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低频脉冲梯度磁场诱导癌细胞凋亡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张沪生 《生物磁学》2004,4(1):14-15
首次观测到磁场诱导鼠癌细胞凋亡的形式特征。凋亡的癌细胞收缩变圆,与周围细胞脱离;异染色质浓缩,沿核膜内侧排列,凝结成块;内质网池状水肿并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和核膜上出现空洞,膜内外在交换物质;出现许多被膜包裹的凋亡小体;凋亡小体被一些淋巴细胞,浆细胞吞噬。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癌细胞凋亡,发现磁场治疗组的凋亡细胞的数目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凋亡癌细胞的数目。  相似文献   

2.
观测到磁场诱导鼠癌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 凋亡的癌细胞收缩变圆, 与周围细胞脱离; 异染色质浓缩, 沿核膜内侧排列, 凝结成块; 内质网池状水肿并与细胞膜融合; 出现许多被膜包裹的凋亡小体; 凋亡小体被一些淋巴细胞、浆细胞吞噬. 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癌细胞凋亡, 发现磁场治疗组的凋亡癌细胞的数目明显大于对照组. 在超低频脉冲梯度磁场作用下, 抑制鼠恶性肿瘤生长和提高免疫细胞的溶癌能力, 核DNA倍性减少, 揭示磁场能阻碍DNA复制, 抑制癌细胞分裂与代谢, 降低其恶性程度和抑制其高速与异形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细胞凋亡早期,细胞核染色体发生边集,核形不规整,核膜表面凹凸;凋亡中期,核内染色质凝聚,趋边呈月牙状,核膜孔消失,核膜呈波纹状皱缩;凋亡晚期,核固缩,细胞膜出芽形成小泡,可见凋亡小体。结论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具有典型性病变特征,是研究HBV感染诱发肝癌发病机理的合适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透射电镜观察p21HB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方法 用透射电镜观察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细胞凋亡早期,细胞核染色体发生边集,核形不规整,核膜表面凹凸;凋亡中期,核内染色质凝聚,趋边呈月牙状,核膜孔消失,核膜呈波纹状皱缩;凋亡晚期,核固缩,细胞膜出芽形成小泡,可见凋亡小体.结论 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具有典型性病变特征,是研究HBV感染诱发肝癌发病机理的合适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超低频脉冲磁场诱导癌细胞凋亡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们研究超低频脉冲磁场(峰值0.6~2.0T,梯度10~100T.m-1,脉冲宽度20~200ms,重复频率0.16~1.34HZ)作用于鼠S-180肉瘤。在电镜下观察到肉瘤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许多特征。这一磁场引起约1.5mv的跨膜电位变化,导致钙离子Ca2+内流,促使癌细胞凋亡。磁场对运动电荷的洛仑兹力使运动的带电粒子束缚在拉莫尔(Larmor)半径以内,影响正负带电离子对细胞膜和核膜的渗透能力,甚至在膜上形成空洞。  相似文献   

6.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NA诱导同源昆虫细胞的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现野生型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SpltNPV)DNA转染SL-1细胞能诱导细胞凋亡.SpltNPV-DNA转染其同源细胞系斜纹夜蛾核SL-1细胞6 h后,光镜下即可见细胞膜表面突出或形成小泡,细胞碎裂成凋亡小体,18 h后,细胞100%碎裂成凋亡小体.DAPI荧光染色显示感染细胞核渐呈半月形,直至碎裂被凋亡小体包裹.被转染的SL-1细胞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呈典型梯形谱带.野生型SpltNPV病毒粒子感染的SL-1细胞既无多角体的出现,也无凋亡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不同生物层次上观测一定参数的磁场抑制恶性肿瘤生长。方法 :用脉冲梯度磁场 (峰值磁场 0 .6- 2 .0T ,磁场梯度 1 0 - 1 0 0T·M - 1 ,脉冲宽度 2 0 - 2 0 0ms,重复频率 0 .1 6- 1 .34Hz)治疗白鼠 ,在不同生物层次上 ,例如生物活体、器官、组织、细胞和大分子 ,能抑制鼠恶性肿瘤生长。结果 :上述磁场诱导癌细胞凋亡和阻塞供应肿瘤的新生血管。磁场对运动离子的洛仑兹力 ,使它们束缚在拉莫尔 (Larmor)半径以内 ,会影响正负带电离子对细胞膜和核膜的渗透能力 ,甚至在细胞膜和核膜上形成空洞。结论 :由于这一磁场抑制癌瘤生长 ,所以它能成为一种治疗癌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双歧杆菌诱发实验性大肠癌凋亡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本文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青春型双歧杆菌对移植瘤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歧杆菌经荷瘤鼠腹腔注射后能诱导多量大肠癌细胞凋亡,凋亡早期的细胞主要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边聚;中期为核膜破裂,胞核崩解,凋亡小体形成;晚期主要为邻近活细胞吞噬凋亡小体。提示双歧杆菌诱导大肠癌细胞程序化死亡可能是其抑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病毒感染宿主的细胞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华鳖病毒经人工感染可引起健康中华鳖发病和死亡。对病鳖组织细胞瓣超微结构观察,同时见有以染色质高度凝集和边缘化,核裂并形成“凋亡小体”等表现有典型的类似于细胞凋记形态变化的细胞,和以核膜崩解、线粒体膜膨大、细胞膜破裂、细胞质严重液泡化等表现为坏死性变化的细胞。DNA片段化分析表明,感病鳖组织细胞的DNA发生了严重的片段化,且以肝组织细胞的DNA片段化最为严重。研究提示,中华鳖病毒导致宿主死亡同时存  相似文献   

10.
印楝素对SL-1的细胞凋亡诱导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喜树碱(camptothecin)作对比,以二甲基亚砜(DMSO)作对照,系统研究了印楝素(azadirachtin)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离体细胞系(SL-1)的凋亡诱导作用。印楝素0.75 μg/mL处理后SL-1细胞后12~72 h,倒置显微镜观察可见大量细胞皱缩,体积变小,胞膜气泡化,与邻周细胞脱落,胞浆浓缩,胞膜突起,细胞器密集,核染色质浓缩并凝聚在核膜周边,出现大量凋亡小体;AO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胞核内致密明亮黄绿色荧光和亮绿色或橘黄色的凋亡小体;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胞皱缩、微绒毛消失、染色质浓缩和边缘化、核膜皱缩界限模糊、部分线粒体嵴结构消失和数量明显增加的吞噬泡等细胞凋亡典型形态学特征;TUNEL实验可见大量被标记为小圆形或环形黄绿色或绿色荧光的阳性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表明,印楝素0.75 μg/mL处理后48 h凋亡率最高达11.45%,比对照提高381.3倍;而喜树碱以1.72 μg/mL处理亦对SL-1具有相似的诱导作用,处理后36 h凋亡率最高达到17.42%。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印楝素和喜树碱处理后,SL-1细胞表面没有形成明显的“孔"、“洞"、“门"之类的结构破坏。推测印楝素与喜树碱对SL-1的凋亡信号转导方式和途径不同,导致细胞凋亡时序性不同。  相似文献   

11.
绒毡层凋亡过程是小孢子发生中的重要事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被子植物,蕨类植物尚未见此方面的报道。该研究首次采用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技术对蕨类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绒毡层细胞凋亡的细胞学过程进行了观察,以明确紫萁绒毡层细胞的发育类型和凋亡特征,为蕨类植物绒毡层细胞凋亡的深入研究以及孢子发育研究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紫萁的绒毡层属于复合型,即外层绒毡层为分泌型,该层细胞发育过程中液泡化,营养物质被吸收;内层绒毡层为原生质团型,经历了细胞凋亡的过程。(2)绒毡层内层细胞在凋亡过程中细胞壁和细胞膜降解,细胞质浓缩且空泡化;细胞核内陷、变形,染色质浓缩凝聚,形成多数小核仁,DAPI荧光由强变弱;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逐渐退化,液泡中多包含纤维状物、絮状物、黑色嗜锇颗粒和小囊泡等;出现多泡体、多膜体和细胞质凋亡小体,上述特征与种子植物绒毡层凋亡特征基本一致。(3)与种子植物相比,紫萁绒毡层的细胞凋亡开始得早,在整个凋亡过程中没有核凋亡小体的产生;除了产生孢粉素外,绒毡层细胞内产生了大量的丝状物质、絮状物质和电子染色暗的颗粒物,这些物质可能用于...  相似文献   

12.
鸭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株的形态发生学与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CH强毒株人工感染成年鸭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形态发生及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及发病后死亡鸭的肝、肠、脾、胸腺、法氏囊等组织器官中,均观察到典型的疱疹病毒粒子.病毒主要的靶细胞为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肠道平滑肌细胞和肝细胞等.DEV的核衣壳有空心型、致密核心型、双环型和内壁附有颗粒型四种形态,存在胞核和胞浆两种装配方式.病毒核衣壳可在核内获得皮层,通过核内膜获得囊膜成为成熟病毒;也可通过内外核膜进入胞浆,在其中获得皮层,然后在各种质膜上获得囊膜,最后成熟病毒释放到细胞外.伴随着病毒的复制、装配和成熟,细胞中出现多种核内和胞浆包涵体、核内致密病毒核酸颗粒、微管和中空短管以及胞浆内膜包裹的电子致密小体、双层管等病毒相关结构.超微研究表明,组织细胞有坏死和凋亡两种变化.坏死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有的细胞器甚至完全崩解,染色质或固缩或溶解.凋亡细胞则染色质聚集,胞浆凝聚深染,细胞膜上有大量空泡,并有凋亡小体形成.细胞坏死与凋亡往往同时存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脾、胸腺、法氏囊以及小肠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3.
细胞凋亡是细胞自主的有序性死亡,发生凋亡的细胞膜发生皱缩、凹陷,染色质变得致密,最后断裂成小碎片,进一步发展细胞膜将细胞质分割,包绕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断片,形成了凋亡小体。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分子参与调节。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白芨中的萜类化合物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抑制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采用萃取和色谱法从白芨中分离和纯化了该萜类化合物。通过鸡胚绒毛囊膜(CAM)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研究了白芨中萜类化合物及其粗提物对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含该萜类的粗提物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该萜类纯品能明显抑制HUVEC增殖,且可诱导HUVEC凋亡,包括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膜起泡,细胞核裂解,染色质浓缩和边集,出现凋亡小体,DNA降解。因此.白芨萜类化合物的抗血管生成作用与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配体蛋白与细胞膜受体蛋白结合后,可引起膜受体的构象与膜脂的有序性变化.本文研究外源性层粘连蛋白与腹水肝癌细胞膜受体结合后膜热量变化,膜序参数改变和膜电荷及细胞迁移率的变更.就膜蛋白构象与膜脂有序性以及膜电荷等方面改变的生理意义与层粘连蛋白抗癌细胞脱落转移寻找理论关系.本文应用微量量热法、顺磁共振和细胞电泳等技术,得知层粘连蛋白与癌细胞膜作用后细胞膜有放热效应,膜流动性增大,细胞电泳动变慢.癌细胞膜的这些变化对于限制癌的恶性生长与脱落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红豆草根瘤侵染细胞核在细胞凋亡中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观察红豆草根瘤侵染细胞核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超微结构,以探讨红豆草根瘤侵染细胞核在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表明,红豆草根瘤侵染细胞核的超微结构随细胞发育程度不同而不同.在幼龄侵染细胞中,细胞核体积较大,近似圆形.在即将成熟和成熟的侵染细胞中,细胞核膜有内陷现象,其核仁常具有核仁泡和核仁联合体.在早期凋亡的侵染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减小,形状变得不规则,核膜出现大量内陷,在其表面形成许多大的突起和深的沟槽,有时还有内质网、线粒体、小液泡和细菌等位于核膜的内陷处,而且核仁也开始裂解.在后期凋亡的侵染细胞中,除细菌解体外,还出现核仁消失,核膜破裂,核质外流,并在细胞质中形成一些电子密度很高,无一定形状的团块状物质.  相似文献   

17.
探讨ERp57基因表达沉默对人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中CRT表达和定位的影响。利用siRNA技术获得ERp57基因表达沉默的人A549肺癌细胞株,分析该细胞株中ERp57基因以及CRT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CRT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荧光法检测细胞凋亡。成功获得ERp57基因表达沉默的人A549肺癌细胞株。在该细胞中,CRT表达上调但仍定位于内质网中。用米托蒽醌处理对照细胞14 h后,可使CRT大量转移到细胞膜表面并发生簇集,但在ERp57表达沉默的细胞中,CRT的膜转移和簇集现象不明显。细胞凋亡分析显示,米托蒽醌处理细胞48 h后,所有细胞均出现凋亡细胞典型细胞核固缩、分裂现象。试验证明抑制ERp57蛋白表达会增加A549肺癌细胞中CRT的含量,但同时也阻断蒽环类药物诱导的CRT膜转移,提示ERp57也是介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凋亡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分化的食管癌细胞Cx43蛋白的表达和空间定位及其对食管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应用合适的荧光探针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通过单粒子跟踪图像分析,检测Cx43蛋白荧光团在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和分布。Cx43在高分化食管鳞癌EC9706中的分布与EC109细胞相似,特别是细胞膜呈现明显的荧光团;近细胞膜Cx43蛋白含量相对细胞质增高,具有在细胞膜构建细胞通信的结构基础,预示着细胞向良性发展的趋势。低分化食管鳞癌KY150细胞和食管癌SHEEC细胞中Cx43蛋白的荧光团主要分布在近核膜的细胞质中,较少分布在细胞膜附近;近核膜的Cx43蛋白含量比近细胞膜的含量高,说明Cx43蛋白在细胞质中的滞留状态。研究显示SPT图像可以直观地示踪Cx43蛋白荧光团在食管癌细胞中的分布,从而确定Cx43蛋白在不同分化的食管癌细胞中表达及定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细胞培养下检验加入龙脑液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人鼻咽癌、肺鳞癌、肺腺癌,乳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株,保持细胞正常培养基浓度下,用不同浓度稀释的龙脑液培养细胞,培养不同时间用四唑盐(MTT)比色试验观察龙脑液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涂片染色观察细胞死亡性质,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凋亡率和性质.结果:二倍稀释浓度的龙脑液能快速导致癌细胞凋亡,四倍稀释浓度的龙脑液培养,均有细胞凋亡发生,凋亡程度从高到底依次为肺鳞癌、肺上皮癌和鼻咽癌,正常细胞293T则只有基础水平的凋亡发生;在撤出龙脑液回到正常培养环境下正常细胞能较快恢复到正常生长状态,而癌细胞则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生凋亡.在形态学上出现胞膜起泡或出芽,染色质凝聚分裂、细胞质减少,细胞碎片化等.早期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明显导致细胞凋亡,也通过Caspases3凋亡通路变化而引起癌细胞凋亡.结论:龙脑对癌细胞有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外周血液E-玫瑰花环阳性的淋巴细胞由PHA-P刺激而产生无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的培养上清液,在体外对大鼠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敏感,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激活T细胞培养上清液引起肝癌细胞胞浆的收缩、分离。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细胞显示出溶酶体残留的致密小体形成和线粒体肿胀,细胞浆内以及贴邻的细胞膜之间出现大量空泡。这种现象提示了激活T细胞培养上清液有侵袭肝癌细胞的特性,导致细胞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