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鞭角华扁叶峰幼虫期的呼吸代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周直 《昆虫学报》2001,44(3):311-315
报道了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ellicornis幼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耗氧量,试验表明,鞭角华扁叶蜂的耗氧量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而增加,在同一龄期内,耗氧量与虫体鲜重呈2次曲线相关;在不同的龄期之间,耗氧量则与虫体鲜重的0.8299次方成正比,在同一龄期内,幼虫的代谢速率呈抛物线状;在整个幼虫期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褐边绿刺蛾的取食行为和取食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观察褐边绿刺蛾Parasa consocia Walker2个世代幼虫取食杨树叶片的习性。结果表明,第1代幼虫7龄,幼虫期平均取食量167.7cm2/头,取食持续时间26d;第2代幼虫8龄,幼虫期平均取食量170.5cm2/头,取食持续时间27d。2个世代末龄幼虫取食量最大,占整个取食量的80%左右,4~5龄幼虫是防治的关键龄期。  相似文献   

3.
杨黑点叶蜂幼虫龄数和龄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丽清 《昆虫知识》2008,45(1):144-145
夏季,采用室内常温、常光照条件下饲养的方法和解剖镜测微技术,研究杨黑点叶蜂Pristophora conjugata Dahlbom幼虫龄数和龄期。结果表明,杨黑点叶蜂雄性幼虫共5龄,雌性幼虫共6龄;各龄幼虫头宽值分别为(mm):0.585~0.849;0.849~1.371;1.371~1.960;1.960~2.350;2.350~2.868;2.868。根据幼虫头宽值确定幼虫所处龄期,为准确掌握防治时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东北伊通红松林采集的自然染病死亡的帕克阿扁松叶蜂Acantholyda 虫尸上分离获得一株球孢白僵菌,定名为FDB01。用该菌株孢子悬浮液感染油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和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幼虫,研究该菌株的致病情况。结果表明,用浓度为2×108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16d后,该菌株对油松阿扁叶蜂和落叶松叶蜂的致死率分别达到了94.4%和100%,说明该菌株对松叶蜂具有很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5.
牟文彬  何清华 《昆虫知识》1998,35(4):231-232
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flagellicornis(F.Smith)是危害柏木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在长江沿岸柏木防护林区发生严重,造成灾害。为了解该虫的种群动态规律及影响虫口数量变动的致死原因,并为该虫的预测预报提供资料,笔者于1995~1996年在忠县、云阳两县对鞭角华扁叶蜂自然种群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整理于后。1生命表的研制过程1.1生命表观察虫期的划分[1]:根据鞭角华扁鞭角华扁叶蜂平均生命表叶蜂的发育进度和生活习性,将整个世代划分为卵期,1、2、3、4~6龄幼虫期,预蛹期,蛹期和成虫期共8个发育阶段。l.2观察方法。于1995—1996…  相似文献   

6.
黄缘阿扁叶蜂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子祥 《昆虫知识》1998,35(3):147-148
黄缘阿扁叶蜂Acan功时出加vomafg加amMaa属膜翅B(Hymenoptera)广背叶蜂总科(Megalodontodea),扁叶蜂科(Pmphiliidae),阿扁叶蜂属(Acantholyda);是马尾松、云南松、华山松的重要食叶害虫。1990年以来在贵州省六枝特区花德河林场大量发生,危害严重,每年成灾面积都在30Ohm以上,单株虫口密度高达2500多条,使松树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并出现了个别单株死亡的现象。几年来,各级林业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了多次防治,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如下:正形态特征1.1成虫:雌虫体长15~16…  相似文献   

7.
由著名昆虫学家萧刚柔先生编著的《中国扁叶蜂》于 2 0 0 2年 7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扁叶蜂是膜翅目(Hymenoptera)扁叶蜂科 (Pamphiliidae)昆虫的通称 ,许多扁叶蜂是重要森林害虫 ,在许多地方造成危害 ,包括云杉、欧洲云杉、雪岭云杉、马尾松、油松  相似文献   

8.
异耦阿扁叶蜂(Acantholyda dim orphaM aa)是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amb.)的食叶害虫,局部可对马尾松林的生长造成损失。此虫在浙江省松阳县1 a发生1代,以预蛹在土茧内越冬。成虫于3月中旬至4月下旬羽化,并在当年生嫩针叶上产卵。幼虫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成熟并陆续入土。  相似文献   

9.
豌豆彩潜蝇幼期各虫态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 horticola (Goureau)是我国蔬菜上常见的一种重要害虫,目前尚未见该虫幼期卵到蛹各虫态形态特征的系统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饲养的方法收集豌豆彩潜蝇的卵、不同龄期的幼虫以及蛹,对该虫从卵期到羽化成成虫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通过测量幼虫口钩和头咽骨的长度对幼虫龄期进行了划分。【结果】卵期观察到了豌豆彩潜蝇及其他潜蝇科昆虫中从未记述过的卵的呼吸角。利用口钩和头咽骨长度将幼虫划分为3个龄期,并对不同龄期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和描述,确定了通过骨化结构对幼虫龄期准确鉴定和通过外部形态快速鉴定的方法。根据豌豆彩潜蝇蛹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变化将蛹期划分为5个明显的发育阶段。【结论】本研究记述了豌豆彩潜蝇卵到蛹期的形态特征并对幼虫龄期进行了划分,为潜蝇幼虫和蛹的形态学及豌豆彩潜蝇生物学、生理学和防治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油桐尺蠖幼虫龄期识别及食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是油桐、油茶和茶树的重要害虫。在湖南一年发生2—3代,常呈周期性猖獗。由于此虫食量大,特别是末龄幼虫抗药力强,因此,化学防治必须严格掌握在三龄前进行。为了解各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和食量变化,我们于1979年5—6月在湖南保靖县对该种幼虫的各龄形态、龄期、食量和取食方式等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见表1、2和图。 一龄幼虫仅吃下表皮及叶肉,食口呈针孔大小的凹穴,日久上表皮破裂成小洞。二龄开  相似文献   

11.
万兴生  胡萃 《昆虫学报》1986,(4):371-376
菜粉蝶幼虫在一、二、三、四龄初期饲以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bGV),食量减少99.3—38.4%;四龄末或五龄初饲毒,食量反而比健虫高出36.3%和87.2%。幼虫感病后取食期的缩短或延长是食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幼虫病死前脱皮过程先被抑制,其结果往往使得死亡时所处的龄期明显延长。幼虫在四龄末饲毒后,由于五龄期延长,食量增加,其死亡前达到的最高体重平均为357.9毫克,远高于健虫化蛹前的最高体重。PbGV对菜粉蝶化蛹也有明显影响。幼虫在五龄前饲毒,一般不能化蛹。五龄第1—3天饲毒,化蛹率26.4—87.9%,第4天饲毒对化蛹无影响。本文结果对应用PbGv防治菜粉蝶幼虫危害以及对该病毒的大量增殖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讨论蜘蛛的主要种群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粽管巢蛛对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的选择捕食特性。由结果可见:猎物被捕食量与参试种群编码值(密度)的数量关系可由二次多项式模型技术。当取每科水稻上有稻纵卷叶螟5头,白背飞虱10头,拟水狼蛛2头,粽管巢蛛2头,食虫瘤胸蛛2头时,蜘蛛种群对白背飞虱有较大的选择捕食比率。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安婀珍蝶取食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婀珍蝶Actinote anteas(Doubleday&amp;Hewitson)作为控制害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生物防治因子,在14~26℃范围内,在相同温度不同龄期的取食量变化规律相同.1~4龄幼虫之间,幼虫的取食量变化不大,但在4龄以后,幼虫的取食量成倍增长.不同温度下安婀珍蝶幼虫各龄期取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3、5、6龄幼虫的取食量在23℃时达最高,在26℃时有所回落;幼虫期的总取食量在14~26℃范围内,取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4~17℃之间,取食量增加较快,在17℃以后,取食量增加缓慢.通过分析建立安婀珍蝶幼虫日平均取食量与温度间的回归模型:Y=-60.054+8.788X-0.402X2+0.006X3,P<0.05,R2=0.9989,对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安婀珍蝶取食量最适温度为25.58℃.  相似文献   

14.
松黄叶蜂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健 《昆虫学报》1974,(2):233-236
松黄叶蜂(Neodiprlon sertifer Geoffroy)又名松锈叶蜂、松黄锯蜂,当地群众称“绿虫”或“七分虫”。属膜翅目,锯节叶蜂科。是松林的严重害虫之一。自1954年以来,该虫曾先后七次在陕西黄龙山林区的北寺山、官庄、圪台、石堡、瓦子街等地发生。主要为害人工或天然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幼中龄林,不仅直接威胁松树的正常生长,而且被害年的木材生长量下降。我局北寺山林场曾于1957年对该虫作过一些观察,作者于1963—1966年,先后在该林区的北寺山、圪台、石堡、瓦子街等地对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一)生活史 松黄叶蜂在黄龙山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幼虫,5月上中旬幼虫为害最盛,5月底到6月初幼虫老熟结茧,9月上旬化蛹。9月下旬到10月上旬羽化产卵,开始越冬。  相似文献   

15.
对波纹杂毛虫幼期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该虫在福建省1a发生2代,以3—4龄幼虫在地被物中越冬;系统观察了各龄幼虫的取食过程并计算了取食量。开展了室内外防治试验。为该虫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报道在辽宁海城地区寄生红头阿扁叶蜂Acantholyda erythrocephala (Linnaeus) 的姬蜂科1中国新记录属、新记录种:厚角跃姬蜂Xenoschesis crassicornis Uchida, 1928。  相似文献   

17.
椰子织蛾幼虫龄数及取食量的雌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椰子织蛾幼虫的龄数、取食量及龄期。在室温25℃±3℃,寄主食料椰子叶饲养条件下,测量了雌、雄幼虫头壳宽、取食量并记录了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椰子织蛾雌性幼虫有9-10个龄数,雄性幼虫有8-10个龄数。1-10龄雌虫的头壳宽约为0.2300,0.3250,0.4300,0.5267,0.7700,0.9633,1.3775,1.5850,1.8200,2.1929 mm。1-10龄雄虫的头壳宽约为0.2233,0.3214,0.4125,0.5300,0.6529,0.8675,1.1267,1.3375,1.4950,1.8925 mm。9-10龄雌虫的头壳宽显著大于雄虫的头壳宽。头壳宽与龄数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椰子织蛾幼虫的取食量随龄数的增大而增加。椰子织蛾1代雌性幼虫平均取食椰子叶的面积(3607.23±146.83 mm~2)显著高于1代雄性幼虫平均取食椰子叶的面积(1991.25±143.92 mm~2)。1-5龄幼虫的取食量最小,小于50 mm~2。8-10龄为暴食期。1-10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55±0.16,5.69±0.24,5.73±0.37,5.22±0.15,5.11±0.46,4.61±0.46,5.12±0.68,6.00±0.43,6.86±0.40和8.75±1.55 d。对于雌、雄成虫个体差异较大的昆虫,对其幼虫头壳宽值和取食量的测定应雌、雄幼虫分别测定。椰子织蛾的防治适期应在未造成严重为害的1-5龄幼虫高蜂期进行。以幼虫头壳宽为主,同时结合取食面积判定幼虫所处龄数,可为准确掌握防治时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黑襟毛瓢虫对棉蚜的数值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鼎新 《生态学报》1987,7(2):146-153
本文研究了不同龄期及不同发育期的黑襟毛瓢虫在不同食蚜量(生物量)下的发育速率,增长速率,存活率及生殖率。主要结果如下: (1)讨论了下模型(Beddinton et al.,1976)的隐含假说: 1/d=a(KaNT/1 aT _(?)N-B) (1) 其中最主要一点就是该模型没有考虑到在(食物摄入量)常数B邻域内发育速率的非连续性。为了描述此性质,我们提出了以下通式: 式中:1/d是捕食者发育速率,X是捕食者摄取的生物量,N为猎物密度。F(X(N))为一可以是线性或其他形状的函数。笔者认为发育速率在B领域的不连续性是数值反应的一个普遍规律。(2)黑襟毛瓢虫幼虫取食量与增长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四龄幼虫在取食量较低时能以低于上一龄期初的体重(负增长率)进入下一龄期或虫态。(3)二、三龄幼虫有很强的耐饥性,但一、四龄幼虫对饥饿较敏感(图5)。第i—1龄幼虫的取食量能影响第i龄时的存活率及发育速率(表2)。(4)幼虫及成虫的取食率对生殖均有重要影响,但取食量对卵重及其卵的孵化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利用“EB 82灭蚜菌”菌剂 ,通过设定不同方法处理蔷薇三节叶蜂 (Argegeei)和菜青虫 (Pierisrapae)幼虫 ,进行室内防治实验 ,分析“EB 82灭蚜菌”菌剂对蔷薇三节叶蜂和菜青虫幼虫的作用。结果表明 ,“EB 82灭蚜菌”菌剂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与胃毒作用杀虫剂敌敌畏和对照处理 ,其死亡率和取食量均差异极显著。“EB 82灭蚜菌”菌剂不同浓度处理蔷薇三节叶蜂对死亡率和取食量比较 ,2 0 0倍和 4 0 0倍之间死亡率无差异 ,10 0倍和 2 0 0倍之间 ,2 0 0倍和 4 0 0倍之间取食量无差异 ,进一步确定“EB 82灭蚜菌”菌剂的最低施用浓度 ;“EB 82灭蚜菌”菌剂浸叶不同时间喂养菜青虫 ,死亡率和取食量比较表明 ,1min和 5min之间 ,10min、30min和 60min之间死亡率无差异 ,10min和 30min之间取食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小麦叶蜂危害的产量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兆成  沈彩云 《昆虫知识》1994,31(4):206-207
当小麦叶蜂幼虫数量相等时,在较干旱的年份(1988)危害较重;而在气候较湿润的年份(1989)危害较轻。虫量与产量损失成正相关(r=0.9821**),其中以25头/m2幼虫危害的产量损失突增,达显著水平,可以认定为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