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金银滩草原景区旅游功能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Zhong LS  Tang CC  Guo H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813-1819
基于2008年青海省金银滩草原景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统计数据,从保护区级别、植被类型、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4个方面构建了草原景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技术对具有较高旅游价值与生态功能的金银滩草原景区进行了生态敏感性评价与区划,对每个敏感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与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并对金银滩草原景区进行旅游功能区划.结果表明:金银滩草原景区可划分为高度生态敏感区、中度生态敏感区和低度生态敏感区;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将景区划分为3类旅游功能区(生态旅游限制区、生态旅游适度区和大众旅游区)和6类旅游功能亚区(湿地保护类、原生态观光类、农牧旅游类、草原旅游类、城镇旅游类和乡村旅游类).  相似文献   

2.
【摘要】乐山地区拥有突出的旅游资源禀赋, 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以国家园林城市乐山市为研究对象, 基于自然生态和绿地规划数据, 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植被覆盖率、地质灾害和生态敏感因子共六种生态敏感因子, 利用AHP法确定因子权重, 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获取乐山市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乐山市域生态敏感性总体中等偏低, 区域差异明显, 极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2.44%、15.51%、49.84%、30.25%和1.96%。在此基础上, 根据不同生态敏感区划定生态服务区, 并提出了相应的用地策略, 为乐山城市规划及生态服务区保护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开发区规划环评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决定规划是否可以实施的重要依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现状、距居民点距离、距主要交通道路距离和距环境敏感区距离作为敏感因子,综合评价了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并将评价结果与用地布局规划图叠加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84.0%的居住用地、93.1%的工业用地、86.0%的交通用地和760%的其他建设用地处于非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用地规划实施总体上对区域陆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规划区内土地资源可以满足规划用地需求.以生态用地为约束条件进行人口承载力评价的结果表明,高度敏感区和60%的中度敏感区可视为生态用地,开发区规划期内人口规模为24.0万,区域人均用地可达134.0 m2,该人口规划规模适宜,符合相关建设用地标准.  相似文献   

4.
屈赛  林爱文  黎斌  贾文生 《生态科学》2018,37(1):164-170
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突出的旅游资源禀赋是中部山地旅游地区的典型特征, 该类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以典型旅游地区庐山区为例, 基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数据, 选取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河流水库、地质灾害易发性、自然保护区及文物保护单位、道路交通、土地利用类型8 个因子作为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 采用GIS技术与G1 法相结合的方法, 获取该区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 庐山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 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分别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11.91%、36.83%、11.29%、21.28%和18.69%。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的生态敏感性区域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功能区划与用地策略, 以促进研究区生态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何舸 《生态学报》2021,41(18):7406-7416
生态空间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其组成、规模及分布对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必须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合理保护与利用生态空间。以南宁市为例,在梳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生态控制线为核心的生态空间管控体系,通过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敏感性评价,识别研究区关键生态问题与核心生态资源,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并划定生态控制线,制定空间管制方案,建立了一种基于"本底评价-格局构建-底线管控"的生态空间规划方法。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生态安全状态较好,但建设用地侵占生态空间的问题有待解决。(2)研究区生态高度敏感区占比40.70%,在空间上集中连片分布,生态连通性较高,是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控制线的主要载体。(3)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由"一轴、一环、五区,多廊道、多节点"的生态要素构成。(4)研究区生态控制线占比达86.03%,通过实施分级管制,严格保护核心生态资源,合理利用次级生态资源。(5)生态控制线实现了对全域生态空间的管制,是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成果可为南宁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与决策支撑,也可为其他城市的生态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才志  杨磊  胡冬玲 《生态学报》2011,31(24):7428-7440
从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区域自然条件、外界压力、资源与保护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考虑,构建了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水量敏感性方面,主要以轻度与中度敏感区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14%;在水质敏感性方面,主要以轻度和中度敏感区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56%.综合水量和水质两方面,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敏感性在中度敏感以上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59.62%,生态敏感性较高,容易受到破坏.从空间分布来看,不敏感和轻度敏感区分布在新民一辽中平原、东部山前冲洪积平原;中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及西部低山地区;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分布在辽阳和抚顺城区、平原周围山区.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基于GIS下的网格分析,建立了结合生境适宜性评价和人为干扰特征分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首先建立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截止到2007)的水禽数据库,并结合相关文献及实地调查,识别评价所选物种的生境需求.再基于GIS下的200m×200m网格系统,依据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从景观水平上进行生境现状评价,提出"综合生境适宜性的概念"并计算综合生境适宜性指数, 再根据综合指数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然后从已建立的数据库中选取典型物种鹤类作为指示种,同样基于200m×200m的网格,借助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内的人为干扰因子(道路和油井)造成的生境损失;最后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将生境适宜性评价和人为干扰特征分析的结果叠加运算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整体上较高,总的分布规律是靠近沿海的区域敏感性较高,内陆区域的敏感性较低;并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极敏感区、敏感区、较敏感区、一般敏感区和不敏感区5个等级,其中极敏感区和敏感区面积共占研究区面积的55.74%,较敏感区约占16.26%,一般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各占22.81%和5.19%.此外,为更有效地保护重要生境,对照保护区现有的功能分区,并结合评价结果,讨论了功能分区调整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卓雅  郭泺  薛达元 《生态科学》2015,34(1):97-102
运用GIS 技术, 基于新县2012 年的土地利用数据, 选取河流水库、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类型、自然保护区(含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历史遗址和文物古迹5 个有针对性的生态因子, 采用因子矢量叠加的方法, 对新县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按敏感度高低将新县分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 并提出分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为新县土地利用规划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表明: 新县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 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75.12%、16.84%、3.45%、4.59%, 新县生态敏感性整体较高。  相似文献   

9.
GIS支持下上海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Cao JJ  Liu Y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805-1812
选取影响上海市生态环境的5个敏感性因子(河流湖泊、文物古迹及森林公园、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和土地利用),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敏感性因子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把5个因子的敏感性划分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度敏感和不敏感4个等级,最后得到上海城市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不敏感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分别占城市总面积的37.07%、5.94%、38.16%和18.83%.对上海城市生态敏感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其分区保护与建设措施,为上海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态敏感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生态制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垚  张微  任景明  张建平 《生态学报》2015,35(23):7887-7898
生态适宜性分析尽管在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涉及重要生态敏感区诸如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和选址,以及规划和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上,由于缺少系统的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却没有得到较好的推广。因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山岳型生态敏感区旅游开发空间适宜性评价及生态制图的方法体系,并以内蒙古五当召风景旅游区为例,通过对地形地势、坡度坡向、土壤环境、植被覆盖、水文水系、地质岩性等因子及其反映出的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和防洪排涝4种典型生态敏感要素的分析,开展了该方法的案例研究。最后,在以上单因子和综合因子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及空间适宜性制图基础上,通过与案例研究区各项旅游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进行叠合,针对性地提出了项目规划布局的调整建议和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此外,该方法由于系统综合的考虑了影响山岳型生态敏感区开发建设活动中的各种生态敏感因子,并通过生态制图的方式在空间上得以显示,将有助于涉及生态敏感区项目的决策和管理部门更加有效地开展生态风险的防治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同时也为涉及该类型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区域和景观尺度的生态保护修复应以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过程实现为目标。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连通性修复方法引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识别领域,以粤港澳大湾区外延范围——粤港澳地区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最小阻力模型、电路理论模型,识别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及障碍点、生态夹点、生态敏感区,提供了一种中尺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识别研究案例。结果表示:(1)研究区生态源地总面积5.27万km~2,潜在生态廊道138条,共同构成了环绕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形生态屏障,但局部区域仍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2)研究区生态障碍点、生态夹点面积分别为442.7、9.1 km~2,对其进行针对性修复可显著改善生态连通性。(3)研究区生态敏感区共4302.48 km~2,青云山、九连山、起微山等重要生态源地内存在部分生态退化区域,对其进行修复可防范生态风险、提升生态功能。未来应通过空间规划途径对重要源地和生态廊道加强保护监管,对生态节点、生态敏感区、生态退化区进行分区分类修复。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粤港澳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区域生态安全对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兰西城市群作为典型地区,将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PSA)应用到土地利用功能优化配置研究中,通过构建MSPA-GMOP-PLUS耦合模型,将生态安全纳入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结构优化中,为区域布局优化提供了新思路。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兰西城市群共有20个生态源地,生态核心总面积为43355.5 km2。此外,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生态保护区面积占比仍为最大(30.7%),生态边缘区面积也占19.2%,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缓冲地带。(2)基于MSPA的仿真模拟可以限制城市群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优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新模式下的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占比分别由传统模式的30.17%、11.25%、55.58%优化至31.92%、10.70%和57.38%。优化结果不仅保证了优质生产空间的稳定性,而且有效确保了生态空间的可持续性。此外,不同开发情景的下土地利用布局结果,可以作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制定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progress of urban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and to protect and build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The Qingxiushan scenic spo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ecosystem, which has significan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xiushan scenic spot in Nanning city, the rare and precious plant species in the south subtropical zone are gathered together to become an important base for the mig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plants in different places, forming a large-area and multi-plant symbiotic plant community, providing a good habitat for animals,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lants and other plants, plants and animals, people and nature, and,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ts and businesses. The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Qingxiushan scenic spot are fully brought into play.  相似文献   

14.
生态空间分区识别是支撑自然保护地生态资产管理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下简称为“园区”)为例,集成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模型方法、景观生态学方法、GIS格网法,分析了园区1998—2018年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选用Z-score标准化构建了四类生态分区。结果表明:(1)草地占园区面积的55.00%以上,30年间(1998—2018年)园区土地利用之间转移总面积为102.49 km2。(2)3个时期(1998年、2008年、2018年)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约为274亿元/a,单位面积ESV为172.94万元/km2。不同ESV等级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镶嵌交错分布格局,高寒河源湿地区和寒温带针叶林区为ESV的高值区。(3)3个时期园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ERI)分别为0.2287、0.2286和0.2310,生态安全状态整体较好,景观生态风险以低生态风险等级和较低生态风险等级占主导地位,占园区面积的90.00%左右。人工牧草地、旱地、建设用地的景观生态风险等级较高。(4)结合生态...  相似文献   

15.
厦门市重点保护植物空间优先保护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灵颖  黄智洵  杨盛昌  曹文志 《生态学报》2021,41(11):4367-4378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39种厦门市重点保护植物为对象,通过物种分布模型MaxENT获得物种潜在分布栅格图,利用空间保护优先化定量工具Zonation软件识别理论上既适宜重点保护植物生存又能够保证景观连通性的区域,获得本地重点保护植物景观保护等级。根据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将景观保护等级最高的17%区域视为多物种空间优先保护区,结合Zonation模型生成的随景观丧失物种加权灭绝风险曲线,将保护等级最高的8%区域划为一级保护区,保护等级在8%-17%范围内的区域划为二级保护区。利用MaxENT模型中的jackknife刀切法发现海拔是对本地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优先保护区集中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海岸带区域。将优先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厦门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对比发现厦门市岛外西部、北部的优先保护区得到了较好保护;岛外的西南部及东南部、岛内的东部及南部海岸带的优先保护区被建设用地大规模占用,已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的区域较少,存在大量的海岸带优先保护区保护空缺;岛外东南部的部分优先保护区虽未被占用,但规划中属发展备用地,缺乏生态保护。为避免优先保护区面积的进一步萎缩,应重点关注海岸带区域优先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将目前属于发展备用地的优先保护区转划为生态留白空间,针对一级、二级优先保护区分别实施刚性和弹性的生态保育措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严控对海岸带区域优先保护区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协调优先保护区内保护与开发利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北京市生态用地规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继平  乔青  刘春兰  王海华  裴厦 《生态学报》2017,37(19):6313-6321
生态用地规划强调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从保障首都基本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市生态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重要生态用地为"源",以土地覆被类型、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模拟重要生态用地空间扩张过程,进而设置生态用地规划情景,并从景观连通性、生态功能保障度及与现状建设用地冲突情况等3个方面对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用地规划方案进行保护效能评价,最终提出北京市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和优化布局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总面积为9879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60.20%;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12417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75.67%,其中,平原区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2944 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46.45%,主要分布于建成区的外围过渡地带;山区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9473 km~2,占山区总面积的94.05%。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生态保护重要性是表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要性程度的综合指标,确定生态保护空间范围是协调保护与发展、保障生态服务持续供给的基础。在明确福建省生态本底和关键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构建福建省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生态极重要地区,能够为优化生态保护策略、划定生态红线和主体功能区划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福建省陆地总面积的38.94%,生态重要性空间格局基本沿福建省闽西大山带、闽中大山带与海岸带分布,其中生态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面积为3.96万km~2,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为主;生态极敏感性区面积占福建省陆地总面积的9.71%,水土流失是主要的生态问题,占福建省陆地总面积的8.93%,土地沙化极敏感区集中在海岸带附近,与海岸侵蚀极敏感区空间范围基本一致。研究建议,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作为划定生态红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依据,支撑福建省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道路廊道的辽宁省旅游景区(点)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分析辽宁省内旅游景(区)点和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以双休日出游游程为服务距离,基于公路交通网络创建各主要城市的旅游区域和各旅游景区(点)的服务区域,揭示辽宁省内旅游景区(点)和人口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旅游景区(点)空间格局以一个旅游重点发展区域和一条滨海廊道热线为特征,重点发展“金三角区”由沈阳、大连、丹东3个重要城市节点和贯穿9个主要城市的3条旅游黄金廊道构成;辽西旅游廊道热线由盘锦和葫芦岛为主体的滨海廊道构成;辽宁省的14个地级市市区,特别是中部城市群成为省内旅游客源的主体;城市旅游域内景区(点)较多的城市也集中于金三角廊道;人口分布和旅游景区(点)的空间分布重心基本吻合。省内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200 km的服务区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各服务区面积1.00×106~7.00×106hm2,其中4处可为千万以上人口服务。各服务区所覆盖的城市数、总人口数和城市人口数,与该风景区在道路网络中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城市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省内各景区(点)的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数量均已达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19.
生态空间的科学划设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选择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并集成林业生态工程、已划设禁止开发区和城镇内的自然生态空间构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指标,同时与生态敏感性指标综合,构建县域自然生态空间划设方法.结果 表明:永春县国土空间划定为3类空间,将其中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划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