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宗臣 《四川动物》1995,14(1):27-28
食蟹猴疟原虫B株子孢子感染后供蚊血餐感染时间的初步观察宋宗臣第三军区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重庆630038食蟹猴疟原虫B株-按蚊-恒河猴系统是疟疾根治药物研究较理想的模型。在使用此模型时,获得好的感染蚊批是重要环节。1984年我国引进此株疟原虫后,对子孢...  相似文献   

2.
本项研究证明,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恒河猴后出现的红细胞内期是一个长期的寄生过程,不论血传或子孢子感染,于原虫密度高峰后,均有较长期的低原虫密度阶段。恒河猴均可耐受食蟹猴疟原虫高密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三株抗恶性疟单克隆抗体(M26-32,F5-3F9,F5-4E9)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约氏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获得11株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单克隆抗体(McAb)。以多种疟原虫(恶性疟,间日疟,卵圆疟,诺氏疟、食蟹猴疟和约氏疟)的感染血片为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发现有3株McAb(M26—32,F5—3F9,F5—4E9)与所试6种疟原虫均发生阳性荧光反应。其中M26—32除能与中国海南岛的2个恶性疟分离株结合外,与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6个恶性疟分离株及卢旺达临床病人周围血中的环状体亦呈阳性反应。在与我国不同地区的间日疟反应时,几株McAb的IFA结果不同,提示不同间日疟原虫株的抗原成分有所差异。这些McAb与马媾疫锥虫和弓浆虫均无交叉免疫荧光反应。因此可能用于检测病人血中的微量疟原虫抗原,为早期诊断疟疾提供有力的工具,并可能用于鉴定不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试验结果表明,McAb M26—32能部分抑制疟原虫对。H-亮氨酸的掺入,并能延缓原虫血症的上升,在疟疾保护性免疫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的生物学特征、形态、生活史、致病力和引起的真正复发与人体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相似,故作为间日疟的模型,广泛用于疟疾的各项研究。但该疟原虫需要用猴传代,保种,既不经济,猴源也很困难。Vaderberg(1977)和Campbelt(1982)用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感染费氏按蚊(Anopheles freeborni)获得了成熟的子孢子,并成功地感染黑猩猩(Pontroglodytes)和夜猴(Aotus trivigatus)。但体外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能否感染按蚊尚未见报道。因此试用液氮中保存的食蟹猴疟原虫经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比较了食蟹猴疟原虫B株感染的(感染组),吸正常猴血的(对照组)及未吸血的斯氏按蚊存活情况。三组总平均寿命分别为20.76±9.35d、25.51±9.00d和22.04±6.97d。感染组比对照组总平均寿命缩短4.75d;对照组比未吸血组平均延长3.47d;两组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果提示,感染食蟹猴疟原虫的和未吸血的斯氏按蚊寿命均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疟疾的复发机理,关系着疟疾的治疗和预防,特别是对间日疟关系极大。因此,这方面的探索一向未曾间断过。Bignami等(1910)提出疟疾复发是由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所致,但Cooper等(1950)将间日疟隐性阶段的大量血液转种于易感者并不产生感染,而给血者此后又出现复发。Shortt和Garnham(1948)根据在接种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子孢子后102天的恒河猴肝细胞内发现了潜隐性裂殖体,认为它是继发性红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疟疾复发机理,以食蟹猴疟原虫—斯氏按蚊—恒河猴系列为模型,采取阳性蚊叮咬同时加子孢子接种的方式感染3只猴;感染后均查见休眠子;用氯化喹啉肃清初发的血内期原虫后,分别于60,75,101天出现原虫复发。表明休眠子是复发之源。  相似文献   

8.
采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技术筛选人疟动物模型,井用培养的疟原虫接种实验动物进行对比观察。 白掌长臂猿红细胞对海南两个虫株和柬埔寨株都易感,用培养海南l株的猿血接种原输血猿,引起的原虫血疟持续38天,接种后第2周原虫密度升至11.6/104 红细胞)高峰。蜂猴和猕猴对恶性疟原虫都不敏感。实验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技术可作为人疟动物模型初步筛选之用。  相似文献   

9.
多斑按蚊实验室自然交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斑按蚊Anopheles(C.)maculatus Theobald,1901是马来西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主要传疟媒介。在我国分布于东洋区。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间日疟和猴疟原虫均较敏感,特别是对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更为敏感,是疟疾实验室研究较理想的蚊媒。但迄今尚未见该蚊自然交配成功的报道。我们从1979年以来,在用人工强迫交配54代的基础上,进行自然交配实验,截至1983年9月止已传22代,自然交配繁殖和传代已获成功,现报道如下:蚊种来源:采自四川凉山地区金阳县芦蒿公社。饲养室条件:温度恒定在25℃±2,相对湿度70~92%,幼虫期用100W白炽灯和…  相似文献   

10.
使用重组霍乱毒素B亚基(CTB)与恶性疟原虫抗原表位融合蛋白(AWTE)免疫恒河猴,研究其免疫应答并观察对食蟹疟原虫攻击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在0,14,28天分别通过鼻腔和肌肉注射免疫恒河猴,第3次免疫后2周,抗CTB抗体平均滴度可达1∶512(鼻腔免疫)和1∶10000(肌肉免疫);肌肉免疫后抗疟原虫抗体滴度也显著高于鼻腔免疫组。用125×108个食蟹疟子孢子攻击,对照组5只恒河猴在攻击后10~14d全部感染,其中1只在攻击后21d死亡,另4只重度感染,感染持续30d以上。鼻腔免疫组的5只动物均在攻击20d后出现原虫,其中3只轻度感染,感染持续4d后即恢复,其余2只感染持续36d以上。肌肉注射组3只未受感染,其余2只在攻击后19d后轻度感染,感染4d后即完全恢复。以上结果表明,使用霍乱毒素B亚基为载体蛋白构建的重组疟疾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对食蟹疟攻击具有良好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疟原虫在低于其最佳发育温度的变温状况下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本实验。方法自四川达县地区购回健康恒河猴,体重3.8kg,实验前血检未查见疟原虫。4月3日静脉接种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B株后第9天开始以实验室饲育的斯氏按蚊叮咬供血猴。自感染后第5天开始抽查蚊胃卵囊,15天起解剖唾腺,观察子孢子。室温控制及分组:恒温对照组置于25±3℃的恒温室。变温l组设在底楼,4月中、下旬和5月上旬平均最低自然室温分别为16.0±1.7、17.3±1.8和18.0±1.2℃;最高自然室温分别为17.0±1.5、20.2±2.1和20.7±1.0℃。变温2组设在顶层(四…  相似文献   

12.
对以霍乱毒素B亚基为载体蛋白的重组疟疾多价抗原在小鼠及恒河猴中的免疫原性及对相应疟原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抗原免疫小鼠后,对约氏疟子孢子攻击的保护率在50%左右;恒河猴免疫后用1×108食蟹疟裂殖子攻击,对照组2只动物在攻击后4d感染,感染持续30d以上;免疫组2只动物中,两只动物在感染6~7d后完全恢复,且1只推迟3d感染,说明该抗原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异种/同种异株疟原虫治愈后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用不同种/株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经治愈后用P.y17XL再感染。通过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和检测再感染后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变化,发现P.y17XNL感染治愈组小鼠几乎不出现原虫血症,其余异种疟原虫感染治愈组小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虫血症发生时相延迟和水平降低,部分生存率有所延长;不同虫种/株感染治愈后P.y17XL再感染的小鼠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P.y17XL初次感染的小鼠;P.v、P.y17XNL感染治愈小鼠血清中P.y17XL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出现显著增加(P<0.05),且以IgG1亚类升高为主。表明特异性IgG抗体可在宿主抗同源疟原虫再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异种疟原虫再感染保护性有限。  相似文献   

14.
Wistar大鼠对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yoelii子孢子较为敏感,是研究约氏疟原虫红外期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王兴相等,1985)。但有关该动物的一些生理因素对子孢子入侵和红外期的发育影响所知甚少。本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观察了鼠龄、性别和脾脏对于孢子入侵和红外期发育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利用该鼠疟模型进行红外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材料和方法约氏疟原虫BY265株每周血传一次,每5周蚊传一次,保种于昆明株小鼠体内。斯氏按蚊(An.stephensi)成蚊羽化后3天用于吸血感染,感染后置于24±1℃、RH80±10%温室内饲养,第14天按Pachecoetal(1979)…  相似文献   

15.
慢病毒载体感染成年食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备受关注。另一方面,MSCs易于转导和表达外源基因,是理想的基因工程细胞。非人灵长类(NHPs)和人类具有非常相近的遗传背景,NHPs模型在评价药物疗效和移植治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研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年食蟹猴骨髓单核细胞(Marrow mononuclear cells,MNCs),贴壁培养MSCs。同时构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慢病毒载体,感染成年食蟹猴MSCs。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成年食蟹猴MSCs均感染猴泡沫病毒(Simian foamy virus,SFV),体外培养成年食蟹猴MSCs必须添加抗病毒药物Tenofovir。但由于食蟹猴MSCs感染SFV,以及培养中添加了抗病毒药物Tenofovir,慢病毒载体的感染效率明显降低(10%)。本研究通过停用抗病毒药,在细胞复苏后6d转染慢病毒,可大幅提高慢病毒的感染效率(50%)。为成年食蟹猴MSCs作为基因工程细胞应用于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6.
以霍乱毒素B亚基(CTB)为载体,由其基因构建了含有不同时期不同抗原表位的恶性疟原虫的融合基因CTB~AWTE、CTB~NANP,前者除含有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抗原表位杂合多肽基因SPf66外,还含有很强的T辅助细胞表位CST3和Tc细胞表位,后者含有子孢子期的B、Th细胞表位。将纯化的质粒免疫Balb/c纯系小鼠,3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的小鼠进行疟原虫子孢子攻击实验,保护率为60%一80%。将纯化的质粒混合后免疫恒河猴,3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的恒河猴进行食蟹疟原虫攻击实验,显示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比较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与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再次感染模型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差异,追溯相应虫体抗原的表达特点。建立约氏疟原虫与伯氏疟原虫再次感染鼠疟模型,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血清中优势抗体反应特点;检测两种虫株的MSP-1重组蛋白与免疫血清的反应程度;质谱鉴定伯氏疟原虫诱导免疫血清中优势抗体的抗原特点。ELISA表明小鼠免疫血清能够与相对应虫株蛋白产生特异性反应,二次感染后的免疫血清具有抗体产生增强的现象;免疫血清与重组的MSP-1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性,反应水平具有种属差异性。与约氏疟原虫产生以抗MSP-1抗体为主的反应模式不同,伯氏疟原虫免疫血清还增加了分子量55 kD的反应条带,通过蛋白质谱鉴定提示可能是PbANKA_0702800,PbANKA_020920,PbANKA_110220等疟原虫表面蛋白。结果表明,抗疟原虫有效抗体的产生在宿主抵抗疟原虫感染尤其是再次感染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SIVmac251的MID100为32TCID,而SIVmac239的MID100高于320TCID。体内滴定感染成功的5只猴(SIVmac2513只,SIVmac2392只)和用ZMID100SIVmac251感染的7只猴感染后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并出现规律性的血浆病毒血症和抗体反应。SIVmac251感染的7只恒河猴和2只食蟹猴的淋巴结和脾脏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现规律的SIVmac感染后的组织学变化。上述结果表明两株SIVmac均能诱发SIVmac感染猴的系列表现和变化,可应用于抗艾滋病药物猴体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建立了食蟹猴肺上皮细胞株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以食蟹猴肺部组织进行原代培养,用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株,并通过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绘制生长曲线,进行核型分析以及肺上皮标志物检测等方法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细胞生长均一、稳定,细胞倍增时间为4.8天,免疫组化CK(+)、CK-7(+)、波形蛋白(+),染色体分析表明,具有正常2倍染色体数目(2n=42),符合食蟹猴肺上皮细胞株特性。该研究成功建立第一株食蟹猴肺上皮细胞株,命名为MFLE-001,为肺部疾病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了理想的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基因工程和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之一,本研究利用含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成年食蟹猴MSCs,探讨转染后GDNF在MSCs中的体外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首先,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食蟹猴骨髓单核细胞(marrow mononuclear cells,MNCs),体外培养食蟹猴MSCs。同时构建表达GDNF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食蟹猴MSCs,分别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和Real-time PCR方法,测定感染不同拷贝数病毒和不同转染组细胞GDNF的蛋白分泌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显示,表达GDN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成功转染成年食蟹MSCs,体外培养的MSCs持续表达分泌GDNF。感染慢病毒的拷贝数可以影响GDNF分泌水平,相同条件下感染拷贝数越高,GDNF分泌量越多,其基因表达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