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鄱阳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本文列出了鄱阳湖98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名录,叙述了水生植被的分布。鄱阳湖水生植被面积为2262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80.8%。湖中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4个植物带,9个主要植物群丛。并研究了鄱阳湖水生植被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和湖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河流水生植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境内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约18400km。江西河流水生植被的组成植物隶属27科,36属,共61种,且可划分为14个主要群落类型,其中以苦草、黑藻、竹叶眼子菜、(艽木)和菹草、微齿眼子菜、金鱼藻等沉水植物群落分布较广,面积较大;而适应流水和水深变化能力较差的挺水、浮叶及漂浮植物仅零星分布在河流边岸、河湾水潭边缘或河滩低洼处等。  相似文献   

3.
白洋淀水生植被初步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白洋淀水生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分布格局及物种生物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共有水生植物39种,隶属于21科32属,其中挺水植物16种,沉水植物14种,浮叶根生植物6种,漂浮植物3种.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水生植物共减少了9种,群落类型也由原来的16种变为现在的13种,大面积轮叶黑藻、大茨藻等优势群落消失,物种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群落生物量较1980年大幅下降.人工养殖、污染物随意排放和水位的变化可能是造成白洋淀湿地退化、水生植被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长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长湖位于湖北省荆州地区,面积133.2km~2是江汉湖群中较大的淡水湖。湖中分布有40种水生维管束植物、12个群丛,湖中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四个植物带。水生植被生物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高原湿地纳帕海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肖德荣  田昆  袁华  杨宇明  李宁云  徐守国 《生态学报》2006,26(11):3624-3630
采用3S技术与植物群落研究法,对高原湿地纳帕海24a来的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与24a前水生植物群落相比较。纳帕海水生植物群落类型、数量改变,原生群落不断减少或消失,耐污、喜富营养类群如水葱群落(Com.Scirpus tabernaemontani)、茭草群落(Com.Zizania caduciflora)、穗状狐尾藻群落(Com.Myriophyllum spicatum)、满江红(Com.Azolla imbricata)群落等大量出现;群落总数由24a前的9个增至当前的12个,其中挺水植物群落增加2个,浮叶植物群落增加1个,挺水植物群落增幅最大。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纳帕海水生植物群落分布大致呈现出浮叶群落、挺水群落、沉水群落斑块状依次配置的水平格局规律。挺水植物群落分布面积最大,达528.42hm^2,其次是沉水植物群落,分布面积为362.50hm^2,浮叶植物群落分布面积最小,为70.23hm^2。随沉水群落、浮叶群落向挺水群落的演替,群落伴生种数量增加、优势种优势度减小、层次类型改变,群落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纳帕海湿地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变化是对湿地环境变化的响应,表明了在人为干扰作用影响下,纳帕海湖岸线内移、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等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变,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  相似文献   

6.
太湖藻型富营养化对水生高等植物的影响及植被的恢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太湖的五里湖是典型的藻型富营养化湖泊,水质污染严重,水生高等植物消失。在该湖的物理生态工程围区内外,用盆吊繁殖试验、壮芽直播试验及人工水生植物群落套种栽培试验,研究藻型富营养化湖泊中影响水生高等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水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水体透明度是制约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幼苗成活及生长的主要因子。在水体透明度较低、水下光照不足时,沉水植物生长受水下光照的影响大于浮叶植物,水下光照严重不足时,沉水植物的幼苗大量死亡。1995~1997年,在围区内成功地组建了包括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及沉水植物的15个不同的水生高等植物群落。恢复和重建的水生高等植物群落能够有效地净化富营养化水体。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微生物群落的分解代谢能力和分解代谢谱的分析,以实现对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在湿地景观中的应用探究。在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中,根据湿地存在不同植物的物种或组合不同会产生不同景观。本实验将苏北湿地的挺水植物与浮叶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四种不同的植物物种建立了自由漂浮植物系统处理湿地中生物:菖蒲(L)、荷花(S)、睡莲(E)和田子萍(P)。自由漂浮植物组被安排为单一栽培(一种植物种)、双栽培(两种不同的植物种;所有可能的配对)或四种栽培(每种植物种)。使用稀释的养殖场污泥流出物,每周两次用20 L再生废水喂养自由漂浮植物系统。使用群落级生理剖面法(CLPP)在4个月的操作期后评估每个中胚层中的微生物群落。据观察,单一栽培湿地系统具有不同的分解代谢活性和分解代谢丰富度。本研究还发现来自单一栽培生物群的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模式彼此明显不同,并且混养群落与相应的单一栽培对应物不同。  相似文献   

8.
花马湖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境内,面积约27.5km~2。湖中分布有水生高等植物82种2变种。花马湖水生植被可分为15个群丛,其中菱群丛、竹叶眼子菜群丛、金鱼藻+狐尾藻+菹草+苦草群丛较为重要。湖中水生植波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4个植被带,各带均有相应的群丛分布。  相似文献   

9.
小兴凯湖的水生植被及其生态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论述了小兴凯湖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植被类型、生物量及其在湖泊淤积和渔业中的作用。该湖属老年期湖泊,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25科56种,优势种为竹叶眼子菜、荇菜、芦、菰等。植被类型可划分为沉水植被、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等三个亚型,包括12个主要植物群丛。全湖水生植物总生物量(湿重)为196380吨;以植物现存量计算,草食性鱼类的年生产力应为78.75吨。由于水生植物大量繁殖,为减缓湖泊的垫平作用,可适量放养草食性鱼类,控制住水生植物的过量繁殖;同时引种一些经济水生植物,压住水中杂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江汉水生植物群落的结构与数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汉江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是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对象。目前,有关汉江水生植物群落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在1998-2000年,运用植物群落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汉江沿途6个江段水生植物群落的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在汉江上游与下游各江段,群落水平分布格局为斑块状,不象湖泊或池塘系统那样表现出明显的均匀分布或带状分布特征,而在中游局部江段中表现为小范围的带状分布。群落垂直分布格局,在上游江段,以沉水层为主,浮叶层和挺水层不发达或缺乏;在中游各江段,群落表现出完整的垂直结构层次:挺水层、漂浮层、浮叶层和沉水层;在下游江段群落结构常为两层或一层结构,以浮叶层和挺水层为主,而沉水层在下游江段发育不充分且生物量很小。另上,对汉江上、中、下游的典型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汉江的不同江段,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数量特征等都不同,而水位、流速、基质状况、人为干扰是影响汉江水生植物群落生长和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研究设置了营养水平不同的3种基质,在有或无浮水植物水鳖共存的情况下,混合种植营养吸收方式不同的两种沉水植物(仅从水中吸收营养的金鱼藻和从水和基质都能吸收营养的穗花狐尾藻),探讨在不同的基质中浮水植物对沉水植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中水鳖的存在均未对共存的两种沉水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当水鳖覆盖水面时,与无根的金鱼藻竞争光照和水体营养,促使其增加分枝数和茎长,并增加叶生物量的分配,最终导致水鳖的共存促进了金鱼藻的生物量积累。但与金鱼藻不同,有根的穗花狐尾藻可通过基质吸收营养,与共存的水鳖之间只存在光照竞争,使穗花狐尾藻仅以改变植株形态来适应浮水植物的表层覆盖,生物量积累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与沙处理相比,水鳖在营养水平较高的泥处理和泥沙混合处理中生长更旺盛,基质没有显著影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和分株数。因此,在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中恢复水生植物时,为了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以将沉水植物与少量的浮水植物组合配置,少量的浮水植物不会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武汉东湖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92~1993年调查结果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讨论了东湖水生植物群落30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富营养化和渔业养殖等因素的关系,提出了东湖水生植物群落的演替系列是从微齿眼子菜阶段→微齿眼子菜+大茨藻+金鱼藻+狐尾藻阶段→微齿眼子菜消失阶段→大茨藻阶段→大茨藻+狐尾藻+苦草阶段。同时,还从物种生理生态、补偿和再生能力、生活史及生殖对策、种间关系等方面探讨了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物种替代机制及其演替模式,为湖泊水生植被恢复、人工调控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几种水生植物种子萌发的聚集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0种常见水生植物的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聚集对其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鳖科植物种子萌发对聚集的响应多为正效应: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出水水菜花(O.emersa)、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水鳖(Hydrocharis dubia)和无尾水筛(Blyxa aubertii)种子聚集后其最终萌发率显著提高;苦草(V.na-tans)和刺苦草(V.spinulosa)种子聚集后最终萌发率虽然没有显著提高,但是其萌发速率得到显著提高。种子聚集对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的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和水麦冬(Triglochin palustre)的种子萌发无显著作用。水生植物的种子聚集萌发特性可能与其繁殖策略有关。水鳖科植物多进行有性繁殖或者有性繁殖比例较大,其种子也由于粘性物质的包裹为聚集分布,在野外聚集萌发的大量植株形成一个单一物种的斑块,这有利于迅速占领新生境。而穗花狐尾藻、穿叶眼子菜和水麦冬种群维持和扩张基本依靠克隆繁殖。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的水生维管束植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黑龙江流域附属水体中共采集到80种植物,隶属于26科。芦、荇菜、(艹杂)等为优势种;线叶水马齿、小慈姑、芡实等为偶见种。利用多度、频度指数、优势度及生态类型等项指标对哈尔滨近郊10个泡沼中的水生维管束植物进行了分析。松花江及附属水体中主要为菰群落;乌裕尔河内流区主要为芦群落;在通肯河与阿伦河主要为蒙古香蒲群落与菖蒲群落。全省由南向北,植物群落由泥沼群落过渡到急流群落,群落结构也由复杂渐变为简单。对哈尔滨市水产所三个草塘进行了定量分析,按林德曼定律与陈洪达公式,推算了鱼产力。最后阐述了植物的营养价值及与其它一些生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植物组成及生态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峰  谢永宏  陈心胜  邓正苗  李旭 《生态学报》2009,29(11):6257-6265
通过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运用Levins及Pianka公式,对近代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植物的构成及主要物种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样方内共有水生植物34 种,隶属于16科26属;各调查区域间物种组成和群落类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区域形成的年份越久,其物种数和群落类型就越丰富;挺水植物中以芦苇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0.905,藨草的最低,为0.127; 沉水植物中轮藻、穗花狐尾藻、川蔓藻及小茨藻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分别为0.783、0.673、0.669和0.640,金鱼藻的最低,仅为0.100.龙须眼子菜、大茨藻和苦草间,马来眼子菜和菹草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说明这几种植物具有相似的环境适应能力.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与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及耐盐区间的大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可以断定土壤和水体盐度是导致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植物生态位分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6.
水生高等植物对废水中银的净化与富集特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戴全裕  戴文宁  高翔  卢红 《生态学报》1990,10(4):343-348
  相似文献   

17.
草鱼对不同种类沉水植物的摄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97-1002
文章研究了草鱼对轮叶黑藻、苦草、菹草、金鱼藻和穗花狐尾藻等不同种类沉水植物的摄食作用, 探讨了不同规格(35, 45, 55, 65, 75 和85 g)和密度(1.20, 2.40, 3.60 和4.80 g/L)的草鱼对沉水植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率。结果表明: 草鱼对沉水植物摄食优先选择次序为: 轮叶黑藻 苦草 菹草 金鱼藻 穗花狐尾藻;对不同规格的草鱼而言, 在有轮叶黑藻的情况下, 草鱼会对轮叶黑藻优先摄食, 且摄食率大于苦草、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 同时小规格草鱼的日均摄食率大于大规格草鱼;对不同放养密度的草鱼而言, 在有轮叶黑藻的情况下, 草鱼对食物的摄食竞争作用明显, 当水质恶化时, 草鱼的摄食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Mt. St. Helens is an active volcano on the western flank of the Cascade: range in the southwestern Washington State, USA. It is located at lat. 46˚00′—46˚30′N, long 121˚52′—122˚40′W.We had investigated the alpine vegetation at Pine Creek, Butte Camp on Mt. St. Helens for three times, totaling ten days during August and eptember of 1983.The volcano had erupted sending out much pyroclastic, pumice and lava, which devdstated the vegetation around the crater. They not only mechanically destroyed plants tissue, but also buried entirely or partly of the plants.The radiant heat from the volcanic eruption caused the melting of ice and snow, creating huge mudflows, which estroyed and buried vegetation. The high temperture from direct radiant heat incinerated and scorched all the pla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higher the elevation is, the stronger the wind and the lower the temperture; also snow was present on the alpine range, and this provided a lee for plants, and consequently some plants survived, and new ones row out of the ground. The alpine vegetation on Mt. St. Helens bears bo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alpine plants and the brand of volcanic activities: vegetation is spars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plants limited, structure of community simple, production low and vegetation propagation being the main type of vegetative reproduction.The different types of lpine vegetation grow in different habitats: The community of Luekea pectinata grow in places covered by ice and snow; the community of Polygonum newberryi, Eriogonum pyroleafolium in localities covered by mudflow; the community of Phyllodace empetriformis on slopes of steep rocks and the community of grasses and sedges on low hills and plains. Hese are the four main communities on Mt. St. Helens. The recovery and succession of the alpine veget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There are two types of succession,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dary, with the secondary being the main one.Finally, the paper has analysed the reason why no forest occurs, on Mt. St. Helens. We think that it is a result of the ctive period of the volcano and that the climate conditions are favouable for forest. Also, we have suggested that some herbaceous plants be sown as soon as possible for they can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vegetation, and prevent the runoff of soil and water.  相似文献   

19.
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变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研究了湖北省第三大湖泊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长期变化,并探讨了多样性丧失的机理及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有效途径。主要结论:(1)长湖现有水生植物98种,多度最大的是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密齿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野菱(Trapa incisa)、双角菱(T.bispinosa)、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2)长湖现有水生植物群丛类型14个,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芡实 野菱 双角菱群丛(Euryale ferox Trapa incisa T.bispinosa Ass.),其次为轮叶黑藻 密齿苦草|大茨藻群丛(Hydrilla verticillata 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Najas marioa Ass.)与竹叶眼子菜 穗花狐尾藻群丛(Potamogeton malaianus Myriophylhum spicatum Ass.)。(3)20年来,已有6种水生植物和7个水生植物群丛类型从长湖消失,植被覆盖率下降了54.85%,全湖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下降了69.78%。(4)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养殖、过度打草和耙捞作业,以及由此导致的湖水透明度的大幅度下降。(5)多样性恢复的有效途径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与经济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