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栗山天牛幼虫龄数和龄期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 (Blessig)是危害我国东北柞树天然林的重要蛀干害虫, 长期营隐蔽性生活, 3年发生1代, 防治困难。幼虫的龄数和龄期测定是害虫预测预报以及制订其科学治理策略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于2008-2011年通过林间定期解剖受害树进行取样, 在辽宁省宽甸县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栗山天牛幼虫, 分别测量幼虫上颚长、 主单眼间距、 前胸背板宽、 中胸气门长和体长等5项形态指标, 利用频次分析的统计方法, 测定了栗山天牛幼虫的龄数。结果表明: 栗山天牛幼虫有6龄, 雌雄性幼虫龄数相同。上颚长、 主单眼间距和前胸背板宽3项指标均可用于分龄, 中胸气门长和体长变异较大, 不宜用作幼虫龄数划分。利用种群众数龄期法计算1-6龄幼虫的平均龄期分别为9.25, 266.85, 48.09, 51.29, 260.33和385.71 d, 幼虫期共1 021.52 d。在我国东北地区, 自然条件下栗山天牛世代发生非常整齐而且高度同步, 完成1代发育需跨越4个年份, 幼虫经历3次越冬, 第1年以2-3龄幼虫越冬, 第2年主要以4-5龄幼虫越冬, 第3年全部以末龄幼虫越冬。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栗山天牛幼虫期的生物学特性, 为生产上合理防治该害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小黑瓢虫对高氏瘤粉虱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高氏瘤粉虱不同虫态共存的条件下,小黑标虫对高氏瘤粉虱各虫态的选择次序为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4龄若虫和拟蛹,对卵的捕食率均最高,有明显的嗜好选择;小黑瓢虫幼虫捕食粉虱卵的数量,随着龄期的增长而递增,其中4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4龄期捕食量平均为1565.42粒,占全幼虫期总食卵量的45.42%,整个幼虫期可捕食高氏瘤粉虱的卵数平均为3446.5粒。小黑瓢虫3龄幼虫对粉虱卵的捕食作用率在所给的猎物密度(1500粒/皿)条件下,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阎卫明  汪有奎 《昆虫知识》1997,34(5):281-282
云杉阿扁叶蜂AcantholydapiceacolaXiaoetZhou的幼虫隐藏于虫粪结成的虫巢内,在取食针叶时将头、胸伸出虫巢,停息或受惊扰时即缩回。由于虫巢质地紧密、不易拉开,因此确定该虫龄期及发育进度很困难。曾有报道云杉阿扁叶蜂幼虫龄期为5龄[1],而各龄期幼虫取食量及虫体大小未见详细报道。为了确定此虫的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阈值,获得可靠预测预报资料,我们于1995年在甘肃省山丹县大黄山林场对云杉阿扁叶蜂幼虫头宽、体长、龄期及取食量作了详细观测,现将结果整理如下。更方法(1)林间选择大小均匀的二年生青海云杉枝条,将刚孵化的幼…  相似文献   

4.
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 Yu,Zhang&He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寄生性天敌,对吉丁、天牛、小蠹等林木钻蛀性害虫控制效果显著。为了解中华甲虫蒲螨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室内利用自制的六臂架,选取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Motschulsky)和沙蒿大粒象Adosomus sp.幼虫为对象,比较其对寄主种类和龄期的选择性。结果显示,对于双条杉天牛不同龄期的幼虫,中华甲虫蒲螨对1龄幼虫有明显的趋性,8 h时选择1龄幼虫的蒲螨数量显著地高于3龄幼虫,之后(1224 h)选择2、3龄幼虫寄生的中华甲虫蒲螨才逐渐增多。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和沙蒿大粒象的2龄幼虫随着时间推移也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中华甲虫蒲螨接入六臂架内824 h)选择2、3龄幼虫寄生的中华甲虫蒲螨才逐渐增多。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和沙蒿大粒象的2龄幼虫随着时间推移也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中华甲虫蒲螨接入六臂架内812 h对双条杉天牛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差异显著;2412 h对双条杉天牛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差异显著;2436 h逐渐倾向于沙蒿大粒象,第48小时选择沙蒿大粒象的蒲螨数量显著地高于双条杉天牛。上述结果说明,中华甲虫蒲螨对不同寄主和同一寄主不同龄期的幼虫有明显选择性,并且在不同时间段选择差异会有显著变化,倾向于选择龄期较低、表皮硬度低、活动能力低的幼虫。  相似文献   

5.
眉斑并脊天牛幼虫龄数及各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赖开平  陆温  刘德星  骆峥嵘  高鹏宇 《昆虫知识》2008,45(1):138-140,F0002
测定头壳宽度室内观察结果表明,眉斑并脊天牛Glenea cantor(Fabricius)幼虫有4龄。1~4龄幼虫的头壳宽度分别为(0.66±0.20),(1.45±0.20),(2.22±0.23),(3.26±0.29)mm。其龄数(Y)与幼虫头壳宽(X)度符合关系式Y=0.2975+1.1606X。在25℃条件下,1~4龄幼虫的平均龄期分别为(5.25±0.60),(4.94±0.58),(5.98±0.63)d和(22.92±1.28)d,整个幼虫期为(39.09±2.14)d。还对眉斑并脊天牛各龄幼虫的形态特征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松褐天牛三龄幼虫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估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膜翅目: 肿腿蜂科)对其寄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3 龄幼虫的控制作用, 通过功能反应试验, 研究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3 龄幼虫补充营养时期的捕食功能反应和补充营养后的寄生功能反应以及肿腿蜂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 当松褐天牛肿腿蜂密度固定为1 头/缸时, 肿腿蜂因补充营养对松褐天牛3 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 1 头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对松褐天牛3 龄幼虫的最大致死量为9.48 头, 平均为3.75 头; 寄生作用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Ⅰ型方程, 可知肿腿蜂的寄主密度阈限为4 头就能满足补充营养和寄生的需要; 在捕食和寄生两个阶段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弱。当松褐天牛幼虫密度固定为30 头/缸时, 随着肿腿蜂的密度增加, 其补充营养阶段的捕食作用和之后的寄生作用均呈线性升高, 寻找效应则呈线性减弱; 由蜂虫比和致死总量的模型可得肿腿蜂与天牛幼虫比例为0.9805(近1∶1)时, 可使松褐天牛幼虫死亡总数最大。这些结果表明, 松褐天牛肿腿蜂是松褐天牛幼虫期的有效天敌。本研究为评价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的控制能力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 并为其在野外的释放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拒食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Bt基因抗虫棉对 3 ,4,5龄棉铃虫幼虫的抗性表现形式为拒食作用 ,且随幼虫龄期的增加拒食作用明显降低 ,其中对 5龄幼虫的拒食作用很低。取食Bt棉后 ,3 ,4,5龄棉铃虫幼虫中肠消化酶比活力均较对照有所减退 ,且随幼虫龄期的增加减退率明显降低 ,其中对 5龄幼虫减退率最低。由此 ,解释了Bt棉对 3龄及 3龄以上棉铃虫幼虫抗性表现形式、抗性随不同幼虫龄期的差异性 ,及其抗性差异性的消化机理。  相似文献   

8.
明确圆柏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abinae Xu et He(1989)幼虫的最佳分龄指标、幼虫龄数与各虫龄龄期,为探明圆柏大痣小蜂幼虫期的生长规律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测量圆柏大痣小蜂幼虫上颚关节宽、头宽、体宽和体长4个形态指标,利用频次分布推测幼虫龄数,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判断圆柏大痣小蜂幼虫的最佳分龄指标并验证幼虫的龄数。将最佳分龄指标作为龄期判断依据,根据测量结果对其幼虫龄期进行划分。圆柏大痣小蜂幼虫共划分为5个龄期,上颚关节宽为圆柏大痣小蜂幼虫龄期划分的最佳形态指标,各龄幼虫的历期约为30 d、200 d、30 d、30 d、15 d,共305 d,主要以2龄越冬。  相似文献   

9.
廉梅霞  张育平 《昆虫知识》2011,48(4):982-985
观察明纹柏松毛虫Dendrolimus suffuscus illustratus Lajonquiere各龄幼虫取食习性和排粪规律,测量各龄幼虫的取食量和排粪量.结果表明,1)明纹柏松毛虫幼虫多为8个龄期,幼虫全期取食,主要在夜间进食,取食量和排粪量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增加,其中第7龄和第8龄幼虫的平均取食量和排粪量...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膜翅目:肿腿蜂科)对其寄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3龄幼虫的控制作用,通过功能反应试验,研究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补充营养时期的捕食功能反应和补充营养后的寄生功能反应以及肿腿蜂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当松褐天牛肿腿蜂密度固定为1头/缸时,肿腿蜂因补充营养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1头松褐大牛肿腿蜂雌蜂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最大致死量为9.48头,平均为3.75头;寄生作用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Ⅰ型方程,可知肿腿蜂的寄主密度阈限为4头就能满足补充营养和寄生的需要;在捕食和寄生两个阶段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弱.当松褐天牛幼虫密度固定为30头/缸时,随着肿腿蜂的密度增加,其补充营养阶段的捕食作用和之后的寄生作用均呈线性升高,寻找效应则呈线性减弱;由蜂虫比和致死总量的模型可得肿腿蜂与天牛幼虫比例为0.9805(近1∶1)时,可使松褐天牛幼虫死亡总数最大.这些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是松褐天牛幼虫期的有效天敌.本研究为评价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的控制能力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并为其在野外的释放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邓盼  马伟华  李国清 《昆虫学报》2015,58(2):175-180
【目的】 昆虫自相残杀行为可以促进特定病原体的传播,这在利用昆虫病原体防治害虫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探究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幼虫自相残杀习性与其龄期及食物营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饲喂室内品系和野外品系的棉铃虫幼虫含不同Na+浓度的人工饲料,并在饲养至3龄、4龄、5龄和6龄时,将取食相同饲料的10头幼虫为一群组移入同一培养皿中,通过测定各处理幼虫存活率,评估幼虫龄期和饲料中的Na+含量对自相残杀行为的影响。【结果】 当以3龄和4龄为群组的起始龄期时,棉铃虫幼虫存活率显著低于起始龄期为5龄和6龄的群组。此外,取食正常人工饲料的幼虫存活率最高,取食缺钠饲料时,幼虫存活率明显下降。最后,幼虫群组起始龄期和食物Na+含量对幼虫化蛹率无明显影响。【结论】结果说明,棉铃虫4和5龄幼虫与3和6龄幼虫相比,自相残杀行为发生的概率更大,而Na+含量较低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相残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本研究为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工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华甲虫蒲螨对松墨天牛的生防潜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 Yu, Zhang and He)在多种蛀干害虫中起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利用其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进行防治的研究目前较少。为揭示中华甲虫蒲螨对松墨天牛的寄生效果,初步探究其生防潜力,比较中华甲虫蒲螨对不同龄期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情况与致死力,及不同温度对中华甲虫蒲螨发育及寄生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华甲虫蒲螨对1龄、2龄、3龄、4龄幼虫均有致死力,致死力强弱为2龄3龄4龄1龄;不同龄期松墨天牛幼虫体上的中华甲虫蒲螨寄生数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2龄幼虫体上寄生的数量最高,达(5.800±1.448)头;2龄、3龄、4龄幼虫体上寄生的蒲螨可产生膨腹体完成世代发育,且3龄虫体上的膨腹体发育最好;蒲螨膨腹体发育的最适温度区间为24℃~28℃,低于或高于此温度区域膨腹体会发育不良或难以发育。综上,中华甲虫蒲螨对松墨天牛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助于日后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松墨天牛 Monochamus alteratus 成虫及越冬幼虫体型大小的差异,探讨该虫越冬后成虫体型大小和越冬幼虫体重大小关系及原因。【方法】于2014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浙江富阳野外诱捕松墨天牛,通过测量野外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体长、体宽,确定林间松墨天牛成虫体型的差异;松墨天牛越冬幼虫的采集和称重测量明确越冬幼虫的组成和体重大小差异;进而通过对越冬幼虫单头跟踪饲养至化蛹、羽化,确定越冬幼虫体重大小与发育所得蛹和成虫大小的关系,阐明林间松墨天牛成虫体型差异的原因。【结果】浙江富阳野外诱捕发现,松墨天牛的活动期间很长,从5月中旬到10月初一直能诱捕到松墨天牛成虫,高峰期在6和7月份。松墨天牛雌雄成虫体型差异很大,雌虫平均体长和体宽分别为20.59±0.19和6.59±0.06 mm;雄虫平均体长和体宽分别为19.90±0.26 和6.44±0.08 mm; 雌虫的平均体长明显高于雄虫,但二者体宽没有显著差异;并且雌雄成虫体长和体宽呈显著正相关。越冬幼虫的头宽测定表明头宽的变化很大,最小为2.20 mm,最大为4.24 mm,经比对越冬幼虫由4龄和5龄幼虫组成;幼虫体重差异大,平均体重为304.2 mg, 介于71.6~858.0 mg之间,其中5龄越冬幼虫显著重于4龄越冬幼虫。进一步将越冬幼虫单管饲养跟踪研究发现,越冬幼虫体重大小决定蛹和羽化后的成虫的大小,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由4龄越冬幼虫发育所得的蛹和成虫显著轻于由5龄幼虫发育所得的蛹和成虫。【结论】松墨天牛成虫体型差异很大,这与越冬幼虫体重差异相关;越冬幼虫的体重大小决定了其化蛹后的蛹重和羽化后成虫的体型和体重的大小;造成越冬幼虫体重差异的可能原因包括松墨天牛成虫扬飞周期长导致的产卵期长而使得天牛发育进度不一致以及寄主不同部位营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杨黑点叶蜂幼虫龄数和龄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丽清 《昆虫知识》2008,45(1):144-145
夏季,采用室内常温、常光照条件下饲养的方法和解剖镜测微技术,研究杨黑点叶蜂Pristophora conjugata Dahlbom幼虫龄数和龄期。结果表明,杨黑点叶蜂雄性幼虫共5龄,雌性幼虫共6龄;各龄幼虫头宽值分别为(mm):0.585~0.849;0.849~1.371;1.371~1.960;1.960~2.350;2.350~2.868;2.868。根据幼虫头宽值确定幼虫所处龄期,为准确掌握防治时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万兴生  胡萃 《昆虫学报》1986,(4):371-376
菜粉蝶幼虫在一、二、三、四龄初期饲以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bGV),食量减少99.3—38.4%;四龄末或五龄初饲毒,食量反而比健虫高出36.3%和87.2%。幼虫感病后取食期的缩短或延长是食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幼虫病死前脱皮过程先被抑制,其结果往往使得死亡时所处的龄期明显延长。幼虫在四龄末饲毒后,由于五龄期延长,食量增加,其死亡前达到的最高体重平均为357.9毫克,远高于健虫化蛹前的最高体重。PbGV对菜粉蝶化蛹也有明显影响。幼虫在五龄前饲毒,一般不能化蛹。五龄第1—3天饲毒,化蛹率26.4—87.9%,第4天饲毒对化蛹无影响。本文结果对应用PbGv防治菜粉蝶幼虫危害以及对该病毒的大量增殖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华甲虫蒲螨防治双条杉天牛幼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鑫  许志春  熊德平 《昆虫知识》2010,47(3):529-532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Motschulsky)是危害柏树类树木的主要蛀干害虫之一,主要以幼虫蛀干危害树木。1~4龄幼虫主要危害韧皮部,4龄后幼虫则开始进入到木质部危害,并且用虫粪堵塞蛀道与外界的联络通道,造成小型天敌进入困难。本文通过利用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YuandZhang)防治双条杉天牛1~2和3~4龄幼虫研究试验,比较了天敌中华甲虫蒲螨不同释放量对双条杉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当中华甲虫蒲螨释放量为1管/木段时,对1~2龄幼虫防治较好,达83.0%;当中华甲虫蒲螨释放量为2管/木段时,对3~4龄幼虫防治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高达87.7%;但从防治经济高效的角度出发,最合理高效的投放量为1管蒲螨/木段,防治1~2龄幼虫可行性最高。通过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幼虫的寄生结果比较得知,其对寄生体长为1~2cm的双条杉天牛幼虫有明显的趋向性。  相似文献   

18.
双条杉天牛幼虫龄数的划分(鞘翅目:天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双条杉天牛 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 是危害我国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和圆柏 Sabina chinensis 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其幼虫龄数及最佳分龄指标的确定是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室内木段饲养法获取不同发育阶段的双条杉天牛幼虫,分别测量幼虫的前胸背板宽、头壳宽和上颚宽3项形态指标.采用频次分析法确定幼虫龄数,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幼虫有5龄,其前胸背板宽符合Dyar氏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可作为幼虫龄数划分的重要指标.1~5龄幼虫前胸背板宽分别为0.574±0.012 mm、1.162±0.013 mm、1.738±0.027 mm、2.760±0.011 mm 和3.492±0.015 mm.前胸背板宽(Y1)和幼虫龄数(X)的最佳线性回归方程为lgY1 = 0.185X-0.340(r =0.9647).本研究明确了双条杉天牛幼虫龄数及最佳分龄指标,为深入研究该虫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墨天牛属幼虫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天牛属(Monochamus)幼虫是木材的重要害虫,以为害针叶树木为主。黑龙江省伊春地区林业局统计1954—55年被云杉大墨天牛为害,损失达500万元;福建省三明地区各贮木场马尾松受松墨天牛为害率常年均达70%以上,造成严重损失。天牛类害虫种类多,幼虫发生为害较为混杂,因此需加正确鉴别,以利控制。 我国墨天牛属成虫陈世骧(1958)、蒲富基(1970)、Gressitt(1951,1970)先后有记  相似文献   

20.
虫龄对蠋蝽捕食斜纹夜蛾幼虫行为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捕食行为是评价捕食性天敌控制害虫作用的重要依据,常用的数学模型估计捕食行为参数或者在没有植物存在的微生境中直接观测捕食行为的方法,往往会高估或低估捕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为评价龄期如何影响蠋蝽(Arma chinensis)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的捕食作用,本研究将蠋蝽不同龄期若虫(2、3、4和5龄)和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1、2、3和4龄)交叉组合为16个处理,接至盆栽大豆(Glycine max)苗上,连续观测蠋蝽若虫的捕食行为,分析在遭遇不同龄期猎物时蠋蝽若虫的捕食行为随自身龄期增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遭遇1、2或4龄斜纹夜蛾幼虫时,蠋蝽若虫的处理猎物时间随自身龄期增大表现出二次方曲线下降的趋势;在遭遇3龄幼虫时,处理时间表现出三次方曲线性下降的趋势。在遭遇2、3或4龄斜纹夜蛾幼虫时,蠋蝽若虫的捕食量随自身龄期增长表现出直线增大的趋势;在遭遇1龄幼虫时捕食量表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变化趋势。蠋蝽若虫的刺扎次数不受自身龄期的影响,仅受斜纹夜蛾幼虫龄期的影响。在遭遇2龄斜纹夜蛾幼虫时,蠋蝽若虫的捕食成功率仅随自身龄期增大呈直线上升趋势;在遭遇1、3、4龄幼虫时,捕食成功率与自身龄期无关。研究结果说明,在利用捕食行为参数评价蠋蝽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时,需同时考虑蠋蝽和猎物的虫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