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在梁平县林场海拔500至900米的林区全年可见,数量较多。1989年,进行了5个巢的繁殖情况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北红尾鸲冬季一般单只活动。鸣声“zhe—,zhe—”,“da—,da”。鸣时尾上下摆动。在3月下旬至7月中旬繁殖季节,雄鸟站在树顶上鸣叫,鸣声婉啭动听,清晨鸣叫较早,故别称报晨鸟。营巢由雌雄鸟共同营巢。在自然条件下,巢呈浅杯状(A号巢)。A号巢在林场一职工屋角的一堆木料上,距地面高2米。营巢材料有苔藓、松叶、草根、头发和鸡毛。巢大小(单位:cm,下同)外径12×12,内径5.5×6,高12,深4。已连续几年在此…  相似文献   

2.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雀形目鸟类,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北部,东南亚北部、东亚及俄罗斯等地区,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等地也均有分布,是重要的食虫益鸟。为探究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影响因素,找到影响北红尾鸲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巢址因子,于2017年4—7月,在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系统研究。共发现北红尾鸲自然巢44个,其中29巢繁殖成功,15巢繁殖失败。北红尾鸲主要筑巢于石墙缝、空心砖墙缝及废旧电表箱中。巢址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巢口因子(27.738%)、巢位因子(14.195%)、光照因子(12.145%)、人为干扰因子(10.440%)、安全因子(9.266%)和隐蔽因子(7.187%)是影响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重要因子。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繁殖成功巢与失败巢参数发现,成功巢的巢口最大高度显著小于失败巢(P=0.047),且其距顶的距离更近(P=0.04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巢上方盖度对繁殖成功率有极显著影响(t=2.883,P=0.009)。总的来说,北红尾鸲虽偏爱筑巢于人为干扰较大的村庄房屋附近,但较小的巢口能有效避免巢捕食者的捕食,更近的距顶距离和更大的巢上方盖度能有效降低巢上方的可视程度和降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2004年5月~2005年7月,在湖北省兴山县龙门河村,对灰林(Saxicola ferre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灰林在湖北兴山龙门河地区的繁殖时间为4月中旬至7月下旬。主要在农田边、公路旁、河岸边、山间小路旁等山坡草丛中营巢,巢址选择在牲畜较少光顾的、较陡的土坡上,上方往往有茅草等遮挡,较为隐蔽。筑巢工作全部由雌鸟承担,一般需要5~7 d即可完成。雌鸟每天产一枚卵,产卵时间一般在清晨。窝卵数5枚(n=15),第4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化,孵卵工作全部由雌鸟承担。雌鸟的孵卵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孵化期13~14 d。雏鸟晚成性,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期12~13 d。雏鸟离巢前体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四川瓦屋山金色林鸲的繁殖生态及孵卵节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 0 3年 4~ 7月 ,在四川省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对金色林鸲 (Tarsigerchrysaeus)的繁殖生态和孵卵节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金色林鸲营巢期从 4月下旬~ 6月中旬 ,孵卵期一般为 1 6~ 1 7d,育雏期为1 6d。窝卵数一般为 3~ 4枚 ,平均为 (3 . 75± 0. 45 )枚 (n =1 2 ) ,孵化率为 60 0 % ,育雏成功率为 85 2 %。仅雌鸟孵卵 ,根据对 3巢的监测 ,发现雌鸟早晨 6:0 0时左右首次离巢 ,晚上 2 0 :0 0时左右回到巢中 ,每天出巢次数 1 8~ 1 9次。孵卵雌鸟每次出巢时间一般少于 2 0min ,异常离巢时最长达到 65 6min。雌鸟出巢时间的长度和环境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Spearman,r=0 . 1 1 8,P =0 . 0 0 7,n =5 3 1 )。金色林鸲雄鸟存在羽毛延迟成熟现象 ,亚成体雄鸟可以繁殖。  相似文献   

5.
2004~2005年,在陕西省南部米仓山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了秦岭蝎蛉Panorpa qinlingensisChouetRan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通过饲养,成功获得卵、幼虫、蛹等虫态。结果表明,秦岭蝎蛉在米仓山1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土室里越冬,5月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末~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8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在室内可存活35~60 d。羽化近1周后开始交尾,交尾4~8 d后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35~180粒,卵期5~9 d;幼虫型,共4龄,历期38~50d;蛹为强颚离蛹,蛹期8~18 d。记述了主要生物学习性。  相似文献   

6.
北红尾鸲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3年3-7月,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机关大院,对北红尾鸲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已知该鸟的繁殖周期为76-81d,窝卵数2-8枚,孵化率93.04%,雏鸟成活率90.16%,生产力18.63。  相似文献   

7.
西藏飞蝗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  封传红  张敏  蒋凡  杨刚  罗林明 《昆虫知识》2007,44(2):210-213
西藏飞蝗Locusta.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在四川甘孜州1年发生1代,某些地方(乡城县)1年发生不完整的2代,即以卵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孵化出土,4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1~3龄始盛期为4月中旬~5月中旬,高峰期为5月下旬,7月上旬初始羽化,7月下旬~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上旬始见产卵,8月下旬~9月上旬为产卵盛期,第1代成虫较早产下的卵块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于当年9月上旬孵化出土,但孵化出的蝗蝻不能越冬。该虫卵、全蝻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2,16.1,14.6℃,有效积温为179.1日.度、360.0日.度、787.8日.度。在18,21,24,27和30℃等5种恒温条件下其平均世代历期214.4,133.3,79.2,66.3和50.7d。  相似文献   

8.
黑鹳(Ciconia nigra)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18年,通过样线、样带和固定样点调查的方法对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鹳种群进行了监测,黑鹳最大种群数量均出现在每年的9月下旬,数量120~430只不等,年均308只。春季迁徙季节,黑鹳于3至4月到达保护区,部分个体会在此繁殖,其他个体会继续迁徙;秋季迁徙季节,黑鹳于8月中旬开始迁徙到达,9月下旬出现最大种群,10月中下旬陆续迁离,极少数个体在本地区过冬。2012至2018年对合黎山正义峡、榆树河、车轱辘河3个观察区域持续跟踪监测,共记录到有9个繁殖巢7年内的有效繁殖巢37个。巢多位于崖壁上,主要由粗树枝筑成,外径110~170 cm,内径40~70 cm,高45~84 cm,巢深4~7 cm(n=9)。产卵期6~8 d,产卵间隔1或1.5 d,窝卵数4或5枚(n=9)。根据对19枚卵的测量,卵短径为47~55 mm,卵长径为63~71 mm。第1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孵卵期33或34 d(n=37),幼鸟为异步孵化,需要3~5 d才可以全部出壳。雌雄共同育雏,雏鸟70日龄时才具飞行能力,并在巢附近短距离练习飞行,直至100日龄后才不归巢。根据历年的监测,本区域黑鹳的孵化成功率为55.2%,每巢平均繁育成功幼鸟(2.6±0.6)只(n=37)。本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黑鹳在本区域的繁殖和迁徙习性,为开展黑鹳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试验,对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Walk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榆木蠹蛾在宁夏3年发生1代,幼虫主要危害枝干和根颈部,幼虫在蛀道内越冬,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被害树周围5~10cm深的沙土内分散化蛹,蛹期(21±5)d.6月初成虫开始出现,有2个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交尾当天或第2天产卵,每雌蛾产卵最多达720粒,卵期(17±5)d,孵化率为72%~88%.未交尾雌雄成虫寿命为5~6d,交尾后雌雄成虫寿命缩短为3~5d.初孵幼虫于6月中旬始见,10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幼虫孵化后,先危害韧皮部,常10多条聚集在一起,稍大一点即蛀入木质部.本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榆木蠹蛾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7~2009年每年5~7月对四川省绵阳地区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在绵阳,黑卷尾5月初迁入,5月中旬开始筑巢,巢深(6.73±1.41)cm、巢位高(6.38±1.27)m,巢内径为(9.88±1.54) cm,外径为(12.87±2.75) cm;5月底6月初产卵, 窝卵数多为3~5枚,平均卵重4.61 g,平均卵长径24.4 mm,平均卵短径17.4 mm;孵卵期(16±1) d,育雏期15~17 d,在幼鸟8~12日龄亲鸟育雏频次最高,平均为(8.23±2.13) 次/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