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朱明华  胡国文 《昆虫知识》1990,27(5):257-260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包括迁入虫量、稻型、品种、气候等方面。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与迁入虫量呈显著相关;成虫取食杂交稻的繁殖力显著大于取食常规稻的繁殖力,各代成虫的繁殖力亦有显著差别,表现出第一代>迁入代>第二代,在低密度虫口下,成虫繁殖力无显著的差异;白背飞虱在抗虫品种上难以形成危害种群;根据气候对白背飞虱种群发生数量的影响,划分为三类气候发生型,即低温阴雨轻发型,偏暖多雨中发型,温暖少雨重发型,对主害代种群发展起抑制作用的是6月降水强度。  相似文献   

2.
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的研究(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稻飞虱是我省重要的稻虫,主要种类有褐稻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稻飞虱天敌种类甚多,在一定时期控制了稻飞虱的发生。其中卵期寄生性天敌,对稻飞虱发生数量起显著的抑制作用。我们于1977—1978年在闽北稻区对  相似文献   

3.
福建莆田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规律与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闽中莆田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本通过系统监测.揭示这两种飞虱在当地的发生规律,并从品种、气候、天敌等因素分析其发生原因。同时就采用抗虫品种、高效低毒新农药、讲究科学用药、保护利用天敌资源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徽州稻区作为我国白背飞虱北迁与南迁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分析其中、晚稻田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对皖南稻区乃至江淮稻区白背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长翅雌虫卵巢解剖,研究了徽州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运用GrADS和ArcGIS分析2009年白背飞虱主要迁入期的天气背景,并利用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对主要迁入期进行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在中、晚稻以第3代危害为主。中稻田第2—4代白背飞虱属于基本迁出型,同时第3代前半期还存在部分滞留本地繁殖或者是外地白背飞虱迁入现象;而晚稻第3代后半期白背飞虱属于基本迁入型,第4—5代属于基本迁出型。风切变、下沉气流和强降水可作为徽州稻区预测白背飞虱迁入的气象背景。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湘南、赣中及赣南。  相似文献   

5.
小麦和牧草上的蚜虫与天敌种群动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4月底至6月初在山东禹城调查了小麦和3种牧草上的蚜虫和天敌种群密度。结果表明,麦蚜种群高峰期在5月中旬,寄生蜂和瓢虫的高峰期比蚜虫分别滞后5—10d和15~20d;麦蚜种群增长率与天敌种群密度变化呈负相关,其中与瓢虫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4月底至5月初小麦抽穗期是麦蚜种群爆发的关键时期,天敌密度低、害益比大是爆发的重要原因;4月底至5月初,牧草上的天敌密度是小麦上的2~3倍。牧草在麦蚜种群生态调控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影响松毛虫种群动态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瑞东  何忠  戈峰 《昆虫知识》2004,41(6):504-511
综述了影响松毛虫种群动态的因素。气候、天敌、食料、林业技术措施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松毛虫种群的变动。当气候条件适宜 ,天敌数量减少 ,食料丰富 ,林业技术措施缺乏时 ,松毛虫种群就会出现暴发的趋势。反之 ,当气候条件恶劣、天敌数量较多 ,食料植物缺乏或营养恶化 ,林业技术措施得当时 ,松毛虫种群就会得到遏制。尽管松毛虫的种群变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但是对松毛虫自身调节能力的研究尚缺乏。  相似文献   

7.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中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现已大面积栽培,但油茶害虫一直未受到充分关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浙江省衢州地区灯下油茶害虫和天敌昆虫的种类,分析了其多样性及种群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在衢州地区灯下油茶害虫共有103种,隶属于6目33科81属;2012—2013年,共诱集各类油茶害虫41521头,以食叶害虫为主;油茶害虫的种类及种群数量季节变化明显受到气候条件、油茶生育期和茶果采摘的影响;5—9月为油茶害虫活动高峰期,4月和10月是过渡期,油茶害虫与天敌均由越冬转入活动或由活动转入越冬;黑光灯对油茶害虫天敌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共诱集天敌昆虫21种983头。本研究结果为油茶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滇西南沧源县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种群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于2010-2019年通过灯诱监测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分析沧源县白背飞虱的越冬种群、灯诱种群及田间种群发生特征,并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白背飞虱以成、若虫在再生稻、落粒稻上越冬,越冬虫量最高可达1600头/667 m2,越冬虫量大小与冬季极端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3);(2)白背飞虱灯诱高峰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5月下旬至7月上旬以及9月,灯诱峰期和诱虫量在不同年份之间差异较大;随着白背飞虱不断迁入,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呈增长趋势,一般于5月底至6月初田间种群数量最大,构成田间种群的危害高峰,而水稻抽穗之后,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向外迁出,9月水稻进入成熟收割期,外地回迁的灯诱峰次虽虫量较大,但对当地水稻威胁较小;(3)沧源县白背飞虱田间最大虫量与5月累积灯诱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70),与越冬虫量以及3、4月累积灯诱虫量无显著关系,5月累积灯诱量又与5月降雨存在显著正相关(r=0.758),说明5月迁入虫源是影响白背飞虱种群为害的关键因素.明确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的种群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当地白背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研究转Bt水稻对其非靶标害虫稻飞虱的主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cry1Ac/cry1Ab融合基因型转Bt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其对照亲本"明恢63"为供试水稻,于2011、2012和2013连续3年在广西兴安县"转基因水稻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结果】与对照亲本稻田相比,转Bt水稻稻田黑肩绿盲蝽种群发生量有增加趋势,且在2012年出现极显著差异。此外,就被捕食者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而言,无论在水稻品种,年份还是两者交互作用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就两种稻飞虱总量而言,只在不同年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水稻品种及两者交互作用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通过相关分析表明,2011—2013连续3年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白背飞虱和两者总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转Bt水稻稻田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的数量较大,这与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发生量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0.
湖南稻螟的发生与水稻品种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影响我省水稻螟虫种群数量消长的因子很多,诸如耕作制度、栽培技术、水稻品种、气候因素、天敌因子以及人为防治等条件不同,常引起年度间和地区性螟虫种群数量上的不同变化。其中作为螟虫食料的水稻,与螟虫种群数量变  相似文献   

11.
有机肥对稻飞虱种群及其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机肥区早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arvath)1—2龄若虫、3—5龄若虫及成虫发生量均明显低于单施化肥区,单施化肥区发生量为有机肥区的4.48—5.63倍;晚稻单施化肥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1—2龄若虫、3—5龄若虫及成虫发生量为有机肥区的2.23—3.92倍;施用有机肥,蜘蛛、捕食性天敌昆虫与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物种数(S)、Sho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E)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单施化肥区相比,未达到显著差异,以上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显著降低稻飞虱种群的为害,有利于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恢复稻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了2008—2010年潜山混作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的种群动态以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2005年以来的灯诱及田间普查资料分析了造成不同年份白背飞虱种群消长态势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第3、4代白背飞虱分别在8月初和9月上中旬有2个发生高峰期,其中第3代主害单季中稻,第4代主害双季晚稻。(2)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田白背飞虱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有所不同,中稻田四(2)代后期、五(3)代前期属于本地滞留、部分迁出,五(3)代后期属于大部迁出、少量滞留为害;而晚稻田五(3)代后期为基本迁入型,六(4)代前期为本地繁殖、少量迁出型,六(4)代后期大部迁出。(3)前期迁入虫量会影响田间2、3代种群数量,中稻田第3代滞留虫量的多少是影响双晚田后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而降雨、温度等气象因子则是影响主害代(第3代)种群迁出与滞留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稻飞虱的田间消长及其与天敌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稻飞虱是广西梧州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种类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Fallén)仅零星发生。1979—1981年间对田间系统调查的结果表明,数量消长、翅型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在观察圃内稻飞虱与天敌之间在种群数量上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动态平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皖西南的潜山地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南北往返迁飞的转折点,既是北迁种群的迁入区,又是后期回迁种群形成的重要虫源区。解析此地白背飞虱种群发生的全过程,可为白背飞虱的异地预测和源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和MICAPS天气分析系统模拟分析了潜山白背飞虱2009年6个迁入峰次的虫源地和迁入代种群的形成,又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了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田间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性质及回迁种群的形成。结果表明:(1)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的迁入虫源6月上旬来自赣西及湘赣交界地区(27.2°N~28.7°N),6月中下旬来自湘南和湘东南地区(25.1°N~26.7°N),7月上旬和下旬来自湘东和赣西地区(27.1°N~28.5°N),7月中旬来自湘东南和赣南地区(25.5°N~26.8°N),7月底8月初来自赣北和赣西北(28.1°N~29.4°N)。(2)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在中稻田和晚稻田滞留危害,发生危害期延长,为后期回迁提供了大量的虫源。(3)确定了潜山稻区的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2009年,白背飞虱迁入种群在中稻上繁殖一个世代后,新羽化的成虫(第3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因连续降雨而大量滞留本地继续为害中稻田,其后再迁入晚稻田危害并大量增殖,形成第4代(8月下旬至9月中旬)回迁种群大量南迁。此期仍有部分个体滞留,所形成的第5代为无效虫源。  相似文献   

15.
湖北稻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白背飞虱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为指导田间合理用药,本文报道了湖北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防治药剂的抗性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2011-2014年采自湖北鄂州蒲团、鄂州长港、枝江问安和石首南口稻田的白背飞虱4个田间种群对11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噻嗪酮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13.0~38.6倍);对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中等的抗性水平(RR=2.6~15.4倍);对噻虫嗪(RR=2.1~6.9倍)、噻虫胺(RR=3.0~7.0倍)、呋虫胺(RR=2.5~7.0倍)及啶虫脒(RR=3.3~8.2倍)处于敏感至低抗水平;所有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均对烯啶虫胺(RR=2.2~4.9倍)、异丙威(RR=2.0~4.6倍)及醚菊酯(RR=1.8~4.0倍)敏感;除长港(2011-2012年)与蒲团(2012年)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蚜酮敏感外,其余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均对吡蚜酮产生中等水平抗性(RR=15.2~91.0倍);白背飞虱长港田间种群(2013年与2014年种群)对毒死蜱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5.6和10.1,其余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则对毒死蜱为敏感或低水平抗性(RR=1.7~8.5倍)。【结论】根据监测结果,建议加强对噻嗪酮、吡虫啉和吡蚜酮抗性监测,同时减少噻嗪酮、吡虫啉和吡蚜酮在水稻田使用次数,降低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田间种群选择压,延长其在田间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白背飞虱在稻田内空 间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周强  张润杰  古德祥 《昆虫学报》2003,46(2):171-177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th)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害虫,有着复杂的空间结构。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函数对不同季度种植的水稻及其不同生长期中白背飞虱若虫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背飞虱迁入稻田后,其空间分布为聚集型,且聚集的范围随水稻的生长而增加;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空间结构的局部不连续程度较小,空间相关范围为17.3?m到60?m,或大于样地直径。白背飞虱在早稻田中的种群密度和空间相关范围小于晚稻田。空间分布模拟图能较好地反映白背飞虱若虫在田间的具体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勐海稻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当地水稻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试验旨在研究勐海早稻白背飞虱种群发生动态与虫源地位置,明确迁飞种群发生规律,为实施害虫的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模型和Gr ADS软件,分析2000-2016年灯诱峰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和气象背景情况;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雌成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2013年勐海稻区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以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结果】勐海稻区4月的虫源地主要集中在缅甸中部,部分来自于缅甸南部和金三角地区,5月的虫源地集中在缅甸东部,泰国、老挝、越南的北部也能提供部分虫源;灯诱峰期的天气背景主要为风切变、下沉气流、低温屏障和降水;第2代白背飞虱为危害勐海早稻的主害代,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结论】明确了勐海早稻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及主害代发生时期,为白背飞虱在当地的防治和异地预测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江西早稻穗期稻飞虱猖獗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江西早稻稻飞虱特大发生,为害猖獗。其猖撅原因是:1.1986年冬、1987年春气温高,越冬界限北移,虫量增加;2.抗褐稻虱品种的推广和普及,白背飞虱种群相应上升,为害加重;3.外地虫源迁入早,峰次多,虫量大,种群建立快;4.稻田生态环境对稻飞虱繁殖取食有利;5.气候适宜;6.人为防治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中稻田三种飞虱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及农药对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优0923非防治的中稻田白背飞虱、灰飞虱和褐飞虱与其天敌间的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生态位分析方法,对盆拍法调查的3种飞虱与其捕食性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对每一种天敌对应的关联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比例等参数标准化后的密切指数相加,按照密切指数值之和大小排序,评判3种飞虱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并用同样方法分析常规防治田农药对飞虱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以期为合理施药,科学保护和利用天敌优势种提供科学依据,其结果是,非防治田白背飞虱前三位天敌是条纹蝇虎、草间小黑蛛和锥腹肖蛸;灰飞虱的是八斑球腹蛛、茶色新园蛛和锥腹肖蛸;褐飞虱的是纵条蝇狮、四点亮腹蛛和黑肩绿盲蝽.防治田白背飞虱前三位天敌是条纹蝇虎、草间小黑蛛和锥腹肖蛸;灰飞虱的是拟水狼蛛、四点亮腹蛛和草间小黑蛛;褐飞虱的是黑肩绿盲蝽、拟水狼蛛和四点亮腹蛛.盆拍法的防治田和非防治田之间3种飞虱前三位的相同天敌,白背飞虱完全相同,灰飞虱没有相同天敌,褐飞虱的是黑肩绿盲蝽和四点亮腹蛛.飞虱与天敌在时间和数量关系上,扫网法的防治田和非防治田之间3种飞虱前三位的相同天敌,白背飞虱的是锥腹肖蛸和四点亮腹蛛,灰飞虱完全相同,褐飞虱的是纵条蝇狮和条纹影虎.两种稻田的差异主要是农药杀伤了飞虱,使飞虱数量减少,并对天敌有一定杀伤力,进而影响到天敌的发生规律.非防治田的盆拍法和扫网法之间,3种飞虱前三位相同的天敌,白背飞虱的是锥腹肖蛸,灰飞虱的也是锥腹肖蛸,褐飞虱的是纵条蝇狮.防治田两调查方法结果之间,白背飞虱的是锥腹肖蛸,灰飞虱和褐飞虱前3位天敌中没有相同天敌,其差异主要是两法调查稻株的部位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20.
1991—1993年在潍坊地区,共收集到大袋蛾天敌11种,其中寄生蝇类3种,捕食性动物6种,病毒和白僵菌各1种。在幼虫期,优势天敌类群是奇蝇和病原微生物,可杀死35.82%的幼虫。蛹、成虫和卵期未发现寄生性天敌,研究表明,寄生性天敌对控制大袋蛾种群数量消长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