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乌鲁木齐市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时在大学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青年作为新世纪的创业者和决策者其环境意识将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从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等三个方面对新疆大学非环境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进行了初步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非环境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环境基本知识,环境态度方面的认识比较好,但环境行为方面还存在有些问题,与生态环保的总体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建议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与环保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落实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本文通过结合课程知识点、改革教学方法、关注日常课堂生活等方面,介绍如何在微生物生态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大学生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大学生践行生态价值观,促进高校生态文明发展。同时,为其他相关课程教学落实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措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欧阳志云  郑华  岳平 《生态学报》2013,33(3):686-69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协调区域发展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尽管我国在国家、区域、流域等尺度上的生态补偿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政府单方面决策为主与利益相关参与不够、补偿范围界定方法不科学、生态补偿对象和补偿方式不完善;补偿标准低与确定方法缺乏科学基础;缺乏监督机制和政策效果不明显等方面不足.围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建设,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并从以下方面探讨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与对策:科学确定生态补偿地域范围;明确生态补偿载体与补偿对象;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经济标准核算方法;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措施,以期为建立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戴然 《化石》2013,(1):59-61
十一期间,读了《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这本书.此书阐述了一系列支持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证据,包括来自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对退化的器官研究等方面的发现.书名可直译为"为什么进化论是对的?"(Why Evolution is True?),其中暗藏着进化论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的质疑和挑战,包括很多来自宗教方面的压力.本书不仅提供了支持进化论的科学证据,还提倡以进化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周边事物. 读书之余,赴长虫山一游.一物一景,竟都能与那书、那进化相关联.心有所悟,故记之.  相似文献   

5.
由于经济和民生需求的严重制约, 有时输变电工程难以避免穿越重要而又脆弱的生态敏感区。输变电工程的生态影响主要包括对沿线的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对林草等天然植被的影响、对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的影响。以广东珠海500 kV国安输变电工程为案例, 在调查总结工程建设期生态影响基础上, 结合环保验收和运行近十年来的生态保护工作情况, 开展生态影响后评价。结果表明, 项目按照法规要求落实相应的环保措施, 对水源保护区敏感目标密切相关的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等工作落实到位, 对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轻微, 相关经验可为类似工程项目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外包含生态观、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品格和价值观理论及相关研究,提出了在社会性科学议题情境中促进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框架,并以转基因社会性科学议题为例呈现教学活动的设计,拓展我国品格和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生态教育、道德教育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生态红线政策保护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波  王晓媛  杨梦斐  蔡金洲 《生态学报》2019,39(9):3365-3371
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是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宏观政策,其保护成效评估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内涵、划定进程及管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红线政策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联及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红线政策保护成效评估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红线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的技术框架和基本思路。开展生态红线政策保护成效评估,能从科学上明确生态红线政策实施对多尺度利益相关者成本、效益的影响,为生态红线政策的综合研究提供框架和科学方法;从政策设计上,为生态红线布局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从制度建设上,提出符合生态红线政策实施的制度框架,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设由理论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8.
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发达呈网状,因其具有香味历来被用来提取精油。近年来,它在生态环保方面的作用令人瞩目。阐述了香根草生态生物学特性,在水土保持、矿区生态修复、生物能源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精油提取工艺、最新应用领域等,并介绍了一种方法以解决采根与固土保水作用不可兼得这一难题,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香根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区域生态安全预警指数——以辽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耕  吴伟 《生态学报》2008,28(8):3535-3542
生态安全不仅体现在某个时间段的状态上,还与安全隐患密切相关,区域生态安全是安全状态、隐患因素、演变趋势、时间、空间以及安全主体的函数.只有将其状态和隐患结合起来研究,才能科学而正确地对生态安全未来演变趋势做出判断,实现生态安全危险状态的预警.文章以辽河流域为例提出预警指数测算方法:①确立生态安全状态--隐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②采用数学方法计算安全状态指数.③采用安全评价方法计算隐患指数.④根据多目标决策准则,采用状态指数和和隐患指数的并合方法计算预警评价的结果指数.评价结果与实地考察情况基本一致,可以为决策部门提供生态安全预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峡库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之一,受三峡水利工程和相关人类活动影响,其生态环境变化显著.揭示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的变化对于维护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遥感为此提供了关键途径,并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受到重视.现有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往往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有效反映生态环境变化和响应特征,加之生态本底和人类干扰活动的复杂性,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对库区环境变化遥感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尺度、遥感数据和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植被变化、水土安全、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规划5个方面对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中需重点关注的主要科学问题,以期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管理和类似地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靳乐山  楚宗岭  邹苍改 《生态学报》2019,39(23):8709-8716
生态补偿作为环境政策工具在环境保护和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也将起到支撑作用。通过梳理政府出资的生态补偿、市场化生态补偿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生态补偿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作用、实现的方式、适用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类型等,认为:政府出资的生态补偿,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基础资金来源,尤其是针对在生态保护红线以内进行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活动,市场主体无法通过生态保护与修复而实现营利,这时主要靠政府出资的生态补偿来实现生态保护与修复。市场化生态补偿是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之外的重要手段,主要适用于能创造经济效益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它对于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拓宽生态修复资金渠道和增加资本市场投资渠道都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保护与修复融资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与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各取所长,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生态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   总被引:93,自引:8,他引:93  
生态区划是对生态地域和生态单元的划分和合并 研究。在分析了生态区划的发展过程及其我国各种区划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和特点,研究认为: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全国生态区划和建立区划信息系统,为工工发与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为全国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制度体系发生着显著变化。通过对党和国家的重大决定、重要会议及政策法规文件的广泛调研和梳理,重点从基本国策确立、生态保护观念转变和政策制度变迁等3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确立,是生态保护政策制度体系之根基。从生态保护思想启蒙阶段将生态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到可持续发展阶段将生态保护作为文明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再到生态文明阶段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这些生态保护观念的转变是生态保护最根本的政策,对于形成生态友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和开发利用自然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纲领性政策、生态空间管控政策、生态补偿政策、责任追究政策等生态保护政策制度的制订实施,是在客观判断我国当时基本国情基础上对生态保护观念的实践,对于推动生态保护事业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泰山保护地生态资产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促进区域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生态资产价值衡量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对保护地生态资产及价值的评估,明确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价值,可以为保护地生态功能定位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泰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有着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构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价值。研究选取泰山保护地内的生态资产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调研、观测与统计资料等相关数据,从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角度进行模型运算,得到2017年泰山保护地生态资产价值为133908万元。研究结果表明泰山生态资产价值对维持当地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构建的评估体系为我国生态资产价值的评估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综合评估方案,为我国生态资产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也为环境产权、生态补偿等政策制定提供定量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邢韶华  周鑫  刘云强  袁秀 《生态学报》2021,41(8):3144-3152
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加强跨区环境保护合作,是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摸清京津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可为国家公园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根据"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技术规程(LY/T 2649-2016)",基于京津冀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评估了京津冀地区典型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并以其为因变量,以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地形地貌为自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同时以自然保护区的平均面积为基准,利用ArcGIS的创建"渔网"功能,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1638个网格单元,利用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评估了这些网格单元的保护价值。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平均得分为204分,比参评的全部35个自然保护区的平均分高40分;在省级自然保护区中也存在一些得分较高的自然保护区,如,唐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河北南大港自然保护区,且超过了参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得分的平均值。京津冀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总面积为36791.35 km2,占京津冀地区总面积的16.94%,其中一级保护优先区面积4611.57 km2,二级保护优先区面积16045.79 km2,三级保护优先区面积16133.98 km2。这些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北部地区,区域内绝大部分以森林植被和灌丛植被为主。建议在未来的国家公园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布局中重点考虑这些地区。  相似文献   

16.
龙开胜  刘澄宇 《生态学报》2015,35(10):3464-3471
生态地租是反映生态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果的超额利润。在将生态地租这一超额利润用于生态环境补偿的思路框架下,整个生产行业应获得的平均利润不会受到损害,因而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结合生态地租分配和调节的税收、收费、价格等手段,赋予不同经济主体收益享有权利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提出生态环境补偿的生态税、地租分享、受益负担和价格补偿等方案选择并作对比,然后以我国生态资源利用和经济产出为参照值模拟不同方案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补偿方案在补偿主体、补偿原则、补偿形式和适用范围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并且针对不同方案,分别在生态税税率达到8.6%、政府和集体享有13.4%的生态地租、受益者补偿支付额为5916元a-1人-1以及产品价格上升23.8%等不同补偿水平情形下,生态资源消耗和社会经济产出才能保持在资源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同时,各补偿方案在责任主体以及调节手段上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方案选择在社会福利、利益分配和技术创新等效应上的差异。因此,生态环境补偿实践中,具体补偿方案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决策,无差别化的方案将无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17.
The past 40 years have seen the legal and policy framework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in Britain extend from 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 to include enhancement through techniques such a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habitat creation. Clear objectives need to be set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habitat creation schemes because the processes involve human interven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natural factors operating over time. Objectives are required for both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in order to enable measurement of success or failur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high-quality restoration and creation schemes is to define the output of the process—a habitat, vegetation type, or biological community. The better the definition of the output, the greater the need to define the inpu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intervening processes. Ecologist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rs have a key role to play in establishing the degree of definition necessary in order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objective.  相似文献   

18.
崔宁  于恩逸  吴迪  唐明方  吴钢 《生态学报》2020,40(22):8053-8062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之一,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式,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生态支撑。如何更好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景感营造已成为自然保护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景感生态学的理论和景感营造的理念,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范畴,以更好的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从更加满足人们的愿景和社会的需求角度出发,以我国北部典型草原区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景感营造的方法,对其景感生态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文章明确了自然保护区景感营造原则,探索其景感营造的实践过程,并借助管理这一载体,把人的愿景和社会的需求与自然保护区的最终发展目标融入管理理念中。通过景感营造这一过程来改善、提升和维持自然保护区所能提供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确保自然保护区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可持续的发挥其功效。  相似文献   

19.
How to assor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is a hot issue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key ecological l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o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GIS technology, from the view of water securit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disaster protection, natural recreation security, and human disturbance, an integrated index is put forward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importance of regional space. Then, a GIS-based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ecological importance was created, with Xingguo county of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of core eco-space in the study area accounts for 30% of the total area. These areas mainly consist of the core areas of regional river systems, wetlands, nature reserves, forest parks, and scenic spots and the endangered and protected zone of geological hazard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importance for different reg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zoning regulations and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城市群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较大空间范围流域内的城市群因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结构等要素相似而使城市群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具有相似性,但不同城市群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却因上述要素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仅研究单个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作管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包括城市群中流域、流域中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从城市群视角出发,研究区域协调发展能够提高城市间合作程度和政策制定的协调度,并为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服务供求平衡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以长江流域为例,研究典型城市群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比不同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的异同,形成基于城市群的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创新。为创新基于城市群的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和协调流域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