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目的:研究运用三维磁共振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D MRI)技术对高度近视的眼球形态进行定量测量以及后巩膜葡萄肿分型的可行性。方法:纳入我院129例共246个高度近视眼球(屈光度≥-600,眼轴长度≥26.0 mm)和50个正视眼(屈光度-100~100,正视眼组)。采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采集成像序列(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3D-FIESTA)扫描,扫描整个眼眶后获得的三维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建。评估眼球形态、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和范围、与视神经的关系;测量眼球前后(AP)、左右(RL)、上下(SI)径线和RL/AP、SI/AP比值;根据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和范围进行宽型和窄型分型。结果:246个高度近视眼球中,共100个眼球只表现为眼轴增长(眼轴增长组),146个表现为后巩膜葡萄肿(后巩膜葡萄肿组)。正视眼组、后巩膜葡萄肿组和眼轴增长组在AP径线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反映眼球形变的比值RL/AP和SI/AP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组间的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46个后巩膜葡萄肿中宽型葡萄肿111个和窄型葡萄肿35个。结论:3D MRI可定量测量评估高度近视眼球的形态,诊断后巩膜葡萄肿并对其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在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6年5月在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73例(138眼)纳入此次研究,根据近视情况将患者分为低度近视组(-0.30D~-3.00D)共26例(48眼)、中度近视组(-3.01~-6.00D)共24例(47眼)及高度近视组(-6.00D)共23例(43眼)。另选同期在医院体检(视力正常)的健康志愿者25例(45眼)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不同象限的RNFL厚度,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分析近视眼各象限的RNFL厚度与患者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结果:高度近视组的上方象限、下方象限以及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中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的下方象限及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度近视组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组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高度近视组均明显大于中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均明显大于低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可知,近视眼患者上象限、下象限、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与其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利用OCT技术检测近视眼RNFL厚度时,应考虑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可能造成的影响,综合进行分析判断,以获得最佳检测数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检测不同屈光人群的黄斑区视网膜密度及厚度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近视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数的差异将其分为轻度近视组(-0.50~-2.75D)52例、中度近视组(-3.00~-5.75D)46例、高度近视组(-6.00~-8.75D)48例、超高度近视组(≤-0.90D)5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OCTA检测,比较各组患者黄斑区不同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以及厚度的差异。结果: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眼轴长度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度近视组患者中心凹、中心凹旁、颞侧、上方、鼻侧、下方视网膜血管密度和中心凹、中心凹旁、颞侧、上方、鼻侧、下方视网膜厚度相比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均显著降低(P0.05)。经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近视屈光人群的黄斑中心凹以及上方视网膜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采用OCTA检测不同屈光人群的黄斑区视网膜密度及厚度,结果表明近视屈光度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密度增加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增厚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度近视患眼107例,按屈光度不同分为Ⅰ组(-6 D至-8 D)、Ⅱ组(-8.25 D至-10.D)、Ⅲ组(-10 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部9个不同分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即直径1 mm(黄斑中心凹区)、1-3 mm(内环区:B1、B2、B3、B4)和3-6mm(外环区:C1、C2、C3、C4),比较期间的差别,并分析各区域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Ⅰ组与Ⅱ组及Ⅲ组、Ⅱ组与Ⅲ组黄斑中心凹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Ⅰ组及Ⅱ组外环区神经上皮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组内环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及外环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近视屈光度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233、0.248、0.278、0.383、0.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随近视屈光度的增高而呈区域选择性萎缩变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比较单切口与双切口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40例行常规双切口ICL植入术(80眼)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7月~2016年1月间40例行单切口ICL植入术(80眼)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屈光度(柱镜、等效球镜度数)、眼压、ECD、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两组的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手术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的柱镜、等效球镜度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眼压、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L)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EC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双切口术比较,单切口有晶体眼后房型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豚鼠在不同光照度照明条件下(10 000,500,5 lx,白色光,色温6000 K)的屈光发育状况,以比较光照度对豚鼠屈光发育的影响。方法 30只3周龄的豚鼠(英国种三色豚鼠),随机分为强光组10只、对照组10只和弱光组10只,分别置于10 000、500、5 lx三种光照度环境下,光照周期为12/12 h(早6:00~晚6:00)。于实验前及光照12周末分别用带状检影计、A超测定仪、角膜曲率计对豚鼠右眼重复进行眼球的生物学测量(包括屈光度、眼轴、角膜曲率)。光照12周结束后处死豚鼠取右眼球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对不同时间点的组间测量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光照前不同组间生物学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光照12周后,强光组屈光度为(4.03±1.59)D,同光照前相比发生(0.45±1.65)D的变化,对照组屈光度为(2.15±2.01)D,发生(2.28±0.66)D的变化,强光组同对照组相比远视度数偏高约1.50 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光组眼轴增长(0.54±0.10)mm,对照组为(0.76±0.05)mm,强光组较对照组眼轴长度延长较慢,差异有显著性(P<0.05);光照后不同组角膜曲率半径均增加,但组间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强光组视网膜多巴胺含量平均为(148.70±22.44)nmol/g,对照组为(44.50±12.45)nmol/g,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光照12周后弱光组较对照组相比,无论是屈光度、曲率、眼轴以及视网膜多巴胺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强光可以引起豚鼠眼球眼轴增长减缓,正视化进展减慢,屈光度数偏远视,弱光对豚鼠的屈光发育没有影响。强光照射后可以引起豚鼠视网膜多巴胺含量增加,可能为强光引起豚鼠正视化进展减缓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准发子激光原位角膜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后屈光回退与术前各项检查结果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35例(241只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126只眼(-6.00 D~-9.00 D)和B组115只眼(≥-9.00 D)。记录术前的屈光度数、眼压和角膜厚度,依据预期校正屈光度数计算理论残余角膜厚度,行LASIK手术后记录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9.14个月。结果:A组中正常术眼108只眼(85.7%),回退术眼18只眼(14.3%);B组中正常术眼74只眼(64.3%),回退术眼41只眼(35.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平均视力A组为1.17±0.20,B组为0.99±0.2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两组术后的平均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平均理论残余角膜厚度A组为(452.53±28.47)μm,B组为(439.61±30.11)μm,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屈光回退度数与术前近视屈光度数显著正相关(r=0.35,P<0.001),与理论残余角膜厚度显著负相关(r=0.13,P=0.04),与术前眼压及术前角膜厚度无相关性(r=-0.48,P=0.46;r=-0.39,P=0.55)。结论:LASIK手术术前屈光度数越大,术前计算的理论残余角膜厚度越小,术后越易出现回退。对于-6.0 D~-9.00 D的高度近视患者,LASIK手术的预测性和术后稳定性相对较好;对于≥-9.00 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应结合手术技术和术前计算的理论残余角膜厚度慎重选择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框架眼镜联合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和泪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98例(181眼),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9例92眼(框架眼镜配戴治疗)和观察组49例89眼(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角膜塑形镜治疗)。对比两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数量、泪膜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屈光度呈下降趋势(P<0.05),眼轴长度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6个月、1年裸眼视力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增加且治疗后1年裸眼视力高于治疗后6个月(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屈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1年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眼轴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形细胞(HEX)百分比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组间及组内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1年泪膜破裂时间(TBUT)、非接触性泪膜破裂时间(NTBUT)较治疗前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年基础泪液分泌量(Schirmer)组间及组内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高度近视的患者在佩戴框架眼镜基础上应用角膜塑形镜,可有效矫正近视屈光度,提高患者裸眼视力,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但对人体泪膜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临床治疗中应加强泪膜情况的戴镜前检查和戴镜后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高血压手术患者在不同麻醉诱导过程中,分别使用异丙酚、七氟醚及两种联合下的麻醉诱导对病人血压、心率及麻醉深度指数(CSI)的影响,以寻求最理想的针对高血压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方法:本研究选择临床确诊ASA Ⅱ级,高血压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A、B、C组),每组30例,分别对应异丙酚、七氟醚及异丙酚联合七氟醚麻醉诱导组.分别观察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后(T2)的心率(HR)、血压(SBP/DBP)及麻醉深度指数(CSI)的变化.其中所有结果均经统计学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组内比较,三组患者T1和T0比较,SBP和DBP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T1和T2比较,SBP和DBP均呈显著性上升(P<0.05),T2和T0比较,A组无明显差异(P>0.05),B组和C组差异明显(P<0.05);组间比较,诱导后的血压下降,A组较B下降幅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相比血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血压上升,B组较A组血压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C组血压上升幅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C组血压上升幅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T1的CSI均无差异性(P>0.05).A组T2比B组CSI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比B组CSI也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七氟醚,异丙酚联合七氟醚三种方法均可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术前麻醉.但相比较而言,异丙酚联合七氟醚对插管后高血压患者的平稳作用优于异丙酚组和七氟醚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眼压变化、视力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及24 h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具有围术期眼压升高慢、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究全飞秒激光与飞秒激光辅助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效果,并分析治疗对患者角膜曲率、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240眼)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结合患者意愿的方式将其区分为研究组(n=60,接受飞秒激光辅助Lasik治疗)与对照组(n=60,接受全飞秒激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值及客观散射指数(OSI)、角膜曲率变化、屈光度差异、视力情况差异,统计两组患者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MTF值及OS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MTF值和OSI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术后90 d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3)术前两组患者的角膜前表面曲率以及后表面曲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时开展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曲率中K1、K2以及Km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后表面曲率中K1、K2以及Km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前表面曲率K1、K2以及Km值有明显变化(P<0.05),后表面曲率K1、K2以及Km值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统计研究组患者共出现弥漫性层间反应2例,感染1例,角膜内生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3.33%(4/1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0/120)(P<0.05)。结论:全飞秒激光和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对高度近视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相比于全飞秒激光术,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在改善患者视觉质量方面明显占优,但其并发症发生率同样更高,全飞秒激光术术后视觉质量,但安全性更高,建议临床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术式,以改善高度近视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o evaluate axial length (AL) measurement failure rate with the IOLMaster (Carl Zeiss AG, Germany) and Lenstar LS 900 (Haag-Streit AG, Switzerland) in eyes with cataract.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ninety-six eyes of 170 patients with cataract were enrolled. Cataract type and severity were graded using the Lens Opacities Classification System III (LOCS III) and AL measurements were attempted with IOLMaster (version 5.4) and Lenstar LS 900 (version 1.1). Chi-squared analysis was used to assess if the difference in AL measurement acquisition rat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devices. The association of the different cataract types and severity with the AL measurement acquisition rate was evaluated with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AL measurements were obtained in 184 eyes (62.16%) using the IOLMaster and 191 eyes (64.53%) using the Lenstar, which corresponds to a failure rate of 37.84% and 35.47% respectively. Chi-square analysis indica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nstar and IOLMaster for AL measurement failure rate (x2 = 0.356, P = 0.550).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no association between acquisition rates and cortical or nuclear cataracts with either device.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acquisition rates and increasing severity of 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s with the IOLMaster (β = -1.491, P<0.001) and Lenstar LS 900 (β = -1.507, P<0.001).

Conclusion

The IOLMaster and Lenstar LS 900 have similar AL measurement failure rates (35–38%) for Chinese public hospital cataract patients. Increasing severity of 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s was problematic for both devic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0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的视力进行检测。于术前、术后2周检测患者的眼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并计算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率。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测,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的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均降低,对照组的细胞密度低于观察组(P0.05)。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情绪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情绪得分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相比,超声乳化术能在短期内更快的提升患者视力,且对患者的眼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较小,但两种手术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基本一致,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白内障患者,以经微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观察组,经常规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切口治疗白内障相比,微切口治疗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相当,但其能进一步缩小患者手术切口,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胆道支架置入联合介入化疗对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30例,Ⅰ组给予胆道支架置入联合介入化疗,Ⅱ组给予单纯胆道支架置入,Ⅲ组给予保守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并发症、支架通畅率及生存期。结果:治疗前三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r-G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Ⅰ组和Ⅱ组AST、ALT和r-GT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和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组显著优于Ⅱ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治疗后AST、ALT和r-G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支架通畅率均显著高于Ⅱ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生存期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Ⅱ组高于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支架置入联合介入化疗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具有较好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在治疗假性近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和重庆佑佑宝贝妇儿医院眼科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00例假性近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200)。对照组给予滴眼液缓解眼疲劳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6个月后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疲劳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裸眼视力分别为(0.75±0.05)和(0.81±0.04),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屈光度分别为(+0.05±0.50)和(+0.06±0.4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正相对调节量检测结果依次是(-1.98±0.07)和(-2.51±0.24),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儿视觉感知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视觉功能恢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视疲劳调查显示观察组患儿视疲劳评分分别为(6.90±0.89)分和(3.91±0.8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觉感知功能,从而减少视疲劳,预防近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在无水乙醇治疗儿童先天性周围血管畸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无水乙醇治疗周围血管畸形儿童5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组(M组)和丙泊酚持续输注组(P组),M组以咪达唑仑和氯胺酮基础下全麻,P组采用芬太尼镇痛基础下丙泊酚持续静注全麻,观察并记录入室(T_0)、麻醉诱导后5 min(T_1)、手术开始后30、60、90 min(分别为T_2、T_3、T_4)、拔管后5 min(T_5)的MAP与HR,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并记录BIS40次数、平均注射无水乙醇量、术中输液量、苏醒时间及苏醒后5 min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Ramsay镇静评分结果。结果:(1)与M组相比,P组MAP(T_2~T_54个时间点)、HR(T_1~T_55个时间点)和BIS值(T_3和T_42个时间点)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指标其余时间点两组患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M组患儿相比,P组BIS值40的患儿例数以及应用阿托品和麻黄碱例数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平均无水乙醇注射量比较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M组相比,P组患儿全麻苏醒拔管后5 min VAS评分显著降低,Ramsay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下全麻应用于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儿童周围血管畸形,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且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