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诺氏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180天成功后,进行了人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从现场选用患者血,用脱纤维方法抗凝,加甘油葡萄糖保护剂,在液氮内保存。培养时将冻血融化后,加入高渗葡萄糖并经微孔超滤膜透析后,移种100毫升三角瓶,按诺氏疟原虫培养方法,连续传代培养,到目前为止已培养70天。实验证明只要每天更换营养液,每2—3天添加新鲜人的红细胞,可以达到连续传代的目的。从血片上见到各期原虫形态正常,并有不同形态配子体的出现。本文对人怨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有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连续进行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体外培养183天的试验。 试验比较了改良Harvard培养液,RPMI 1640培养液和199培养液,我们认为用199培养液为基础培养液,再加入几种生长因素和15%小牛血清,可获得良好结果。该原虫用Trager燃烛法在100毫升三角瓶内装5—6毫升于37℃培养。至少有5批培养均连续进行一个月以上,第一批培养已达l 83天,稀释倍数为5.4×1082。至于另4批,我们认为既已能超过一个月,就可以无限期地连续进行培养,故未继续。培养至6I、120、127和15l天时,取培养物静脉注射健康猴,每 次剂量为十万个已感染疟原虫的细胞,所有动物均显虫血症。除一只猴外均死于感染,存活的猴所注射的是培养1 z0天的样品。当虫血症达11%时,感染逐渐减少,形成低度带血。随后证实,培养127天和151天的疟原虫仍未失去感染性。试验还证明,低温保存的感染血液和新鲜血液同样可用于培养。  相似文献   

3.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cDNA库的组建及克隆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中分离纯化总mRNA,将其逆转录为cDNA,组入表达型载体λgt11,建立了恶性疟原虫中国海南岛分离株Fccl/HN红内期cDNA库。经大肠杆菌表达后用抑制性单克隆抗体M26—32、F6—c2、F6—D3筛选。杭有27个克隆与M26—32作用、34个克隆与M26—32和F6—C2都反应。对筛选结果进行了分析。这些阳性克隆的表达产物有可能作为疟疾疫苗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镜技术,观察了体外培养的海南株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与其他种株恶性疟原虫的超徽结构相同,它具有许多哺乳类疟原虫的形态学特征,但是又与鸟类去原虫有不少类似之处。因此,恶性疟原虫在形态学上是一种较独特的哺乳类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宿主红细胞,主要发生两个形态学变化:一是在红细胞胞浆中出现狭长的M…cr氏裂隙,二是在红细胞膜下出现小瘤节样的突出物。  相似文献   

5.
伯氏疟原虫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动物疟原虫种株,因此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十分重要。本文观察了该原虫红内期发育周期的同步性和规律性,并比较了在近交系BALB/C小鼠和远交系昆明小鼠体内的发育情况。一、材料与方法(一)动物:近交系BALB/C小鼠和远交系昆明小鼠各三只,15~20克,本校实验动物部提供。(二)虫种: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NK株,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经本实验室血传转种和冰冻保存一年左右。(三)动物接种:按Tosta(1980)的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原虫,取Percoll浓度为60%与65%交界层细胞(成熟滋养体占全部原…  相似文献   

6.
为寻找一种价廉、易得能代替正常成人血清体外培养疟原虫的代用品,本文参照Trager—Jensen蜡烛缸培养法,探讨了用新生儿脐带血清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效果,并与用正常成人血清培养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脐带血清不仅能长期维持恶性疟原虫的体外生长,而且其培养效果优于成人血清(P<0.01),是体外培养疟原虫的良好血清来源。  相似文献   

7.
脆疟原虫(Plasmodiumfragile)是寄生于印度及斯里兰卡的猴子(Macacaradiata及M.sinica)体内的一种疟原虫,在实验室可以感染恒河猴(M.rhesus)。感染恒河猴的脆疟原虫与感染人的恶性疟原虫有很多相似之处。1979年W.Chin等用Trager—Jensen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方法在体外用RPMI1640连续培养红内期脆疟原虫7个月以上,并应用于恒河猴模型研究疟疾疫苗(Collins,1979)。W.Chin于1979年10月来我国讲学时,将保存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实验室的Nilgiri株脆疟原虫赠送我国供研究用。我所获得此株疟原虫后,即接种保存于四川产的恒河猴及青猴体内,…  相似文献   

8.
测定恶性疟原虫红内期Pf332抗原 (Ag332 )基因的未知序列 ,并进行序列分析 .根据非洲恶性疟原虫Palo alto株Pf332基因的G1片段序列 ,设计 1对引物 ,从中国恶性疟原虫海南株 (FCC1 HN)基因组DNA中扩增出P332 1片段 .Pf332基因中经常出现SVTEEI短肽的编码序列 ,据此分别设计非特异的正、反义寡核苷酸引物 (NSP1、NSP2 ) ,应用低严谨PCR(LSPCR)分别扩增出P332 1邻近的未知序列片段P332 up1和P332 dow1.根据恶性疟原虫Palo alto株Pf332基因G1片段上、下游的G9和C1片段序列以及测定的P332 up1和P332 dow1序列 ,分别设计 2对特异引物继续扩增邻近的未知序列片段P332 up2和P332 dow2 .根据P332 dow2片段的 3'端序列 ,设计 2条特异引物分别与非特异引物NSP2行LSPCR和巢式PCR ,扩增出P332 dow2邻近的未知序列片段P332 dow3.对获得的Pf332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 ,并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辅助进行序列分析 .序列测定和拼接结果显示 ,共获得了连续 6 14 4bp的恶性疟原虫FCC1 HN株Pf332基因序列 .序列分析表明 ,所获得的 614 4bp序列位于Pf332基因的编码区内 ,不含内含子 ,编码 2 0 4 8个氨基酸残基 ,包含 5个氨基酸残基重复区 .对恶性疟原虫FCC1 HN株Pf332基因 6 14 4bp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为获得Pf332全基因  相似文献   

9.
约氏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药物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取肝癌白色结节用胶原酶消化,体外培养建立肝癌细胞系,筛选出对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敏感的大鼠肝癌细胞系,建立了大鼠肝癌细胞-约氏疟原虫体外培养系统。纸氏疟原虫子孢子接种单层培养的肝癌细胞,48h可见红外期裂殖体,72h后培养细胞胰酶消化,消化下的细胞及培养上清一半离心,悬液接种健康小鼠,可使之感染疟疾。  相似文献   

10.
Science2005年8月26日1384-1387页报道:已知恶性疟原虫利用多种配体-受体的互作,从而入侵宿主的红血细胞。但其作用机理不明。最近,澳大利亚Walter和Eliza Hall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Janine Stubbs等.利用微阵列和基因敲除术,查明PfRh4基因可控制恶性疟原虫的入侵。指出这种机理不仅对于阐明恶性疟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以及红血细胞的多型性有其重要性,而且有用助于疟疾疫苗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疟原虫是人体疟疾的病原体,其在人体内发育可以分为肝内期和红内期。对红内期疟原虫免疫机制的研究表明,疟原虫作为“抗原”侵入人体后,人血清中就会产生能够对抗该疟原虫的免疫活性物质,其中抗体和细胞因子发挥主要的免疫保护作用。抗体具有降低疟疾发病率的作用,然而不同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的保护作用强度不同。 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在控制原虫血症、建立抗体介导的抗疟免疫机制、以及多种病理损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着重就免疫血清中的抗体和细胞因子对红内期疟原虫的免疫作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检测分析间日疟红内期原虫特异性抗原组分,在间日疟的免疫诊断、抗原分离纯化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作者已成功地制备了一批抗人间日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McAbs),为进一步研究这些McAbs所识别的特异抗原分子,作者将间日疟红内期原虫抗原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通过转移电泳(Westernblot)将凝胶中的抗原区带转至硝化纤维膜(NC—paper)上,用McAbs进行识别,检测所识别的靶抗原分子量,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可溶性抗原的制备:自流行区采集间日疟患者静脉血,用Percoll分离出原虫,…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最佳的小鼠原核期受精卵的体外发育培养系统,分别进行了四个试验。试验I:在体外分别用自配的M16、mM16、KSOM、mKSOM、CZB进行体外发育培养,进而筛选出一种最佳的体外培养系统;试验Ⅱ、Ⅲ、Ⅳ分别:探讨了血清、PVA、rhLIF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试验I中胚胎发育到2-细胞的比率差异不明显,但是在mM16和mKSOM中,发育到4-细胞的比率94.7%,90.7%(91/96;78/86)和发育到桑椹胚/囊胚的比率分别为78.1%,67.4%(75/96;58/86)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培养液;试验II用10?S代替M16中BSA时,胚胎的发育率均下降,即使在mM16中桑椹胚/囊胚率仅为4.8%(12/35)与对照组M16(40.5%)差异显著(p<0.05);试验Ⅲ用PVA取代mM16和mKSOM中的BSA其体外发育率显著下降,胚胎均无一例发育到桑椹胚/囊胚;试验Ⅳ:rhLIF能提高胚胎在体外的发育率可使mM16培养的胚胎囊胚率、囊胚脱出率分别达到84%(47/56)、39.2%(22/56)。结论:在不添减其他成分前提下,只在M16中添加0.1mMolEDTA、0.5mMol牛磺酸、1000IU/mlrhLIF便可获得84%的囊胚率,同时证明在M16或mM16添加血清都会降低其体外发育率;PVA还不能有效的取代mM16、mKSOM中的血清。  相似文献   

14.
疟疾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寄生虫疾病之一。近年来在世界上尤其是落后及发展中国家有卷土重来之势。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是这类寄生虫中危害最大的病原体。它感染力强,增殖迅速,症状严重,初次感染者致死率高,是医务工作者和疫苗研究人员的主要征服目标[1]。世界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近几年来恶性疟原虫疫苗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疟疾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寄生虫疾病之一,近年来在世界上尤其是落后及发展中国家有卷土重来之势。恶性疟原虫是这类寄生虫中危害最大的病原体,它感染力强,症状严重,初次感染者致死率高,是医务工作者和疫苗人员的主要征服目标。世界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近几年来恶性疟原虫疫苗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鼠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体外培养,对疟原虫生物学以及人体疟原虫的体外培养的研究,不论在理论方面,或是实验技术的探讨,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近年来疟疾免疫学进展已进入子孢子疫苗研制阶段,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氟苯丙氨酸常被认为是苯丙氨酸的拮抗剂,它对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生长具有抑制作用,1*10 -3 m抑制虫裂殖体形成。用同步生长的培养疟原虫进行观察表明,2*10 -3 浓度下已可使疟原虫环状体难以发育成滋养体,并开始死亡。  相似文献   

18.
氟苯丙氡酸常被认为是苯丙氨浚的拮抗剂,它对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生长具有抑制作用,1×10~(-3)M可抑制虫裂殖体形成。用同步生长的培养疟原虫进行观察表明,2×10~(-3)M浓度下已可使疟原虫环状体难以发育成滋养体并开始死亡。2×10~(-3)M浓度下疟原虫蛋白质合成仍然进行,只是因为虫发育延缓而推迟,而虫丝核酸代谢却明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人恶性疟原虫DNA的制备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应用SDS-酚方法从人工培养的海南人恶性疟原虫中提取DNA,用1×SSC缓冲系统测得熔点(Tm)值为63℃,推算出G+C含量为22.2%。用S1及绿豆核酸酶处理凝胶电泳分析表示在DNA内部存在对S1酶敏感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以噬菌体λEMBL3为载体的中国海南岛人恶性疟原虫FCC1/HN分离株基因文库的构建。所得重组体的数目为3.3×10~4pfu,其相当于构建完整基因库理论计算值的6倍。作者以人工合成的巴西株恶性疟环子孢子蛋白基因重复序列区的24-mer寡核苷酸(AATGCAAACCCAAATGCAAACCCA)作探针,进行噬斑原位杂交,筛得三株阳性克隆。对其一重组体进行酶谱分析和Southern印迹实验,环子孢子蛋白基因被定位于HindⅢ和BamHI联合降解后所得的的4kb大小的片段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