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生殖道感染与阴道菌群失调的关系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RTI)是由正常存在于生殖道的微生物或外界微生物在医疗操作中或在性接触中在生殖道引起的感染。从感染的部位上,RTI分为下生殖道感染(外阴阴道炎及宫颈炎)以及上生殖道感染(盆腔炎性疾病),上生殖道感染常在下生殖道感染的基础上发生,几种下生殖道感染可合并存在。生殖道感染未被及时发现或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不孕、异位妊娠、流产、早产、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此外,生殖道感染还与宫颈癌的发生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也是导致艾滋病、性病易感染的因素之一,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据有关报道,我国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为42.1%,且农村地区患病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霉菌、细菌性阴道病(BV)、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关系。方法对1 129例产科门诊孕检的孕妇进行阴道分泌物GBS、霉菌、BV和支原体筛查。结果 1 129例孕妇分泌物GBS、霉菌、BV和支原体阳性者676例(59.9%)。GBS感染126例(11.2%),其中GBS阳性伴解脲支原体(Uu)或霉菌阳性65例占GBS多重感染达95.6%;一年之中孕妇GBS感染率高峰在7月(30.0%);霉菌感染率高峰在6月(48.3%);解脲支原体感染有两个高峰在4月(43.1%)和10月(47.0%)。结论孕妇生殖道GBS、BV、支原体和霉菌感染是孕妇生殖道感染中较为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在一年中有一定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女性下生殖道非特异性感染微生态的变化。方法对门诊妇科及健康体检妇女,采用问卷调查、病史询问、妇科检查及下生殖道微生态检查方法,对比确诊为非特异性感染及健康者下生殖道微生态各项指标。结果(1)非特异性感染患者可有轻微自觉症状,或无。(2)非特异性下生殖道炎患者下生殖道微生态异常率高:清洁度降低,下生殖道乳酸杆菌检出率下降。(3)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者发生率高。结论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症状轻微,但引起下生殖道微生态改变。  相似文献   

4.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它是研究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科学。病毒(virus)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微小和简单的非细胞形态微生物(acellular microorganism),不仅可寄生于动植物体的组织细胞表面或内部,还可寄生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内部。作为宿主以及细胞内的寄生体,病毒除引起宿主多种类型的感染外,还可参与宿主组织细胞的微生态系的组成,赋予细胞干扰相关病毒增殖与复制、抵抗特定病毒感染感染的作用,并能引起宿主细胞产生特定毒素、获得新抗原性等改变。本研究通过微生态学角度,对病毒与细胞的相互关系及病毒与细胞微生态学在医学上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女性生殖道微生态体系由阴道内的微生态菌群、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和解剖结构共同组成。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对生殖健康、疾病诊断与治疗预后判定、以及生殖道感染预防技术的微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女性生殖道微生态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常规理化生化方法、微生物培养与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核酸或脂肪酸等生物大分子标志物检测等。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女性生殖道微生态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女性生殖道的绝对优势菌群乳酸杆菌的功能研究加以综述,并对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张笑  郭丰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2):713-723
人类生殖道有多种微生物定殖,它们构成生殖道正常微生物菌群。乳酸杆菌是健康人群生殖道中最主要的微生物,具有维持生殖道生态平衡和防止病原体入侵的功能。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导致各种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病、性传播感染、不良妊娠结局、不孕不育和肿瘤等。对生殖道炎症的治疗除常规的抗菌治疗外,益生菌在恢复菌群结构和维系生殖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生殖道微生态与男女生殖健康相关性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生殖道大肠埃希菌感染对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住院孕产妇共2 053例,进行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对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以探讨妊娠合并生殖道大肠埃希菌感染与围产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在2 053例围产期妇女中,无致病菌组(对照组)为1230例,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组(感染组)为103例,总患病率为5.02%。感染组与对照组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78.64%、12.20%(P〈0.01),产褥感染率分别为24.27%、3.41%(P〈0.01),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58.25%、12.36%(P〈0.01),胎膜早破率分别为11.65%、10.57%(P〉0.05),早产率分别为3.88%、3.09%(P〉0.05),胎儿窘迫的发生率2.91%、2.76%(P〉0.05),低体重儿的发生率1.94%、2.03%(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生殖道大肠埃希菌感染与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及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相关,孕期及早发现、诊断、治疗妊娠期妇女生殖道大肠埃希菌感染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解脲脲原体(Uu)是女性泌尿生殖道黏膜中常见的微生物,其致病性仍存在争议。Uu感染下生殖道可表现为尿道炎或宫颈炎,而定植于新生儿下呼吸道可引起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慢性肺部疾病等。研究Uu感染的发病机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以及Uu感染的防治,动物模型是不可缺少的。目前国内、外已成功建立多种Uu感染动物模型,主要包括下生殖道感染模型及呼吸道感染模型。在Uu生殖道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中,雌二醇的预处理必不可少,实验动物首选BALB/c小鼠;而呼吸道感染模型不需雌二醇预处理,多位学者成功使用C3H/HeN小鼠建立了该模型。  相似文献   

9.
女性非淋菌性宫颈炎葡萄球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女性生殖道葡萄球菌感染的情况,对68例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的宫颈试子进行葡萄球菌及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共31例患者检出葡萄球菌(检出率45.5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检出率23.53%),甲氧西林耐药菌株(MRS)20株(检出率29.41%)。在葡萄球菌感染者中,单一葡萄球菌感染仅5例,葡萄球菌与其它病原微一物混合感染26例,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5)。这提示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0.
几种性传播微生物与人工流产术后不孕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和特异性培养等方法对30例人工流产术后不孕妇女和39例正常妇女进行了五种性传播微生物包括HSV-2、HPV、CT、UU、NG进行了检测。研究表明:五种STM在人工流产术后不孕妇女生殖道中的混合感染、不论隐性或显性感染,不论是五种STM中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染,都可能在人流术后不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性传播病毒HSV-2和HPV在其中的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支原体生殖道感染妇女阴道微生态改变对临床转归的影响,并构建XGboost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妇科门诊确诊的支原体生殖道感染妇女186例。根据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转归分为有效组145例和无效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阴道微生态形态学指标和功能学指标、微生态类型。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森林图筛选影响支原体生殖道感染妇女临床转归的因素,利用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构建XGboost模型并对影响因素按重要度排序,ROC曲线分析XGboost模型对支原体生殖道感染妇女临床转归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评价XGboost模型的准确度,临床决策曲线评价XGboost模型的有效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流产次数、学历、年龄、避孕方式、生产次数对比有差异(P<0.05)。与有效组相比,无效组患者阴道微生态形态学和功能学各指标异常发生率、阴道微生态失调率明显较高(P<0.05),无效组的需氧型阴道炎(A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细菌性阴道病(BV)、BV+VVC、滴虫性阴道炎(TV)、BV中间型+VVC的检出率均明显较高(P<0.05),无效组正常微生态及菌群正常、功能下降所占人数比例均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25岁、高中以下学历、流产次数>1次、生产产次≥3次以及阴道微生态失调是影响支原体生殖道感染转归的重要因素(P<0.05)。构建的XGboost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准确度和有效性均较高。结论:年龄、学历、流产次数、生产次数以及阴道微生态失衡是影响支原体生殖道感染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构建的XGboost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2.
乳酸杆菌是人体的正常茵群,可作为安全的疫苗载体。其本身可调节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在维持正常茵群中起免疫调节作用。作为辅助微生物制剂,乳酸杆菌可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泌尿生殖道感染、先天性过敏症,甚至抗肿瘤,是一种有应用前途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13.
下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玲  陈颖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6):582-583,585
目的了解本地区孕妇孕中期下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真菌、滴虫、各种细菌、厌氧菌、支原体采用体外培养和生化反应的方法进行培养和鉴定,加德纳菌采用化学反应的方法检测唾液酸酶,沙眼衣原体采用金标法检测其抗原。结果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造成的不良妊娠结局明显高于无感染者(P〈0.01、P〈0.05),其中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造成的危害大于单一病原微生物感染。结论孕妇孕中期病原微生物感染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微生态失调与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生态失调与感染的关系极为密切。引起感染的微生物不一定是致病菌或病原体,微生态失调后,正常微生物群易位或易主也可以引起感染。从微生态的视角去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将会为感染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仍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作为“金标准”,但能培养成功的仅为少数。绕过分离培养环节,以微生物rRNA/rDNA基因作为种属鉴别序列,设计通用引物(universal primer,up),用PCR扩增标本中微生物的16SrRNA或16S~23SrRNA序列,通过毛细管电泳(CE)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筛选基因的点突变以达到快速鉴定微生物(到属和种)。用PCR—CE—SSCP和PCR—CE—RFLP分析系统检测了呼吸道、消化道、女性生殖道标本中感染的病原菌;用PCR-CE-SSCP系统检测了男性泌尿道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建立PCR—CE—RFLP分析系统,用非培养法鉴定技术检测脓汁、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标本,检测并鉴定了临床标本中的多种病原菌;对人体肠道菌群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该法可协助腹泻的病原学诊断;检测生殖道常见的致病菌;用PCR—CE—SSCP系统建立了检测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的方法。微生物的非培养鉴定技术比传统方法缩短20h,为临床感染症的诊断提供快速、准确的依据。结果可见,利用16S~23SrRNA间区基因PCR—CE—RFLP和PCR—CE—SSCP系统可以达到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快速种属鉴定,比传统的细菌培养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优点,可用于临床感染症的病原学诊断。微生物的非培养鉴定技术将替代培养法而成为病原学诊断新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菌、生态制剂或活菌制剂。其定义是:含活菌和(或)死菌包括组分和产物的微生物制剂,供口服或经由其它粘膜径投入,指在粘膜表面处改善微生物和酶的平衡,或刺激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感染的微生物制剂在50年代就已问世,医用微生态制剂多采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妇女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erpesSimplesVirus2,HSV2)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amavirus,HPV)的感染及其相关关系,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48例患有性病、生殖道感染的妇女和39例正常妇女进行了下生道HSV2、HPV的检测。HSV2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妇女中的感染率分别是729%和256%,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HPV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妇女中的感染率分别是533%和33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中HSV2、HPV双阳性率分别是458%(22/48)和231%(9/39),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两组共87份标本中,HSV2和HPV双阳性者占31例,阳性率是356%。统计学分析表明:HSV2和HPV感染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X2=2408,P<001)。研究表明:患有生殖系感染和性病妇女其HSV2或HPV和HSV2混和感染的机率显著高于正常妇女,HSV2和HPV的感染具有协同作用。由于这两种病毒均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它们在生殖道中感染的相互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的研究已经显示,阴道存在多种微生物并具有生理和病理作用。阴道微生物群失调直接导致炎症、不孕和肿瘤等妇产科相关疾病。在检测女性上、下生殖道包括阴道、宫腔和输卵管等部位的特定微生物群时,高通量测序技术比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大多数宫腔微生态的研究认为乳杆菌是宫腔内的优势菌群。生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在胚胎着床和妊娠等生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参与妇产科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统一的生殖道微生态评价标准,不仅可以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而且可以有效地评价益生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宫颈癌作为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生殖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多种生殖道炎症与HPV感染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细菌性阴道病相关致病菌在介导HPV感染及诱发宫颈病变中也发挥潜在作用。同时乳杆菌是健康女性阴道微环境中最常见的优势菌,对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及宫颈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维持健康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环境对减少HPV持续感染和预防宫颈癌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生殖道微生态与HPV感染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是导致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我们于1995年11月10日至1997年2月13日间应用PCR技术对诊断为生殖道感染的500例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进行NG、CT和UU检测,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三.临床资料;所选病例为泌尿男科及妇科门诊诊断为生殖道感染的患者,共500例,其中男260例,女240例;年龄为19~56岁,平均37.5岁;病程为3天~2年;所选病例皆具有生殖道感染的病状及体征,有305例有性乱史或配偶性乱史.2.方法:NG、CT、UU的检查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