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电泳酶切指纹图谱,了解其流行状况。结果14株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经Spe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电泳,在30~800 kb之间产生18~24条大小不同的DNA切割片段区带。可分为9个带型。结论PFGE具有分辨力高,重复性好的特点,是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丁毅  宋运淳 《遗传学报》1996,23(4):268-275
以大麦为材料,进行了G-带带纹变动性分析以及G-带与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粒的比较,有丝分裂早中期至中期两个不同时期G-带带纹总数减少36%,染色体组的绝对长度缩短25%。带数减少的幅度大于染色体长度缩短的幅度,染色体组中每条染色体之间带纹减少的比例不尽相同,变幅在0.29-0.50之间,不同染色体绝对长度减少的幅度在0.27-3.70μ之间,从早中期至中期,每单位染色体绝对长度带数具相对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陈宜峰  罗丽华 《遗传》1981,3(2):11-11
C一带作为染色体分带的一种,是表示染色 体上结构异染色质的存在。显示C一带的方法 最早是Arrighj等人[1],推荐的,以后Sumner[4]和 Ozkinay等人[3]又分别介绍了氢氧化钡法和胰 酶一吉姆萨(退色)法。所有这些方法,目前在进 行染色体C一带研究时,至少其中之一是不可缺 少的。总之,C一带只有通过C一分带技术才能产 生。然而,本文作者发现,在长期保存的染色体 制片上(小鼠精原细胞中期染色体),染色体未 经任何C一分带程序的处理,也能自然地出现C 带。由于这种C-带的出现同片子存放的时间 有关,故本文称之为老化的C一带。下面就将我 们过去的染色体制片条件及现在的观察结果报 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