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马缨丹叶片水提物与挥发油的生物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少群  贾正晖 《广西植物》2002,22(2):185-188
研究了马缨丹 ( Lantana camara L.)叶片水提物和挥发油水溶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马缨丹叶片水溶物浓度在 0 .2 5 g FW m L- 1时 ,对所有受试植物的幼苗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浓度降至 0 .1 0 g FWm L- 1时 ,其抑制作用显著降低 ;马缨丹叶片挥发油水溶液在浓度为 1 0 0、2 0 0、30 0 μg m L- 1时 ,对受试植物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且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采用 GC/MS分析了马缨丹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鉴定了 1 9种化感物质 ,其中α-子丁香烯和β-子丁香烯为主要物质 ,分别占挥发油含量的 1 6 .2 9%、2 2 .2 9%。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肿柄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利用GC-MS技术对肿柄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进行分析,以假臭草、巴西含羞草、含羞草、蝶豆和鬼针草5种肿柄菊伴生植物为供试植物,用半密闭容器法对肿柄菊挥发油的化感效应进行生物测定。GC-MS分析结果显示,从肿柄菊挥发油中鉴定出50个化合物,占总出峰面积的94.79%,肿柄菊挥发油中主要含有α-蒎烯(63.81%)、柠檬烯(7.07%)、β-石竹烯(4.85%)、双环大香烯(2.95%)、香桧烯(2.78%)、斯巴醇(2.70%)等萜类和醇类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15%,其中萜类化合物含量占总挥发油的86.01%。生测结果显示,肿柄菊挥发油对5种受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其中对巴西含羞草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而对含羞草和蝶豆影响较小。说明肿柄菊挥发油在其入侵扩散中发挥一定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青和黄腺香青车前叶变种挥发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辅助保留指数比对分析其化学成分,利用MTT法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香青挥发油中鉴定出44种成分,主要成分为α-葎草烯(14. 80%)、α-蒎烯(10. 56%)、δ-杜松烯(5. 84%)等;黄腺香青车前叶变种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6种成分,主要成分为(E)-石竹烯(20. 71%)、α-葎草烯(8. 56%)、顺式-β-愈创木烯(7. 27%)等。香青和黄腺香青车前叶变种挥发油对肿瘤细胞A549、Hela、HepG2和HTC-116均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对结肠癌细胞株HTC-116的抑制活性较强,IC50值分别为48. 91和35. 52μg/m L。香青和黄腺香青车前叶变种挥发油含有多种抗癌成分,将为其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共水蒸馏法分别提取唇形科香薷属鸡骨柴茎、叶、花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KI)对比法对挥发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对比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相对含量。分别从茎、叶、花中鉴定出24、33、42种成分。其中花和叶中的主要成分和相对含量相似,分别为1,8-桉树脑(21.9%,24.73%)、丁香烯(8.79%,8.51%)、γ-松油烯(4.57%,5.11%)、邻伞花烃(3.98%,6.13%)等,其次要成分差异较大。茎中的成分与花和叶中的相差较大,主要成分为棕榈酸(65.05%)、植醇(2.75%)、丁香烯(2.53%)等。结果表明,鸡骨柴茎、叶、花挥发油的成分和相对含量各不相同,均含有大量的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花椒品种间化感效应的差异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王进闯  潘开文  吴宁  罗鹏  李富华 《生态学报》2005,25(7):1591-1598
实验对4个常见的花椒品种(大红袍、汉源椒、大毛椒和七月椒)的化感效应进行了研究。花椒叶的浸提液分成2.5、5.0、10.0、20.0和40.0g·L-15个浓度,以紫花苜蓿种子作为受试植物。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品种叶浸提液都显著地抑制了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同时也促进了幼苗根和茎生物量的增加。4个品种间对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有轻微的差异,而对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由于品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个品种叶的浸提液化感效应依次增强的顺序为:汉源椒、七月椒、大毛椒和大红袍。另外,花椒人工林地内的土壤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也产生了显著的化感效应。最后,对4个花椒品种的叶挥发油进行了GC-MS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花椒体内化感物质的含量有区别,但它们的挥发油主要成分都包括桉树酚(cineole)、里哪醇(linalool)、乙酸里哪(醇)酯(linalylacetate)、β-石竹烯(beta-caryophyllene)和萜品-4-醇(terpinen-4-ol)等。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 L.)各时期(幼苗期、花蕾前期、成熟期)的化感作用, 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刺苍耳各时期水提液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莴苣(Lactuca sativa L.)、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金狗尾草(Setaria glauca L.)4 种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1)刺苍耳成熟期全株水提取液对小白菜根长、苗高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的效应; 当水提液浓度为10 mg·mL-1 时, 对小白菜、莴苣、黑麦草、金狗尾草的根长和苗高生长抑制率分别在39.25%-69.43%和13.17%-58.02%之间。(2) 刺苍耳花蕾前期全株水提液在同样浓度10 mg·mL-1 时, 对白菜、莴苣、黑麦草、金狗尾草的根长和苗高生长表现出完全的抑制作用, 并且在浓度5 mg·mL-1 时对4 种植物根长的抑制率分别在36.48%-72.71%之间, 远高于刺苍耳成熟期在同浓度下的抑制作用。(3) 刺苍耳幼苗期全株水提液在浓度为5 mg·mL-1、10 mg·mL-1 时对4 种植物表现出了完全的抑制作用。在浓度2.5 mg·mL-1 时, 对4 种植物根长的抑制率分别在52.96%-65.67%之间, 抑制率也远高于同浓度下的刺苍耳成熟期和花蕾前期。刺苍耳各时期的化感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在同样浓度下, 刺苍耳幼苗期水提液对植物的抑制作用强于另两个时期, 可能是由于种子萌发时产生了较多的化感物质, 以便尽早排挤其它伴生植物, 占据生态优势。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研究分别采用益母草的根、茎、叶的0.10、0.25、0.50、2.00、1.00g/L和水苏碱的0.20、0.40、0.60、0.80、1.00g/L5个不同浓度梯度的处理液处理钉螺,设清水和0.001g/L浓度的氯硝柳胺溶液为对照。结果表明:(1)益母草各部分的水浸液均有很好的灭螺效果,用不同浓度的处理液浸杀钉螺,在不同时间的处理下,钉螺死亡率存在差异,其钉螺死亡率是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0.5g/L以上的益母草根、茎、叶、化水浸液和浓度达0.60g/L以上的水苏碱处理液均可达到100%的明显毒杀钉螺致死效果,与通常使用浓度0.0001g/L氯硝柳胺溶液的灭螺效果相当,不过益母草根、茎、叶水浸液的毒效较氯硝柳胺略慢,用0.0001g/L氯硝柳胺溶液处理钉螺2~3d可达100%的死亡率,而用0.5g/L以上的益母草根、茎、叶水浸液水溶液处理需要3~5d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灭螺效果顺序依次为:叶>茎>根。(2)钉螺趋避性研究表明水苏碱和益母草根、茎和叶的处理液对钉螺具有明显的驱逐作用,而盐酸益母草碱几乎没有作用。由此获得化感作用植物益母草灭螺的化学生态学证据,为研制新的具中国特色的植物成份灭螺剂打下了基础,并为合成仿生灭螺剂以及最终构建生态工程中强化感作用植物群落灭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臭冷杉挥发油中柠檬烯和醋酸龙脑酯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选择离子模式(SIM)检测,色谱柱为HP-5MS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初始温度40℃,4℃·min-1升至260℃。载气为氦气。选择m/z为68和95的特征离子分别对柠檬烯和醋酸龙脑酯进行定量。结果:柠檬烯和醋酸龙脑酯在400~4 000μg·m L-1和800~8 000μg·m L-1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9 8和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和98.7%;RSD值为1.3%和1.5%(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用于臭冷杉挥发油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萼翅藤枝叶挥发油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萼翅藤枝叶挥发油由GC/MS检测.树叶挥发油的52种成分中,氧化石竹烯(13.79%)、棕榈酸(11.91%)和β-石竹烯(10.45%)是主要成分.同时,树枝挥发油中的10种成分占总量的99.99%,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为棕榈酸(59.18%),亚油酸(12.70%)和邻苯二甲酸丁辛酯(8.21%).用滤纸扩散法,分别测定了枝、叶挥发油对8种微生物的抑制效果.枝、叶挥发油均具有很强的抗菌效果,并且抗细菌活性优于抗真菌活性.叶挥发油比枝挥发油具有更广谱的抑菌效果,且对所试的大多数菌株都具有更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下田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提取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L.)O.Ktze.)地上部分的挥发油,提取10h的挥发油得率为0.990%。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36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5种成分,占总量的99.56%,其中α-荜澄茄油烯(32.62%)、石竹烯(24.97%)和γ-榄香烯(5.53%)为主要成分,此外α-石竹烯(3.97%)、α-恰米烯(3.57%)、双环[4,3,0]-7-亚甲基-2,4,4-三甲基-2-乙烯基-壬烷(3.41%)、γ-萜品烯(3.07%)、d-柠檬烯(2.57%)、α-蒎烯(2.49%)及2-蒈烯(2.28%)的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e time has come to proceed from forms of givenness of the word to forms of the word as such. They can, if you like, be called external and inner structures. Humboldt, however, preferred to speak of the external and inner forms of the language. Shpet adopted precisely this distinction. Why did this problem interest Shpet? Already in [Appearance and sense], he had set the task of returning to the source of pretheoretical, living science. Shpet wrote that the outer cover of words and logical expressions obscure the objectified meaning an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remove another cover from the objectified sign so as to grasp a certain genuine intimacy, and in it the fullness of being (Shpet, 1914. Pp. 5-6). We shall keep in mind this major undertaking posed by this scientist. The existence of the inner form of words should not come as a surprise. That same year (1914) Ortega y Gasset wrote that material objects have a third dimension. However, we cannot see or touch it: "For just as depth needs a surface beneath which to be concealed, the surface, or outer cover, in order to be so, needs something over which to spread, covering it" (Ortega y Gasset, 2000. Pp. 62-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