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spp.(Hymenoptera:Bethylidae)寄生低龄天牛幼虫和吉丁类蛀干害虫。本研究利用核糖体ITS序列和3个线粒体基因序列区分8种常见的肿腿蜂。测出8种肿腿蜂的核糖体间隔区ITS1-5.8S-ITS2序列全长2 060 bp。通过对ITS序列分析,根据ITS1序列1 319-1 333 bp位置处"CTTCT"的个数,将管氏肿腿蜂、川硬皮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沙蒿吉丁肿腿蜂、苹小吉丁肿腿蜂、松脊吉丁肿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这7种肿腿蜂分成两类,其中,管氏肿腿蜂、川硬皮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沙蒿吉丁肿腿蜂为一类,有3个"CTTCT"单元,新发现的苹小吉丁肿腿蜂、松脊吉丁肿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为另一类有两个"CTTCT"单元,所以,ITS序列能够将苹小吉丁肿腿蜂、松脊吉丁肿腿蜂和落叶松吉丁肿腿蜂从已知种管氏肿腿蜂、川硬皮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中区分出来,也为这些新发现的肿腿蜂个体成为新物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了8种肿腿蜂线粒体基因cytb,12S和16S 3个基因片段,并结合线粒体基因序列数据和系统发育树。所得的结果表明落叶松吉丁肿腿蜂的所有个体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单独的姐妹群,并且在所测的3个基因中落叶松吉丁肿腿蜂都有很高的自检支持率(90%以上)。cytb和12S基因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松脊吉丁肿腿蜂的所有个体聚集为一个单独的类群(自检支持率在90%以上)。这种多个基因综合比较分析的方法,为肿腿蜂科硬皮肿腿蜂属的个体种类鉴定及线粒体基因的进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最终肿腿蜂新种的鉴定仍需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膜翅目: 肿腿蜂科)对其寄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3 龄幼虫的控制作用, 通过功能反应试验, 研究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3 龄幼虫补充营养时期的捕食功能反应和补充营养后的寄生功能反应以及肿腿蜂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 当松褐天牛肿腿蜂密度固定为1 头/缸时, 肿腿蜂因补充营养对松褐天牛3 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 1 头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对松褐天牛3 龄幼虫的最大致死量为9.48 头, 平均为3.75 头; 寄生作用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Ⅰ型方程, 可知肿腿蜂的寄主密度阈限为4 头就能满足补充营养和寄生的需要; 在捕食和寄生两个阶段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弱。当松褐天牛幼虫密度固定为30 头/缸时, 随着肿腿蜂的密度增加, 其补充营养阶段的捕食作用和之后的寄生作用均呈线性升高, 寻找效应则呈线性减弱; 由蜂虫比和致死总量的模型可得肿腿蜂与天牛幼虫比例为0.9805(近1∶1)时, 可使松褐天牛幼虫死亡总数最大。这些结果表明, 松褐天牛肿腿蜂是松褐天牛幼虫期的有效天敌。本研究为评价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的控制能力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 并为其在野外的释放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花绒寄甲活体雌雄性成虫进行无损伤鉴别,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仔细观察研究,从中选取几个主要特征(肛板顶角角度及其长宽比,鞘翅端角区等)作为观测对象,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所得结论作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这些特征来鉴别,不仅能有效可靠地区别其雌雄性、而且不造成伤害,可在人工繁殖及释放花绒寄甲进行生物防治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苹果生长前期昆虫群落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苹果生长的前期 ,将苹果树分为 1 8个区 ,研究每个区立体空间中的昆虫群落结构。结果分析表明 :苹果树中昆虫 (及螨类 )共有 2 7种 ,其中植食性害虫 1 5种 ,种数占总量的 5 5 5 6% ,天敌昆虫 1 2种占 44 44% ;昆虫群落在树上、下、中及内外层差异大 ,而在东、南、西、北 4方位上差异小。通过频次比较的方法与 χ2 检验得出 :梨星毛虫IlliberispruniDyar、山楂叶螨TetrangchusviennensisZacher、顶梢卷叶蛾SpilonotalechriaspisMeyrich均符合负二项分布 ;采用聚集指标法计算得出 :梨星毛虫、山楂叶螨、顶梢卷叶蛾均为聚集型分布 ,另外 ,山楂叶螨的I值最大 ,聚集度最高。以上的研究为苹果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