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东湖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92~1993年调查结果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讨论了东湖水生植物群落30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富营养化和渔业养殖等因素的关系,提出了东湖水生植物群落的演替系列是从微齿眼子菜阶段→微齿眼子菜+大茨藻+金鱼藻+狐尾藻阶段→微齿眼子菜消失阶段→大茨藻阶段→大茨藻+狐尾藻+苦草阶段。同时,还从物种生理生态、补偿和再生能力、生活史及生殖对策、种间关系等方面探讨了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物种替代机制及其演替模式,为湖泊水生植被恢复、人工调控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武汉东湖湖水和底泥对黄丝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人工栽培方法,研究了武汉东湖重污染区湖水和底泥对黄丝草(PotamogetonmaackianusA.Benn.)生长的影响。以湖滨黄棕色粘土作对照,在上覆水条件相同时,东湖底泥上培养的黄丝草生长良好,生物量高,枝条较长。东湖底泥中黄丝草根系较纤细,每个植株的根数也较少,但根系活力明显高于对照。底泥中有机质过高对黄丝草根系发育不利。东湖湖水的水质状况对黄丝草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底质相同的情况下,在湖水中生长的黄丝草生物量低,根茎重量比小,根数少。对东湖黄丝草种群消失机理和水生植被重建对策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二(噁)(口英)的概念、来源和毒性、特性及对人体和动物的毒性作用和内分泌干扰.  相似文献   
4.
PCR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上的应用邱东茹,吴振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水是许多疾病的传播途径之一,为监测水环境、水处理系统和供水系统的卫生学质量,需要对水中的病原菌和病毒作检测,由于直接检查水中各种病原微生物方法复杂,如有些细菌很难...  相似文献   
5.
东湖围隔中菹草与藻类生化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营养物质的过剩会造成湖泊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衍,水体浑浊,水生植被衰退,从而使湖泊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控制藻类繁殖人们常采用化学方法治理,如用硫酸铜除藻。当然,这种方法能起到一定的净化效果,但效果短暂且易造成二次污染。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一种新的作用模式-生化他感被国内外学者看好,相关研究也迅速开展[1-7]。通过对草藻间生化他感作用的研究,不仅可加深对淡水生态系统生物间相互关系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它进行藻类控制,促进水生植被恢复,并为高效低毒的生物除藻剂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环境雌激素对动物和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激素是人和动物体内的重要化学信使,对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对环境中雌激素和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其他生物(如鱼类和鸟类)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对这些“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estrogens)的影响还不太清楚。本文对环境中雌激素和雌激素样物质对人体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作了初步述评。五环境雌激素的种类雌、雄性动物体内均能产生雌、雄两种类固醇性激素,雄性中以睾酮为主,雌性中以雌二醇为主。人和动物从尿中排出一些性激素,加之口服避孕药中的合成雌激素…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二口恶口英的概念、来源和毒性、特性及对人体和动物的毒性作用和内分泌干扰。  相似文献   
8.
二恶英对人体和动物的毒性作用和内分泌干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二恶英的概念、来源和毒性、特性及对人体和动物的毒性作用和内分泌干扰。  相似文献   
9.
单细胞原核生物是原始的细胞生命形式,确定细菌必需基因和最小基因组对理解生命的本质、细胞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简要介绍近年来有关细菌的必需基因、最小基因组和合成细胞的研究方法、理论和进展。还特别介绍人工建立最小细菌基因组的策略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活性污泥法是借助活性污泥微生物菌胶团形成来实现泥水重力分离和部分污泥回用,辅以曝气供氧,在曝气池中高密度的微生物细胞可将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迅速降解、转化后为己所用,外排的剩余污泥带走大量有机质和氮磷,水质得以净化。活性污泥微生物所合成的胶质状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污泥菌胶团形成必不可少的"黏合剂",吸水性极高,这也造成剩余污泥难以处置和利用。我们初步总结了活性污泥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概况,利用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手段,对活性污泥优势种动胶菌(Zoogloea)和其他菌胶团形成菌的EPS生物合成途径和菌胶团形成与调控机制加以研究,鉴定出一个约40 kb的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大型基因簇和一个由7个基因组成的小型基因簇,该基因簇中除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外,还编码组氨酸激酶Prs K和反应调节蛋白Prs R双组分系统,可激活RpoNσ因子共同调控一类称之为PEP-CTERM的新型胞外蛋白质的表达,参与菌胶团的形成。PEP-CTERM富含天冬酰胺(缩写为Asn或者N)残基,可能与胞外多糖通过N-连锁的糖基化形成复合物,包裹微生物细胞群体来介导菌胶团的形成。类似的PEP-CTERM基因和胞外多糖合成基因簇在许多重要的活性污泥细菌如聚磷菌和全程氨氧化菌中存在,说明这些细菌也是菌胶团形成菌,可通过污泥沉淀和回用在活性污泥中得以富集。这些研究结果可供活性污泥膨胀控制、污泥减量和剩余污泥资源和能源回收利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