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蛾类外生殖器解剖"在动物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介绍蛾类外生殖器解剖的操作过程,并以大庆本土的蛾类资源为材料,把蛾类外生殖器解剖作为一个实践内容应用在动物学实践教学的4个方面,为动物学实践教学提供新内容,以期促进动物学的教学改革,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成虫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消长规律以及卵巢发育与种群动态和迁飞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空探照灯诱集草地螟成虫并解剖卵巢,观察卵巢发育进度。【结果】研究区域存在草地螟成虫数量突增突减现象; 2015年发生量比2016年多,2015年草地螟8月30日消失,2016年草地螟8月22日消失。2015和2016年草地螟成虫夜间在第2时段(00:10-01:50)、第3时段(01:50-03:30)出现次数多。2015年第一代草地螟成虫数量突然增加时,65. 5%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Ⅲ级;自7月下旬第一代草地螟成虫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此时69. 1%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Ⅱ级。2016年第一代草地螟成虫数量突然增加时,71. 25%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Ⅳ级。2015和2016年第一代草地螟雌蛾中各级别卵巢均能解剖到,但是Ⅲ和Ⅳ级卵巢的比例仍然最高。【结论】2015和201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螟属于外地虫源迁入和本地虫源形成的混合种群。  相似文献   

3.
<正> 褐刺蛾(桑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Hampson)与扁刺蛾Thosea sinensis(Walker)同属于鳞翅目、刺蛾科(Limacodidae),是桑、茶、油茶、油桐、法国梧桐、枫杨等的重要害虫。 关于鳞翅目染色体的研究,国外开展得较早,国内只曾见到蚕蛾科和天蚕蛾科几种的染色体报道。作者于1987年6~9月间对褐刺蛾和扁刺蛾染色体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在浙江农大校园内的法国梧桐树上,选取五龄末幼虫于0.89%生理盐水中解剖,取下睾丸,经过处理制成玻片。镜检时,每种选清晰的分裂相100个,统计染色体数;然后选择分散适  相似文献   

4.
<正> 一、目的和方法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近几年来全国开展了大协作的研究,应用成虫标记回收及飞机、轮船在空中和海上航捕等手段,证实它是迁飞性的害虫。南京农学院等将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分为五级,通过系统的解剖观察研究虫源性质,认为卵巢发育为一级的雌蛾(简称一级蛾,下同)比例始终很高,一般在50%以上,则为大量迁出的发蛾期;当一级蛾的比例很低,仅占百分之几,而三至五级蛾占80%以上,则蛾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雌蛾生殖系统和卵巢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一代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在长江流域尤以丘陵山区,海拔在1000米左右以下危害十分突出。为了加强对二化螟种群的发生期,发生量的预测,作者在1982~1985年对越冬代二化螟幼虫进行室内饲养为蛾。通过对不同蛾龄的雌蛾解剖,并对其生殖系统的形态和卵巢发育程度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
专门为害松树嫩梢的钻蛀性害虫梢小卷蛾属Rhyacionia Hb.在我国已知有四种,它们是:夏梢小卷蛾R.duplana(Hb.),松梢小卷蛾R.pinicolana(Dbld.),马尾松梢小卷蛾R.dativa Hein.和云南松梢小卷蛾R.insulariana Liu。1982年在全国森林病虫普查时,在云南会泽和云南宜良发现梢小卷蛾二新种。现分述如下;长梢小卷蛾Rhyacionia dolichotubula,新种(图2、5)  相似文献   

7.
中国奕刺蛾属与焰刺蛾属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春生  方承莱 《昆虫学报》2008,51(7):753-760
属名Iragoides Hering长期被视为Phlossa Walker的同物异名,两者全世界已知12种。通过解剖我国已有的种类,发现它们的外生殖器结构并不相同,两个属的模式种各代表一个类型,因此,本文复用Iragoides Hering为有效名。奕刺蛾属Phlossa的雄性外生殖器具有刺蛾科的典型结构; 雌性外生殖器的囊导管端部多少有些呈螺旋状,囊突1枚呈新月形。奕焰刺蛾属Iragoides的雄性外生殖器在阳茎端基环两侧有膜质小突起或尾端有微刺突; 雌性外生殖器有相连的2枚囊突,囊突上有许多微齿突。共整理出中国奕刺蛾属Phlossa 4种、焰刺蛾属Iragoides 5种,后者包括1新种--线焰刺蛾I. lineofusca Wu et Fang, 及1新记录种--别焰刺蛾I. elongate Hering。编制了两个属已知种的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彩色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目的】昆虫交配行为与其日龄和生殖系统发育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交配行为与其日龄、性比和雄蛾精巢大小的关系,为性信息素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防控亚洲玉米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交配实验测定了不同配对晚数、日龄、性比亚洲玉米螟的交配率和交配次数,通过雄蛾精巢解剖分析了交配次数与精巢体积的关系。【结果】亚洲玉米螟的交配率随配对晚数增加而增加,但第1-5晚的增加速度大于第6-7晚的;1-4日龄蛾的交配率随日龄增加而增加,5日龄蛾的交配率显著降低;1-3日龄蛾配对1晚的交配率与新羽化蛾配对2~4晚的均无显著差异。亚洲玉米螟可以交配1~3次,但是交配3次的比例极低。雌性数量从1增为2时,雄蛾的交配率显著增加;从2增为3时,雄蛾的交配率显著降低、死亡率显著增加,交配1次的雄蛾进行二次交配的比例也增加,并且雄蛾更愿意与处女雌蛾进行第2次交配;交配1次雄蛾的精巢体积总是显著大于同期未交配雄蛾的,交配1次稍降低了雄蛾精巢的衰退速度,交配2次则明显增加雄蛾精巢的衰退速度。【结论】本研究明确了亚洲玉米螟交配与日龄、性比和雄蛾精巢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证实了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和交配干扰技术防治亚洲玉米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云南等翅石蛾科五新种记述(毛翅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中国云南毛翅目等翅石蛾科 4属 5新种 ;杨氏梳等翅石蛾 Kisaura yangaeSun & Gui,sp.n.,双突短室等翅石蛾 Dolophilodes didactylus Sun & Yang,sp.n.,喙突闭室等翅石蛾 Doloclanes rhynchophysa Sun & Gui,sp.n.,齿肢闭室等翅石蛾 Doloclanes dentata Gui & Yang,sp. n.及四瓣合脉等翅石蛾 Gunungiella te-trapetala Sun & Gui,sp. n.,其中合脉等翅石蛾属 Gunungiella为中国新记录属。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杨扇舟蛾性引诱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扇舟蛾羽化高峰在19~21时,羽化后4小时左右性成熟,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对雄蛾产生性引诱;以羽化当日性引诱力最强;这种性行为直至交配或死亡为止。活雌蛾性外激素粗提液对雄蛾也有引诱力,但诱雄蛾效果不如活雌蛾。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不同地区棉褐带卷蛾的性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结果表明,茶小卷蛾性行为反应与成虫的虫龄关系甚为密切;当天羽化的雌雄蛾已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尾能力。如和交尾能力更强的1,2天虫龄的异性配对时,性行为反应的比率达到实验最高值;我国不同地区棉褐带卷蛾24小时内性行为反应基本类似,雄虫振翅和交尾率均在凌晨6:00-7:00达到了高峰。茶小卷蛾和棉小卷蛾交叉配对时,交尾率达53.33%和60.00%。但当苹小卷蛾和茶小卷娥配对时.则未见任何交尾活动。我国不同地区棉褐带卷蛾显示出很强的同源性;本讨论了我国北方棉褐带卷蛾(苹小卷蛾)与南方棉褐带卷蛾(棉小卷蛾、茶小卷蛾).目前可视为两个不同的亚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小叶黑面神Breynia vitis-idaea对小叶头细蛾Epicephala vitisidaea种群数量的调控机制。【方法】跟踪记录小叶黑面神物候及头细蛾的生物学。解剖在小叶黑面神上访花头细蛾的外生殖器,鉴定头细蛾种类。对不同时期小叶黑面神有梗和无梗的果实进行解剖,统计果实内幼虫数量、果实表面孔的数量以及果实表面产卵疤数量,计算头细蛾幼虫存活率。统计不同时期小叶黑面神有梗和无梗的果实的比例。【结果】在福建厦门小叶黑面神每年有5个花果期,相应地,为小叶黑面神传粉的头细蛾每年有5个生活世代。通过解剖,该种头细蛾被鉴定为小叶头细蛾。一头小叶头细蛾幼虫需要消耗2~4粒种子才能发育成熟。小叶黑面神有两种不同形态的果实:有梗和无梗。头细蛾幼虫在无梗果实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有梗果实,并且晚秋时期头细蛾幼虫的存活率要高于夏季。小叶黑面神无梗果实的比例在晚秋(82.04%)要高于夏季(31.53%)。【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维持互利共生体系稳定的机制。小叶黑面神能够通过果实基部果梗的有无来调节小叶头细蛾幼虫的存活率。小叶黑面神通过季节性的调节有梗果实的比率,既有效避免了夏季种子被过度消耗的风险,又提高了头细蛾在冬季的存活率。小叶黑面神这种自身调控机制对维持小叶黑面神与小叶头细蛾互惠共生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槐祝蛾属Sarisophora Meyrick,1904是祝蛾亚科中较大的一个属,我国过去已知2种。本文记述4新种,灰白槐祝蛾S.cerussata Wu,指瓣槐祝蛾S.dactylisana Wu,小槐祝蛾S.neptigota Wu和欣槐祝蛾S.idonea Wu,并首次记述了丝槐祝蛾S.serena Gozmány的雌性外生殖器特征。将我国已知的6种均纳入分种检索表。除拟槐祝蛾S.simulatrix Gozmány尚未采到外,其余5种的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续2003年第38卷第11期第56页)行为学B23删除B24删除B251只蓝鹊活跃地取食不同的蛾(裳夜蛾)。这种蛾的后翅常具有醒目的色彩:黄、桔红、红或其他颜色,但它的前翅是隐蔽的,看起来非常像这种蛾栖息的树的树皮。换句话说,当蛾在一种隐蔽的背景上时看起来就象是背景本身。前翅复盖后翅,但当它们被打扰时,后翅会突然被暴露,在一种完全一致的背景上这种蛾很容易被发现。辨认率代表辨认1只蛾的可能性。辨认率代表辨认1只蛾的可能性。关于翅的颜色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用×在答案卷纸上标出。A.前翅具有颜色以降低蛾被捕食者辨认到的可能B.后翅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蛾类昆虫新的有效分类特征,本研究对直脉青尺蛾Geometra valida、白雪灯蛾Chionarctia niveus和多斑豹蠹蛾Zeuzera multistrigata雄性内生殖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和形态学比较。结果表明:3种蛾类雄性内生殖系统均由精巢、贮精囊(前贮精囊和后贮精囊)、输精管、复射精管、单射精管(单射精管原节和单射精管表皮节)和附腺组成;种间形态差异表现在贮精囊的形状及连接方式、复射精管的形状及长短、单射精管和附腺的长度等方面,这些鉴别特征可为蛾类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形态学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小地老虎的交配行为和能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温度为(25±1)℃、相对湿度为70%±7%、光周期(L∶D)为14∶10h的条件下对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的交配行为和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虫在羽化后1d才进行交配。雄蛾和雌蛾都可以多次交配。交配能力受性比的影响很大,当1头雄蛾仅与1头雌蛾相处时,其交配能力低;当1头雄蛾与多于2头的雌蛾在一起时或1头雌蛾与多于2头的雄蛾在一起时,交配能力则显著增加。还讨论了该研究结果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正> Jefferson等(1971)已经报道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bla(Saund.)雌蛾释放性信息素时呈现一种“求偶”姿态。雌蛾求偶时,腹部第8—9节的节间腹上方有一囊状物突出,此囊状物即是红铃虫信息素的分泌腺体。本文描述了红铃虫雌蛾求偶行为的过程,观察雌蛾求偶行为的时辰节律以及羽化天数、交配和寄主植物(棉叶)对雌蛾求偶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 当前我国林用赤眼蜂主要有4种:松毛虫赤服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拟澳赤眼蜂T.confusum,广赤眼蜂T.evanescens及舟蛾赤眼蜂T.closterae。其中以松毛虫赤眼蜂用量最大。从报道的材料来看,我国应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侧柏毛虫、杉梢小卷蛾、竹镂舟蛾、竹螟、杨扇舟蛾、杨二尾舟蛾、黄二星舟蛾、  相似文献   

19.
水稻二化螟的交配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焦晓国  宣维健  盛承发 《生态学报》2006,26(4):1110-1115
在室内条件下,对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二化螟雌蛾一生只交配一次,平均0.92次;而雄蛾具有多次交配能力,最多达4次,平均2.72次.二化螟雌蛾的日龄影响其交配率、交配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随二化螟雌蛾日龄的增加,其交配率逐渐下降,交配起始时间逐渐提前,而交配持续时间逐渐上升.相反,二化螟雄蛾日龄对其交配率、交配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没有明显影响.交配日龄对二化螟雌蛾的生殖力也存在显著影响,随着二化螟雌蛾交配日龄的增加,雌蛾产卵量下降,卵孵化率降低,产卵期缩短,它们都与雌蛾交配日龄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雌蛾产卵前期和雌蛾寿命随雌蛾交配日龄的增加而延长,与雌蛾交配日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二化螟雄蛾交配日龄对雌蛾的生殖力没有明显影响,二化螟雄蛾一生都具有较强的交配繁殖能力.同时,不同交配史的雄蛾与雌蛾交配,对雌蛾的生殖力也没有显著影响.表明二化螟的交配活动是由雌蛾主导控制的.最后,对这些结果在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治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在应用性信息素控制二化螟的实践中,可以在两方面取得实效,一是性信息素可以阻碍雌雄之间正常交配,降低交配率;二是可以推迟二化螟雌虫的交配,使其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棉铃虫的性引诱作用,1975年棉铃虫第四、五代发生期间,我们在潜江县三江公社三江大队进行了雌蛾诱杀雄蛾的反复试验,在53天内投放雌蛾171头(319盆次),共诱获雄蛾2,029头,平均每头诱获11.85头。第四、五代发蛾高峰期,每盆次诱蛾量均在20头以上,单盆最高一日的诱蛾量达59头。在试验中我们发现: 1.凌晨3—5时雄蛾趋向诱盆最多,诱获量最大,上半夜和天亮以后则无雄蛾投盆。 2.雌蛾羽化后3—4天,对雄蛾的引诱力最大。 3.每台诱捕器以雌蛾2—3头较为适宜。用量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