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新疆苜蓿黄斑花叶病株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M-4,该分离物能引起多种豆科值物系统花叶,并在藜科植物上产生局部褪绿斑,易经汁液摩擦接种和蚜虫传毒,不经菜豆种子传毒。病毒致死温度60—65℃,体外保毒期4—5天,稀释限点10~(-3)—10~(-4)。病毒粒体线状,长约660—740nm,宽15nm;在感病的寄主叶片细胞中,电镜观察到风轮状、带状和环状内含体。免疫电镜法测定,该分离物与菜豆黄色花叶病毒(BYMV)抗血清有血清反应。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分别测得该病毒的衣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16,200道尔顿,氨基酸残基数128个。鉴定结果认为,分离物M-4是BYMV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2.
在西北农业大学校园内的白三叶草上分离到Wc分离物。该分离物经汁液摩擦接种莱豆和豇豆只产生局部坏死斑,在烟草上为系统侵染。致死温度为55℃,体外保毒期为12—24小时,稀释限点为10~(-2)—10~(-3)。琼脂双扩散试验表明Wc分离物与AMV抗血清有明显的沉淀反应。部分提纯制品在电镜下有5种形态:宽度一致(18—20nm),长度分别为58、52、41和31nm,第5种粒子近球形。病毒粒子经3%凝胶电泳,染色扫描后有4个峰。超速离心分析有4个主峰,其沉降系数分别为S_(20.w)=98s(B组份),82s(M组份),72s(T_b组份),和65s(T_a组份)。鉴定结果表明Wc是AMV的一个分离物。降解病毒所得总核酸(未变性)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4种核酸的分子量如下:RNA_1=1.3×10~6,RNA_2=1.0×10~6,RNA_3=0.8x10~6,RNA_4=0.3×10~6。  相似文献   

3.
在前茬为苜蓿的马铃薯田里,有一种叶上出现鲜黄病斑的马铃薯黄斑花叶病。病叶汁液在普通烟和心叶烟上产生黄斑花叶和斑驳。在菜豆和豇豆上产生红褐色和紫红色局部斑。部分提纯的病毒是平均直径20.6nm、长17.5—74nm的多组分短杆状粒体。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体外存活期3—4天。将分离物回接马铃薯,3--6周后,表现类似田间病株症状。接种紫花苜蓿呈现黄斑花叶。试验证明,引起上述病害的病原为苜蓿花叶病毒马铃薯杂斑株系,此种病害与国外报道的马铃薯杂斑病(Porto-calico disease)为同一种病害。此病可通过块茎传播。  相似文献   

4.
在合肥地区从豇豆带毒实生苗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分离物Cp—2.侵染豇豆表现为卷叶、花叶,并使叶片革质化.易经汁液摩擦接种.可经桃蚜、棉蚜、蚕豆好及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其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测试的7科20种植物中的11种。稀释限点为10~(-3)~10~(-4),钝化温度为60~65℃,体外存活期7~8天。纯化病毒悬液A260/280为1.523.病毒粒体为杆状,宽约18~20nm,多种长度,优势长度分别为58,98,150nm。在琼脂双扩散试验中不与烟草脆裂病毒(TRV)、豌豆早枯病毒(PEBV)苜蓿花叶病毒(ALMV)、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抗血清发生反应。病毒外壳蛋白为单一电泳组分.其分子量为34 800,氨基酸组成中缺精所酸和脯氨酸。根据上述特征,认为Cp—2分离物为一种不隶属于目前确认病毒组群的单一病毒,且在国内外尚未见类似的报道,故暂定名为豇豆蚜传碎裂病毒(Cowpea aphid-borne breakage virus,CABV)。  相似文献   

5.
苜蓿花叶病毒沉降系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花叶病毒是一种多组分病毒,提纯的病毒样品中有五种不同形态的颗粒。在白三叶草分离物中的苜猪花叶病毒的鉴别研究中,使用超速离心分析法进行了该病毒的理化特性分析。在分析测试中我们使用了Schlieren光路与紫外吸收光路对照,二次变速法,配合适当的样品浓度和离子强度。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可供分析计算的五个样品组分的扫描记录图,并得到了该五种组分颗粒的沉降系数S值,分别为Szow=98s S2002=82s S2001=72s S20w<  相似文献   

6.
毕赤酵母表达的HBV全长Pres蛋白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斯德-毕赤酵母工程菌株GS115-PreS经发酵在甲醇诱导下可高效表达分泌型全长PreS蛋白。Western blot证明发酵液中存在着可溶性的分子量为48kD的PreS蛋白和蛋白质颗粒,蛋白质颗粒主要成分为48kD的全长Pres蛋白和28kD的S蛋白,电镜观察发现蛋白质颗粒直径为30nm。发酵液经过脱盐、浓缩处理后,上清液经DEAESFF阴离子交换柱得到纯化的PreS蛋白;超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得到蛋白颗粒。该颗粒的主要组分为全长PreS蛋白(PreS1+PreS2+S),还有少量的主蛋白(S)。ELISA检测证明全长PreS蛋白和蛋白颗粒有着良好的抗原性, P/N显示蛋白颗粒的抗原性比PreS蛋白的抗原性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海南红树植物角果木的二萜类化学成分。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从角果木醇提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二萜类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5S*,8S*,9S*,10R*,13S*)-2,16-dihydroxydolabr-4R*,18-epoxy-3,15-dione(1)、tagalsin B(2)、ent-5α,2-oxodolabr-3-ene-3,15,16-triol(3)、(5S*,8S*,9S*,10R*)-3,13S*-dihydroxy-15,16-dinorlabr-3-en-2-one(4)、(5S*,8S*,9S*,10R*,13S*)-3-hydroxy-16-nor-2-oxodolar-3-ene-15-oic acid(5)、(5S*,8S*,9S*,10R*)-13S*,18-dihydroxy-15,16-dinordolabr-4(18)-ene-3-one(6)、(5S*,8S*,9S*,10R*,13S*)-18-hydroxy-16-nor-3-oxodolabr-4(18)-en-15-oic acid(7)、(5S*,8S*,9S*,10R*)-13S*-hydroxy-4S*,18-epoxy-15,16-dinordolabr-1-en-3-one(8)、ent-8(14)-pimarane-16,18-dihydroxy-15-one(9)、ent-8(14)-pimarane-15,18-diol(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和5为首次从角果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盐矿中病毒样颗粒的多样性及特征,为丰富嗜盐菌病毒资源及其生态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双层平板分离纯化对云南5 个盐矿样品病毒的分布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电镜观察病毒富集液表明,其中含有3种不同形态的病毒样颗粒(头尾形、丝状、球状)。同时,分离获得3株嗜盐细菌病毒,其中2株感染盐单胞菌(Halomonas sp.),1株感染色盐杆菌(Chromoha lobacter sp.),分别命名为QHHSV-1、YPHSV-1 及YPCPV-1。QHHSV-1形成边缘清晰、透明的噬菌斑,出斑时间约为8 h,培养24 h,其噬菌斑直径可达3 mm,电镜观察显示,QHHSV-1呈头尾形,头部直径约为47 nm,其尾部极易断裂,长约75 nm;YPHSV-1形成边缘清晰、透明的噬菌斑,出斑时间约为12 h,培养24 h,其噬菌斑直径可达1 mm,电镜观察显示,YPHSV-1呈头尾形,头部直径约为50 nm,尾长约为140 nm;YPCPV-1形成边缘模糊、透光亦不易见的噬菌斑,出斑时间约为72 h,培养96 h,其噬菌斑直径可达2-4 mm,电镜观察显示,YPCPV-1呈球形,是表面有突起的多态形病毒,大小为20-50 nm。  相似文献   

9.
新分离呼吸道肠道病毒(简称呼肠病毒)经过空斑分纯后进行生物学和部分基因序列的鉴定。首先通过BYD株(由端青从北京于某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第一株呼肠病毒)对4种传代细胞的敏感性试验,选出L929和LLC-MK2敏感细胞,然后用LLC-MK2细胞进行理化性质试验,血凝试验和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该病毒为耐乙醚、不耐酸、不耐热的RNA病毒;对人O型红细胞能产生凝集,滴度达1:32;电镜下可查见细胞胞浆内有球形、直径为70nm~80nm、双层衣壳的病毒颗粒。提取BYD株RNA并进行S4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片段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呼肠病毒1~3型标准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5%、90%和95%。以上这些生物学以及S4片断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新分离BYD株病毒符合呼肠病毒科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新分离呼吸道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和S4片段的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分离呼吸道肠道病毒(简称呼肠病毒)经过空斑分纯后进行生物学和部分基因序列的鉴定.首先通过BYD株(由端青从北京于某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第一株呼肠病毒)对4种传代细胞的敏感性试验,选出L929和LLC-MK2敏感细胞,然后用LLC-MK2细胞进行理化性质试验,血凝试验和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该病毒为耐乙醚、不耐酸、不耐热的RNA病毒;对人O型红细胞能产生凝集,滴度达132;电镜下可查见细胞胞浆内有球形、直径为70nm~80nm、双层衣壳的病毒颗粒.提取BYD株RNA并进行S4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片段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呼肠病毒1~3型标准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5%、90%和95%.以上这些生物学以及S4片断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新分离BYD株病毒符合呼肠病毒科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西洋参茎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分别为:拟人参皂苷RT4(1)、拟人参皂苷RT5(2)、24(R)-Ocotillol苷元(3)、20(S)-人参皂苷Rh1(4)、20(S)-人参皂苷Rg1(5)、20(S)-人参皂苷Rg2(6)、20(S)-人参皂苷Rh2(7)、20(R)-人参皂苷Rh2(8)、20(S)-人参皂苷Rg3(9)、拟人参皂苷F11(10)。化合物1和3为首次从西洋参茎叶中分离得到。首次建立和认证了20(S)-人参皂苷Rg3肌内注射的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采用本文方法测定犬肌注20(S)-人参皂苷Rg3的生物利用度为96.7%,为20(S)-人参皂苷Rg3的新药开发提供了临床前药代动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血清学、内含体、病毒形态及理化性质等方面,确证了自新疆十字花科蔬菜上分离到的63-3毒源(称为新疆分离物)是属于含 DNA 的花椰菜花叶病毒。新疆分离物与已知为花椰菜花叶病毒的 Campbell 毒株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对感染了新疆分离物的油菜叶片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有多种内含体存在,其中直径15—18毫微米的小颗粒呈晶格排列。此情况,在花椰菜花叶病毒组(Caulimovirus)中尚未发现。新疆分离物纯化制剂的病毒颗粒为直径50毫微米的球状颗粒。病毒沉降系数 s20,w为200—220S,用二苯胺方法测定出病毒中 DNA 含量为16—18%,其侵染性能为 DNase 所破坏。这些特性都与国外报道的花椰菜花叶病毒的理化性质相一致。根据传毒媒介和在蔓陀萝上形成枯斑反应,新疆分离物可能是类似于 New York 8153这一类的一个毒株。  相似文献   

13.
黑曲霉病毒的形态和特性及其在细胞内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产生糖化酶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菌株中分离到一种等轴对称、衣壳表面有突起、内含双链RNA的病毒颗粒。病毒颗柱在电镜下直径为28—33nm,呈六面体晶格排列。病毒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中有三个分部,分析超离心所得沉降系数为161S,118S和94S。病毒在凝胶电泳中为一条带,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外壳蛋白分子量为90,000、82,000、76,000、52,0000、42,000 道尔顿。提取的病毒与其抗血清在免疫双扩散实验中出现一条沉淀线。病毒核酸有5个组分,与聚肌苷:聚胞苷[poly(1):poly?]抗血清反应中出现一条沉淀线。在早期菌丝细胞超薄切片中,病毒颗粒多近似球状紧密聚集,外被以膜结构,聚生或散生于胞质中;后期菌丝细胞中病毒颗粒则多散生于胞质中。  相似文献   

14.
小鼠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MNV)属于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成员,是2003年新发现的感染实验小鼠的病毒,也是目前已知的小鼠病毒中感染率最高的一种病毒。本研究利用RAW264.7细胞从MNV感染小鼠的盲肠内容物中进行病毒分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病毒空斑试验、TCID50试验、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测序分析等方法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RAW264.7细胞接毒24~48h后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圆缩、变亮、聚集,最后大部分细胞死亡脱落。分离株在RAW264.7细胞上传代至第2~3代时可出现稳定的细胞病变。经病毒空斑试验获得一株纯化病毒,病毒滴度TCID50为105.25/0.1mL。电镜观察可见明显的病毒颗粒,颗粒呈球形,无囊膜,直径约30~35nm。分离株经鉴定后命名为MNV Guangzhou/K162/09/CHN。采用RT-PCR技术分段扩增基因组开放阅读框(ORF),同时应用3′-RACE和5′-RACE技术扩增基因组的3′-UTR和5′-UTR,分别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经拼接后获得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分离株基因组序列全长7 380个核苷酸(GenBank登录号:HQ317203),将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国外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该毒株与其他MNV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为87.4%~89.7%。基于VP1蛋白核苷酸序列绘制MNV毒株系统发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来自日本(S7-P2和S7-PP3)、美国(CR3和CR18)、韩国(K4)和德国(Berlin/04/06/DE和Berlin/05/06/DE)的毒株进化距离较近,同属一个进化分支。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对MNV病毒进行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植物源农药,拓宽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的生物活性研究,探索其不同组分潜在的杀菌和除草活性,该研究通过常温冷浸提取法提取、真空浓缩得到甲醇提取物。结果表明: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经TLC检识和碘缸显色后整合得到9个组分。反复重结晶7号和8号组分中析出的物质,经TLC检识和测熔点,得到1个纯化合物,编为33号,经波谱数据分析与molbase库对照,鉴定该化合物为(1R,2S,3S,4S,5S,6S)-6-甲氧基-1,2,3,4,5-环己烷五醇,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杀菌和除草活性试验结果显示,粗提物在1 000μg·m L~(-1)时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为(40.84±1.00)%,对稗草根的抑制率为(49.18±2.33)%;各组分在500μg·m L~(-1)时,4号组分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达到(44.19±0.76)%,2号和3号组分对稗草根的抑制率分别为(88.92±1.31)%和(90.99±1.45)%,3号和6号组分对马齿苋根的抑制率分别为(72.06±1.31)%和(89.92±1.73)%。这表明龙须藤叶提取物对水稻稻瘟病菌、稗草根和马齿苋根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可进一步分离2号、3号、4号、6号组分,以获得高活性的单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临床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病死鸭肝脾中分离到病毒。病原特性鉴定显示,分离毒能致死番鸭胚和鸡胚;人工感染1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均能复制出与临床自然发病鸭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分离毒能在MDEF等多种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电镜下病毒在细胞浆中呈大量散在、成堆和晶格状排列,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双层衣壳、直径70nm左右。在SDS-PAGE中具有禽呼肠孤病毒10个RNA片段的特征,但M1-3和S1-4片段的迁移率明显不同于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分离毒S3基因全序列与禽呼肠孤病毒(ARV)、火鸡呼肠孤病毒(TRV)和MDR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60%~60.2%,61.9%,62.3%~62.7%,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8.2%~69%,68.2%,69.3%~70.1%;S3基因编码的σB蛋白属于单独的进化分支,提示分离毒S3基因具有不同于ARV和MDRV的特征。结果表明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病原是一种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7.
一株新的草鱼出血病病毒分离物的特性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从湖南邵阳地区患出血病的草鱼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部分提纯、负染后,电镜观察,揭示为双层衣壳、直径约71nm的球形颗粒。其核酸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呈现11条带。经核酸酶消化、吖啶橙染色及核酸的变性试验,证明为双链RNA。病毒在草鱼肾细胞株(CIK)单层细胞上,形成直径约2mm的空斑;对温度有一定稳定性;对乙醚、氯仿不敏感;经pH3、10处理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滴价。此病毒不属业已建立的呼肠孤病毒科6个属中的任何一个属,而可能为呼肠孤病毒科中一新成员。  相似文献   

18.
新疆小麦上分离到的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XJ),经2.4%聚丙烯酰胺和0.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出四个组分,与Argentina Mild 和North Dakota 161毒株的RNA 组分数相同。分离的BSMV-XJ 的单个RNA 组分没有侵染性,四个RNA 组分的混合物有侵染性,说明侵染性需要一个以上的RNA 组分。培养病毒的温度似对各组分的含量有影响。BSMV-XJRNA 经单分子展层后,在电镜下观察伸展的没有折迭卷曲的线状分子,其中有些分子长度约1,200~1,300毫微米,正好相当于其RNA 链的长度。  相似文献   

19.
小鹅瘟病毒核酸链型与结构蛋白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简易方法从鹅胚中分离纯化的小鹅瘟病毒(GPV)样品相当纯净,以致在电镜下呈晶格排列。用负染色技术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直径为18~20nm,无囊膜。病毒颗粒含有4种结构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88、78、66和51kd。根据病毒的核酸链型分析,小鹅瘟病毒含有单链核酸。此结果支持了小鹅瘟病毒属于细小病毒属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耐噬菌体突变频率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铜绿假单胞菌为宿主菌自污水中分离到3株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命名为PaP1、PaP2及PaP3者均为DNA双链噬菌体,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47kb、34kb及24kb。3株噬菌体原液滴度(pfu)分别为109/mL、1011/mL和1011/mL。PaP1为裂菌性噬菌体,PaP2及PaP3为溶原性噬菌体。电镜观察,3株噬菌体头部均为多面体立体对称颗粒,直径分别约为70nm、55nm和65nm。PaP1属肌尾噬菌体科,PaP2和PaP3属短尾噬菌体科。研究中还发现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噬菌体现象及耐受菌与敏感菌之间的“菌群交替”现象,经测定铜绿假单胞菌耐噬菌体的突变机率在1.4×10-7~7.9×10-7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