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繁昌人字洞旧石器遗址1998年发现的人工制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1998年发现于安徽省繁昌县人字洞旧石器遗址的非灰岩石质标本进行了初步整理,从中选出59件石制品做了分类记述,其主要结果将载于本文中。对目前性质难定的非灰岩石质标本亦作了必要的记述,以备考。这些石制品打片用锤击法,无论从石片或石核上均可见转向打法,石器的主要类型是刮削器,加工粗糙,方式多样,以向背面修理为主,单层修疤,以深宽型的居多。同时被记述的还有几件骨制品。该遗址的地质时代,依同层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应归早更新世早期,可能在距今200万年前。  相似文献   

2.
清水苑大洞位于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因发现丰富石制品、骨制品、灰烬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遗物而为学术界所关注。2013年9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清水苑大洞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区分A、B两区,揭露面积分别为4 m^2和6 m^2。A区揭露地层厚度约90cm,堆积物为灰白-灰黄色-灰黑色砂质黏土,共出土石制品2398件、动物化石及碎骨2000余件。石制品组合以小型石片工业为体,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各类废片、石锤、磨石等,此外还有5件砸击品。石制品原料大多取自围岩内的燧石,剥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另有少量凹缺器;石器修理多以锤击法向片状毛坯的背面修理为主。^(14)C测年显示遗址形成于距今约11-14 ka BP,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探讨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中部低海拔地区的适应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水苑大洞位于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因发现丰富石制品、骨制品、灰烬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遗物而为学术界所关注。2013年9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清水苑大洞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区分A、B两区,揭露面积分别为4 m~2和6 m~2。A区揭露地层厚度约90cm,堆积物为灰白-灰黄色-灰黑色砂质黏土,共出土石制品2398件、动物化石及碎骨2000余件。石制品组合以小型石片工业为体,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各类废片、石锤、磨石等,此外还有5件砸击品。石制品原料大多取自围岩内的燧石,剥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另有少量凹缺器;石器修理多以锤击法向片状毛坯的背面修理为主。~(14)C测年显示遗址形成于距今约11-14 ka BP,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探讨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中部低海拔地区的适应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龙江省十八站遗址经过再次调查发掘,地层中出土石制品38件,地表采集20件。石核具有修理台面和对向剥片的技术,石片中石叶技术特征明显,石叶技术与水洞沟遗址相近,石器以轻型为主,主要类型为刮削器。采集的两面器和端刮削器则在华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的几个遗址中有相似标本发现。采用光释光的方法对遗址的绝对年代进行测定,结果为距今2.5—1万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圣王坪遗址2020年调查发现的石制品研究。调查共获得石制品1717件;其中,地表采集11件,含细石器技术制品;清理地层剖面获得1706件,属旧石器文化遗存。剖面分4个层位,第3层和第4层是文化层的主体,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和结论来源。石制品以小型和微型为主,原料以燧石为主。砸击技术占重要地位,尤其是第3层石核剥片的主要技术;该技术多应用于隐晶质的燧石和脉石英原料,具有相对较高的剥片程度,更适用于小型毛坯的开发与利用。石器组合以刮削器为主要类型,但第3层比第4层多了楔形析器和齿状器两种类型。石器修理锤击法,修理程度有限,缺乏再修理过程。遗址属于小型石片石器传统,第4层中部木炭样品的测年数据校正后为45590±510 BP cal,说明是晋南地区目前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相似文献   

6.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骨制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不仅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而且也含有较为丰富的骨制品。骨制品可分为骨核、人工骨块、骨片、骨屑和骨器五大类;骨片约占骨制品总数一半;骨器包括刮削器、尖头器、雕刻器和骨铲四类。观察发现:79件骨制品和骨骼可以拼合成33组,45件上有古人类砍砸、切割或刻划的痕迹。丰富的骨制品进一步反映了王府井古人类文化的进步性;同华北地区类似制品比较,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遗物分布特征表明,东方广场遗址是一处古人类的临时居住地。出土的石器、骨器遗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表明,王府井古人类不仅能够制作石器与骨器用来宰杀与支解猎物,而且具有用火、控火进行烹饪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西白马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重要遗址。本文报道的87件石制品均发现于西白马营遗址同一文化层,类型有石核、石器和废片等,其中废片包括完整石片、破碎石片、碎片与断块等。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石英以及硅质白云岩为主,个体以小型居多,剥片技术主要为硬锤锤击法,偶用砸击法。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修理采用硬锤锤击法。文化面貌属于华北小型石片石器工业传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通过对江西高安盆地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在锦江第二、三级阶地发现旧石器遗址23处,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石制品96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原料均为脉石英,尺寸以小型为主,微型和中型次之。石核剥片以锤击法为主,辅以砸击法。石器修理均为锤击法,石片毛坯占比高,修理程度有限,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另有少量锯齿刃器和钻。不同遗址石器技术特征相近,都具有小型石片石器工业特点。从埋藏地层、石器技术面貌等来看,调查发现遗址的年代与盆地内已经发掘的上湖遗址年代相近,处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 2)。高安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发现,为探讨中国南北方人群迁徙、交流,以及古人类在面对MIS 2阶段,尤其末次盛冰期极端气候事件时的适应策略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9.
2014年夏季,我们对下川遗址的富益河圪梁地点北部进行了发掘,本文对其3号探方(QX2014-T3)的发掘成果进行了报道。T3的面积为6 m2,出土石制品1036件;其中,183件出自上文化层,853件出自下文化层。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黑色燧石,另外还有少量的玛瑙、硅质泥岩等。下文化层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等;其中,石器的类型包括重型石斧、研磨器、石锤和轻型刮削器、凹缺器、尖状器、锯齿状器、楔形析器、圆头刮削器、齿状器、琢背小刀,赤铁矿;打片和修理均采用为简单的锤击法;年代为40~30 kaBP。上文化层发现的石制品以细石叶产品为主,石核包括普通的多台面石核、锥形细石核、船形细石核,石片为普通石片和细石叶共存,石器包括刮削器、圆头刮削器等;年代晚于30 kaBP。  相似文献   

10.
石沟遗址是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大田洼台地北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于1996年。201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在遗址C区进行发掘,出土51件砾石、249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碎屑。石制品的大小、风化和磨蚀程度表明,遗址曾受到较弱水流的干扰后被迅速埋藏。石制品原料以白云岩、燧石和安山玢岩为主,类型有石核、石片类(完整和不完整石片)、断块、碎屑和石器类(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和使用石片)。剥片和修理技术均以锤击法为主;仅发现的1件砸击石片表明可能也存在砸击技术;石器加工较为简单,显示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的技术特征。石沟遗址C区的发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的石器工业,探索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生存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出自山西省榆次市东赵乡大发村附近潇河Ⅱ级阶地砂砾堆积中。石制品有刮削器、端刮器、凹缺刮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刮削器—凹缺刮器和石钻—端刮器等。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2.
延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2005年试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人沟遗址于2004年发现, 2005年8、9月间进行试掘,揭露面积52m2。堆积共分6层, 石制品主要出土于第2—4层, 共获得1291件, 其中出自地层者1267件,其余为脱层,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断块和工具等。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工具包括第二类工具(使用石片)和第三类工具(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钻), 器型稳定, 加工较为精致。根据其文化特征判断, 该遗址的年代属于晚更新世晚期, 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3.
石峡口遗址第1地点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乡石峡口村,遗址埋藏在清水河右岸一级阶地中。遗址地层分为7层,其中第5、6层中包含丰富的文化遗物,分别命名为第1、2文化层。2015年对该遗址的试掘共发现用火遗迹2处、石制品406件、动物化石201件、古人类牙齿化石1件、串珠装饰品2件以及烧骨、大量的石质碎屑和碎骨等。遗址两个文化层的文化特征基本一致,是一处包含较多细石叶技术产品的遗址。石制品总体以微型、小型居多;原料主要为石英、燧石;细石核类型丰富,除楔形、柱形、锥形外,古人类还直接选用形态不规则的块状毛坯剥离细石叶,显示了熟练的细石叶工艺;普通石片的生产方法主要为硬锤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器类型包括边刮器、端刮器和两面尖状器等。动物化石比较破碎,经初步鉴定有普氏羚羊、马科、鸵鸟等种类。遗址的年代为17.2~18.5ka cal BP,处于末次盛冰期(LGM),文化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相似文献   

14.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出土石制品共计1098件,主要来自下文化层。除石锤、石砧和人工石块外,其他石制品的原料几乎全部为黑色燧石。石制品普遍较小,主要为小型和微型。石核数量很少,但石片占石制品总数的一半还多。碎屑在探方中的几个区域密集分布。石器加工精致,刃缘大部分都比较平齐且其上的修疤排列均匀、整齐,尤其表现在端刮器上。原料、类型与技术特点表明,东方广场遗址石制品组合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石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这一文化系列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第15地点、许家窑遗址等有较多的相似性,推测东方广场石制品组合是由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石器工业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5.
宜良九乡张口洞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了从张口洞出土的人牙40枚、哺乳动物化石1923件、旧石器材料1826件及少量骨器.石工具中修背和修理把手有显著表现.张口洞石器工业属元谋-宜良(路南)区域性文化,兼有猫猫洞类型文化的影响,时代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  相似文献   

16.
位于北纬33°上下、秦岭南麓的汉水上游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自然生态系统最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适于早期人类生存的地区,也是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存发现较早、遗址密集和研究较为深入的区域之一。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汉水上游干支流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数以百计,其丰富的古人类和动物化石资源以及旧石器文化遗存对研究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环境适应、石器工业技术和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在对汉水上游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旧石器遗址相关调查研究现状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兼及丹江口库区周边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收获,结合本研究团队数年来在该区域研究工作的进展状况与面临的问题,讨论了汉水上游地区的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收获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给予前瞻。  相似文献   

17.
新兴遗址第1地点位于吉林省汪清县嘎呀河支流前河北岸的二级阶地,2018年调查发现,2019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复查和试掘,试掘面积14 m2。采集和试掘发现标本131件,以石制品为主,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手斧和磨制石器,此外还发现有少量夹砂陶片。总体来看该遗址包含旧石器和新石器两期文化遗存,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存以石叶和细石叶为主要技术特征,石制品原料以硅质页岩和黑曜岩为主,根据石制品技术特征和地层堆积情况判断,年代与临近的黑龙江穆棱市康乐遗址年代相近,为距今100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图们江流域金谷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18.
河南新郑观音寺镇黄帝口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2006年调查发现后经过当年和2009年两次发掘。2009年发掘出土了76件石制品及75件动物化石,分别出自第3、4、5层,其中以第5层的发现居多。石制品原料以石英为主,个体较小, 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及断块等。其中石器3件, 分别为刮削器和尖状器。石制品面貌属北方小石器工业传统。动物化石以鹿类、食肉类和啮齿类居多, 其中少数具有人工痕迹。遗物和堆积状况表明, 黄帝口遗址为一处人类的短暂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9.
大梅遗址位于百色右江区东南的右江北岸,最初发现于1982年。该遗址包括三个地点,分别位于Ⅱ、Ⅲ、Ⅳ级河流阶地上。2005年8月至2006年1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第一地点(A区)发掘面积1100m~2,第二地点(包括B、C、E区)发掘面积1900m~2,第三地点(D区)发掘面1000m~2,总揭露面积4000m~2。该点出土石制品314件,包括砾石、石核、石片、石锤、石器等。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剥片和修理主要采用锤击法,工具多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类型有砍砸器、手镐、刮削器、尖状器等,刮削器数量最多。根据地层和出土石制品的特征推断,第一地点的时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