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瓜抗白粉病分子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瓜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理小种分化、抗性遗传规律、分子标记及QTL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黄瓜白粉病抗病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辣椒温和斑点病毒(PMMV)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本院分离的辣椒温和斑点病毒株系PMMV-QD中提取RNA.根据已有报道的外壳蛋白(CP)自行设计引物P1、P2,用RT-PCR扩增PMMV-QD的CP基因的cDNA,插入pMD 18-T载体,转化感受态受体菌XL1-B1ue,以蓝白菌落筛选转化株,用PCR检测白色菌落,确认获得了含cDNA的阳性重组子.序列测定和比较的结果表明该片段确含有PMMV的CP基因编码区,此种cDNA与国外报道的PMMV病毒株系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7.7%.  相似文献   
3.
李丽  牛俊峰  文志  崔健  王效科 《生态学报》2016,36(21):6804-6811
臭氧和干旱是威胁我国北方城市植物生长的两大重要因素。于2012年利用开顶式气室,通过设置4个处理(AW-大气环境和水分充足;AW+60-大气增加60 nL/L臭氧+水分充足;AD-大气+干旱处理;AD+60-大气增加60 nL/L臭氧+干旱处理),开展了大气臭氧浓度升高(以下简称"臭氧")和干旱对元宝枫秋季变色期主要色素含量及脱落酸(ABA)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早生叶在臭氧处理后,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别下降了21%和29.6%、花青苷和类黄酮相对含量显著升高了34.1%和7.3%、脱落酸含量增加了19.8%。干旱处理后,早生叶总叶绿素显著下降了18.7%、花青苷和类黄酮相对含量分别显著升高了37%和7.4%、脱落酸含量显著升高了13%。叶片的上述生理变化将会导致叶片提前变红、叶片早衰和提前脱落。(2)晚生叶在干旱处理后总叶绿素含量减少了18.8%,脱落酸含量增加了33.4%,臭氧以及与干旱共同处理未对晚生叶产生显著影响。(3)臭氧和干旱共同处理后,早生叶总叶绿素含量、花青苷和叶片脱落酸含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缓解了叶片总叶绿素的下降和花青苷的上升,但未缓解叶片脱落酸含量的增加。综上,早生叶和晚生叶对臭氧和干旱处理的响应不同,早生叶对臭氧处理响应大于晚生叶,而晚生叶对干旱更敏感。臭氧和干旱处理均加速了叶片衰老,二者共同处理后叶片脱落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研究了O3胁迫(空气O3浓度加118μg·m-3)、干旱胁迫(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40%~50%)以及O3与干旱复合胁迫(空气O3浓度加118μg·m-3和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40%~50%)对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叶片气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O3胁迫41 d时气孔密度变化不明显,62和110 d时显著增加(P0.05);干旱胁迫和复合胁迫下气孔密度增加显著(P0.05);O3、干旱及复合胁迫处理110 d气孔面积、周长、长度和宽度明显减小(P0.05),气孔指数明显增加(P0.05);各胁迫气孔开度均明显减小(P0.05),O3和干旱对气孔开度影响存在协同作用,干旱减小了O3胁迫下的气孔开度。O3和干旱胁迫下气孔特征响应不同表明影响气孔的机制不同,O3对气孔影响具有累积效应,干旱可限制O3摄入量从而减小了O3对植物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侵袭性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前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瘦素(leptin)的变化及与牙周指标和辅助性T细胞(Th)亚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京中医疗区黄寺门诊部口腔科收治的80例侵袭性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炎组)和65例于口腔门诊检查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SAA、leptin水平以及外周血中Th1、Th2、Th17细胞占比,并评估牙周指标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SAA、leptin水平与牙周指标以及外周血中Th1、Th2、Th17细胞占比的相关性。结果:牙周炎组治疗前血清SAA、leptin水平,外周血Th1、Th17细胞占比,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附着丧失(AL)、牙周探诊深度(PD)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Th2细胞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牙周炎组治疗后血清SAA、leptin水平,外周血Th1、Th17细胞占比,PLI、SBI、AL、PD较治疗前降低(P<0.05),外周血Th2细胞占比较治疗前增高(P<0.05)。牙周炎组血清SAA、leptin与PLI、SBI、AL、PD,外周血Th1、Th17细胞占比呈正相关,与外周血Th2细胞占比呈负相关(P<0.05)。结论:侵袭性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血清SAA、leptin水平增高,经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降,高水平SAA、leptin与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以及Th亚群紊乱有关,检测血清SAA、leptin水平可评估侵袭性牙周炎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以及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6.
沈阳市城郊土壤有机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沈阳市城郊土壤中35种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土壤有机污染检出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沈阳市城郊土壤共检出了15种有机污染物;苯并(a)芘、六氯苯、滴滴涕和六六六的变异系数均大于l,其污染物浓度局部富集程度高,含量起伏变化大,土壤有机污染呈现“一多三少”的现象,即全区检出有机污染物的采样点多,检出的有机污染物种类较少,有机污染物含量少,且无超标点.受土壤包气带岩性影响,城郊土壤垂向上有机污染规律明显.土壤区域有机污染分布特征与城市土地利用功能一致性较高.分析了各类有机污染物含量和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对防治城市土壤污染,进而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蛋白质组学中,进行液相质谱(LC-MS)实验谱数据处理,发现并分析生物标志物的复杂肽或蛋白质样本的差异是重点,而校准相同样本的多次重复实验中肽链产生的洗脱时间峰信号(LC峰)是进行量化、分析差异的关键。目前多个重复实验数据的校准通常是在重复的实验数据集中根据液相二级质谱(LC-MS/MS)实验标识LC峰的时间特征,然后使用翘曲函数对时间特征进行对齐。由于多重数据的洗脱时间误差产生是随机的,统一使用翘曲函数校准会产生较大误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重点研究了多个重复实验数据中LC峰的时间校准算法。我们选取了两个重复实验数据,采用机器学习的思路,通过选用两个数据的LC-MS/MS中重复检测到的肽链数据作为可信数据,部分选为训练序列,部分作为测试序列,建立统计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校准算法,并采用测试序列对该统计模型进行准确率测试,表明算法的准确性达到95%以上;然后,将该模型应用在两个实验数据的所有LC-MS/MS肽链检测值上,提高检测值在多个数据中的覆盖率,表明覆盖率可以到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牛源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华北地区牛源无乳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2012到2015年间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北京等地隐性乳房炎557份奶牛乳样中分离、收集无乳链球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PCR的方法对这些菌株分别进行耐药谱测定、荚膜分子分型、表面蛋白基因及毒力因子的检测。【结果】无乳链球菌的分离率为5.03%,其药物敏感性与其他地区无明显差别。分离到的28株无乳链球菌均属于荚膜Ia型,且毒力基因基本相同并且其表面蛋白均属于未定型。【结论】华北不同地区的无乳链球菌有相似的药物敏感性和毒力基因。为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疫苗的研制及药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麻醉恢复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6例,根据躁动情况分为躁动组和平静组,每组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术中失血量、尿量、麻醉时间、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水平;躁动组患者各种不良刺激的比例。结果:术前,与平静组相比,躁动组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低(P0.05),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水平较高(P0.05),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与平静组相比,躁动组尿量水平较低(P0.05),失血量、心率、麻醉时间、收缩压水平较高(P0.05),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躁动组不良刺激影响中尿管刺激占比例最高,疼痛刺激其次。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麻醉恢复期躁动与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术中失血量、尿量、麻醉时间、心率、收缩压水平,尿管刺激、疼痛刺激、气管导管刺激及体位不当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比较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与单纯标准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中央型(髂股静脉)和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导管溶栓治疗组(试验组)65例、单纯抗凝治疗组(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消肿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患肢大腿消肿率[(83.03±4.53)%]显著高于对照组[(50.42±7.41)%](P0.05);患肢小腿消肿率[(76.48±8.2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54.95±8.14)%(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有效率为92.31%(60/65),显著高于对照组[14.29%(4/28)](P0.05)。随访半年后,试验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90.67%(57/65),PTS率为7.69%(5/65);而对照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21.42%(6/28),PTS率为14.28%(4/28)。试验组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T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且两种方法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