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银额果蝇自然群体B染色体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对我国银额果蝇自然群体B染色体(Bs)的分布进行多年广泛地调查,共作过24个群体,572个单雌系,6738只个体的观察。从细胞和群体水平研究Bs的地理分布。结果发现,中国(除台湾省外)银额果蝇自然群体中普遍存在Bs。结合前人报道得出。Bs的地理分布出现了由东向西和由南向北的规律性的依次升高趋势。这种跨越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域性梯度变异与其宿主向大陆内地扩散的推论相符。Bs频率最高(87.7%)的是海  相似文献   

2.
银额果蝇武汉群体的B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远槐  张菁 《遗传》1995,17(4):19-20,24
本研究发现,银额果蝇武汉群体的有丝分裂中期核型中存在着B染色体,其出现频率为38%,仅低于昆明,而高于其他地区,B染色体形态为点状。细胞内染色体的不同步分裂可能是造成B染色体形成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银额果蝇自然群体分化过程中的细胞遗传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发瑶  王文 《遗传学报》1997,24(6):496-500
对我国大陆银额果蝇的分布及其细胞遗传学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新核型。该核型结构兼有早已认可的长、短两大类基本核型的特征,即核型中的两条同源4号染色体为1长1短型。含新核型的群体分布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上海、福州、厦门和深圳。而且,这些自然群体内还出现“1长1短型”、“长型”和“短型”重叠并存的多态现象。跟踪研究表明,新核型具有不稳定的遗传性,能世代传递,它的频率随世代增长而降低,并不是突然消失。但是,在上海、福州群体内出现的“长型”至第十五代之后却全部消失。这种新核型大概是银额果蝇自然演化过程中的中间过渡核型,是该果蝇种群分化中的细胞遗传学变异的过渡表征  相似文献   

4.
银额果蝇的B染色体研究:1.昆明群体的Bs数目和频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研究发现银额果蝇昆明群体有丝分裂中期核型中存在B染色体,出现频率为69.1%。目前,在已研究过的来自各个地区的银额果蝇中,昆明群体的B染色体频率最高。B染色体数目为1-6条。该群体内单雌系间的B染色体数目不同,个体间和细胞间的B染色体数目也不同。在核型中,B染色体最小,形态稳定,点状,C-带和G-带呈阳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8个银额果蝇群体进行了mt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发现现生银额果蝇种群可以分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即东部、中部和西部群体。结合其它有关资料,我们推测,银额果蝇可能起源于马来半岛南部和加里曼丹岛一带。起初分成东西两支向北扩散。东支发展成现在的东部群体;西支则在中南半岛北部又分成两个支系;从而形成了现生银额果蝇群体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地理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6.
银额果蝇自然群体中的mt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文  凌发瑶 《遗传学报》1994,21(4):263-274
本文以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8个银额果蝇群体进行了mt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发现现生银额果蝇种群可以分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群,即东部、中部和西部群体,结合其它有关资料,我们推测,银额果蝇可能起源于马来半岛南部和加里曼丹岛一带,起初分成东西两支向北扩散,东支发展成现在的东部群体;西支则在中南半岛北部又分成两个支系,从而形成了现生银额果蝇群体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地理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发现,银额果蝇武汉群体的有丝分裂中期核型中存在着B染色体,其出现频率为38%,仅低于昆明,而高于其他地区。 B染色体形态为点状。细胞内染色体的不同步分裂可能是造成B染色体形成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白文钊 《生命科学研究》2002,6(4):293-295,325
转座因子,重组、整合、遗传效应等是目前遗传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题。转座因子对遗传变异、宗系进化、突变频率、物种形成、新基因的产生以及对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学、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对果蝇的P转座因子以及环境对P转座因子遗传效应的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因在孟德尔群体中的行为,不外乎表现为,静力学的基因频率的守恒以及动力学的基因频率的变化,由两者的交替促成了生物的进化。Castle-Hardy-Weinberg定律是群体遗传学的基石,对静力学部分作出了决定性的论证。三十年代起,三位群体遗传学权威Fisher、WrJght和Haldane对动力学诸因子——突变、迁移、选择和随机漂变——的定量效应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理论群体遗传学的骨架的建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群体遗传学的实验部分,旋即在先驱者以及TuropeeB-Pecobckuu对黑腹果蝇自然群体的隐性可见突变及隐性有害基因的开创性研究下展开,证实了理论部分推论的正确。  相似文献   

10.
果蝇是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昆虫,用作模式生物的一般是常见的黑腹果蝇。果蝇在遗传与进化、胚胎发育、细胞生理等方面研究中是极为优良的模式动物。阐述了果蝇的特点和作为生物学研究材料的优势,以及由果蝇研究而产生的成果及实际意义。果蝇遗传物质结构相对简单,有大量的性状变异;摩尔根获得了诺贝尔奖,与那只"例外"的白眼果蝇和染色体不分离的"例外"现象息息相关。如今,在遗传学模式生物中,果蝇几乎成为研究遗传规律和遗传现象的头号选手。果蝇作为材料的研究几乎始终引领着生命科学,特别是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果蝇Drosophila nasuta亚群由14个处于不同物种分化阶段的种、亚种和分类元组成。这个亚群的物种有许多进化上的独特之处,使得它在物种分化研究方面倍受关注。然而,在形态学、生殖隔离、染色体和同工酶多态、线粒体DNA RFLP、求偶歌特征以及线粒体和核基因序列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都未能清楚地阐明这一亚群的系统进化关系。本文综合分析了关于这一亚群的进化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钮额果蝇的生活力和B染色体的关系。结果表明,银额果蝇的B染色体在其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具双重性调节作用。一方面,B染色体以单一的形式存在于单雌系核型中,即1B或2Bs,可刺激生长、发育,增强生活力。另一方面,在单雌系的细胞中存在多条B染色体,并形成核型多态性,这似乎对生长和发育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减弱其生活力。  相似文献   

13.
银额果蝇(Drosophila albomicans)B染色体对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遗传背景一致的3类含有不同B染色体数目的银额果蝇(Drosophila albomicans)品系,对繁殖的2个参数,即净繁殖量和性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B染色体对净繁殖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其影响依赖于B染色体数目的不同而不同;低数目增加其携带者的净繁殖量,而在高含量时有使其携带者净繁殖量下降的趋势。B染色体对繁殖的影响还具有一定的时间分布特征,即3类品系净繁殖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雌绳繁殖的早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和染色体研究技术的改进,许多作者(Lin et al.,1974;Singh et al.,1979;Baimai,1980)应用染色体的显微照片对果蝇自然种组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形态等进行较细致的分析比较,使细胞遗传学分析对系统分类和物种形成赋予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疆额尔齐斯河水系银鲫克隆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由于其独特的遗传背景和繁殖方式而成为研究进化遗传学和选择育种的一个独特的模式生物。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新疆额尔齐斯河水系银鲫群体的多样性状况一直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了解额尔齐斯河水系银鲫群体的克隆多样性状况,本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来自新疆额尔齐斯河水系的4个鲫鱼群体。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血细胞样品,结果证实这些鲫鱼均为三倍体银鲫。通过血清转铁蛋白电泳表型分析,我们从这些银鲫群体中鉴定出总共8个不同的克隆。在这些鉴定的克隆中,有4个克隆(克隆A、J、M和S)同于以前鉴定的克隆,而另外的4个克隆是新发现的。克隆A和M分布最广,出现在所调查的4个群体中;克隆J出现在2个不同的群体中;其余的5个克隆中每个克隆均为单个群体所拥有。不同克隆在群体中的这种分布谱式可能反映了银鲫的各个克隆可在不同水体之间迁移以及同一克隆在不同水体中生存能力存在有差异。在取样的银鲫群体中,发现有一个群体的克隆多样性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个群体,而这后3个群体的克隆多样性水平是与已报道过的银鲫群体相似的。这一结果可能暗示着修建水利工程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本研究所揭示的克隆多样性将有助于进化遗传学和选择育种研究。同时,也反映了保护额尔齐斯河水系银鲫克隆多样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果蝇Drosophilanasuta亚群由在14个处于不同物种分化阶段的种,亚种和分类元组成,这个亚群的物种有许多进化上的独特之处,使得它在物种分化研究方面倍受关注,然而,在形态学,生殖隔离,染色体和同工酶多态,线粒体DNARFLP,求偶歌特征惟及线粒体和核基因序列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都未能清楚地阐明这一亚群的系统进化关系,本文综合分析了关于这一亚群的进化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刚  陈凡国 《遗传》2015,37(6):605-612
果蝇唾腺多线染色体是细胞遗传学的3大经典染色体之一,从1934年至今因其具有显著的特点已经作为一个优异的模型用在不同的遗传学研究中。果蝇唾腺多线染色体最大的贡献就是为研究间期染色体结构和基因的表达调控提供了一个非凡的视角;另外,果蝇唾腺多线染色体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特殊的遗传现象,例如剂量补偿效应和花斑位置效应。文章一方面就以上进展作一简要总结,另一方面尝试将这一典型案例系统地用于遗传学教学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实验果蝇的一些饲养技巧和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属双翅目小型昆虫,是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摩尔根利用果蝇实验发现了连锁互换规律及白眼基因的性连锁遗传,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直线排列的论断,其学生穆勒则开创了X射线诱变的先河。目前果蝇还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行为遗传学以及神经生物学的模式生物,可以说果蝇已成为遗传学各分支学科的最常用实验动物之一,实验室培养果蝇是一项基础技术。现介绍笔者在果蝇饲养方面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遗传背景一致的3类含有不同B染色体数目的银额果蝇(Drosophila albomicans)品系,对繁殖的2个参数,即净繁殖量和性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B染色体对净繁殖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其影响依赖于B染色体数目的不同而不同;低数目增加其携带者的净繁殖量,而在高含量时有使其携带者净繁殖量下降的趋势。B染色体对繁殖的影响还具有一定的时间分布特征,即3类品系净繁殖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雌蝇繁殖的早期。因为雌蝇繁殖的后期产生的后代数占总后代数的比例很低且对种群发展贡献较小,B染色体的这种时间效应使得其携带者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这些结果支持关于B染色体的杂合优势模型,但不支持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寄生模型。  相似文献   

20.
<正> 自60年代以来,革螨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发展极为迅速,近年其研究领域已扩展到生化遗传学、生态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本文就革螨细胞遗传学进展较快的三个方面,染色体研究、性决定进化和遗传变异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