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梁瑜  王朝晖 《生态科学》2009,28(5):420-423
为了探求叶绿素荧光值与海洋微藻生物量的关系,利用TD-700型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6种典型海洋赤潮藻在不同生长期(指数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时的叶绿素荧光值,同时用传统方法测定细胞密度,且利用Leica Qwin软件测量细胞大小。结果显示:微藻在同一生长时期细胞密度与叶绿素荧光值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生长时期细胞密度也与单位叶绿素荧光值存在较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微藻生物量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快捷方便、灵敏度高、可靠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测定G_1期和中S期细胞内放射性变化的方法(RC)测出小鼠KHT肉瘤的细胞周期时相的时间及其变异系数(CV)。腹腔注射~3H-UdR后,8小时再注射~(125)I-UdR,按2小时间隔取肿瘤制成单个细胞悬液,DNA特异性染料色霉素A_3染色,根据细胞DNA含量用FACS荧光激活细胞分类器分离出纯的G_1期和中S期细胞,分别测定细胞中~(125)I和~3H的放射性,用多室数学模型根据每个细胞内~(125)I和~3H的放射性变化,计算出TG_1为6.7小时,Ts为9.0小时,TG2M为3小时,生长指数为1。  相似文献   

3.
Zn^2+对植物光系统Ⅱ的影响及与钙调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2.0mmol/L Zn~(2+)对白兰瓜幼苗离体叶绿体PS Ⅱ电子传递,如DCIP光还原和光合放氧及叶绿素a荧光有抑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能分别被外加的Ca~(2+)(10mmol/L)和CaM(10μg/ml)所逆转。同时还发现CaM拮抗剂CPZ对叶绿素a荧光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能被外源CaM所逆转。通过PDE法证实了CaM在PS Ⅱ中的存在。因此,我们认为Za~(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与CaM有关,而且Zn~(2+)对PS Ⅱ电子传递的抑制很可能是通过CaM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细胞凋亡检测和分类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目的是在我们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偏振衍射成像流式细胞检测系统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凋亡检测新方法,具有更高的时间效率和更好的应用前景。化学诱导K562和HL60细胞凋亡。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选仪结合荧光双染技术将细胞分为三个亚群:健康细胞、早期凋亡细胞、晚期凋亡/坏死细胞。应用偏振衍射成像流式细胞检测技术采集每个亚群细胞的衍射图像。基于局部二值模式算法提取图像纹理特征生成训练和测试数据集,研究了不同的分类算法,建立凋亡分类模型。对模型性能和时间效率做出对比分析,筛选出具有更高时间效率的模型。新方法可实现90%的分类准确度,并在时间效率上具有优势。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快速的无染色细胞凋亡检测新方法,使检测后的细胞可直接用于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荧光漂白后荧光回复技术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间隙连接的通讯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体外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在融合生长状况下,相邻两细胞有间隙连接结构形成。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对肾小球系膜细胞间隙连接的通讯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而甲基强的松龙则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杆状病毒的出芽病毒具有两类不同的膜融合蛋白,组Ⅰ类型的杆状病毒利用的是膜融合蛋白GP64,而组Ⅱ类型的杆状病毒利用的是膜融合蛋白F.本文以组Ⅱ类型的HaSNPV为研究对象,研究组Ⅰ类病毒的GP64能否在组Ⅱ类病毒中正确表达和包装.利用Bac-to-Bac系统,构建了带有AcMNPV膜融合蛋白GP64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病毒HaSNPVgp64+egfp+,同时构建了仅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对照重组病毒HaSNPVegfp+,通过对HaSNPVgp64+egfp+感染的HzAM1细胞及所产生的子代BV的Western blot检测,证明GP64可在HzAM1中表达,并被包装入子代BV.  相似文献   

7.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 :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质内可见浅染点样结构 ,并且在不同的细胞内其浅染点状结构的多少有差异 ;电镜下Ⅰ型细胞膜结构差异较大 ,有的Ⅰ型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性结构清楚 ;有的细胞膜外侧可见膜包小泡 ;有的细胞内侧面也见小泡形成、融合 ,使脂质双层膜间隙变宽 ,其内可见膜包样物质 ,其电子密度中等或较高 ,结构类似于Ⅱ型细胞的囊泡样物质。不同的Ⅱ型细胞其胞质内颗粒大小及电子密度不一 ,囊泡状物多少也不一。含较小而密集颗粒的Ⅱ型细胞胞膜的脂质双层膜的外侧面较规则 ,与Ⅰ型细胞相似 ;脂质双层膜的内侧面出现许多扩张的大囊泡 ,其内含物电子密度高或中等 ,与胞质内含的颗粒状物质相同 ;位于扩张的囊泡与胞膜之间的胞质结构有的与I型细胞的胞质内的某些结构相似。含大而稀疏颗粒的Ⅱ型细胞其颗粒数量少、电子密度差异大 ,并且囊泡样物质增多。推测Ⅱ型细胞可能由Ⅰ型细胞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柱孢鱼腥藻(Anabaena cylindrica)营养细胞和异形胞类囊体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种类和性质。以SDS增溶营养细胞类囊体膜和不连续聚丙烯酰胺电泳分离得到4个P700叶绿素a蛋白复合体,分别为GPIa、CPIb、CPIc和CPI;和1个系统Ⅱ叶绿素蛋白复合体CPa。相对迁移率小的4个复合体含有P700,呼收光谱红区吸收峰为675nm,液氮低温荧光发射光谱有728nm荧光发射峰。CPIa和CPI的分量子分别为205 和105千道尔顿。未见诸文献的CPIb和CPIc复合体的分子量介于CPIa和CPI之间。相对迁移率较大的CPa有着吸收光谱红区672nm吸收峰,液氮低温荧光发射光谱有687nm荧光发射峰,分子量为56千道尔顿。同时化学氧化还原差示光谱不表现P700吸收降低。柱孢鱼腥藻异形胞类囊体膜经SDS增溶和电泳分离得到2个系统Ⅰ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它们的吸收光谱特性和分子量大小相近于营养细胞分离的CPIa和CPI复合体。异形胞类囊体膜缺少系统Ⅱ叶绿索蛋白复合体。  相似文献   

9.
COⅡ基因在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卜云  郑哲民 《昆虫知识》2005,42(1):18-22
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ytochromeoxidaseⅡ,COⅡ)基因位于线粒体DNA(mtDNA)上,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Ⅱ,该亚基为细胞色素c提供重要的结合位点。COⅡ基因进化速率较快,是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理想的分子标记。目前,已经利用该基因从各个分类水平对昆虫系统发育关系、物种形成与分化、种群遗传与变异及生物地理等方面做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表明,利用该基因可以很好地解决昆虫属、种及种下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问题,但是在解决科、亚科等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时仍存在一些局限,COⅡ基因与其他mtDNA及核基因的联合分析能够更好地解决昆虫的系统发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是生殖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激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Ⅰ型GnRH(GnRHⅠ)和Ⅱ型GnRH(GnRHⅡ)在胎盘和胎盘来源的滋养层细胞中发挥生理功能.利用人滋养层细胞模型人绒毛膜上皮癌细胞系(JEG-3)细胞,探讨GnRHⅠ和GnRHⅡ对人滋养层细胞侵润的调节作用.荧光实时定量PCR证实,GnRHⅠ和GnRHⅡ可调节JEG-3细胞中经典GnRH受体(GnRHRⅠ)的表达.RNA干扰实验显示,特异性针对GnRHRⅠ的siRNA可显著阻断GnRHⅠ对JEG-3细胞的促侵润作用,但不能影响GnRHⅡ的促细胞侵润功能,提示GnRHⅡ可能通过经典GnRH受体以外的其他受体介导,以发挥促进滋养层细胞侵润的功能.对信号通路的进一步研究表明,GnRHⅠ和GnRHⅡ通过ERK和JNK激酶级联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以调节细胞的侵润.  相似文献   

11.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质内可见浅染点样结构,并且在不同的细胞内其浅染点状结构的多少有差异;电镜下Ⅰ型细胞膜结构差异较大,有的Ⅰ型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性结构清楚;有的细胞膜外侧可见膜包小泡;有的细胞内侧面也见小泡形成、融合,使脂质双层膜间隙变宽,其内可见膜包样物质,其电子密度中等或较高,结构类似于Ⅱ型细胞的囊泡样物质.不同的Ⅱ型细胞其胞质内颗粒大小及电子密度不一,囊泡状物多少也不一.含较小而密集颗粒的Ⅱ型细胞胞膜的脂质双层膜的外侧面较规则,与Ⅰ型细胞相似;脂质双层膜的内侧面出现许多扩张的大囊泡,其内含物电子密度高或中等,与胞质内含的颗粒状物质相同;位于扩张的囊泡与胞膜之间的胞质结构有的与I型细胞的胞质内的某些结构相似.含大而稀疏颗粒的Ⅱ型细胞其颗粒数量少、电子密度差异大,并且囊泡样物质增多.推测Ⅱ型细胞可能由Ⅰ型细胞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12.
利用3S技术对梅里雪山地区植被制图的精度检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应用3S技术,完成了云南西北部梅里雪山地区的1:50000的植被图.对已完成的植被图通过野外收集的GPS点进行校正,GPS样点数的多少依据统计学抽样调查的样本大小计算而得,用这些校正样点数建立混淆矩阵进行植被图精度计算,最后利用计算成数方差进行检验.混淆矩阵计算得出植被图总的判对精度即整体精度OA为84.7%,利用计算成数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类型为90%以上.基于3S技术完成的植被图精度取决于区域面积大小和植被分类等级,而利用遥感技术来划分的植被等级与传统的植被分类等级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电泳技术在细菌分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电泳技术在细菌分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各类细菌的各种细胞组分的电泳分析,得到了许多有用的分类结果,发展了多种适于各种水平的分类技术。细菌细胞中有很多组分可以采用电泳分析,如完整的细胞,脂多糖,肽聚糖,蛋白质(包括酶),及核酸等。这些组分的分子依其电荷性质和电荷的多少,分子的大小和形状诸因素的不同而在电场中表现出不同性质的迁移和不同的迁移速率,从而使组分中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跳甲属Altica北京有分布的7个种的卵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7种卵在卵的大小、卵壳表面纹饰的形状、纹饰突起的程度、孔洞的多少等均存在明显差异。据此探讨了卵的表面形态结构在分类和系统发育中的作用,同时还探讨卵的形态结构与昆虫生境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用PAM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饥饿细胞、光自养细胞和混合营养细胞的叶绿素荧光 ,并对 3种类型细胞的荧光参数 :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 φⅡ和还原型质醌Q-A 进行了比较。用双重转盘磷光机测定了光自养细胞和混合营养细胞的毫秒延迟发光。根据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和毫秒延迟发光的结果及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 3,4_二氯苯基二甲脲 (DCMU)、二溴百里香醌 (DBMIB)对集胞藻 6 80 3(Synechocystissp .PCC 6 80 3)混合营养生长影响进行了分析 ,集胞藻 6 80 3混合营养培养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光自养培养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外源葡萄糖没有抑制反而是促进了混合营养细胞的光自养生长 ,二是呼吸基质向质醌库提供电子 ,使光合机构的能量转化加强 ,从而促进了集胞藻6 80 3细胞的利用葡萄糖的合成代谢。  相似文献   

16.
由于基因表达数据高属性维、低样本维的特点,Fisher分类器对该种数据分类性能不是很高。本文提出了Fisher的改进算法Fisher-List。该算法独特之处在于为每个类别确定一个决策阀值,每个阀值既包含总体样本信息,又含有某些对分类至关重要的个体样本信息。本文用实验证明新算法在基因表达数据分类方面比Fisher、LogitBoost、AdaBoost、k-近邻法、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具有更高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B细胞表位研究有助于肽段疫苗研制,抗体研制以及疾病诊断和治疗研究。不同的B细胞表位诱导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的抗体种型,探索研究能够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的B细胞表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二肽组成特征,利用深度最大输出网络算法训练构建三个二类分类器,分别对应诱导三种不同特异性抗体的B细胞表位,即Ig A表位,Ig E表位以及Ig G表位。通过五折交叉验证训练和测试这三个分类器,获得AUC的值分别为0.78,0.93以及0.78。Ig A表位和Ig E表位分类器的预测能力优于其它Ig A表位和Ig E表位分类器,Ig G表位分类器和其它Ig G表位分类器的预测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18.
为检测人PAK1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在真核细胞中的定位,利用RT-PCR技术获得PAK1目的基因,构建GST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GEX-5X-1/PAK1,IPTG诱导后进行SDS-PAGE及Western印迹检测,并用体外激酶实验测定其生物学活性;同时,构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PAK1,利用脂质体法转入人胃癌BGC-823细胞系中,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pGEX-5X-1/PAK1载体能在大肠杆菌BL-21中正确表达GST-PAK1融合蛋白,大小约为94kDa,具有生物活性;PAK1绿色荧光蛋白定位于细胞浆。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探索PAK1的生物学特性及信号转导通路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B细胞表位研究有助于肽段疫苗研制,抗体研制以及疾病诊断和治疗研究.不同的B细胞表位诱导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的抗体种型,探索研究能够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的B细胞表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二肽组成特征,利用深度最大输出网络算法训练构建三个二类分类器,分别对应诱导三种不同特异性抗体的B细胞表位,即IgA表位,IgE表位以及IgG表位.通过五折交叉验证训练和测试这三个分类器,获得AUC的值分别为0.78,0.93以及0.78.IgA表位和IgE表位分类器的预测能力优于其它IgA表位和IgE表位分类器,IgG表位分类器和其它IgG表位分类器的预测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20.
叶绿素延迟荧光主要由绿色植物中光系统Ⅱ的天线色素产生,光系统Ⅱ反应中心色素P680接受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后转变为激发态的P680,P680回到基态时释放出一个电子传给原初电子受体,随后电子沿光合电子传递链向PSI传递。当进入电子传递链的电子发生电荷重组时会使P680再次激发形成P680,P680将激发能传递给天线色素后,激发能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即为延迟荧光。延迟荧光的检测和分析技术为无损测定植物光合机构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获得丰富的光合机构信息,如光系统Ⅱ受体侧及供体侧的伤害程度、跨类囊体膜质子梯度的大小等。本文介绍了延迟荧光的产生原理和测定方法,并且举例说明了延迟荧光测定技术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