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麝Moschus spp.的分子系统进化地位进行了再研究.结果 表明,不同的基因及序列长度、分析中不同的物种数目、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研究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在用线粒体Cyt b、16S rRNA基因及二者的连接序列分别构建的NJ、MP树中,都支持麝与鹿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在使用γ干扰素核基因的编码序列构建的NJ树中,显示麝与鹿也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MP树则暗示麝与牛科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当选用包括林麝在内的18个物种,使用线粒体基因组重链上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串连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时,在NJ、MP、ML和BI树中都支持麝与鹿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与选用23个物种得到的支持麝为鹿科/牛科二者共同姐妹群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麝科与鹿科和牛科的亲缘关系较近,分歧时间较短,其分子片段所累积的进化信息较少,而且不同的分子片段进化速率不一致等造成的.因此,要彻底解决麝在偶蹄目中的进化地位必须要找到更适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安徽麝(Moschus anhuiensis)是我国特有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狭窄地分布于安徽、河南及湖北三省交接的大别山区域。为明确安徽麝的活动节律及其与其他动物的相互关系,2021年1月至12月,在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田县区域内布设43台红外相机,对安徽麝及其同域物种进行研究。根据红外相机拍摄的时间,统计安徽麝及其他物种的活动规律,并进行节律重叠分析。结果表明:(1)监测的43台红外相机,共10 142个工作日,拍摄野生动物照片1 042张,其中10台红外相机拍摄到安徽麝,共有效监测到安徽麝40次。安徽麝的相对多度(IRA)为3.84;(2)安徽麝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核心区范围,落叶阔叶林是安徽麝优先选择的生境(χ2 = 98.99,df = 2,P < 0.001);日活动高峰为9:00 ~ 11:00时和21:00 ~ 23:00时,4月和12月是安徽麝的年活动高峰期,6至10月安徽麝的活动强度很低;昼夜节律分析发现,安徽麝具有较强的夜行性活动能力(INRA = 0.64);(3)安徽麝的活动节律与保护区内同属鲸偶蹄目的小麂(Muntiacus reevesi)及野猪(Sus scrofa)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甘肃兴隆山养麝场高山麝死亡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又名马麝,是我国人工饲养的主要麝种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我国第一家高山麝养殖场.  相似文献   

4.
麝Moschus spp.是亚洲地区特产野生动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已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中.麝一直为中外学者所关注.目前,麝作为独立的科已被广泛接受,但麝与新反刍下目中其他现生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长期处于"广泛争论"状态.本文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特征对麝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总结了麝与其他新反刍下目现生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提出了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并对将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杂交麝F1代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平 《四川动物》1990,9(1):43-44
1980年以来,安徽省佛子岭养麝场首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开展了四川林麝(Moschus berzovskii)与安徽原麝(M.moschiferus)的杂交研究试验。经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终于成功地繁殖了7头杂种一代麝(以下称F1),其中正交(林麝♂×原麝♀)F14头,反交(原麝♂×林麝♀)F13头。其正交或反交F1的形态特征均与亲代有所不同,但兼具有亲代的某些特点。正交和反交之间也有差异。现将观察结果初报如下。一、外部形态正交或反交F1,1岁以内的体重、体长、肩高、臀高的增长情况见表。成年F1(2.5岁以上)体重8500—12000克,体长75—91厘米,肩高小于56厘米,臀高小…  相似文献   

6.
2017年8月,在浙江省拟建淳安磨心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拟建东阳市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捕获麝鼩属(Crocidura)共5号标本。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样本与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和日本麝鼩(Crocidura dsinezumi)构成姊妹群,遗传距离最近,而与中国西南部分布的小体型印支小麝鼩(Crocidura indochinensis)、五指山小麝鼩(Crocidura wuchihensis)及东北部分布的山东小麝鼩(Crocidua shantungensis)、北小麝鼩(Crocidua suaveolens)亲缘关系较远,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114、0.124、0.139和0.144。这些样本与麝鼩属其他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101~0.155之间,最小遗传距离出现在来自浙江的样本和大麝鼩之间,最大遗传距离在浙江样本与中麝鼩之间。形态上,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标本个体小,体长48~61mm(平均:55.60mm),尾长35~49mm(平均:43.14mm);尾长与体长之比72.92%~80.36%;尾近乎裸露,尾基1/3~1/2着生稀疏长毛;尾上下双色,背部黑褐色,腹部较淡;颅较短,颅全长15.60~17.16mm(平均:16.46mm),与中国东北部分布的山东小麝鼩和北小麝鼩相近又有区别,与已知其它麝鼩属物种形态差异较大;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关系证实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物种为一新物种,命名为东阳江麝鼩(Crocidura dongyangjiangensis Liu Y, Chen SD, and Liu SY sp. nov.)。本文对其形态、栖息环境和与近缘种的区别进行了详细记述。  相似文献   

7.
<正>麝鼩属(Crocidu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s)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麝鼩属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属,已记录有198个物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 2018)。麝鼩属物种体型较小、形态保守,属内多个物种的分类和分布存在较大争议。我国麝鼩属物种丰富,目前记录有14种麝鼩在我国分布(魏辅文等,2021)。  相似文献   

8.
为重新分析韩国大麝鼩种群与相邻的俄罗斯远东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我们获得9 条来自韩国4 个地点和俄罗斯3 个地点的大麝鼩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Cyt b)全序列,并将其与来自GenBank 的4 条Cyt b 全序列和4 条Cyt b 部分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韩国的大麝鼩并非只有一种基因型,因此,在利用Cyt b 部分序列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时需格外注意。基于Cyt b 全序列分析,发现韩国的大麝鼩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麝鼩之间存在1.08% 的平均JC 距离和7 个位点的差异,推测韩国的大麝鼩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麝鼩在包括末次冰盛期在内的很长时期都没有进行过遗传交流。目前的测序结果不支持当前认为大麝鼩为单系群的亚种分类理论,支持韩国大麝鼩是C. l. thomasi 亚种的分类理论,但还需进一步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后才能最终确认。  相似文献   

9.
甘肃兴隆山养麝场圈养高山麝的产香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E103。50'-104。10',N35。38-58')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境内,是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自然分布区.  相似文献   

10.
活化素(Activin)对睾丸和卵巢产生多重调节作用,对动物的繁育非常关键。本文参考已克隆的其它物种的活化素基因βA亚基成熟肽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通过PCR方法从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的基因组DNA中直接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l8-T载体中,并进行序列测定。DNA序列测定及分析表明,林麝、马麝和梅花鹿的活化素基因βA亚基成熟肽序列长345bp,三物种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8%以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核酸限制性酶切图谱也高度相似。将它们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其它物种的活化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该片段在不同进化程度的物种间高度保守。这是首次从麝科动物中成功克隆与生殖相关的核基因,对麝的人工繁育及麝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相关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As an endangered animal group, musk deer (genus Moschus) are not only a great concern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 but also of special interest to evolutionary studies due to long-standing arguments on the taxonomic and phylogenetic associations in this group. Using museum samples, we sequenced complet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s (1140 bp) of all suggested species of musk deer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ir phylogenetic history through molecular informatio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ytochrome b gene tree is rather robust and concurred for all the algorithms employed (parsimony, maximum likelihood, and distance methods). Further, the relative rate test indicated a constant sequence substitution rate among all the species, permitting the dating of divergence events by molecular clock. According to the molecular topology, M. moschiferus branched off the earliest from a common ancestor of musk deer (about 700,000 years ago); then followed the bifurcation forming the M. berezovskii lineage and the lineage clustering M. fuscus, M. chrysogaster, and M. leucogaster (around 370,000 years before present). Interestingly, the most recent speciation event in musk deer happened rather recently (140,000 years ago), which might have resulted from the diversified habitats and geographic barriers in southwest China caused by gigantic movement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history. Combining the data of current distributions, fossil records, and molecular data of this study, we suggest that the historical dispersion of musk deer might be from north to south in China. Additionally, in our further analyses involving other pecora species, musk deer was strongly supported as a monophyletic group and a valid family in Artiodactyla, closely related to Cervidae.  相似文献   

12.
四川围栏养殖林麝采食植物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都江堰人工养殖围栏内林麝采食的野生及栽种植物种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围栏内共有林麝采食植物64种,隶属于31科,多属于农田野草、野菜,少数是栽种的饲草、树木.分析了林麝采食利用植物的特点及这些植物作为饲料在生产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饲料营养对林麝麝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上海地区引种林麝取得成功后,首次进行了饲料营养对麝香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试验麝饲养在上海市郊崇明岛东平林场,进行分期对比试验,分别用青绿饲料,青绿饲料加代蛋白饲料,青绿饲料加高蛋白饲料,配合饲料饲喂受试麝,考察饲料营养对麝香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营养显著影响麝香产量和品质,单独饲青绿饲料不能满足泌香的营养需要,平均产香量3.21g,麝香色深而湿,品质差,提高营养水平后,麝香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麝属(MOSCHUS)的分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Grov.  CP 王应祥 《兽类学报》1995,15(3):181-197
麝属(MOSCHUS)的分类ColinP.Groves(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史前学和人类学系,堪培拉)王应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PeterGfubb(英国伦敦N176PE,Downhill公园路35)麝类是古北区的特有类群,它们中的大多数种...  相似文献   

15.
林麝及马麝SRY基因片段克隆及其在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已报道的偶蹄目动物并参照人和狗SRY基因碱基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以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及马麝(M.chrysogaster)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SRY基因CDS区。克隆的林麝及马麝SRY基因片段经测序,其长度为684bp。从父亲遗传角度出发,利用GenBank中收录的18种偶蹄目SRY基因,用邻位相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分别构建了鹿科、牛科和麝科的系统进化树。聚类树显示麝形成一个单系,支持麝作为独立一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小兴安岭地区原麝冬季食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2004 年2 ~3 月和2004 年11 月至2005 年1 月在黑龙江省通河县龙口林场,对原麝冬季的食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分析原麝冬季采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比例,并测定了主要取食的9 种木本植物及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营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取食的植物共计46 科66 种,其中兴安杜鹃、光萼溲疏、五角槭、羊胡子苔草分别占32.7%、7.8%、5.81%、5.56%, 是原麝冬季主要取食的植物种类,占取食植物的51.9% 。木本植物枝叶是原麝冬季的主要食物,在冬季食物组成中所占百分比最高, 达75.0% 。对草本植物、蕨类、苔藓、地衣的取食量均较小。冬季原麝比较喜欢采食蛋白含量高的植物,采食部位主要为植物木质化较低的当年枝顶端部分。藓类主要出现在1 ~3 月份的食物中。  相似文献   

17.
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the northern subspecies group of musk deer Moschus moschiferus L, 1758 was examined based on the mtDNA control region hypervariable fragment (300-bp) sequence polymorphism. Nucleotide diversity, constituting 2.6% for the whole sample (n = 34), varied in the range from 0.6 to 1.9% for individual subspecies. Maximum values of this index were observed for Siberian subspecies (M. m. moschiferus), which had the widest range. Genetic similarity between the haplotypes of the musk deer from the Far East (Russia) and Sakhalin Island, which grouped in one cluster in a phylogenetic tree, was demonstrated. The data obtained indicate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musk deer along the territory of Russia occurred from Eastern Siberia to the Far East, and from there to the Sakhalin Island. A currently observed decrease of the musk deer population number along with the increased habitat fragmentation can result in a decrease of the tot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in inbreeding depression in the local isolated groups.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圈养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检测,探讨林麝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并探索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为研究林麝重大疾病的病理机制及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健康林麝和患呼吸道疾病林麝各5头,以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羊源CD4、CD8的流式荧光抗体能够标记林麝细胞并有效检测;患病林麝与健康林麝相比,外周血CD4~+细胞含量无差异(P 0.05),CD8~+细胞含量则显著降低(P 0.01),CD4~+/CD8~+比值显著增高(P 0.01)。结果表明,患呼吸系统炎性疾病的林麝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8~+亚群变化显著,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林麝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兴安岭通河林区原麝夏季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2004年8 ~ 9月,在通河县龙口林场采用样线样方法对原麝夏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235个样方,其中原麝利用样方55 个,采用卡方(Chi-square) 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原麝偏好利用针阔混交林,避免杂木林;倾向于选择离水源近、远离人为干扰的上坡位;一般喜欢有石砬子的山坡;对坡向的利用无选择性。对原麝利用样方和非利用样方进行比较,发现原麝生境具有海拔高、郁闭度小、食物丰富和坡度陡等特征。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30%,可以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原麝夏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植被因子、干扰因子、隐蔽度因子、地理因子和倒木因子。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陕西凤县林麝分布区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夏季和2006年春季,采用问卷调查结合野外实地验证,对陕西风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现时及历史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所得分布信息叠加至数字化地图,绘制成林麝近50年的分布区变迁图.结果表明:历史上,凤县是秦巴山区林麝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县林麝数量大幅下降,至今分布区已严重萎缩并破碎化,总分布面积减少至50年前的1/3;目前林麝分布区主要在相对偏远、人为干扰较少的乡与乡的交界和县的边缘地区,分布区被人类聚居地及主要公路所隔离.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杀、森林减少及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