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几种观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讨论。(1)由于被子植物存在着一组共同的性状,它们不可能是从不同祖先起源的,而是有着共同的祖先。被子植物是一个单源起源的类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依据包括形态学(广义)、分子系统学、古植物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综合性状建立的,只能表示出现存类群的亲缘关系并且追溯到它们最近的祖先。人们现在还不可能建立一个包括全部已绝灭的类群和现代生存类群的谱系发生系统。因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只能看作是“亲缘”系统。(2)分析了用于推测被子植物起源时间的分子、化石和地理分布证据。我们认为,要确定被子植物起源时间,植物化石是一类重要证据,但化石只能说是植物本身可保存部分和当时当地所提供的化石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们不可能就是植物类群或种的起源时间。人们还必须考虑到化石本身的演化历史。应用分子钟也是一种手段,但误差比较大。如果我们除了利用上述两种资料之外,根据植物类群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把植物的演化同地球的历史和板块运动联系起来,以推断它们起源的时间,这无疑会增加其可信度。通过对56个种子植物不同演化水平的重要科属地理分布的研究结果,我们曾提出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可能要追溯到早侏罗世,甚至晚三叠世。(3)分析了基于分子证据所提出的被子植物基部类群——ANITA成员(包括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八角目Illiciales、早落瓣科Trimeniaceae、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的性质,讨论了ANITA成员在现代几个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系统位置的不同观点,评价了它们的形态学(广义)性状。指出ANITA的成员由于包含大量的祖征,是属于原始的类群。但由于它们的共有衍征很少,如花粉球形,说明它们在被子植物演化早期就分道扬镳了,沿着不同的传代线分化。因此ANITA是一个源于不同传代线的复合群。  相似文献   

2.
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和地点历来是植物学家和古植物学家十分关注的重大事件。以往的学者根据现代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集中在低纬度地区,被子植物化石发现于中纬度地区而推断被子植物起源于中、低纬度地带。但迄今低纬度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3.
被子植物的起源-以喜花虻类化石为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喜花昆虫在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虻类化石中的许多类群都有访花习性,它们为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提供了独特材料。虽然最老的被子植物化石还没有发现,但是喜花虻类的爆发式出现,表示了被子植物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本文主要以欧亚大陆东部,特别是中国辽西的侏罗杨虻类化石为材料,在功能形态分析和与现代类群作对比的基础上,证证实了虻类是显花植物最原始的传粉类群之一。中国东北、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来晚  相似文献   

4.
浙西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棒状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记述了浙江省西部江山县新塘坞地区灯影组(梅树村期)中新发现的矿化骨骼化石——浙江棒(新属)Zhejiangorhabdion gen.nov.。该化石的形态与以往化石类群均不相同,为个体微小的棒状,表面具较复杂的纹饰,不同个体间的纹饰都有一定变化,推测是动物体内不同部位的骨棒所具有的特征,代表了一个新的化石类群。新属的发现丰富了梅树村期动物群的内容,对了解具骨骼动物群体在这一时期的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深层关系研究: 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丽萍  张宁  马红 《生物多样性》2014,22(1):21-434
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学是研究被子植物及其各类群间亲缘关系与进化历史的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起,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等分子数据开始被广泛运用于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从使用单个或联合少数几个细胞器基因, 到近期应用整个叶绿体基因组来重建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目、科水平上的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框架已被广泛接受。在这个框架中, 基部类群、主要的5个分支(即真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木兰类、金粟兰目和金鱼藻目)、每个分支所包含的目以及几个大分支包括的核心类群等都具有高度支持。与此同时, 细胞器基因还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 例如单亲遗传、系统发育信息量有限等, 因此近年来双亲遗传的核基因在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关注, 并在不同分类阶元的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 被子植物系统发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确定的关系, 例如被子植物5个分支之间的关系、真双子叶植物内部某些类群的位置等。本文简述了20多年来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深层关系的主要研究进展, 讨论了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学常用的细胞器基因和核基因的选用, 已经确定和尚未确定系统发育位置的主要类群, 以及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些东亚特有种子植物的化石历史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特有植物在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不同等级的特有植物往往成为不同等级植物区系分区的重要依据。查明东亚特有植物的地史渊源对于揭示东亚植物区的特征与性质,理解中国植物区系及东亚植物发生和演变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东亚植物区系中有化石记录的银杏科、杜仲科、连香树科、大血藤科和昆栏树科等5个特有科,水杉等21个特有属的化石历史。从这些特有植物化石历史的分析可以发现,东亚植物的特有植物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北极-第三纪,北热带,和就地起源等3种类型,特有植物的来源表明东亚植物区系是一个来源复杂的植物区系。尽管各种特有类群的地质历史各不相同,但是都经历了从广布到分布区逐步缩小,最后形成特有的过程。大部分特有类群形成特有的时间是在上新世末到第四纪初。根据特有类群划分区系等级的原则,东亚现代植物区系最终形成的时间应该是上新世末到第四纪初。  相似文献   

7.
木兰藤科系统位置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含1属2种,是系统学上最孤立的科之一。其花粉类似于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之一:晚白垩世的棒纹粉。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木兰藤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基部类群之一,其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进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和辐射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热点。有关木兰藤科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该科系统位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8.
被子植物花的起源:假说和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永  傅德志  王祺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2):2366-2380
达尔文的 令人讨厌之谜 ,即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 ,一直是植物系统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被子植物区别于其它植物类群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花 ,因此 ,解决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的研究 .对被子植物花器官的详尽研究已经在形态、解剖、古植物、形态发生、分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证据 ,植物学家基于这些证据为被子植物花器官的起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综述了迄今为止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的主要学说流派 ,如 :真花学说、假花学说、生殖叶学说、生殖茎节学说、生花植物学说、新假花学说、古草本学说和 ANITA学说等 .根据研究手段和获得证据的方式 ,作者将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研究划分为 5个阶段 ,并简要阐述了各个阶段的代表学说和主要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9.
达尔文的“令人讨厌之谜”,即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是植物系统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被子植物区别于其它植物类群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花,因此,解决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的研究,对被子植物花器官的详尽研究已经在形态、解剖、古植物、形态发生、分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证据,植物学家基于这些证据为被子植物花器官的起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综述了迄今为止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的主要学说流派,如:真花学说、假花学说、生殖叶学说、生殖茎节学说、生花植物学说、新假花学说、古草本学说和ANITA学说等。根据研究手段和获得证据的方式。作者将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研究划分为5个阶段,并简要阐述了各个阶段的代表学说和主要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0.
现存被子植物原始类群及其植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吸取各学派对被子植物原始类群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八纲系统,提出被子植物原始类群有60科的新见解,并以分子系统学提出的狭义的基部类群32科为对比,进行了植物地理学研究。以科为性状,以Takhtajan 划分的世界植物区系的“区”为OTU,UPGMA分析显示:(1)东亚区确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区,它既与北美东、西部(北美大西洋区、马德雷区)有密切关系,但更接近印度支那区;(2)环太平洋的4个地区集中了较多的原始被子植物的科,它们是东亚地区,北美东部和西部地区,部分热带亚洲、澳大利亚东部和西南太平洋岛屿地区,中、南美热带地区。这种分布格局显然和被子植物起源地与扩散以及太平洋的形成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穆棱组植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小菊 《古生物学报》2003,42(4):561-584
系统描述了最近采集的穆棱组植物化石22属23种,其中的两种被子植物叶化石均为具原始被子植物叶特征的小型叶,在该植物群中尚属首次发现。运用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其中的Tyrmia sp.,Nilssoniopteris sp.,Ginkgoites cf..sibirica,.Sphenobaiern sp.,Elatocladus manchurica等化石的叶角质层进行了研究。据已有的资料统计,穆棱组迄今已知有化石植物31属38种。该植物群以真蕨类占据绝对优势,裸子植物也相当丰富,其中的大多数种类主要见于早白垩世,穆棱组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或巴列姆-阿普梯早期。植物组合中以丰富的热带及亚热带型植物为主要特点,未发现针叶类型的植物,说明早白垩世穆棱组沉积时,该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另一方面,落叶的银杏类和松柏类,以及裸子植物木化石中具有清楚的生长轮,又说明该地区的古气候存在着季节变化。该植物群属于早白垩世西伯利亚植物区或加拿大-西伯利亚植物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志留纪陆生植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论述中国志留纪陆生植物研究现状,主要特征、在早期陆生植物起源和演化上的意义及今后研究展望.贵州凤冈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黔羽枝)具有陆生维管植物的某些重要特征;新疆志留纪Pridoli世晚期植物群中出现了早期陆生维管植物主要类群,显示了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的早期特征;云南志留纪Pridoli世晚期植物的发现有助于对全球植物古地理分区的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志留纪具有丰富的微体植物(隐孢子、三缝孢、管状体和表皮等).为早期陆生植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我国是探寻陆生植物起源、分异和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在志留纪地层中开展早期陆生植物化石的野外和室内工作,能够揭示各时段的陆生植物特征,提出新的观点和演化模式,将推进早期陆生植物起源和系统演化的研究.随着我国志留纪陆生植物化石研究程度的提高,基于有力地层时代证据基础上建立的早期陆生植物组合(主要是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将为我国志留系划分和对比提供证据,特别是碎屑岩地区和化石十分稀少的层段.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鸡西城子河组被子植物化石层的孢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子河组为黑龙江省鸡西盆地主要含煤岩组,在其顶部已发现迄今已知全球最早期的被子植物大化石,近来在该层又陆续发现多粒被子植物花粉,为研究被子植物的发生及早期演化提供了有力佐证。本文报道了被子植物化石层的被子植物花粉及与其伴生的丰富多样的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共38属61种,其中描述了5属5种,包括2新种,推断其时代为Baremian期,并倾向于Baremian早期。推测当时该地为以海金沙科等多种蕨类植物及松柏类植物为主,兼具早期被子植物的十分繁茂植物群,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14.
纺足目昆虫又被称为足丝蚁,因为其具有独特的纺丝习性而被人所熟知;纺足目是昆虫纲中一个较小的类群,目前只有400余种被描述。本文简述了足丝蚁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回顾了足丝蚁现生类群与化石研究历史及进展,概述了近年来足丝蚁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该类群有待解决的问题,展望了纺足目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曲丽君 《化石》2007,(3):41-43
早在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辽西及其周边地区不但发现了大量的鱼类、两栖类、带羽毛恐龙、哺乳动物,同时也发现了数量惊人的早期鸟类、翼龙化石,以及各种陆生无脊椎动物(包括大量昆虫)和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化石等等。这些化石的发现,揭示了白垩纪地球生命演化历史,同时,也为人们  相似文献   

16.
在上个世纪最后的 2 0年里 ,系统学家应用形态性状对种子植物进行了大量的分支分析。其结果显示灭绝的五柱木属加上灭绝的本内苏铁目及尚存的买麻藤目是被子植物的姊妹群 ,形成一个强支 ,称之为生花植物支。生花植物假说对探讨被子植物起源有着重要影响 ,它激发人们讨论被子植物起源时间可能要提前到三叠纪甚至石炭纪 ,除了支持原有的真花学说外 ,还提出新恩格勒学说。但是 ,近年来对现存种子植物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结果是 :(1)拒绝接受生花植物概念 ;(2 )买麻藤目并不是被子植物的姊妹群而是松柏目的姊妹群 ,甚至网结于松柏类而成为松科的姊妹群。这些结果并不使人惊讶 ,因为对探讨像包含许多灭绝类群的种子植物系统 ,决不可能是仅仅单独应用现代类群资料所能完成的。假如生花植物支是成立的 ,但其名称以AGPB支代替生花植物支可能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在上个世纪最后的20年里,系统学家应用形态性状对种子植物进行了大量的分支分析。其结果显示灭绝的五柱木属加上灭绝的本内苏铁目及尚存的买麻藤目是被子植物的姊妹群,形成一个强支,称之为生花植物支。生花植物假说对探讨被子植物起源有着重要影响,它激发人们讨论被子植物起源时间可能要提前到三叠纪甚至石炭纪,除了支持原有的真花学说外,还提出新恩格勒学说。但是,近年来对现存种子植物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结果是:(1)拒绝接受生花植物概念;(2)买麻藤目并不是被子植物的姊妹群而是松柏目的姊妹群,甚至网结于松柏类而成为松科的姊妹群。这些结果并不使人惊讶,因为对探讨像包含许多灭绝类群的种子植物系统,决不可能是仅仅单独应用现代类群资料所能完成的。假如生花植物支是成立的,但其名称以AGPB支代替生花植物支可能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延吉盆地早白垩世被子植物化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吉林省延吉盆地大拉子组的被子植物化石约有10种。它们具有早白垩世较原始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北美早白垩世波托马克群的Ⅰ-Ⅱ带的植物分子相同,并与蒙古早白垩世(Neocomian)植物群有些接近,而与苏联、葡萄牙等地的早白垩世(Albian)的被子植物差别甚大,故大拉子组的时代可暂归于 Aptian。植物组合特征说明在早白垩世中期,北半球的欧亚和北美植物区系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并从植物组合及沉积特征分析了古环境。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世界最早被子植物花序化石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革 Dilc.  DL 《古生物学报》1997,36(2):135-142
首次报道迄今已知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花序化石。该花序花石产于甸黑龙江鸡西早白垩世城子河组,花序由数十枚小花组成,其花粉具典型的被子植物特征,无明确的萌发口器,根据其所在层位下伏海相层化石佐证,以及与以色列等地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对比等。该花序持质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晚期,或Hauterivian晚期至Barremian早期。文中还讨论了此花序及其花粉化石的发现在研究全球被子植物起源早期演化等的重要意  相似文献   

20.
性双型的特征通常被认为产生于种内争夺交配优先权的斗争。例如,现生和化石的雄性长鼻类动物具有较大的体型和较粗壮的上门齿。本研究阐释了如下现象:化石象型类动物(Elephantiformes,长鼻类的主要类群)一些性双型特征与其进化历史具有相关性,而与性别竞争并非直接相关。在中新世的葛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grangeri)和狭齿嵌齿象(Gomphotherium angustidens)中,雄性比雌性倾向于具有进化中更进步的特征,如同雄性在进化中领先雌性一步。这种现象可能与雌性偏好的机制相耦合。在象型类动物进化的早期(繁荣期),性别选择压促使雄性比雌性产生更加显著的进步特征;然而,在它们进化的晚期(衰退期),性别选择压似乎减弱,性别的异时进化也减少。这种新的发现或许在大型有蹄类的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那些繁荣的类群中通常性双型显著,如鹿科和牛科;而衰落的类群中通常性双型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