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饲养条件下扬子鳄的营巢和产卵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5年,利用红外线摄像仪,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的营巢和产卵行为进行了研究。扬子鳄在产卵前,有营造后肢落脚洞的行为;在产卵后期,一边产卵,一边覆盖。为探讨气候对营巢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对气候和扬子鳄营巢开始时间进行分析后的结果表明,对营巢开始时间影响最大的是4月的平均气温,较高的平均气温会导致扬子鳄营巢开始时间提前。运用主成分分析饲养条件下巢址的环境因子,得出巢址的植被盖度、离水源距离等对扬子鳄的巢址利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是一类中小型涉禽,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东部、西南和沿海地区,是江西吉安地区常见留鸟。为了解当地彩鹬的繁殖生态,我们于2011~2012年对其繁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彩鹬3月中旬开始营巢,巢为典型的水面浮巢,平均巢外径为161.62 mm,巢内径为108.61 mm,巢深为39.14 mm;3月下旬至4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3.46(2~4),平均卵重为11.76 g,卵大小为36.35 mm×25.41 mm。彩鹬雄鸟承担大部分营巢和孵卵工作,孵卵期18~19 d。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不久便能在水中活动,随亲鸟离开巢区。  相似文献   

3.
人工繁殖区内扬子鳄的营巢生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许建  潘洪唐 《四川动物》1989,8(4):16-18
本文观察了扬子鳄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的营巢生态:一、30条产卵雌鳄的巢有28个建在人工投放的芒草上,2个自行取草建巢。二、六月中旬至下旬末为营巢期,周期为14.17±5.21天。营巢夜间进行,雌鳄单独完成。三、巢材除人工投放芒草外,随周围环境而异。四、巢体积、产卵数与雌鳄体长无相关性。五、卵堆温度恒定35℃,日温差仅1.4℃。六、每窝卵数为26.2±3.9枚。七、30条产卵鳄中的11条是抢巢产卵。  相似文献   

4.
2006~2009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对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繁殖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凤头麦鸡在牡丹江属夏侯鸟,每年3月末4月初迁来,9月下旬迁走,居留期约6个月;4月底开始筑巢,繁殖期间的配偶关系为一雄一雌,营巢于沼泽草甸,也有个体将巢筑于田边或荒地中,个别将巢直接筑在农田的垄上.巢比较简单,在1~2 d内完成.巢筑成后的7~10 d开始产卵.每窝4枚,平均卵重25.2 g,最后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4~29 d, 孵化率50%~100%;幼鸟为早成鸟,育雏期30 d左右.  相似文献   

5.
2003~2005年,利用红外线摄像仪,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的营巢和产卵行为进行了研究。扬子鳄在产卵前,有营造后肢落脚洞的行为;在产卵后期,一边产卵,一边覆盖。为探讨气候对营巢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对气候和扬子鳄营巢开始时间进行分析后的结果表明,对营巢开始时间影响最大的是4月的平均气温,较高的平均气温会导致扬子鳄营巢开始时间提前。运用主成分分析饲养条件下巢址的环境因子,得出巢址的植被盖度、离水源距离等对扬子鳄的巢址利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黑水鸡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81年至1983年的5—10月,在太原市南郊区(东经112°40'—112°60'、北纬37°10'—37°40'、海拔700—800米)对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报道如下。 (一)迁徙和数量 黑水鸡在本区为夏候鸟,每年5月中旬迁来。迁来时多为单个在香蒲(Typha latifolia)、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丛生的退水渠或沼泽水塘活动,偶见在近水的农田地边觅食。迁离本区时在10月下旬,居留时间为160天左右。 对黑水鸡的数量分布调查见表1: (二)繁殖生态 黑水鸡迁来繁殖地5—7天前开始求偶。配偶后发情交尾,交尾期最早见于5月18日。在水面游荡中或水边地面交尾。交尾活动从营巢期开始至产卵末期结束。 营巢最早见于5月23日。筑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巢呈塔形,较简陋,结构疏松。巢材多为香蒲,次有芦苇及三棱草(Scirpus yagara),少有稻草。巢间最近距离15米左右。巢材多在5—15米处衔得。巢通常筑于高大茂密的香蒲丛基部,巢底部沉入水  相似文献   

7.
牛背鹭在汉中地区为夏候鸟,每年4月初,迁来繁殖地后,即成对活动,开始交配,交配时间,一般在上午9—10时,或下午5—6时,每次交配时间约20—23秒。4月中旬开始营巢,巢成浅盘状。产卵期在5月份,每窝产卵3—5枚,卵呈椭圆形,卵的量度为44.2×34.7毫米,重23.8克。孵化期平均24天,出雏率为80.7%。育雏由双亲共同承担,雏鸟所吃食物约30多种,主要为昆虫和鼠类。雏鸟的体重平均日增长为14.09克,体长平均日增长为13.07毫米,嘴峰平均日增长为1.36毫米,翼长平均日增长为9.01毫米,跗蹠日增长为2.92毫米。  相似文献   

8.
画眉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时有  王艳 《四川动物》1989,8(3):15-16
本文报道了画眉繁殖生态的有关资料。在陕西秦岭地区,画眉4—7月进行繁殖;雌、雄亲鸟共同营巢,巢多营于上有植物遮盖的地面;每年产卵1窝,每窝4—5枚;仅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4—15天;雌、雄共同育雏,哺幼期13天左右。文中对雏鸟的形态变化及雏鸟体重、体长、嘴峰、翅、尾、附蹠的生长,亦作了简要记述。  相似文献   

9.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喉长尾山雀是大别山区常见的森林鸟类,每年2月开始繁殖营巢,每窝产卵7枚,孵化期14d,孵化率87.5%,雏期15d,育雏期食性90%以上为森林害虫。  相似文献   

10.
杭州城市环境中白头鹎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是一种中国南方城市分布广泛、种群数量丰富的鸟类。其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已引起关注。2012年3—7月,在杭州城市环境下,对白头鹎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共记录到白头鹎繁殖鸟巢117巢。结果显示,在杭州市区,白头鹎主要在居民小区、行道树和绿化带的树冠层筑巢,主要营巢植物为桂树(Osmanthus fragrans),占总数的84.6%(n=117)。所有繁殖巢距地面均高(3.16±0.91)m(n=117)。3月底开始筑巢产卵,产卵高峰集中在4月11—25日。窝卵数为(3.37±0.48)枚(n=103),孵化期为(11.34±1.12)d(n=32),育雏期为(11.85±1.12)d(n=47)。孵化率为68.3%(n=111),离巢率为52.1%(n=117),总繁殖成功率为34.7%(n=111)。繁殖失败原因主要包括卵及雏鸟被捕食、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11.
粽管巢蛛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粽管巢蛛是湖北省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大的一种蜘蛛,能捕食农作物上的多种害虫,有一定的利用前途。 2.粽管巢蛛在湖北省一年发生2—3个世代,成蛛和若蛛均可越冬。有一次交尾,多次产卵的习性。未经交尾的雌蛛虽能产卵但不能孵化,雌蛛有护卵习性。一生卵量在300粒左右。抗寒和耐饥能力较强。 3.在常用农药中,以保棉丰,毒杀芬,4049,亚胺硫磷对粽管巢蛛杀伤力最强;石硫合剂,杀虫脒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新疆木垒波斑鸨营巢成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98年 4月中旬~ 7月中旬 ,对分布于新疆木垒的波斑鸨 (Chlamydotisundulatamacqueenii)种群的营巢成功率进行了初步考察与研究。考察中共发现 16个巢、2 5窝幼雏。每巢产卵 3~ 6枚 ,卵鲜重 (6 4 7± 5 8)g ,卵径为 6 0 9mm× 43 9mm。产卵有两个高峰期 ,表明雌鸟第 1次繁殖失败后可再次产卵。第 1产卵期的巢卵数为(4 1± 0 8)枚 ,第 2产卵期的巢卵数为 (3 5± 0 6 )枚。雌鸟营巢成功率为 77 5 %~ 87 5 % ,卵的孵化率为83 6 %。每窝内从破壳到具备飞行能力的幼雏数基本不变 ,表明繁殖雌鸟大都能将幼雏全部抚育到可以飞行的年龄  相似文献   

13.
中华秋沙鸭繁殖习性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5年和2006年的4~5月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碧水自然保护区对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观测了4个鸭巢.记录了巢的特征值、巢周围的环境因子以及中华秋沙鸭繁殖期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陆续到达永翠河流域,9月末至10月下旬陆续迁离,居留时间210 d左右.其对栖息环境要求较高,行为方式独特,营巢树种皆为老龄榆树(Ulmus propinqua)或杨树(Populus ussuriensis),一般距河流和道路较近,两巢相距最近距离大于1.6 km.最大距离10 km,各巢洞口方向视野皆很开阔,巢址附近的植被相对稀疏.孵化期雌鸭用于孵化的时间占85.3%,取食仅占14.7%,雄鸭不参与孵化和育雏,用于觅食和取食的时间占24.4%.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四川省若尔盖湿地骨顶鸡Fulica atra的繁殖生态,讨论了骨顶鸡繁殖特征对高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若尔盖骨顶鸡平均筑巢期为6.73 d±0.36 d,平均巢底距水面距离平均为7.83 cm±0.64 cm,未发现对旧巢重复利用的现象;平均窝卵数5.83枚±2.15枚,平均卵质量31.90 g±0.37 g,平均孵卵时间26.64 d±2.83 d。与低海拔平原湿地相比,高寒湿地繁殖的骨顶鸡窝卵数更少、孵化期更长,并偏好在植被盖度适中、紧邻植被且草高较高的生境中营巢。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研究区域骨顶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是安全因子,其次是交通因子与种内竞争因子。与平原地区繁殖的骨顶鸡相比,若尔盖地区骨顶鸡在繁殖生态特征上呈现出对安全因子高度偏好的特点,可能是其对高原多变气候环境和较高捕食压力的一种适应和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5.
北红尾鸲繁殖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活在徂徕山林场的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筑巢前雄鸟寻选巢址,雄、雌鸟共同筑巢,筑巢材料多种,多是雌鸟衔运。每年筑巢二次,均于墙洞内,并对巢区有依恋性。巢筑完后开始产卵,每窝4—5枚。第一窝产于4—5月上旬、第二窝为6月,1986年6月见一窝产1卵而弃巢。雌鸟孵卵,孵卵期12天。雏鸟由雄、雌亲鸟共同饲育,每雏每次喂一至多种和多只昆虫。每日喂雏有三次高蜂,5—7时是一日中喂雏活动最频时刻。11天163小时喂雏1317次,雄鸟喂雏715次、雌鸟602次。12日龄喂雏192次为最多一天。12、13日龄,雌鸟每日喂雏次数多于雄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龟标志方法纵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东惠东港口海龟湾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1985—2005年的21年间,共保护绿海龟安全上岸产卵1184头次,标志放流成年雌海龟125头,近几年又开展了海龟卫星追踪试验,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数据。海龟个体标志为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利于建立龟口管理档案,完善海龟标识溯源信息系统。有关海龟生物学生态学的许多问题,例如母龟每季产卵次数、巢间期、产后洄游路线、母龟生殖周期、每一族群产卵地和觅食地分布。  相似文献   

17.
马鸣 《动物学杂志》1992,27(2):29-30
在新疆沙雅每年4—6月是紫翅椋鸟的繁殖季节。其巢主要选择在胡杨树洞或崖壁土洞中。4月中旬开始产卵,每窝卵数4—5枚(=4.43,n=7)也有3枚的。年繁殖一次。笔者在新疆南部首次记录到大批的越冬群体。椋鸟夏季主食昆虫,冬季则以沙枣、谷粒、草籽等为食。在沼泽地区也捕食小鱼。  相似文献   

18.
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概述了朱鹮的濒危状况及陕西省洋县1981—1986年的繁殖数量,计6年9窝27幼,已知死亡4只,人工喂养3只。 朱鹮在洋县为留鸟,越冬期间偶尔返回繁殖地,2月中旬后不再离开。有显著的领域性。3月上旬开始营巢,中旬至4月初产卵,多数3枚(1—4枚)。孵卵期30天左右,育雏期约为40天,均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6月中下旬全窝育成后一起飞离巢区。  相似文献   

19.
汪青雄  肖红  杨超 《生态学杂志》2012,31(4):949-953
2009—2011年4—7月在陕西红碱淖对同域分布的遗鸥和棕头鸥巢参数特征、巢群空间分布和巢址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巢外径、巢深、巢高等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与营巢生境和巢址空间分布上有关;从巢群空间分布上来看,两者均选择于湖心岛上营巢繁殖,巢群呈斑块状分布,但彼此没有混巢现象,有时甚至通过压缩种间巢间距来达到共存,由于遗鸥繁殖群体数量占优势,遗鸥总是占据最佳的巢域,棕头鸥巢群通常被排挤至湖心岛边缘部分;在巢址生境选择上,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巢离水面高度和巢距最近水边距离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两者巢址生境选择上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使得巢址生境选择上存在生态位差异,促成了遗鸥和棕头鸥能在同一湖心岛上营巢繁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作者于1982—1982年,在山西省关帝山地区对鹪鹩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其内容包括数量与营巢密度、营巢,产卵、孵卵、育雏,并对其主要食物组成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