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淑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4,2(4):15-30
安息香科为柿目的一成员,包括11个属,为一自然的分类群.它与山茶科很接近,并可能是从它的祖先类群演化而来的.本文分析其形态特征的演化趋势,认为子房上位,花冠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裂片两倍,花序圆锥花序为原始性状,而子房下位.花冠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与花冠裂片的同数,花序少花或单花为进化性状.安息香属为本科最大的属,形态变异多样化,既具有最原始性状,为本科原始类群代表,同时又有较多进化性状.其他各属可能是以它作为基干演化而来.从分析各属的分布区类型,本科有7属分布于热带地区,但仅有3属真正分布于热带,其余4属分布于亚热带或其边缘地区.因此,安息香科基本上是一个热带科,但不典型,它可能是从古热带山区的亚热带地区演化而来的.根据全科的属和种的统计,有11属,150余种,间断分布于欧亚和美洲两大陆块上,亚洲有10属,57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在这一地区,以我国秦岭和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及华西南种类最丰富,包括有最原始类群和系统演化各阶段类群;热带南美洲有2属83种,这一带种类虽丰富,但仅2属及缺乏原始类群.因此,我们称东亚为安息香科的分布和分化中心,而热带南美洲为第二分布中心.根据化石记载结合本科现代分布格局,我们 相似文献
2.
八角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5,3(3):1-11
本文依据八角科的系统分类和地理分布,结合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气候资料,分析和推论八角科的起源地点在劳亚古陆,很可能是在劳亚古陆中南部的温暖湿润山地。八角科的起源时间早于白垩纪末期,很可能在白垩纪中期。八角科的迁移扩散途径是沿山地进行,从西欧进入北美,从北往南,从内陆往沿海。世界现代八角科植物是以东亚成分为主,东亚的横断山至华东一带(20—30°N,98—123°E)为八角科的现代分布中心、现代分化中心和东亚八角科现代原始类群分布中心。八角科曾为古热带湿润山地分布型,现代为东亚-北美分布型;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在欧美是因为海浸和冰川作用,在亚洲则是寒化(冰川)和旱化的综合作用,而物种丰富程度则是由于东亚较北美有更多的地理隔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梧桐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梧桐科植物全世界有60属约1546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只有少数种类可分布至温带地区,由于梧桐科是多型的科,科的范围较大,对有些属是否应隶属于该科,国内外学者的意见很不一致。本文基本上按照J.Hutchinson系统和参考有关文献对一些属的分类位置作了调整,把梧桐科分为12族,根据A.Takhtajan的世界植物区系区划的原则,将梧桐植物在世界上的分布区,划分为6区8亚区23地区,并指出各属在中国各省区的地理分布,现在中国梧桐科植物连引种栽培的在内共有25属99种7变种,其中野生的有18属85种7变种,引种栽培的有8属14种,对梧桐科植物的起源和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5.
山毛榉科植物的起源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根据植物类群系统发育与地理分布统一的原理,讨论了山毛榉科植物起源和地理分布。划定了该科植物的分布区类型。确认东亚和东南亚区为该科植物的分布中心;而马德雷区南部和加勒比区则是该科的次生分布区中心。提出了马来西亚区、东亚区和东南亚区的多数特有种带有古特有植物种性质的观点。认为山毛榉科植物可能起源于中国南部、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的季节性干旱热带山地森林中,它们起源的时间很可能在晚白垩纪早期。山毛榉科植物进入北美洲的迁移路线主要有两条,即从起源地经欧亚大陆、格陵兰群岛进入北美洲,及经欧亚大陆、白令陆桥进入北美洲。南美洲的山毛榉科植物则是从北美洲经中美洲迁移过去的。山毛榉科植物的现代分布格局是由三方面因素形成的,即大陆漂移形成的海陆相应位置的变化,渐新世以后开始的赤道带的向南迁移和第四纪以来冰期与间冰期多次交替出现,以及山毛榉科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综合各类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山毛榉科属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7.
本文讨论了金粟兰科的系统位置和分类系统,并在较详尽地研究其现代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古植物学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金粟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其起源、分化和可能的散布途径,结果如下:1.金粟兰科应独立成目,处于胡椒目与樟目之间;本科4属处于同一进化水平.2.金粟兰科分布于南美、中美、马达加斯加、东亚、热带亚洲、太平洋岛屿及新西兰,属于热带美洲、亚洲、马达加斯加地区、大洋洲和太平岛屿间断分布科,现代分布中心在马来西亚植物区;中国的金粟兰科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为金粟兰科种类的分化中心之一.3.通过化石证据推测,在白垩纪中晚期,金粟兰科祖先有较广泛的地理分布,其起源地可能在早白垩纪的环大西洋地区,即冈瓦纳古陆西北部和劳亚古陆西南部.起源时间应不晚于白垩纪的巴勒姆期. 相似文献
8.
鹅观草属是禾本科小麦族中的最大的属,现知全世界有4组,20系,126种,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中国有4组,18系,79种,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是鹅观草属植物种类最为集中的区域,尤其高原东北部的唐古特地区又是我国鹅观草属分布相对密集之地,有3组,12系,30种,而且其间不同等级,不同演化水平的类群均有分布,该地可能就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同时,唐古特地区多汇聚有鹅观草属不同等级的原始类群和与原始类群有很缘的短柄草属植物,其中最原始的大柄鹅观草特产于该区,而该区缺乏的是高级的大颖组类群,故推测唐古特地区可能又是该属的起源地,起源时间大约在青藏高原明显增高,气候转凉的晚第三纪初的中新世,鹅观草属起源后,在中国境内地质活动比较剧烈的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分化,但只有少数适应性较强的类群大概以3条路径扩展到国外,并向东到在北美的巴芬岛,向西延伸到大西洋滨岸,向北进入寒冻的北极地区。 相似文献
9.
胡启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4,2(4):1-14
根据Takhtajan世界植物区系分区对报春花科22属在世界各地以及在中国各省区的分布作了较详细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将报春花科各属归纳为10个分布型,认为中国西部横断山区和东西马拉雅为报春花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高加索—阿尔卑斯山脉为第二分布中心;中国云南、贵州南部,广西西部至越南、泰国北部和缅甸西北部山地是报春花科植物最可能的起源中心;报春花科的起源时间应在早第三纪或晚白垩纪.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安息香科——新属———长果安息香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安息香科-新属--长果安息香属,并对新组合和安息香的原始描述作了修订。本属与秤锤树属近缘,但树干无茎刺,具鳞芽,总状花序伞形,花无苞片,四基数,花萼管顶端平截,花冠4深裂,雄蕊8,等长,药隔不突出,子房半下位,柱头不分裂,果实特长,密被长柔毛,上部果喙细长,中部倒卵形,具8条纵梭,下部渐狭,延长成柄状,可以区别。本属的芽具鳞片,花无苞片,四基数,与银钟花属相似,但后者的花萼管顶端具4裂片 相似文献
11.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区系和生态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黔桂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布和特有中心 ,广西正处于这个中心的位置上 ,种类十分丰富 ,共计有 38属、 16 6种 (含种下等级 ,下同 ) ,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不太复杂 ,特有现象极为突出 ,其中仅产广西的特有属有 5个 ,特有种达 81个。广西苦苣苔科植物区系与相邻的贵州、云南两省属的相似性系数较高 ,分别为 75 76 %和 71 4 2 % ,但与相邻省份苦苣苔科植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却较低 ,从 35 4 8%至 6 4 9%不等。苦苣苔科植物在广西全境分布较广泛 ,但各地种类分布很不均衡。广西苦苣苔科植物的天然分布对基质有较严格的专一性 ,种群植株数量一般较少 ,同一种类不同的居群间形态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沙漠地区植物区系的发生与形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对前人的“关于我国沙漠地区的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形成”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概括,井着重对我国沙漠地区起主导作用的古地中海、中亚及蒙古区系成分中有影响的植物属种及其迁移途径进行了分析。我国沙区大部在老第三纪已形成了亚热带旱生植物。但由于地域辽阔,其形成既非统一的古老性,也不全年轻,而是因地而异。本文根据(1)地理位置、地形、受古地中海海浸海退、冰川的消长、高山的屏障作用、距海洋的远近以及印度板块的影响,(2)区系成分中的特有属种、寡种属,特征种、间断分布等,将我国沙区分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荒漠、东部草原区沙地五片,并讨论了其区系成分的来源及形成时期。准噶尔植物区系在第四纪形成,中亚成分占主导作用。塔里木盆地植物区系在老第三纪就已发生,第三纪形成,第四纪有新发展。柴达木盆地在新第三纪上新世已形成温带荒漠,第四纪有新发展。阿拉善荒漠植物区系在第三纪已形成,第四纪也有新发展。东部草原区沙地第四纪在几个中心同时发生,其成分包括蒙古、亚洲中部、东亚、华北等区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自然林下和深入林内2km新开公路的斜坡(当作特殊的林窗)的幼苗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分布格局和生长。林下幼苗种丰富度(99种)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5.43)与所在林分立木种的丰富度(117种)和多样性指数(5.42)相当,而比公路斜坡相近面积上幼苗的相应值(59种,多样性指数4.21)高。林下幼苗的乔木种类占的比例(46%)较公路斜坡幼苗的乔木种类的比例(34%)高,而草本种类占的比例(23%)较后者(32%)低。林下幼苗的木本种类和林分立木的S ф rensen相似系数(0.500)较公路斜坡幼苗木本种类和林分的相似系数(0.171)高得多,林下幼苗的种类组成和公路斜坡幼苗的种类组成的相似性很低(S ф rensen 系数(0.247)。两个生境中大多数优势种群都表现为集群分布。公路斜坡上的幼苗种群似乎集群程度更高。先锋树种的幼苗在公路斜坡较瘦瘠的土壤条件下1~5年生幼苗的平均相对生长率为:0.944~1.555g·g-1·a-1,比在林下耐阴树种幼苗的相对生长率(0.765~1.402)高或相当,但生物量积累较后者慢。在森林中,耐阴树种的幼苗未显出休眠的特性。先锋树种的幼苗有较高比例的叶生物量,而演替后期树种的幼苗则有较高比例的生物量分配给根。 相似文献
14.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regional plant assemblages can in large part be explained by a long history of biogeographical and evolutionary events. Traditional attempts of floristic studies typically focus on the analyses of taxonomic composition, often ignoring the rich context that evolutionary history can provide. In 2014, Swenson and Umaña introduced the term ‘phylofloristics’ to define a phylogenetically enabled analysis of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regional floras. Integrating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 into traditional floristic analysis can provide a promising way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biogeographic,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that drive plant assemblies at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current progress on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spatial phylogenetic pattern,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phylogenetic regionalization of floristic assemblages, and application of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ese summarie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incorporating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floristic assembly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The review ends with a brief outlook on future challenges for phylofloristic studies, including generating a highly resolved species-level phylogenetic tree, compiling detailed and refined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ll plant life, extracting trait information from publications and herbarium specimens, and developing techn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for big data analysis. 相似文献
15.
实验用菌群检查和光、电镜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中药91—4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小鼠肠道膜菌为及其病理学变化的影响。由林可霉素灌胃致小鼠腹泻模型并证实菌群紊乱后,给各治疗组分别灌喂中药,并设自然恢复组,一个疗程后,时各组小鼠进行肠道膜菌群检测分析,同时取回盲部组织标本,分别用光镜及电镜观察肠粘膜结构。结果表明,AAD模型组大多数小鼠肠粘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治疗一个疗程后,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基本恢复正常。91-4不仅对肠道膜菌群有调整作用,对肠粘膜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药91-4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肠道膜菌群及腔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肠道菌群检测与电镜观察法,初步研究了中药91-4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干扰显著,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杆菌等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致小鼠腹泻或肠炎;中药91-4能够促进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生长繁殖,对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均具有调整作用,加速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修复,可有效地控制AAD模型小鼠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参考文献编排质量,有效配合期刊检索与评价, 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应用生态学报》依据GB/T7714-2005对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加以调整,自2008年始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 本文给出了具体实例, 并提出了作者在引用文献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扬子鳄自然种群的变化、种群衰落的原因、生活史对策、栖息地选择、行为生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人体与舌苔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现今对舌苔微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舌苔菌群。体质、疾病等诸多因素都可对舌苔产生影响,此时舌苔中菌群会有怎样的变化?菌群变化是否具有疾病诊断意义?这些问题已经受到关注和研究。文献研究显示,目前有关舌苔菌群病证诊断研究主要围绕中医心系疾病、脾系疾病和肺系疾病等进行,诸多研究表明脾系疾病湿热证患者,舌苔存在菌群失调,舌苔中细菌总数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心系、肺系疾病暂无较为一致的结论。文献研究表明舌苔菌群的变化与病证诊断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中医病证诊断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How to name a prokaryot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ans G. Trüpera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1999,23(2):23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