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一例1例桥小脑角肿瘤患者的护理病例讨论,探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例桥小脑角肿瘤患者进行护理经验总结。结果:通过精心的护理和治疗,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加强桥小脑角占位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MRI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HP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6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MRI影像资料,研究病变基本特征、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结果:6例均位于颅内脑外,多为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肿物,病灶大小平均为5.3cm,占位效应明显,瘤周水肿较轻,肿瘤内均可见迂曲流空血管.病灶以等高TW2、等低TW1信号为主,4例出现囊变、坏死及出血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体积较大、多呈分叶状软组织肿块,以等TW1、等TW2信号为主,其内可见丰富血管流空、坏死及囊性变,有占位效应,但瘤周水肿不明显;增强扫描实体呈明显均匀强化,可出现“脑膜尾征”.  相似文献   

3.
《蛇志》2015,(4)
目的探讨高场MRI VIBE序列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经上腹部检查发现结节及较大占位患者75例,均接受包含3D-VIBE在内的全套MRI检查,并对患者肝动脉显示程度进行分级,观察信号强度及特点。结果 75例患者中,肝细胞癌病灶14例,肝血管瘤19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胆囊肿17例,肝转移性肿瘤13例,肝脓肿9例;肝动脉分级:Ⅰ级1例(1.33%),Ⅱ级2例(2.67%),Ⅲ级72例(96.00%)。结论采用高场MRI VIBE序列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可有效获取各扫描数据,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病变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经对不同序列影像及增强扫描成像特点的进一步分析,可有效区别占位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4.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提高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7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率为88.3%面神经和位听神经功能大部分保留,无死亡病例.结论:术前详细的检查和完善的手术方案制订对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至关重要,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CT与MRI对脑脓肿及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及临床确诊的脑转移瘤及脑脓肿各20例,分别进行CT、MRI的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鉴别诊断的可能性。结果:脑脓肿多以全身或局部感染为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灶多为单发,平扫以囊性或囊实性表现为主,呈环状强化,壁薄,光滑,无壁结节。周围水肿以轻、中度片状水肿为主。脑转移瘤多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多发,平扫以低、等密度为主,较小者呈结节状强化,边缘规则,较大者呈环状、花环状、结节状强化,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周围大片状指状水肿。结论:脑脓肿及脑转移瘤具有不同的影像表现,CT及MRI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鞍区占位包括垂体起源的和非垂体起源的占位性病变,其中以垂体腺瘤最为常见。由于鞍区其他占位性病变在颅内的解剖位置与垂体腺瘤十分接近,因此垂体腺瘤的诊断与鞍区其它肿瘤的鉴别诊断,是影像科医师所面临的挑战。将鞍区其它少见的占位性病变与垂体腺瘤相鉴别,给出正确的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手术入路和避免术中和术后出现并发症(如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鞍区占位性病变常需要将垂体腺瘤与Rathke囊肿、颅咽管瘤、鞍区脑膜瘤、脊索瘤、颅内转移瘤相鉴别。本文总结了目前垂体腺瘤等其他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以便于鞍区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该特殊病例报道仅供读者参考. 脑结核瘤是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侵犯脑实质形成的肉芽肿性病变,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及免疫缺陷的成人.目前在我国占同期颅内占位病变的1%~2.5%,发达国家约占0.2%.以单发者常见,约占80%.多见于大脑半球及小脑,脑干病变少见.现报道1例脑干结核瘤患者,最初诊断为脑干胶质瘤,因病变位置位于生命中枢,无法手术,后经感染科临床诊断为颅内结核性肉芽肿,通过经验性抗结核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子宫不同占位性病变的声像学特点和和误诊原因,探讨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5例不同占位性病变经腹部超声图像资料,观察病变形态、大小、病变位置、包膜、边缘及后方回音等.结果:185例患者中,经体表超声检测出139例不同占位性病变患者,符合率为75.14%;误诊46例,误诊率为24.86%,误诊原因与病变形态、内部回音、宫腔线所表现出的相似性有关.结论:腹部超声能够较准确地诊断出子宫不同占位性病变,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症状,可以实现其更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膜瘤的MRI特征并评价它们在脊膜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1例椎管内脊膜瘤患者的MRI资料,观测肿瘤位置、形态、大小、信号强度、强化特点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果:21例脊膜瘤患者中,发病部位胸段14例,颈段5例,腰段2例.肿瘤均位于髓外硬膜下,呈扁丘状或椭圆形,其与硬膜面夹角为钝角,脊髓面圆钝且分界清楚,肿瘤纵径均大于横径.T1WI上大多数病例(90.5%)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上90.4%的病例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16例(76.2%)呈明显均匀强化,13例(61.9%)出现"脊膜尾征".结论:椎管内脊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中病变形态、信号及强化特征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内多发性硬化(MS)的核磁共振(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确诊为MS患者的MRI表现及相关资料.48例均行MRI常规平扫,46例加做增强扫描.结果:(1)病灶多发,主要分布于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区,部分累及胼胝体、小脑、脑干、丘脑、基底节及大脑皮质;双侧侧脑室旁可见“垂直脱髓鞘征”;(2)病灶主要以长和较长T2、略长和等T1信号为主;(3)增强扫描显示强化与不强化病灶同时存在,强化病灶呈点状、斑片及环形;少数急性起病病例病灶呈较均匀一致的强化.结论:MRI是临床诊断MS的敏感、直观、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6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以中青年男性患者多见,病灶位于耳周2例、颊面部1例、颌下区1例,腮腺区1例、头皮下1例,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3例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单发或多发等或略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密度均或不均,边缘清楚或局部欠清,伴邻近皮下组织受累;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不同程度强化。3例MRI表现为对比邻近肌肉信号,病灶在T1WI上为等、稍高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大部分病灶中等至明显强化。本组6例病变均伴有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伴病侧局部皮下脂肪层萎缩。结论:头颈部木村病的CT、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木村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MRI和螺旋CT增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7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考虑为肝脏占位性病变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根据入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35例行增强CT扫描,35例行动态增强MRI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病灶个数及直径、增强CT及MRI的诊断结果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耐受性。结果:CT增强组和MRI增强组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病变类型、分布及病灶个数(71 vs 70)、病灶直径(2.25±2.01 cm vs2.19±1.98 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为85.71%,CT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为77.14%,MRI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高于CT增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组共发生2例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恶心,MRI增强组未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CT增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71%vs 0.00%)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25 0.96分vs 0.71 0.56分)均显著高于MRI增强组(P0.05)。结论:CT增强和MRI增强扫描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中MRI增强扫描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更高,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态、身体状态等因素的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必要时可两者联合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影像方法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aseptic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不同影像方法(X-ray、CT、MRI)诊断价值。方法:34例双侧股骨头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其对早期ANFH的显示能力。结果:34例患者均存在早期骨坏死表现。X线发现Ⅰ-Ⅱ期ANFH 14例,诊断准确率41.18%;CT发现Ⅰ-Ⅱ期ANFH 19例,诊断准确率57.35%;MRI发现Ⅰ-Ⅱ期ANFH 27例,诊断准确率为77.94%。结论:X线平片难以发现ANFH的早期表现,MR结合螺旋CT扫描既可发现早期病变,又可进行分期,是研究早期ANFH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3D-ASL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表现为横向哑铃状,鞍旁大,鞍内小,病灶主体位于颈内动脉外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被病灶包绕;1例鞍旁与鞍内病灶大小相似,1例病灶主体位于颈内动脉内侧,2例病灶完全位于颈内动脉外侧;7例垂体显示不清,6例垂体受推移;6例T2W I表现为类似脑脊液的极高信号;仅5例行3D-ASL检查,病灶均呈低灌注。误诊9例,其中4例误诊垂体腺瘤,5例误诊脑膜瘤。结论:横向哑铃状、病灶主体位于颈内动脉外侧及T2W I类似脑脊液的极高信号是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影像特征。对于不典型病变,借助3D-ASL可以减少误诊,充分掌握MRI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的要点,对提高临床术前诊断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MR平扫、MRCP、DWI序列及MR动态增强扫描等不同MR检查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肝门部胆管癌在上述不同MRI检查方法中所显示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认识。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在MRI平扫上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等、稍长T1信号稍高T2混杂信号团块,MRCP可明确显示肝门区肝管狭窄、截断征象,远侧肝管的显著扩张,DWI序列病灶表现为扩散受限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表现为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程度不一的延迟强化较具特征性,同时增强MR对胆管壁和邻近肝实质的侵犯、血管侵犯以及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合理选择上述多种MRI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胆管癌相关抗原、CA19-9检测能对大多数肝门部胆管癌做出正确诊断,对疾病的诊断、分型、临床治疗路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脑部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成人ADEM患者8例。8例均进行MRI平扫,7例进行增强扫描。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FLAIR序列及EPI序列扫描。常规行矢状面、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结果:(1)病变主要位于双侧侧脑室周围及额、顶、颞、枕皮质下白质区,主要特点为多发且分布大部分不对称,双侧侧脑室旁白质可见"垂直脱髓鞘征",病灶部分呈对称分布,同时累及丘脑、脑干、胼胝体、小脑白质或大脑皮质。4例累及双侧丘脑,病灶呈对称性分布。(2)8例病变信号均以长及略长TW1信号、长TW2信号为主,3例在病变中心可见更长TW1、更长TW2信号。(3)7例平扫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同程度异常强化,急性期病灶多呈点、斑片状、环形、类圆形及索条状强化。结论:ADEM脑部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等低信号。结论:多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结合MRI特别是动态扫描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等低信号。结论:多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结合MRI特别是动态扫描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瘤周梗塞的MRI特征,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4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于术后72小时内进行了MRI检查,并在6个月内进行MRI随访复查,回顾性分析术后临床及MRI表现.结果:术后72小时内MRI研究发现39例存在DW1局灶性弥散受限,病变位于肿瘤切除后空穴区附近.随访MRI研究发现90%的弥散受限病灶已发展成为囊性脑软化,提示原来的局灶性弥散受限为脑梗塞表现,增强扫描44%的梗塞区有异常强化.9例手术后并发神经功能缺失,其中6例与MRI梗塞的分布区域密切相关.结论:恶性胶质瘤术后DWI弥散受限是一种脑梗塞表现,并具有一定临床意义,MRI随访观察中梗塞区异常强化容易误诊为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0.
D W I对脑转移瘤及胶质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转移瘤与胶质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MR扫描检出的42例颅内占位痛人行DWI扫描,对病人术后痛理随访后,将高级胶质瘤、低级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各分成一组,并测定肿瘤区、水肿区、时侧正常脑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相时ADC(rADC)值。结果:低级胶质瘤与转移瘤的瘤灶rADC值比较存在差异;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瘤周水肿的rADC值相比较存在差异。结论:DWI及瘤灶、瘤周rADC值的定量测定对脑转移瘤与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