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鲁平  周顺  孙国强 《生态学报》2012,32(10):3182-3188
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是分布在内蒙古草原沙地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关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尤其是生理学特征还知之甚少。似昼夜节律是动物行为学和生理生态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在室内条件下通过体内埋置无线电传感器连续监测小毛足鼠的体温、用自动监测系统连续监测活动性和TSE LabMaster呼吸代谢测定系统连续测定了其代谢率的昼夜节律性。结果发现:小毛足鼠在夜间的平均体温是(37.27±0.39)℃,昼间的平均体温是(36.11±0.18)℃;在夜间的平均代谢率是(4.65±1.10)mLO2·g-1·h-1,昼间的平均代谢率是(3.09±0.42)mLO2·g-1·h-1;在夜间的平均活动率为(237±145)次/0.1h,昼间的平均活动率为(38±5)次/0.1h。小毛足鼠的代谢率、活动性和体温的峰值相位主要集中在夜间,属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实验结果从行为学特性和生理学特征等新的角度支持了野外观察小毛足鼠是夜行性动物的推断。综合活动性、代谢率和体温三方面同步变化的特征,为小毛足鼠的似昼夜节律变化提供了新的机理性解释。研究也表明小毛足鼠是研究野生动物似昼夜节律变化机理的好模型。  相似文献   

2.
高原鼢鼠挖掘取食活动的能量代价及其最佳挖掘取食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典型的地下鼠,它主要挖掘取食杂类草之地下根茎,在挖掘过程中形成取食洞道。本文根据此特点,建立了挖掘取食过程中能量代价(E_(?))与取食道结构参数(土丘间距S、侧道长L、取食道半径b及洞道深度D)之间以及取食获能E_(fg)与S和b之间的两个函数关系。分别以挖掘效率极大和取食效率极大为优化目标,导出同样的结果,即相同的最佳土丘间距S_(opt)。通过实验观测,计算出在矮嵩草(Kobresiahumilis)草甸生境条件下,最佳土丘间距S_(opt)=127.4厘米,与野外实测土丘间距(126.30±47.85厘米)无显著差异(t=0.312,P>0.50),表明高原鼢鼠的挖掘及取食行为符合最佳化原则。  相似文献   

3.
王培潮  钱国桢 《生态学报》1985,5(4):373-378
本文主要讨论1—25日龄雏鸽及其成鸽在12—36℃环境中的热能代谢。静止代谢是以闭路系统呼吸计测定。产热是据消耗氯气1毫升产热4.7卡计算,即48cal=1毫升氧气。现摘要如下: 1.成鸽在12—36℃环境中的代谢率呈U型曲线,其标准代谢率为1.4333±0.0535 O_2ml/g/hr,中性温度区约18—32℃ 2.雏鸽在22℃与28℃环境,其化学凋温机制建成年龄为8—10日龄。 3.雏鸽的代谢率呈两个相反趋向的年龄相,当化学调温机制建成之前,代谢率与日龄或与体重正相关;而后,负相关。 4.雏鸽在22—28℃环境,4日龄前的代谢率(cal/W 0.67/hr)比成鸽低;5日龄后,则高于成鸽;至化学调温机制建成时,达到最高水平。但是,在36℃环境,却始终低于成鸽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的耗氧量等指标,从代谢率与代谢调节方面探讨其能量代谢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鼠的中性温度区在春、夏、秋各季有2—3℃的差别。此三个季节的基础代谢率(单位:毫升氧/克·小时,下同)分别为3.6182、2.6396、2.6005。春季显著高于夏季与秋季。在冬眠状态下室温为5℃时静止代谢率最低,为0.4436。在非冬眠各个季节,即0℃至下临界温度范围内静止代谢率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并具线性回归。黄鼠的化学热调节强度较低,特别是在秋季和在冬眠状态下这种能力受到较深程度的抑制。黄鼠在非冬眠期的基础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有密切相关,冬眠期两者之间的相关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测定了在环境温度5、10、15、16、18、20、22、25、26、28和30 ℃时,捕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us,1♀、7♂)和灰头wu(Emberiza spodocephala,8♂)的代谢率(MR),计算每个温度点的热传导?、MR和C的体重预期值。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5~30 ℃时,太平鸟的体温(Tb)基本维持恒定,平均Tb为(38.20±0.05) ℃;热中性区(TNZ)为18~27 ℃,基础代谢率(BMR)为(2.33±0.47)mL O.2/(g·h);Ta在5~18 ℃,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5.46(±0.19)-0.17(±0.01)Ta;Ta在5~22 ℃,C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平均为(0.13±0.00)mL O.2/(g·h·℃)。5~30 ℃时,灰头wu Tb也基本维持恒定,平均Tb为(38.25±0.05) ℃; TNZ为20~26 ℃,BMR为(4.75±0.18)mL O.2/(g·h),最低C为(0.26±0.00)mL O.2/(g·h· ℃);在5~20 ℃时,MR与Ta的回归方程为:MR=9.54(±0.52)-0.23(±0.03)Ta。两种鸟具有BMR和Tb较高、下临界温度较低和TNZ较宽、热传导稍高的北方地区小型鸟类的代谢特点,通过自身的物理和化学调节(代谢产热)以更好地适应其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6.
太平鸟和灰头鹀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测定了在环境温度5、10、15、16、18、20、22、25、26、28和30℃时,捕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太平鸟(Bombycillagarrulus,1♀、7♂)和灰头(Emberizaspodocephala,8♂)的代谢率(MR),计算每个温度点的热传导(C)、MR和C的体重预期值。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5~30℃时,太平鸟的体温(Tb)基本维持恒定,平均Tb为(38·20±0·05)℃;热中性区(TNZ)为18~27℃,基础代谢率(BMR)为(2·33±0·47)mLO2/(g·h);Ta在5~18℃,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5·46(±0·19)-0·17(±0·01)Ta;Ta在5~22℃,C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平均为(0·13±0·00)mLO2/(g·h·℃)。5~30℃时,灰头Tb也基本维持恒定,平均Tb为(38·25±0·05)℃;TNZ为20~26℃,BMR为(4·75±0·18)mLO2/(g·h),最低C为(0·26±0·00)mLO2/(g·h·℃);在5~20℃时,MR与Ta的回归方程为:MR=9·54(±0·52)-0·23(±0·03)Ta。两种鸟具有BMR和Tb较高、下临界温度较低和TNZ较宽、热传导稍高的北方地区小型鸟类的代谢特点,通过自身的物理和化学调节(代谢产热)以更好地适应其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
曾令清  付世建  曹振东 《生态学报》2016,36(6):1746-1755
为考察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标准代谢的个体差异与运动力竭后代谢特征和行为的关系,在(25.0±0.5)℃条件下测定80尾鲫幼鱼标准代谢率(SMR),筛选出40尾实验鱼[体重(13.54±0.20)g,体长(8.05±0.07)cm],其中包括20尾高SMR个体和20尾低SMR个体,测定运动至力竭实验鱼的最大代谢率(MMR),并计算代谢空间(AS=MMR-SMR)、相对代谢空间(FAS)和过量耗氧(EPOC)总量,随后测定单尾鱼的快速启动行为[反应时间(RT)、最大线速度(Umax)、最大线加速度(Amax)和120ms移动距离(S120)]以及个性行为(勇敢性和活跃性)。结果显示鲫幼鱼的SMR与AS、FAS和EPOC总量均呈负相关,而与MMR不相关;MMR与AS、FAS和EPOC总量均呈正相关;协方差分析显示高SMR个体组的代谢恢复速率与低SMR个体组无显著差异。鲫幼鱼的SMR与快速启动行为的RT呈正相关,与Amax呈负相关,而与Umax和S120均不相关。在快速启动行为中,鲫幼鱼的RT与Umax、Amax和S120均呈负相关,而Umax与Amax和S120呈正相关。鲫幼鱼的SMR与其勇敢性指标如潜伏期(L)、曝露时间(ET)和探头频率(AF)以及活跃性指标如运动时间比(PTM)、撞墙频率(FHW)均不相关,但鲫幼鱼的PTM与FHW和ET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鲫幼鱼的能量代谢特征、快速启动和个性行为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现象,并且部分表型特征之间存在权衡,提示这些权衡可能是鲫幼鱼的生理、行为与栖息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幼蟹标准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耗氧率、CO2 排出率及NH3-N排泄率进行了测定 ,并研究了幼蟹的能耗率及能源物质的供能比。结果表明 ,体重 ( 2 70± 1 4 0 )g的幼蟹 ,在水温 ( 2 0± 0 5 )℃时 ,耗氧率、CO2 排出率和NH3-N排泄率分别为 ( 0 4 14± 0 0 91)mg·g-1·h-1、( 0 4 76± 0 12 5 )mg·g-1·h-1和 ( 4 179± 1 171) μg·g-1·h-1;标准代谢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为 7 3∶3 8 8∶5 3 9。其耗氧率 (R0 )受水中溶氧水平的影响 ,并与体重(W )呈负相关 (R0 =0 84 0 3W-0 72 6 5)。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鲤科鱼类种内个体标准代谢率的差异及其与运动性能和摄食性能的内在关联,本研究以我国广泛分布的鲤(Cyprinids cardio)幼鱼[体重(4.79±0.08)g,n=36]为实验对象,在(25.0±1.0)℃下分别测量实验鱼的标准代谢率(SMR),随后测定单尾鱼的特殊动力作用(SDA)、自发运动、临界游泳速度以及活跃代谢率(MO2active)。实验鱼标准代谢率(SMR)的变幅为76.7~317.6 mg/(kg·h),其变异系数(CV)达24.4%;实验鱼在10 min内的尾鳍摆动次数(P0.05)和摄食代谢峰值(P0.05)均与标准代谢率(SMR)呈正相关;活跃代谢率(MO2active)(P0.05)与摄食代谢峰值以及活跃代谢范围与摄食代谢范围(P0.05)均呈正相关。然而,鲤幼鱼的标准代谢率(SMR)与相对临界游泳速度、活跃代谢率(MO2active)、特殊动力作用(SDA)时间和特殊动力作用(SDA)总量均不相关(所有P0.05)。研究表明,较高标准代谢率(SMR)的鲤幼鱼个体表现较高的活跃性和较强的摄食代谢能力,可能有助于其更易发现食物、逃避天敌以及加快食物处理。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c)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土著动物。本文旨在探讨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骨骼肌糖酵解和肝脏乳酸代谢的不同生理机制。我们克隆出两种动物肝脏中的丙酮酸羧化酶(pytuvate carboxy-lase,PC)基因的部分序列;应用real-timePCR法测定两种动物肝脏和骨骼肌中PC、LDH-A和LDH-BmRNA的表达水平;使用苹果酸偶联法测定肝脏中PC酶活力,并测定两种动物骨骼肌和肝脏中乳酸含量、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力;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肝脏和骨骼肌LDH同工酶谱。结果显示:(1)高原鼢鼠骨骼肌LDH-B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高原鼠兔(P<0.01),而LDH-AmRNA的表达量没有差异(P>0.05);(2)高原鼠兔肝脏中PC、LDH-A和LDH-BmRNA的表达量都极显著高于高原鼢鼠(P<0.01);(3)高原鼠兔肝脏和骨骼肌中LDH和乳酸含量以及肝脏中PC活力均极显著高于高原鼢鼠(P<0.01);(4)LDH同工酶谱显示,高原鼠兔骨骼肌以LDH-A4、LDH-A3B、LDH-A2B2为主,而高原鼢鼠骨骼肌以LDH-AB3、LDH-B4为主;在高原鼠兔肝脏中LDH以LDH-A3B,LDH-A2B2,LDH-AB3和LDH-B4为主,而高原鼢鼠肝脏只有LDH-A4。以上结果表明,高原鼠兔通过提高骨骼肌无氧糖酵解的水平为其快速奔跑提供能量,通过提高肝脏中糖异生水平快速将骨骼肌运动所产生的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所以减少了在低氧环境中对氧的依赖,而高原鼢鼠尽管生活在低氧的地下洞道,它通过提高骨骼肌有氧糖酵解的水平,为其持续的挖掘活动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水体全氟辛烷磺酸(PFOS)污染对鱼类爆发游泳及其代谢恢复能力的影响, 将中华倒刺鲃幼鱼(Spinibarbus sinensis)暴露在不同浓度(0、0.32、0.8、2和5 mg/L)PFOS后, 测定PFOS暴露对其静止代谢率(RMR)、爆发游泳速度(Uburst)以及运动力竭后代谢恢复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 暴露浓度对实验鱼的Uburst和相对爆发游泳速度(rUburst)均影响显著(P<0.05), 5 mg/L PFOS暴露导致Uburst和rUburst分别下降了17.4%和10.8%, PFOS对rUburst的影响表现出“非单调剂量效应”; 暴露浓度对实验鱼的RMR影响显著(P<0.05), 5 mg/L PFOS暴露导致RMR显著升高, 但PFOS对运动后代谢峰值(MMR)、代谢率增量(MS)、代谢变化倍率(F-MS)、力竭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提示: PFOS污染改变实验鱼能量代谢水平的下限, 而对其代谢水平的上限无明显的限制性作用; PFOS污染将可能对鱼类捕食——逃避捕食者、穿越激流寻找适宜生境等生存关联的生命活动起到负面影响, 但对无氧代谢关联的代谢恢复能力无显著的生态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   

12.
放牧干扰下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干扰下高原鼢鼠适合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为合理控制草原鼠害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在5个不同放牧强度小区中,连续3年监测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变化,同时获取植被和土壤的变化数据。分析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植被(盖度、高度、频度、植被生物量、植被均匀度、丰富度、多样性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和土壤(紧实度、容重、水分)之间的关系。中度放牧干扰下,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低,不利于对栖息地的选择,轻度、次轻度放牧区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高于重度、次重度放牧区的;轻度放牧干扰的草地有利于高原鼢鼠种群数量的增加。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土壤紧实度、容重呈显著负相关(R=﹣0.921、﹣0.883,P0.05);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R=0.879,P0.05);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地下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2,P0.01),与植被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R=0.921,P0.05),与地上植被总盖度呈显著正相关(R=0.909,P0.05),与地上生物量、均匀度、多样性呈不显著正相关(P0.05)。在草地放牧干扰系统中,非生物因素土壤紧实度、水分可能是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的首要选择因素,食物资源也许是次要选择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察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呼吸循环系统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在(25±0.5)℃条件下, 将2种实验鱼各60尾 [体重分别为(28.36±0.08) g和(19.53±0.13) g]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 训练组进行1次/d共21d的力竭追赶训练。随后测定各组实验鱼的心脏和鳃指数、血液指标以及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结果发现: 2种鱼心脏指数、鳃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在各自对照组和训练组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岩原鲤对照组的鳃指数显著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 但心脏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中华倒刺鲃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 但运动后恢复时间和过量耗氧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岩原鲤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显著低于其对照组(P<0.05), 但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运动后恢复时间、过量耗氧、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岩原鲤对照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过量耗氧和代谢恢复速率分别显著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 但峰值比率和运动后恢复时间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 (1)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和岩原鲤幼鱼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参数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 (2)力竭追赶训练显著提高了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无氧代谢能力; (3)中华倒刺鲃幼鱼力竭运动前后代谢率显著高于岩原鲤幼鱼, 这可能与其较为活跃的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两种在高寒草甸广泛分布的小型哺乳动物,其暴发活动可能造成高寒草甸的严重退化。使用无人机分别拍摄典型的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暴发区图像,解译高原鼠兔洞口、高原鼢鼠土丘和它们的干扰斑块,获得干扰斑块的周长和面积信息,计算干扰斑块形状指标,确定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暴发活动对高寒草甸的影响。研究表明:(1)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暴发活动形成的干扰斑块周长与面积比(PARA)、形状指数(SHAPE)和分形维数(FRAC)差异显著(P<0.05),其中高原鼢鼠斑块的FRAC是1.0124±0.0091,属于普通的规则几何圆形分布格局,高原鼠兔斑块的FRAC是1.1203±0.0546,属于分形几何不规则的分布格局。(2)高原鼠兔洞口数量与其斑块面积没有线性相关关系(P=0.9677),高原鼢鼠土丘数量与其斑块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3)高原鼢鼠斑块面积统计学上呈长尾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P<0.01)。根据高原鼠兔斑块面积分布格局可将斑块演替分为三个阶段:土丘形成阶段、斑块连通...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黑线仓鼠的代谢产热特征及其体温调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讨寒冷地区黑线仓鼠 (Cricetulusbarabensis)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 ,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对其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热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在环境温度为 5~ 35℃的范围内 ,黑线仓鼠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 ,平均体温为 36 33± 0 2 3℃ ;热中性区为 2 5~ 32 5℃ ;基础代谢率为 3 4 9±0 36mlO2 / (g·h) ;环境温度 (Ta)在 5~ 2 5℃范围内 ,代谢率 (MR)与Ta 呈负相关 ,回归方程为 :MR [mlO2 / (g·h) ]=9 6 0 - 0 2 2Ta (℃ ) ,在此范围内 ,黑线仓鼠的热传导率 (C)最低 ,平均为 0 2 8± 0 0 1mlO2 /(g·h·℃ ) ;代谢预期比和热传导预期比 (F值 )为 1 6 8。黑线仓鼠的基本热生物学特征为 :较高的BMR和热传导率 ,相对较低的体温和较宽的热中性区。这些特征可能限制了其在极端寒冷和干旱环境中的分布和生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有氧运动训练和摄食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在(25±0.5)℃条件下,将120尾实验鱼[体重(21.35±0.05)g,体长(10.21±0.03)cm]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1、2和4 BL/s(体长/秒,body length/s)训练组,分别放置于不同流速下处理8周。随后测定各实验组心脏和鳃指数以及禁食或摄食(轻度麻醉灌喂体重1.5%的饵料)状态下的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结果发现:4 BL/s训练组的心脏和鳃指数都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 < 0.05);无论摄食与否,3个训练组运动前代谢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各实验组过量耗氧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禁食状态下,仅4 BL/s训练组的运动代谢峰值和代谢率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摄食状态下,3个训练组的运动代谢峰值和代谢率增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5)。与禁食组相比,摄食导致各处理组的运动前代谢率显著上升(P < 0.001),但对运动代谢峰值没有显著影响;另外,摄食对照组代谢率增量和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显著低于禁食对照组(P < 0.05)。研究表明:(1)有氧运动训练显著提高了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有氧代谢能力,这可能与其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的改善有关;(2)力竭运动能够诱导出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最大有氧代谢率;(3)摄食削弱了中华倒刺鲃幼鱼无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新鲜泥鳅(Misgurus anguillicanndotus)肉块为饵料,采用麻醉灌喂的方法,在(25.0±0.5)℃条件下,研究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体重(7.03±0.15)g,n=42]不同摄食水平(饵料分别为体重的0%、1%、2%、4%和8%)对餐后代谢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摄食水平下,瓦氏黄颗鱼摄食代谢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体变化趋势;摄食水平由1%增加到8%,实验鱼的SDA耗能、SDA时间和摄食代谢峰值(PMR)分别从3.09 kJ/kg、8 h和56.08 mg O_2/kg·h增加到47.21 kJ/kg、36 h和97.25 mgO_2/kg·h;其中,8%(饱足摄食水平)和4%摄食水平组的代谢率在峰值水平能够持续20 h左右.瓦氏黄颡鱼最大运动代谢率(MMR)为166.5 mg O_2/kg·h,显著大于饱食组PMR(P<0.05).本研究还表明,随摄食水平上升,瓦氏黄颡鱼通过PMR的增加和SDA时间的延长来满足SDA耗能增加的需求;从摄食4%组和8%组相似的梯形摄食代谢曲线,可以看出瓦氏黄颡鱼在高摄食水平条件(>4%)下限制了摄食代谢的上升;PMR相对于静止代谢上升倍率较小,暗示其摄食占据的代谢空间较小,进而保留了大量剩余代谢空间用于运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这可能与其活跃的觅食活动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运动和摄食对细鳞鲑幼鱼代谢模式的影响,在饱和溶氧(>8.0 mg·L-1)条件下,分别测定了空腹组和摄食组在5个处理温度(4、8、12、16和20 ℃)下的运动前代谢率(MO2p)、活跃代谢率(MO2a)、代谢范围(MS)、临界游泳速度(UC)以及10个流速水平下的实时游泳代谢率(MR).结果表明: 在各个温度条件下,摄食组的MO2p和MO2a均显著高于空腹组(P<0.05),且分别提高了15%和12%(4 ℃)、47%和23%(8 ℃)、30%和21%(12 ℃)、43%和36%(16 ℃)及8%和7%(20 ℃);摄食组与空腹组的UC和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温度升高,两组的MS均呈现下降趋势;随流速的增加,各组的游泳代谢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摄食组显著大于空腹组(P<0.05),各组的最大代谢率峰值均出现在低于UC的流速条件下;在细鳞鲑幼鱼的游泳速度接近70%UC的运动过程中,其代谢率不断增大至峰值,随后在游泳速度达到UC的过程中,代谢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条件下,细鳞鲑幼鱼的最大代谢率是由运动与摄食共同诱导产生的,在达到最大代谢率峰值的过程中代谢表现为添加模式;之后随游泳代谢率的下降,摄食诱导的代谢率被削减,该过程表现为运动优先代谢模式.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成虫期的呼吸代谢及其能量消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25℃下,用Gilson示差呼吸计测定了棉铃虫成虫期静止时的呼吸代谢。雌、雄蛾在整个生活期间的代谢速率(微升O_2/毫克鲜重/小时)都呈“U”型曲线变化,并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同时还测定棉铃虫成虫在不同温度下、在取食后、在黑暗条件下、在饥饿和飞翔期同的耗氧量。根据测定资料估测,在25℃下,棉铃虫雌雄成虫一生在静止时平均消耗氧气分别约为66.0毫升和72.5毫升。由于棉铃虫蛾期的平均呼吸商是0.94,所以成虫一生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约在1,400焦耳或330卡(雌蛾)和1500焦耳或360卡(雄蛾)左右,还不到它们一生在活动和静止时通过呼吸消耗的总能量的1/4。  相似文献   

20.
爬行动物很多生理、生化和行为指标都表现出昼夜节律。代谢昼夜节律不仅涉及内在因子的固有控制,而且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究温度对代谢昼夜节律的影响,在恒定的温度下(18℃和28℃)测定了红尾沙蜥Phrynocephalus erythrurus体温、心率、标准代谢率(SMR)和血糖浓度的昼夜变化。结果表明:(1)在2个温度下红尾沙蜥体温没有明显的昼夜变化;(2)昼间SMR明显高于夜间,18℃下SMR水平以及SMR昼夜变化的范围都低于28℃下的结果;(3)心率的变化也与代谢率的变化一致,但最低点提前了2 h;(4)28℃下的血糖浓度整体水平显著高于18℃下的,而波动规律却不同:28℃条件下白天平均值高于晚上,血糖浓度在16∶00显著高于20∶00、00∶00和12∶00;18℃条件下,血糖浓度在20∶00和08∶00明显低于00∶00和12∶00(P0.05),而在04∶00和16∶00处于中间水平。该研究证实了红尾沙蜥SMR、心率和血糖浓度等生理生化指标也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虽然这种现象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内在因子决定,这可能与某些激素的分泌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