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竹红菌素及其衍生物对DPPC脂质体空间结构的微观光敏损伤的Raman光谱特征是明显的 :该脂质体反式构象减少 ,扭曲构象增加表明链内纵向有序度降低 .与此同时其链间侧向相互作用序参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它们的侧向堆积已变得松弛 .经比较 ,对该脂质体空间结构的损伤 5 Br 竹红菌乙素强于竹红菌甲素和竹红菌乙素 .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赤毒素、竹红菌甲素及苯酚量子产率的测定与比较发现,这三种荧光化合物都具有一个相对于激发波长的量子产率的稳定区域。尽管它们具有多个激发峰,但不同激发峰所激发的荧光量子产率差别较小。竹红菌甲素在室温放置一个月,690nm荧光光谱有明显的改变。以上结果提示在测定未知荧光化合物的量子产率时,被测溶液的散射较强,同时荧光物的激发与发射波长彼此相接近。量子产率较弱时,可以在最大激发峰的蓝移方向上选择激发波长来避免散射光的干扰,提高量子产率测定的准确度。竹红菌甲素在690nm的荧光肩峰,可能是分子空间结构上容易发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竹红菌乙素与菌紫质的相互作用。通过竹红菌乙素对菌紫质吸收光谱,对菌紫质荧光猝死的浓度和温度的依赖性以及竹红菌乙素对明暗适应菌紫质的荧光猝灭等研究表明,竹红菌乙素是一种新型的荧光猝灭剂,它对菌紫质的荧光猝灭属于动态猝死过程。竹红菌乙素对明暗适应菌紫质荧光猝灭的差别,说明这种猝灭剂可用于生物膜体系的蛋白质构象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竹红菌甲素在脂质体中的光谱性质和结合能力研究邹伟,安静仪,蒋丽金(中国科学院北京感光化学研究所,100101)关键词竹红菌甲素;光谱特性;结合;脂质体竹红菌甲素(R人)是一种新型并配类光疗药物,临床上治疗一些皮肤病效果显著”’,研究表明HA对癌细胞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荧光探针为手段,通过测量膜偏振度的变化,探讨了竹红菌甲素光敏作用对红细胞膜和几种磷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的损伤。结果表明,甲素光敏作用使不同种类的磷脂(DPPC,DPPC/DPPE,红细胞膜磷脂)脂质体的流动性增加,其对光敏作用的敏感程度为红细胞膜磷脂脂质体显著小于DPPC/DPPE脂质体及DPPC脂质体。对红细胞膜来说,甲素光敏作用使其流动性呈现先降低而后增加的现象。去除膜上的spectrin以及用胰蛋白酶处理可使这种流动性变化的幅度受到抑制。据此,我们认为,膜磷脂,膜蛋白对甲素光敏作用中膜流动性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影响,膜蛋白,特别是spectrin,是其中极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竹红菌甲素对红细胞膜的光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敏化剂竹红菌甲素在可见光区有三个吸收峰,其波长为475nm、545nm和585nm。在有竹红菌甲素存在时,红细胞膜样品用250W碘钨灯照射,其光强度为48尔格/平方毫米·秒。辐照后观察到以下一些效应:1)膜蛋白SH基含量减少。2)膜蛋白敏感的氨基酸残基,如组氨酸、半胱氨酸和色氨酸含量降低。3)膜蛋白发生光??聚集作用。4)多聚不饱和类脂发生过氧化作用。竹红菌甲素光照不同时间后和竹红菌甲素光照后放置一段时间,再加到红细胞膜中,均能观察到膜蛋白SH基含量降低。提示竹红菌甲素的光氧化产物是稳定的,能引起红细胞膜的光损伤。  相似文献   

7.
利用各种常规色谱分离技术对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干燥子实体的甲醇/氯仿(v:v=1∶1)溶液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2)、竹红菌丙素(3)、竹红菌丁素(4)和macrosphelides A(5)。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荧光探针为手段,以人红细胞膜为材料,测量了膜偏振度的改变,荧光探针能量转移,荧光峰的蓝移和甲素激发峰的分裂。结果表明在有竹红菌甲素存在时,红细胞膜偏振度增加,探针荧光强度减小,荧光峰蓝移。甲素浓度增加时,上述现象更加明显,即它们之间有正的相关关系。同时,甲素激发光谱的a带发生分裂。据此,我们认为甲素对红细胞膜内脂双层产生明显微扰,甲素与红细胞膜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在甲素浓度较大时,它主要是渗入到红细胞膜脂双层的深层部位(膜脂肪酸链的12—16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竹黄菌与竹红菌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的差异,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合常规色谱方法,分离鉴定了两种真菌的6个相同成分,分别为3个主要成分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2)和竹红菌丙素(3),以及3,6,8-三羟基-1-甲基口山酮(7)、3,8-二羟基-6-甲氧基-1-甲基口山酮(8)和过氧麦角甾醇(9)。另外,从竹黄菌中还分离得到11,11′-二去氧沃替西林(5)、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6β-三醇(10)和麦角甾-7,22E-二烯-2β,3α,9α-三醇(11),并首次从竹红菌中分离得到竹红菌丁素(4)、灰黄霉素(6)、化合物7和8。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5对三株肿瘤细胞NCI-H1975、HepG2和MCF-7有很强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有较强细胞毒活性,而化合物6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0.
竹红菌光敏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纸片法作为筛选光敏物质及光敏作用的研究方法。结果证实了(1)竹红菌Hypo crella bambusae中含有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光敏活性的成分;(2)从中筛选到一种红色的光敏色素,属苝醌的一个新的衍生物,取名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 A简称“甲素”);(3)揭示了“甲素”是对可见光敏感、作用光谱较宽的光动力学(photodynamic)物质。从化合物的类型、光敏特性、治疗方法、治疗对象及其效果看,可以认为甲素是一新型的光化学疗法药物。  相似文献   

11.
用纸片法作为筛选光敏物质及光敏作用的研究方法。结果证实了(1)竹红菌Hypo crella bambusae中含有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光敏活性的成分;(2)从中筛选到一种红色的光敏色素,属苝醌的一个新的衍生物,取名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 A简称“甲素”);(3)揭示了“甲素”是对可见光敏感、作用光谱较宽的光动力学(photodynamic)物质。从化合物的类型、光敏特性、治疗方法、治疗对象及其效果看,可以认为甲素是一新型的光化学疗法药物。  相似文献   

12.
 利用竹红菌甲素并结合其光敏特性进行了动物体内的抑瘤试验。发现患瘤局部表皮涂布竹红菌甲素软膏或局部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甲素花生油溶液、并经光照致敏后能使小鼠S-180实体肉瘤生长减缓,甚至有个别消退。同时利用细胞培养法和~3H标记化合物参入法进行了甲素抑瘤作用的定量分析。发现作用时间固定时(光照40分钟后继续培养3小时),大于12.5ng/ml浓度的甲素能明显抑制~3H-TdR、~3H-UR和~3H-Leu对S-180肉瘤细胞的参入速率;剂量与抑制率呈正相关。据此结果求出甲素对S-180肉瘤细胞的有效抑制浓度(LD(50))为40ng/ml。光照组与无光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用Ebrlich腹水癌细胞为研究体系也得到了类似的试验结果。实验结果提示竹红菌甲素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这种作用与其光敏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我们首次观察分析了竹红菌甲素对CHO细胞的可见光(碘(钅马)灯:全光、320-460nm、350-490nm)动力敏化致死作用,并与紫外线照射的作用作了比较.竹红菌甲素光动力敏化作用所造成的细胞亚致死和潜在致死损伤较不易被修复(或累积效应较不明显).我们认为该药物的光敏作用的“靶”主要是细胞膜.  相似文献   

14.
竹红菌乙素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的光敏杀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竹红菌乙素(以下简称乙素,HB)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AH)的杀伤作用,并初步解释了其杀伤机理。实验证明乙素对AH细胞杀伤与乙素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乙素杀伤细胞的能力与竹红菌甲素(以下简称甲素,HA)相等,比血卟啉强,但比原卟啉弱,电镜观察可见:损伤细胞的膜失去连续结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变形,最终导致细胞空泡化。此外,细胞变形,表面微绒毛精细结构丧失,也是光敏损伤的主要特征。造成细胞死亡的原因包括~1O,O_2~-和·OH在内的活性氧,而·OH主要由O_2~-转换而来。  相似文献   

15.
竹红菌甲素与半胱氨酸作用的ESR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ESR方法研究了竹红菌甲素和半胱氨酸在光和暗条件下产生活性氧的过程.我们发现甲素具有氧化还原反应中间载体的作用,即巯基化合物将电子转移给甲素,而甲素在有氧的条件下再将电子转移给氧生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光照可以加快这一步骤,使用化学方法定量研究证明激发态甲素与半胱氨酸的反应速率大于基态甲素.除半胱氨酸外,巯基乙醇和还原谷胱甘肽均可以将电子经甲素传给氧,而甲硫氨酸和胱氨酸不具这一能力,这说明巯基在反应中很重要而硫原子不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6.
以紫外(UV)与亚硝基胍诱变的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菌株NU12和UV4为出发菌株,60℃处理5 min、紫外(距离30 cm,30 W)照射90s进行双亲原生质体灭活,通过30%聚乙二醇PEG6000介导原生质体融合20 min.结合平板初筛和高效液相色谱( HPLC)分析进行复筛,通过3轮重组融合操作,筛选出6株高产竹红菌甲素的融合株.其中融合菌株FIII - 21的竹红菌甲素产量达到80.4 mg/L,比原始出发菌株提高了58.9%~167.1%,且遗传稳定,具有较高的医药及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竹红菌甲素引起红细胞膜蛋白的光敏交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竹红菌甲素对红细胞膜蛋白的光敏交联机理,我们使用了一些专一性及非专一性的基团修饰剂来修饰膜蛋白,试图说明膜蛋白的光敏交联究竟是由膜蛋白的巯基光氧化所引起的,还是膜蛋白的氨基酸与其侧链氨基之间的交联所引起的。我们分别采用N-乙基顺丁烯二酰抱亚胺(NEM)修饰膜蛋白的巯基,用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来修饰色氨酸残基,用乙氧甲酸酐(DEP)修饰组氨酸残基,及用琥珀酸酐(SA)修饰氨基。测定了红细胞膜修饰前后及有竹红菌甲素存在时,光照前后的膜蛋白巯基及膜氨基的变化,膜蛋白内源性荧光的变化,以及对膜蛋白形成交联的影响。结果表明:NEM、DEP和NBS修饰的膜, 在有甲素存在时,光照对巯基影响很小,而对SA修饰的膜有明显的光敏作用。甲素对膜蛋白氨基的影响小于巯基,仅降低含量20%。甲素光照能引起NEM和SA修饰的膜内源荧光下降。甲素对NEM处理的膜仍能引起交联,但SA处理过的膜能抗交联,说明氨基在膜蛋白光敏交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苍鼠卵巢成纤维细胞(CHO)为材料,通过HA光敏诱变,乌本甙(ouabain)筛选研究了竹红菌甲素光敏反应对细胞Na+/K+ATP酶基因的诱变致灾作用。结果表明HA光敏反应可造成细胞Na+/K+ATP酶基因点突变,并具有遗传稳定性。另外通过测定光敏反应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及其产物与细胞DNA形成的荧光产物表明脂质过氧化在细胞DNA的损伤突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HeLa细胞对竹红菌甲素摄取的直接观察与动态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荧光光谱测定方法和高灵敏度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研究了竹红菌甲素(HA)在Hela细胞中的分布,动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和光敏损伤效应。结果显示:HA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及胞浆中,只有很少量的HA进入细胞核中,细胞对HA的吸收,随着培养液中HA浓度的增大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保温时间超过16小时,或当HA浓度达87μg/ml以上时,细胞对HA的吸收呈现饱和趋势。保温时间在24小时以内,对HA排出较快,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羟基磷灰石离心法对竹红菌甲素光敏作用所致的HeLa细胞DNA的单链断裂进行荧光定量测定。以单链DNA的含量变化衡量DNA链断裂程度及其修复活性,并与γ射线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细胞经γ射线和甲素的光敏作用后,DNA产生单链断裂,当细胞存活率为0.1时,前者是6.0×10~(-10)断裂/道尔顿,后者是2.3×10~(-10)断裂/道尔顿,两者之比为2.8。细胞本身具有修复能力,当最初的单链断裂频率相等时,γ射线处理的细胞其DNA单链断裂重接能力高于光敏作用的细胞。后者的修复能力能被羟基脲、放线菌素D及丁酸钠等所抑制。细胞修复能力的差别指出两种作用产生的单链断裂的化学性质有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