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来自临床的670份合格痰标本进行了分离鉴定,检出卡他布兰汉氏菌49株,检出率为7.3%。对其中10例患者双份血清抗体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有较高的抗卡他布兰汉氏菌的相应抗体。30株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为: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对先锋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较敏感。  相似文献   

2.
牙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症及其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 7起牙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病例进行了发病情况、临床特征、病理变化等方面的检验 ,经对细菌的分离与鉴定表明所检病例均为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单独感染 ,系统归纳了该感染症的主要特点。同时 ,对所分离后做纯培养的 130株迟钝爱德华氏菌进行了主要生物学性状、血清型的测定 ,表明除在生化试验的吲哚项目中表明有株间差异 (阴性的 2 0株、阳性的 110株 )外 ,130株对其他所测内容的结果一致 ,130株均为同种血清型。从每起病例分离并鉴定的各 1个代表菌株做对健康牙鲆的人工感染试验 ,表明了相应的原发病原学意义及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对供试 37种抗菌药物中的头孢唑啉等 19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等 5种药物耐药、对氨苄青霉素等 13种药物表现了株间差异。经以荧光抗体技术对纯培养物、人工感染病死鱼肝脏中细菌的检验 ,初步表明了荧光抗体技术在对迟钝爱德华氏菌检验中作为辅助检验手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首次发现于1896年, 当时称之为卡他微球菌(Micrococcus catarrhalis),尔后又称为卡他奈瑟菌(Neisseria catarrhalis)和卡他布兰汉菌(Branhamella catarhalis).过去一直认为卡他莫拉菌是对人体无致病性的上呼吸道正常寄居菌,但是,近20多年的研究发现,该菌不仅可以引起儿童和老年人的上呼吸道感染,而且还是引起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是儿童上颌窦炎、中耳炎、肺炎以及成人的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第3位最常见致病菌,仅次于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笔者对近几年来卡他莫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志贺菌在成人腹泻患者中的主要血清群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浙江萧山医院临床分离自腹泻成人志贺菌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分群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所有数据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125株志贺菌,其中66(52.8%)株为宋内志贺菌,58(46.4%)株为福氏志贺菌;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95.9%,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79.8%,头孢噻肟为48.6%,未检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株,福氏志贺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为87.0%和57.1%,而宋内志贺菌未检出氟喹诺酮类耐药株;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耐药率在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复方新诺明和氟喹诺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萧山地区成人志贺菌感染以宋内和福氏两种血清群为主,青霉素类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太高已不适合临床使用,含酶抑制剂抗生素是治疗志贺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卡他布兰汉氏菌鉴定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鉴定卡他布兰汉氏菌的方法需大量细菌培养物,过程复杂,耗时长,且易出现假阳性。近年,不断推出新的鉴定方法,诸如改良碳水化合物降解试验、产色底物快速酶试验、丁酸盐酯酶试验、三丁酸甘油酯水解试验以及Bacto-TB水解试验等,这些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价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服务行业健康人群携带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莱芜市饮食服务行业人员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携带情况 ,于 1998~ 2 0 0 0年对莱芜市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查体。用肛拭子法进行增菌分离培养鉴定 ,检出 1株格洛斯特鲁普沙门氏菌 (新型 ) ,8株福氏志贺Ⅱ型及鲍氏志贺氏Ⅱ型。用K B法做了药物敏感实验。 1株沙门氏菌、8株志贺氏菌均对妥布霉素、卡那霉素、丁氨卡那霉素高敏 ,对多粘菌素、青霉素、链霉素中度敏感 ,对红霉素低敏。  相似文献   

7.
利用抗淋球菌外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b)制备的淋球菌酶免疫试剂(GONO-EIA)检测实验室已知淋球菌的阳性低限值菌数为6.25×10~4/ml。对脑膜炎奈瑟氏菌、微黄色奈瑟氏菌、卡它布兰汉氏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绿脓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无交叉反应。检测临床生殖泌尿系统标本484例,以淋球菌培养法对比,GONO-EIA的敏感性为81.43%,特异性为94.92%,,总符合率为92.97%。GONO-EIA方法简便,快速,整个实验不超过120分钟,是适用于临床实验诊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142-1149
为制备并评价鲁氏耶尔森氏菌口服微球疫苗的免疫效果,实验采用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海藻酸钠为疫苗载体,鲁氏耶尔森氏菌灭活疫苗为抗原,制备鲁氏耶尔森氏菌口服疫苗。以拌料口服方式进行免疫,通过血清非特异免疫指标、抗体效价、免疫保护率等综合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鲁氏耶尔森氏菌口服微球疫苗成球性好,粒径均匀,粒径(8.761.73) m,跨距0.47,包封效率94.51%,具备良好的抗酸性、肠溶性及高安全性的特点。将疫苗免疫斑点叉尾,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血清中溶菌酶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T-SOD)以及补体替代途径活性(ACH50);血清凝集效价于第5周达到峰值为1:8,至免疫后第8周仍能检测到特异性抗体;口服鲁氏耶尔森氏菌微球疫苗的斑点叉尾获得的抗鲁氏耶尔森氏菌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5.52%。综上所述,实验制备的鲁氏耶尔森氏菌口服微球疫苗能够对鲁氏耶尔森氏菌病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栋  贾暖  李鹏  邢丽  王希良 《中国科学C辑》2007,37(3):320-324
在此实验中, 设计了一种包含2种成分的重组融合蛋白作为疫苗成分来防护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可能产生的生物威胁. 重组F1-V蛋白与铝佐剂结合, 分别以10, 20, 50 mg剂量免疫BALB/C小鼠, 周期为2个月. 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和T辅助细胞的亚型. 免疫后小鼠以25~600 LD50剂量的鼠疫耶尔森氏菌141强毒株进行皮下攻毒实验. 结果证明, F1-V重组蛋白在 小鼠体内诱导产生足够保护的免疫应答. 血清IgG水平是产生最终保护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0 μg的免疫剂量可以诱导血清抗体效价高达51200, 使小鼠对400 LD50的鼠疫耶尔森氏菌产生100%的保护. F1-V重组蛋白引发的抗体亚型主要为IgG1类, 说明抗体反应趋向Th2型反应. 流式细胞分析表明, 铝佐剂主要帮助F1-V重组融合蛋白诱导强烈的体液免疫而不是CTL细胞免疫应答.表明F1-V重组亚单位疫苗株有希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鼠疫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10.
应用肠杆菌科诊断噬菌体检测志贺氏菌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肠杆菌科诊断噬菌体对2280株疑似志贺氏菌进行了检测,同时进行了常规鉴定。结果表明,志贺氏菌属Sh噬菌体103RTD对属内裂解率为100%,1RTD为99.9%;65株与志贺氏菌分型血清呈现凝集的非志贺氏菌,103RTD裂解率为12.3%,1RTD为4.6%。裂解模式的测定表明,2215株志贺氏菌分属于7个裂解模式,仅模式3中3株鲍氏5型为文献[2,3]所未列入,余者完全一致。Sh103RTD裂解的非志贺氏菌均可用1RTD和裂解模式排除  相似文献   

11.
对四川资阳地区病猪标本、尸检肝标本和血清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得到10株分离菌。经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观察、生化鉴定,证明其中3株为猪链球菌2型(SS2)。通过对3株SS2胞外因子基因、溶菌酶释放蛋白基因、荚膜多糖基因和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分别在626bp8、85bp4、87bp和297bp处出现目的条带。为进一步了解分离的SS2菌株的特性,使用VITEK GPS-107药敏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万古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分离菌感染Balb/c小鼠可引起动物死亡,并出现胃肠肿胀、嘴部青紫以及皮下紫斑等症状,与患者症状相似,小鼠脏器压片经革兰氏染色镜下观察可见阳性球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在1986年从二例急性菌痢患者的脓血便中分离的二株同一血清型的志贺氏菌。用目前所有志贺氏菌型别的诊断血清鉴定这二株菌以及用志贺氏菌各血清型的代表株检查该二株菌制备的抗血清,其结果一致。仅与痢疾志贺氏菌8型和鲍氏4型有低效价的凝集,与大肠杆菌O6、O7和O150也无交叉,因此是一个新的志贺氏菌血清型,此二株菌能引起豚鼠角膜炎,侵入上皮细胞,琼脂糖电泳显示大质粒存在,是有侵袭力的毒株。鉴于该型菌株发酵甘露醇,而与福氏志贺氏菌无抗原关系,因此为鲍氏志贺氏菌。 由于现在已有鲍氏1—18型,建议该新血清型为鲍氏志贺氏菌19型(Shigella boydii serotype 19)。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中卡氏肺孢菌性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预防措施.方法 对36例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孢菌性肺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描述和分析.结果 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μL时,易发生卡氏肺孢菌性肺炎机会感染.36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低氧血症、呼吸衰竭,7例找到肺孢子菌包囊,确诊PCP,其余29例为临床诊断.通过复方磺胺甲恶唑联合卡泊芬净并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9例痊愈,27例症状明显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艾滋病患者若出现快速进展的低氧血症伴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μL及乳酸脱氢酶升高者应警惕卡氏肺孢菌性肺炎,早期诊断、早期应用以复方磺胺甲恶唑联合卡泊芬净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杨正时 《微生物学报》1991,31(6):466-472
对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所存,1935年国外分离,国内检定结果不一的一株志贺氏菌51331进行了详细的抗原分析,确定为福氏志贺氏菌X变种。 该菌能与国内外出品的福氏3型特异血清发生交叉凝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上述诊断用血清中交叉反应性抗体尚未吸收纯净,至少没用类似51331这样的菌株参与成品血清检定的缘故。因此,建议在生产福氏3型特异血清时,应用本菌种参与检定以提高制品质量。本菌种作为诊断血清检定时用的菌种是十分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将我国6个省(区)、13个主要狐场分离的145株狐阴道加德纳氏菌,进行抗原性、免疫原性测定,从每场分离菌中选出1~3个优良株进行血清型研究。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证实,选出的26株菌可划分为3个血清型,以此3个血清型代表株制备因子血清,余下119株菌中,108株在所划分的3个血清型内,11株未能定型。在3个血清型中,Ⅰ型菌株数占定型菌数的79.1%,因而确定,Ⅰ型菌是国内狐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主要流行型。试验还明确了从貉分离的5株、水貂分离的4株、犬分离的2株阴道加德纳氏菌也属于血清Ⅰ型。将3个血清型代表菌株制成超声抗原,经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证实,各型抗原与同型或异型免疫血清均可形成一条明显的融合沉淀线,表明各型菌间有共同抗原成分。同型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表明,各株菌形成的沉淀线完全融合,从而证实了血清分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将我国6个省(区)、13个主要狐场分离的145株狐阴道加德纳氏菌,进行抗原性、免疫原性测定,从每场分离菌中选出1~3个优良株进行血清型研究。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证实,选出的26株菌可划分为3个血清型,以此3个血清型代表株制备因子血清,余下119株菌中,108株在所划分的3个血清型内,11株未能定型。在3个血清型中,Ⅰ型菌株数占定型菌数的79.1%,因而确定,Ⅰ型菌是国内狐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主要流行型。试验还明确了从貉分离的5株、水貂分离的4株、犬分离的2株阴道加德纳氏菌也属于血清Ⅰ型。将3个血清型代表菌株制成超声抗原,经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证实,各型抗原与同型或异型免疫血清均可形成一条明显的融合沉淀线,表明各型菌间有共同抗原成分。同型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表明,各株菌形成的沉淀线完全融合,从而证实了血清分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是由卡氏肺孢子菌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机会性感染,作为AIDS、器官移植、肿瘤、化疗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并发症越来越突出,对其做出正确、及时的诊断也越来越重要。该文就卡氏肺孢子菌的病原学及PCP的实验诊断、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研究概况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从患白板综合症的病鳖分离到一株细菌(C9605),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直杆状,周生鞭毛。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对多粘菌素不敏感,不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唯一碳源,不从甘露醇、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产酸。根据这些特性,菌株可归于爱德华氏菌。但是该菌发酵木糖产酸,产生H2S,耐青霉素,故鉴定为爱德华氏菌变异株(Edwardsiellaictalurivariationstrain)。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株是鳖白板综合症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9.
从肺结核患者伴感染痰液中检出9株植生克雷伯菌。经生物学特性、药物敏感性分析以及与其它克雷伯菌型比较后的结果表明:植生克雷伯菌具有克雷伯菌属的生物学共性,但与肺炎、产酸、土生、解鸟氨酸克雷伯菌生化特性有别;血清学与动物实验证明,分离株为致病患者临床感染的病原株;其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氧哌嗪青霉、卡那霉素等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敏感,对二、三代头孢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20.
医院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我院1994年6月至1995年12月间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的2165例阳性标本分析中发现,病原菌感染以呼吸道及肺部感染为最多见,其次为尿路感染和创伤感染。感染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检出率最多的顺序是: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鲍曼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白色念珠菌等。而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依次为:鲍曼氏不动杆菌(27.97%)、肺炎克雷伯氏菌(25.6%)、铜绿假单胞菌(13.56%)、白色念珠菌(13.20%)、金黄色葡萄球菌(11.2%)、大肠埃希氏菌(7.1%)等。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杆菌(简称G-b)对丁胺卡那和头孢呋新敏感率呈上升趋势(P<5%),头孢三嗪、青霉素、红霉素敏感率稳定,其余七种抗生素敏感率呈下降趋势。革兰氏阳性球菌中(简称G+c)首选药为去甲万古霉素,丁胺卡那敏感率稳定,头孢呋新敏感率呈上升趋势,其余抗生素敏感率呈下降趋势(P<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