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2007年和2008年调查的涠洲岛沿岸海域垂直海岸方向的6条主剖面上20条分断面的影像资料、样品鉴定等资料的分析,涠洲岛石珊瑚共出现10科22属46种,9个未定种;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滨珊瑚属(Porites)、蔷薇珊瑚属(Montipora)为优势类群,其属级重要值百分比分别为25.78%、17.47%、15.11%;各主剖面珊瑚种群优势类群分布各有差异,以西南部的W2、东北部的W5的珊瑚属种为较多,均为8科13属,其石珊瑚属种分布均匀度略高;涠洲岛珊瑚分布自岸向海分为砂砾及珊瑚断枝带、石珊瑚稀疏带、石珊瑚繁盛带、柳珊瑚繁盛带4 个生物地貌带,石珊瑚分布较多的石珊瑚繁盛带主要分布于-1.39--5 m的水深范围内。石珊瑚形态组合以块状/亚块状与板块状为主要类型,覆盖程度以块状/亚块状占优。调查区受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全球性极高温事件和2008年1-2月的极低温气候事件及地域性不合理人类活动胁迫影响较大,枝状形态石珊瑚覆盖度、优势程度下降,已退出属种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2.
以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Raunkiaer频度和种间Spearman轶相关,探讨群落组成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结合近10年来涠洲岛造礁石珊瑚变化情况,找出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群落的主导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10年来涠洲岛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显著降低,珊瑚形态组成趋于块状化,尽管珊瑚群落多样性较高,但群落分布较松散,群落结构较不稳定,部分优势种种间竞争较激烈。(2)悬浮物含量是影响石珊瑚群落最显著的环境因子。石珊瑚优势种群在不同水深中分布差异显著,泥沙覆盖率、营养盐对不同石珊瑚种群影响差异较大,大型海藻覆盖率在局部区域对优势珊瑚形成较强的竞争关系。(3)营养盐和泥沙沉积物的增加与涠洲岛近海养殖业及生活排污、海岸工程及海岸侵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泥盆世吉维特期至晚泥盆世弗拉期早期,桂林菜子岩剖面处于浅水台地与较深水盆地过渡相区,因而含有较丰富的底栖生物(珊瑚、腕足类等)和浮游生物化石,包括有重要的牙形石带分子,因此该剖面是一重要的浅水相区与较深水相区对比的参考剖面。总体来看,菜子岩剖面的吉维特期晚期较弗拉期早期的四射珊瑚及床板珊瑚均要常见,其中四射珊瑚Truncicarinulum广泛分布,吉维特期晚期(自牙形石Schmidtognathus hermanni带至吉维特期结束)可以称为Truncicarinulum liujingense-Planocoenites guilinensis组合,但其主要特点则是以含有丰富的床板珊瑚为特征。弗拉期早期则以Phacellophyllum的较广分布为特点,可以称为Phacellophyllum stereoseptatum四射珊瑚动物群。文中共描述和图示了5属8种四射珊瑚和9属10种床板珊瑚。其中四射珊瑚有一个新种:Phacellophyllum stereoseptatum Liao and Ma sp.nov.;床板珊瑚有2个新种:Crassialveolites gaoshangtianensis Deng and Ma sp.nov.,Planocoenites guilinensis Deng and Ma sp.nov.。  相似文献   

4.
黔北早志留世晚期和中志留世笔石羣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引言黔北龙马溪羣上部和石牛栏羣下部岩性相同,都是瘤状灰岩、灰岩偶夹页岩。过去从未发现过笔石,其中所含的珊瑚、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研究亦较少。因而中、下志留统之间的确切界线一直未定。1963年暑期,我院黔北地层队在石阡枫香和思南凉水井分别测制了志留系剖面,特别注意中、下志留统的分界问题。除了采集大量珊瑚、三叶虫、腕足类等化石(尚在研究)以外,还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笔石。经鉴定后计有下列属种:(Stomatograptus sinensis sp.  相似文献   

5.
福建东山石珊瑚伴生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记录了福建东山锯齿刺星珊瑚(Cyphastrea serrailia)、标准菊花珊瑚(Favia speciosa)和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等6种造礁石珊瑚。石珊瑚的立体生境中,栖息着埋栖、穴栖、缝栖、附着和游动等5种栖息习性的154种伴生物种。埋栖的连贵藤壶和穴栖的羽膜石蛏、珊瑚绒贻贝等是造礁石珊瑚伴生物种的表征。  相似文献   

6.
涠洲岛42年来海面温度变化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涠洲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缘温度是影响其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育的重要因素,对器测温度分析发现,近42年来涠洲岛海面温度(SST)与全球气候变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存在3~4年与7~8年的变化周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涠洲岛SST上升比较明显。其月平均最高SST的持续上升将使本区珊瑚生长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边缘,加上人类活动(建筑取材、炼油、旅游、捕鱼、养殖等)对涠洲岛珊瑚礁的潜在不利影响,则可能导致珊瑚礁的退化。此外,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描述了涠洲岛现代珊瑚礁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7.
【背景】珊瑚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机体内共附生细菌有关,然而,这些细菌在珊瑚宿主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对珊瑚共附生细菌进行纯培养,探究其生物功能和生态作用,是解析珊瑚宿主环境适应机理的重要途径。【目的】研究热耐受性不同的2种造礁珊瑚共附生可培养潜在耐热细菌多样性和功能,为理解珊瑚适应环境的能力提供新的认识。【方法】从涠洲岛选取2种热耐受性差异显著的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采用2216E、海水R2A和海水GYP这3种琼脂培养基,于32℃(珊瑚热耐受阈值)培养条件下对珊瑚共附生潜在耐热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和序列相似性分析。选取代表菌株进行热耐受性检验,并利用平板对峙法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2种造礁珊瑚共附生可培养潜在耐热细菌的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从热敏型的霜鹿角珊瑚中获得44株细菌,隶属于4个门22个属,其中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和Tenacibaculum为优势属;从热耐...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南海西沙群岛琛科2井中新世以来的珊瑚藻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识别出3科4亚科11属,包括石叶藻亚科石叶藻属(Lithophyllum)和蟹手藻属(Amphiroa);宽珊藻亚科似绵藻属(Spongites)、新角石藻属(Neogoniolithon)和石孔藻属(Lithoporella);珊瑚藻亚科让氏藻属(Jania)和珊瑚藻属(Corallina),无节珊瑚藻亚科中叶藻属(Mesophyllum)、奇石藻属(Aethesolithon)和石枝藻属(Lithothamnion);孢石藻亚科孢石藻属(Sporolithon)。并得出以下认识:(1)珊瑚藻类群,指示浅水环境;无节珊瑚藻类群,指示深水环境;宽珊藻类群,指示最浅水环境;石叶藻类群,指示浅水环境。(2)琛科2井自下而上分为7个组合:让氏藻属-珊瑚藻属-石孔藻属组合;奇石藻属组合;中叶藻属-石枝藻属组合;似绵藻属组合;石枝藻属组合;中叶藻属-石叶藻属组合;石孔藻属-石叶藻属组合。(3)878.21 m的珊瑚礁碳酸盐岩心,以309.00-312.00 m为界,分为两个大沉积旋回。第一个沉积旋回珊瑚藻组合经历了具关节的珊瑚藻属-让氏藻属-石孔藻属组合,奇石藻属组合,石枝藻属-中叶藻属组合,似绵藻属组合的变化,反映了水体由浅加深,到最后又变浅的过程;第二个沉积旋回珊瑚藻组合出现了似绵藻藻属组合,石枝藻组合,中叶藻属-石叶藻属-石孔藻属组合,石叶藻属组合的变化,反映了水体由浅加深再变浅的珊瑚藻组合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9.
1962年6月作者在江西省临川县鹏溪地区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时,发现一种瘿螨(学名未详)为害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1963年5月在临川湖南人民公社再次发现,1964年在两地区普遍为害。被害率一般在30%左右,高者达97%。受害的植株,树势衰弱,  相似文献   

10.
通过COⅠ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对深圳东部海域45种石珊瑚COⅠ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的平均(A+T)含量为61.2%,所有物种的序列碱基(A+T)含量大于(G+C)含量,与其它无脊椎动物线粒体DNA序列基本一致,序列都处于高度饱和的状态。45种造礁珊瑚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26。采用邻位连接(NJ)、最大似然(ML)和最小进化(ME)法对本研究中45种石珊瑚COⅠ基因片段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45个石珊瑚品种分别聚为两个大的分支,木珊瑚科、滨珊瑚科、菌珊瑚科、枇杷珊瑚科、鹿角珊瑚科的18个品种聚为分支Ⅰ,蜂巢珊瑚科、铁星珊瑚科、梳状珊瑚科、裸肋珊瑚科、褶叶珊瑚科的27个品种聚为分支Ⅱ,处于进化树基部。分支Ⅱ的聚类结果与传统形态学分类存在巨大差异,提示石珊瑚表型的变异性可能对传统分类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赫刺螨的一新亚种(蜱螨目:巨刺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赫刺螨属(Hirstionyssus Fonseca,1948)为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中的一个属。我国已知的赫刺螨共24种(邓国藩、潘錝文,1963;徐启丰、马安石,1964;刘政忠,1964;郑智良、殷绥公、张家祺,1965)。著者在过去收集的赫刺螨标本中,发现一种与外伊犁赫刺螨(Hirstionyssus transiliensis Bregetova)相近似的种类,定为该种赫刺螨的一个新亚种。现将其形态特征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发一种高效地从造礁石珊瑚中分离、培养共生虫黄藻的技术方法,为珊瑚共生虫黄藻藻种资源储备和生理功能研究积累基础。【方法】首先采用微孔滤网过滤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造礁石珊瑚组织中直接分离或富集共生虫黄藻细胞,然后用改良的L1培养基在96孔板上对所得细胞进行离体培养,最后进行单细胞分离、培养和(或)平板划线培养获得单克隆虫黄藻细胞系。对所得虫黄藻单克隆藻株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结合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2,ITS2)和大亚基(large subunit,LSU)测序进行物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采用上述方法从涠洲岛的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e)和西沙群岛的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及柔枝鹿角珊瑚(Acropora tenuis)中分离、培养得到3个虫黄藻株系,编号分别为AP21C1、GF21D1和AT21A...  相似文献   

13.
从南海硇洲岛海域采集的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p.)中分离到6个含氮化合物,经MS、NMR等光谱技术和比较文献,确定其结构分别鉴定为N-2-(1,3-二羟基-4,8-十八二烯基)-十六酰胺(1)、(E)-N-2-(1,3-二羟基-4-十八烯基)-十六酰胺(2)、尿嘧啶(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4)、尿嘧啶脱氧核苷(5)、胸腺嘧啶(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柳珊瑚中的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广东北部南雄盆地的古新世化石最早是在1962—1963年间冬季发现和采集的。有关的初步结果已有简报发表(张玉萍、童永生,1963;杨锺健、周明镇,1963)。1963—1964年间冬季又在同一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发掘(郑家坚等,1973)。由于这批材料是除北美西部以外,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较早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南雄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化石的研究工作在1963年已开始,一部分新订的科、属、种的名称已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因而在一些地层报告中被引用发表;但是,正式研究报告的发表可能尚有一段时间。为了补救这种情况,我们先把部分主要属、种的定义摘要予以发表,以便在有关工作中可以引用和讨论。这里发表的哺乳类,共7属10种(其中包括五个新属和一个新科)。化石全部采自粤北南雄盆地古新统罗佛寨组,时代基本上可确定为中古新世。  相似文献   

15.
石珊瑚(Scleractinia)是形成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种类。许多化学结构新颖、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均在石珊瑚中发现,包括生物碱、聚乙炔类、甾类、萜类、不饱和脂肪烃、大环内酯等。本文总结了石珊瑚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石珊瑚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963年冬、1964年夏,笔者与张全忠等先后两次前往安徽和县地区测制下古生代地层剖面,在下奥陶统四碾潘组中采得大量的笔石、三叶虫、腕足类等化石。其中笔石十分丰富,经鉴定计有4属70余种(见表I)。它们的组合特征显然不同于邻近的南京汤山,滁县琅琊山,以及浙西皖南、赣西北等地同时代的动物群组合。但它们和安徽无为、宿松,湖北南漳,保康,以及川北城口、川南长宁、黔北等地相类似地层中的  相似文献   

17.
桂西和黔南中三叠世珊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内描述中三叠世安尼阶(Anisian)珊瑚化石分别采自桂西田阳板纳组和黔南贵阳青岩青岩组。板纳组珊瑚群中建立Pentasmilia guangxiensisgen.etsp.nov.,该新属种有5条第一周期原生隔片甚至有5条第二周期后生隔片,以此不同于有6条第一周期原生隔片和有6条第二周期后生隔片的石珊瑚类(scleractinians)的珊瑚。产于板纳组的另一新属种Radiophyllia astylatusgen.etsp.nov.,其隔片的排列格式与前人归纳的隔片周期插入示意图甚似,但它却发生在中生代最早期(Anisian)珊瑚的骸体内。文中还对青岩组的Pamiroseris silesiaca作了重新描述。  相似文献   

18.
陈兴保 《昆虫学报》1978,(2):197-203
1963年9月到1964年10月,在苏南地区十四个县和一个市进行了鼠体恙螨调查。共检查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852只,沟鼠(Rattus norvegicus)15只,社鼠(Rattus confucianus)37只,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72只,小家鼠(Mus musculus)16只,花背仓鼠(cricetulas barabensis)2只,麝鼩(crocidura attenata)31只,共计1,025只。从各种鼠体检查的结果取得恙螨蚴9,688只。经过鉴定,发现有恙螨16个种,分隶于3个亚科7个属。其中有2种认为是新种。1种隶于华溪恙螨属(Genus  相似文献   

19.
珊瑚岛礁表层土壤的主要化学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我国南海岛礁表层土壤性质,对珊瑚砂和磷质石灰土的主要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沙珊瑚岛礁的珊瑚砂土和西沙东岛的磷质石灰土属于碱性土(p H 8.0~9.0),而鼎湖山赤红壤为酸性土(p H 3.7~4.3)。珊瑚砂土有机碳含量(0.4%)和全氮含量(0.04%)极低,磷质石灰土的碳、氮含量分别为4.05%和0.21%,赤红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为2.24%和0.21%。珊瑚砂土的全磷含量(0.04%)也显著低于磷质石灰土(2.2%),但高于赤红壤的(0.02%)。珊瑚砂土和磷质石灰土的钾、钙、钠、镁、铁含量均高于赤红壤,植物群落类型对5种金属元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这些为南海珊瑚岛礁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定居和生长,以及珊瑚岛礁生态规划和保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粘虫的发生规律问题,近年来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特别是大发生虫源问题,引起了争论。陈瑞鹿(1962)、张彤文(1962)、林昌善(1963)、马世骏(1963)、邬祥光(1963)、陈永林(1963)、李光博(1964)等分别提出了东北、南方等地的虫源系自外地远距离迁飞而来的说法,但张履鸿(1961)、吴荣宗(1963)、石毓亮(1963)等则认为大发生的虫源来自当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仅就河南许昌地区粘虫发生的情况及作者1957—1964年的试验调查结果,作为讨论资料,提供商榷。 一、粘虫在河南许昌地区越冬的可能性 根据历年调查试验资料说明如下。 1.少数蛹可能越冬 1956年冬和1957年春在郾城东关外河堤、公路两旁、荞麦、红薯地以及侧柏根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