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姚铁祥  陈瑞莲 《蛇志》2017,(1):99-100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具完整资料的桥小脑角区占位MRI主要表现及特征表现。结果 98例患者中,听神经鞘瘤47例,脑膜瘤27例,三叉神经瘤9例,表皮样囊肿7例,蛛网膜囊肿5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淋巴瘤1例,皮样囊肿1例,诊断正确率99%。结论 MRI影像能够清晰显示桥小脑角区占位的起源、形态、信号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是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最佳影像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一例1例桥小脑角肿瘤患者的护理病例讨论,探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例桥小脑角肿瘤患者进行护理经验总结。结果:通过精心的护理和治疗,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加强桥小脑角占位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女性病人,36岁,右桥小脑角脑膜瘤,拟在坐位下行右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脑膜瘤切除术.术前患者无系统合并症,意识及定向力正常.麻醉诱导后放置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探头,行术中TEE监测;在TEE引导下将中心静脉导管放置至右心房顶端,以备清除术中气栓.手术开始前未见右心房气栓及心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术中肿瘤切除过程中发现右心房气栓,并反常性经卵圆孔进入左心房,经中心静脉导管可有效清除由上腔静脉进入的右心房气栓.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出院.坐位手术中常合并空气栓塞,气栓可反常性经卵圆孔进入左心房,TEE可指导中心静脉导管定位,并可及时发现气栓并有效治疗.TEE应成为坐位手术的必备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海绵窦脑膜瘤虽多为良性肿瘤,但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可累及颈内动脉、Ⅲ~Ⅵ对颅神经甚至垂体等重要结构,表现出类似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由于其毗邻颅内重要结构,手术全切难度高。近年来,随着CT、MR等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对海绵窦解剖的认识、显微外科和颅底外科技术的发展,海绵窦脑膜瘤在术前诊断、评估及手术治疗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此区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在治疗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对海绵窦脑膜瘤目前诊断及治疗策略的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该区周围进行内镜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该手术入路定位提供解剖学及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10%甲醛溶液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8例(16侧),模拟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进行内镜和显微解剖学观察,并测量尸头表面标志点位置关系,确定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位置。结果:1:锁孔位置为取耳后旁4cm以上项线为上点∫形切口3.0cm~4.0cm。暴露星点后在其下方骨孔直径2.0~2.5cm,可以充分暴露桥小脑角区。2:该锁孔入路虽然通道窄小,但利用内镜和显微镜暴露范围较广,可达中上斜坡。结论:熟悉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准确到达解剖目标,有助于在显露血管和神经的同时保护脑组织的重要结构,减小创伤,内镜的应用能把手术中的副损伤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松果体区及其毗邻结构的神经内镜下解剖特点,探讨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通路及手术操作技巧.方法:随机选取10%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15例,在神经内镜下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观察松果体区解剖结构暴露范围与可调整程度,测量其手术入路相关解剖结构数据.结果:幕下小脑上入路中,内镜视野呆板固定,可调整性差.松果体区解剖结构显露不良,从而影响手术操作.结论:内镜下单纯利用幕下小脑上入路进入松果体区不可取,适当切除小脑上蚓时,幕下小脑上入路中进入第Ⅳ间隙后松果体区各解剖结构暴露良好,但内镜调整难度大,此手术入路可作为辅助手术间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辅助下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症状,影像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相关预后。结果:头颅CT表现主要为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或二者兼有(除1例未破裂)。其中经全脑数控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手术路径为枕下旁正中16例,枕下正中入路14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在MVD的辅助下行脉瘤夹闭术27例,动脉瘤包裹术1例,动脉瘤夹闭并动静脉畸形切除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并小脑血肿清除术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3例意识障碍致死亡或自动出院,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或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辅助MVD下,能够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完全夹闭动脉瘤的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不同原因桡神经损伤手术前后护理研究与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桡神经损伤显微外科手术前后护理与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组39例患者,均在伤后1小时-6个月后分别行神经吻合术和神经松解术,术前、术后予以特殊护理与康复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6年,在39例中,优24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结论:桡神经损伤后应尽早行显微外科手术及术前、术后予以特殊护理与康复治疗,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50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根据投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采取显微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切除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输血量、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除程度、改善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术中输血量和出血量较少,手术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组织发生、病理学特点、分型与临床预后。方法:采用全自动免疫组化Ventana法对60例(包括2例特殊部位)脑膜瘤的组织发生、病理学特点、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脑膜瘤中WHOⅠ级有57例,其中皮细胞型19例,纤维型23例,过渡型10例,化生型2例,砂砾体型2例,血管瘤型1例,WHOⅡ级有3例,均为非典型性脑膜瘤。肿瘤发生在大脑凸面者占53.3%(32/60例),大脑镰旁16.7%(10/60例),小脑桥脑角及其它部位共占30%(18/60例)。免疫组化检测显示:Vimentin、EMA阳性表达率均为96.7%(58/60例),PR阳性表达率69.2%(42/60例);S-100阳性表达率47.4%(28/60例);CK阳性表达率10%(6/60例);GFAP阳性表达率8.3%(5/60例);Ki-67阳性表达指数在WHOⅠ级中平均为4.9%,WHOⅡ级中平均为13.3%。其中,鼻窦脑膜瘤EMA、Vimentin及S-100均为阳性,PR少数细胞阳性。侧脑室脑膜瘤Vimentin和S-100阳性,EMA和PR灶状阳性。结论:脑膜瘤的组织学分级大部分为WHO Ⅰ级,少部分为Ⅱ级(非典型性)和Ⅲ级(间变型),共15种组织学亚型。颅外与颅内脑膜瘤的组织学形态基本相同。该肿瘤大部分预后良好,但部分术后可复发,且有肿瘤病理分级越高,复发率越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