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分别测量于2018年6—8月采自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的32只(17♂,15♀)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成体的全长、头体长、头长等13项形态特征指标,并检验该物种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雌性平均全长为160.72 mm±3.02 mm(n=15),雄性平均全长为138.58 mm±2.57 mm(n=17),雌性与雄性平均全长比为1.160,两性异形指数为0.138,属雌性大于雄性的两栖类;全长在两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了雌性的头宽、尾宽、尾高和腋至胯距外,其他形态特征与全长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以全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红瘰疣螈的头体长、头长、吻长、尾长和前肢长在两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性的尾长和前肢长随全长的生长速率大于雄性,而头体长、头长和吻长随全长的生长速率小于雄性。生育力选择假说能解释红瘰疣螈玉龙雪山种群的两性异形现象。  相似文献   

2.
藏羚( Pantholops hodgsoni )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属偶蹄目牛科,雄性平均体长144cm,雌性128cm,雄性体重约46kg左右,雌性平均23.8kg.雄性有角,长约50~80cm,细长近垂直,上端略前弯,尖锐利;角基部侧扁,直径13cm左右,近基部2/3段的前侧有明显横棱.雌性无角,体形明显小于雄性.头部鼻孔大而略向下扩,内侧有肿胀囊.体背面毛黄褐色,体腹毛暗灰白色,毛质密、绒软,尾尖毛白色,尾腹侧裸露.冬季,雄性藏羚毛色发生明显变化,头面部和肢体前侧呈暗棕色或黑色,反差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西藏沙蜥属一新种—泽当沙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形态特征,泽当居群与西藏沙蜥、红尾沙蜥有显著区别,为沙蜥属一新种:泽当沙蜥Phrynocephalus zetangensis sp.nov.Wang,Zeng et Wu鉴别特征为鼻鳞1枚;鼻间鳞4-5枚;背鳞数少于腹鳞数;雄性尾末端黑色,雌性灰白色。  相似文献   

4.
六盘山蝮     
正图为六盘山蝮(Gloydius liupanensis)的雌性成体照片,体长约548 mm,尾长约60 mm,头部窄长而不明显,呈三角形,吻端较圆,吻棱不显,尾短。背部呈土棕色,具黑色波状横斑;黑褐色。背腹相交鳞片白色,构成体侧一条白线。通体被覆鳞片,背鳞表面呈网络状。六盘山蝮(Gloydius liupanensis)隶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蝰科亚洲蝮属,  相似文献   

5.
白腰文鸟-西藏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张罗虹 《四川动物》2006,25(3):492-492
2003年,我们在西藏墨脱县(东经95°09′,北纬29°14′)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时,于9月26日网捕获一只成年雌性白腰文鸟云南亚种Lonchura striata subsquamicollis。为西藏鸟类新纪录。简述如下。衡量度为:体重12·2 g,体长104 mm,翼长50 mm,尾长43 mm,跗13 mm,嘴峰11·2 mm。形态特征为:额、头顶前部、眼先、眼周、颊和嘴基均为黑色,头顶后部至背和两肩暗沙褐色,具白色或黄白色羽干纹。腰白灰色,尾上覆羽栗褐色具棕白色羽干纹和红褐色羽端。尾黑色,先端尖,呈楔状。两翅黑褐色,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外表色同背,但较背深,亦具棕白色羽干纹。耳覆羽…  相似文献   

6.
红点锦蛇     
《蛇志》2000,(1)
红点锦蛇 Elaphe rufodorsata ( Cantor)为无毒蛇。体背面淡红褐色 ,背中央一条 2行鳞片宽的橙黄色的纵线。体侧各有暗黑褐色斑纹连成的纵线二条。头背有“∧”形黑斑。腹面密集不规则的褐黑色小方斑。有些色变异个体其黑色部分转变为褐黄色。上唇鳞 7( 8) ,2 ( 3) - 2 - 3式 ,眼前鳞 1 ( 2 ) ,眼后鳞 2 ,颞鳞 2 ( 3,1 ) 3( 2 ,4)。背鳞平滑 ,2 1 ( 2 3) - 1 9( 2 1 ) - 1 7( 1 5)行。腹鳞雄性 1 63~ 1 86,雌性 1 68~ 1 88;尾下鳞雄性 51~ 64,雌性 47~ 56。体长雄性可达 843 1 44mm,雌性可达 71 3 1 0 8mm。该蛇为半水生性 ,常在田…  相似文献   

7.
饶定齐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4,23(3):213-214,i005
1998年在西藏墨脱县海拔1000m左右地方采到成年雌性环蛇1号,系我国新纪录。该蛇全长/尾长(mm)1095/112(尾尖断)。通身背面黑褐色,后3/4有由背鳞白色点斑缀成的窄横纹约40个;腹面浅黑色,每隔3或4枚腹鳞有不规则的黄白色横斑。尾背有少数不完整的白色纹,但尾腹面有7条很明显的横斑。头部斑纹与M.Smith(1943:410)描述一致,可能由于蛇龄较老而不清晰。背鳞通身15行,脊鳞略扩大;腹鳞233,尾下鳞35(略低于文献记载的44~51,可能与尾尖断有关),除前端第三、四两枚成单外,其余均成对。没有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1 2;上唇鳞7(2-2—3式);下唇鳞7,第一对在颏鳞后彼此相接,前4对接前颔片;前颔片大于后颔片,后者后半介一小鳞。检查一侧,除前沟牙及其预备牙外,没有发现其他上颌齿。该次考察还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海拔2400m左右地方采到4号雌性西藏竹叶青蛇。该蛇是黄正一教授根据西藏聂拉木县却克苏木雌雄各1号标本命名的种,虽然在邻国尼泊尔多处发现,但我国尚无更多标本报道。作者采到的4雌全长/尾长(mm)按编号顺序依次为:618/88,692/102,623/95和643/102。3号的腹鳞都是150,1号为152,均较原始描述略少,可能与计数方法有关,本文作者对腹鳞计数按赵尔宓与鹰岩(1993)84页图C所示的方法。尾下鳞2号为42对,2号为44对。  相似文献   

8.
9.
2019年6—7月,采用样线法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西坡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的种群数量、繁殖时间和个体身体状况进行调查,并对红瘰疣螈两性个体的繁殖时间,不同繁殖时段个体体质量、头体长、肥满度、重长比进行了分析。共观察到红瘰疣螈个体664只,其中雄性410只,雌性254只,整体性比偏雄,雄性个体的比例由繁殖前期的69%逐渐降至后期的49%。雌性个体体质量、头体长和肥满度在不同繁殖时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繁殖前期雌性个体大于繁殖后期的个体;除头体长和体质量外,雄性个体肥满度和重长比在不同繁殖时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繁殖后期,雌雄两性红瘰疣螈小个体的比例均增加,体质量小于5 g,头体长小于50 mm的雄性个体比例由0逐渐增加到13.16%和10.53%;体质量小于10 g,头体长小于60 mm的雌性个体比例由0逐渐增加到10.26%和7.69%,显示两性个体中的较小个体参与繁殖时间均较晚。较小个体身体状况相对较差,运动能力、繁殖潜力和配偶竞争等都不具优势,可能采用了较晚繁殖的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爬行动物新纪录——米仓山攀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米仓山攀蜥Japaluramicangshanensis属于爬行纲有鳞目鬣蜥科攀蜥属。本种自宋鸣涛于 1 987年发表以来 ,仅记载分布在陕西省的南部地区。笔者于1 993年 7月和 2 0 0 0年 8月在四川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采到 4 5号标本 ,经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的资料报导如下。1 形态特征  雄性体全长 2 0 1~ 2 32mm ,尾长 1 36~ 1 62mm ;雌性体全长 1 89~ 2 2 4mm ,尾长 1 2 8~ 1 52mm。雌雄尾长均超过头体长的两倍 (表 )。鼓膜被鳞。没有喉褶。上唇鳞 7~ 8枚。雄性背鬣大于雌性。雄性头背鳞的棱较雌性强。雄性头背浅褐…  相似文献   

11.
丽纹攀蜥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繁殖期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植华 《四川动物》2004,23(3):277-280
测定了丽纹攀蜥的体长、头长、头宽、头高、尾长和体重等形态指标,以及通过44天的生长后体长、头长、头宽和头高的增长。表明成年两性个体体长无显著的两性异形,局部形态特征皆与体长呈正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雄性的头长、头宽、头高和尾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繁殖期雌性个体的体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丽纹攀蜥繁殖期雄性体长的增长显著大于雌性体长的增长,雌雄两性头长、头宽和头高的增长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张润志 《昆虫知识》2011,(2):434-434
<正>扶桑绵粉蚧,又称:棉花粉蚧,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绵粉蚧亚科Phenacoccinae。雌性成虫椭圆形,长3.0~4.2mm,宽2.0~3.1mm;全身覆被白色蜡粉,背部有一系列的黑色背斑,通常头部背面1对和腹部背面3对黑斑明显;触角9节;足发达。雄性成虫体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采集的桑植角蟾标本(1只雌性成体、6只雄性成体),本文对桑植角蟾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新采集到的雄性标本符合桑植角蟾的鉴别特征,在外形上与正模标本总体上一致。雌性个体与雄性差异明显:雌性个体(SVL73.0mm,n=1)明显比雄性个体大(SVL53.0~60.8mm,n=7);背面皮肤明显较雄性红;胸腹部花斑较雄性大而稀少,红色或暗红色;前肢较雄性弱,没有声囔及声囔孔,指无婚刺。卵团发现于溪流石块下,呈不完整的圆圈状,卵团卵粒数为483~542枚(n=2);卵粒乳白色,动植物极颜色差异不明显;卵径3.56mm±0.13mm(n=10)。  相似文献   

14.
蓝尾石龙子的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永普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5):745-752
通过测量头、体大小和胃检研究浙江泰顺产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个体发育过程中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蓝尾石龙子成体个体大小和头部大小的两性差异显著 ,雄性大于雌性。不同发育阶段雌性头长与SVL的线性回归斜率无显著差异 ,头宽与SVL线性回归斜率的差异显著 ,成体和SVL <5 0mm幼体头宽随SVL的增长速率显著小于SVL为 5 0 - 6 9mm的幼体。雄性头部相对于SVL呈加速式异速生长。两性比较发现 :雌雄幼体头长和头宽随SVL的增长速率无显著差异 ,SVL <5 0mm幼体特定SVL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的两性差异 ,但SVL为 5 0 - 6 9mm的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SVL相同的雌性幼体 ;雄性成体头长和头宽随SVL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雌性。SVL <5 0mm的雌性幼体头部相对小于SVL为 5 0 - 6 9mm的同性幼体 ,性成熟雌体头部相对小于SVL为 5 0 - 6 9mm的同性幼体。雌性幼体、雄性幼体、雌性成体和雄性成体食物生态位宽度分别为 12 3、 12 5、 4 8和 14 4。雌雄幼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最高 ,雌雄成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次之 ,成体与幼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小。成体摄入食饵的大小 (用胃内完整食物长度的平均值表示 )和变化范围大于幼体。两性成、幼体摄入的食饵大小差异显著。两性个体摄入的食饵大小均与其SVL呈正相关 ,表明较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龟鳖的两性异形对理解形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量41只(21♀,20♂)成体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的20个形态特征指标,研究四眼斑水龟个体大小和体形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除头长、头宽、尾长和尾长肛前段长外,四眼斑水龟其他的形态特征均与背甲长呈正相关。雌性的背甲长、腹甲长、腹甲中线长、腹甲曲线长显著大于雄性;雄性的头长、头宽、后肢长、尾长和尾长肛前段长显著大于雌性;雌雄两性的体重、体周长、前肢长、腹甲宽、肛盾切口长、肛盾切口宽以及除背甲长外的所有背甲形态特征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四眼斑水龟存在个体大小和体形两性异形。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在西藏墨脱县海拔 10 0 0m左右地方采到成年雌性环蛇 1号 ,系我国新纪录。该蛇全长 /尾长 (mm) 10 95 /112 (尾尖断 )。通身背面黑褐色 ,后 3/4有由背鳞白色点斑缀成的窄横纹约 4 0个 ;腹面浅黑色 ,每隔 3或 4枚腹鳞有不规则的黄白色横斑。尾背有少数不完整的白色纹 ,但尾腹面有 7条很明显的横斑。头部斑纹与M .Smith (194 3:4 10 )描述一致 ,可能由于蛇龄较老而不清晰。背鳞通身 15行 ,脊鳞略扩大 ;腹鳞2 33,尾下鳞 35 (略低于文献记载的 4 4~ 5 1,可能与尾尖断有关 ) ,除前端第三、四两枚成单外 ,其余均成对。没有颊鳞 ;眶前鳞 1,眶后鳞 2 ;颞鳞 1 2 ;上唇鳞 7(2 2 3式 ) ;下唇鳞 7,第一对在颏鳞后彼此相接 ,前 4对接前颔片 ;前颔片大于后颔片 ,后者后半介一小鳞。检查一侧 ,除前沟牙及其预备牙外 ,没有发现其他上颌齿。该次考察还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海拔 2 4 0 0m左右地方采到 4号雌性西藏竹叶青蛇。该蛇是黄正一教授根据西藏聂拉木县却克苏木雌雄各 1号标本命名的种 ,虽然在邻国尼泊尔多处发现 ,但我国尚无更多标本报道。作者采到的 4雌全长 /尾长 (mm)按编号顺序依次为 :6 18/88,6 92 /10 2 ,6 2 3/95和 6 4 3/10 2。 3号的腹鳞都是15 0 ,1号为 15 2 ,均较原始描述略少 ,可能与计数方法有  相似文献   

17.
1984年11月8日在四川若尔盖县辖曼乡采获一只雌性成鸟,经鉴定为斑背潜鸭Aytha marila。此鸟体重850克;全长450、嘴峰46、翅210、尾58、跗蹠34毫米。嘴的基部至额及颊有一宽阔的灰白环带;头、颈、背、腰及肩褐色;下背及肩有白色小点和蠹状纹;尾上覆羽及尾羽黑褐色;两翅黑褐具白色翼镜。颏、喉、前颈灰白,密布褐色点斑;胸及下腹褐色,具灰白色羽端,形成鳞状斑纹;腹及腋羽白色;两胁浅褐;尾下覆羽白色,具褐色点斑。嘴、脚均青灰色。此鸟栖息于高原湖泊中。海拔3400米。常与白眼潜鸭混群活动。食物全为甲壳类。据资料记载,斑嘴潜鸭繁殖于亚洲和欧…  相似文献   

18.
旱地沙蜥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是一种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的蜥蜴。通过测量和比较采自新疆塔城地区旱地沙蜥的体长、口宽、头宽、头高、头长、眼间距、腹部长、尾长等8个形态特征研究旱地沙蜥的两性异形。本研究共采集到旱地沙蜥51只,其中,雌性23只,雄性28只。雌雄平均体长分别为48.03 mm和47.69 mm。结果表明旱地沙蜥两性体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体长与口宽、头宽、头高、头长、眼间距、腹部长和尾长7个形态特征均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体长的基础上比较得出,雌雄个体在头高、头长、腹部长和尾长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口宽、头宽、眼间距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雄性的头高、头长和尾长均大于雌性,雌性的腹部长则明显大于雄性。旱地沙蜥的腹部长呈现明显的异形生长,雌性的生长速率明显大于雄性。旱地沙蜥的两性异形可能是性选择压力与生育力选择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雄性头部更大、尾部更长,在性选择中具有优势;雌性腹部更长,能够繁育更多的后代。  相似文献   

19.
姚冲学  吕婷  王方  黄元  肖剑  陈明勇 《四川动物》2019,(2):194-199,205
2018年6—8月,测量采自云南省昆明市金殿水库后山的71只(47♂,24♀)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成体的体长、头长、头宽等15项形态特征指标并检验该物种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雄性平均体长为53.54 mm±1.14 mm,雌性平均体长为52.74 mm±1.45 mm,雄性与雌性平均体长比为1.015,两性异性指数为0.01;大蹼铃蟾的体长、体质量与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了雌性的眼间距外,其余13项形态特征与体长均有极显著相关性;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蹼铃蟾的头长、吻长、前臂宽、腿或后肢全长、胫长、胫宽和跗足长在两性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雄性的这7项形态特征随体长的生长速率大于雌性。性选择假说能解释大蹼铃蟾的两性异形现象。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是中国日本鳗鳗苗的主要产区和仅存的成鳗渔业水域。日本鳗自长江河口至上游金沙江近3000km干流及许多支流中都有分布,但其迁移行为却不为人了解。该文分析了2008年9~11月采自长江靖江段(31o30′N,120o42′E)的153尾银色鳗样本的生物学特征,测定了其中27尾标本的矢耳石Sr/Ca值。结果显示,153尾样本中有雌性85尾、雄性68尾,雌雄性比1:0.8。雌性由3~7(平均5.52)龄组成,平均体长(669±80)mm,体重(555±229)g,丰满度1.77±0.22,性腺指数(GSI)1.32±0.31。雄性由3~5(平均4.38)龄组成,平均体长(518±51)mm,体重(234±76)g,丰满度1.62±0.18,GSI0.21±0.11。雌性的这些生物学参数均显著大于雄性(P<0.05)。依据矢耳石线鳗标志轮平均Sr/Ca值(7.99±1.05)×10-3进行判断,有17尾(即62.96%个体)为"淡水型",10尾(即37.04%个体)为"河口型"。16尾雌性中有13尾(即81.25%)为"淡水型",3尾为"河口型"。11尾雄性中仅36.36%为"淡水型",63.64%为"河口型"。对每个生长层组的Sr/Ca值分析表明,雌雄间2龄时无显著差异,但3龄、4龄和洄游龄组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预示着2龄时两者的栖息水域比较一致,但后来出现了明显栖息地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