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展绿色防控技术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农业和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精准施药等4个方面回顾和梳理了我国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研究的发展和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本综述可为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比  胡伟  邢永忠 《遗传》2018,40(10):841-857
我国的水稻育种经历了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绿色超级稻培育3次飞跃,其间伴随矮化育种(第一次绿色革命)、三系杂交稻培育、二系杂交稻培育、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理想株型育种和绿色超级稻培育等6个重要历程。育种目标从唯产量是举到高抗、优质和高产并重,育种理念从高产优质逐步提升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准备了大量的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基因,水稻育种正迈向设计育种的新时代。基因组选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将为培育“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 绿色超级稻保驾护航。本文对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指出了各种育种方法和育种技术的优缺点,系统介绍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光温敏雄性核不育以及籼粳杂种不育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水稻株型、穗型、粒形和养分高效利用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阐明了产量与开花期联动的关系,凸显了我国水稻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指出,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方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育种理念也要与时俱进。未来,杂交育种技术要与现代育种技术紧密结合,选育水稻品种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而且更要具备绿色健康的特点,同时还要适应新耕作制度和新耕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湖南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评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探讨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主要产粮区之一的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从农药污染、化肥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地膜残留、稻田潜育化和围湖造田等6个方面估算了该区1999年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结果表明,1999年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为41.91×108元,约为1999年该区域农业生产总值的26.8%,相当于1999年该区域种植总产值的28.5%.为了水稻可持续生产,提出了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策略.研究认为,水稻生产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对环境带来的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今后应加强水稻生产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基础研究和水稻生产环境成本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北至黑龙江的漠河,南至海南岛,西至西藏高原,东至沿海各省,都有水稻栽培。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不同,形成了我国水稻栽培制度的多样化,为今后因地制宜发展水稻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水稻在我国的栽培历史也很久,约4600年以上。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水稻栽培和选种,培育出大量的适应各地区各种栽培制度的品种类型,为今后进一步创造新品种提供丰富的品种资源。把良种和高产结合起来,解决我国水稻栽培上所存在的问题,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光/温敏不育分别是三系和两系杂交稻生产利用的遗传基础,而(亚)种间杂种不育则是杂交稻生产中要克服的主要技术瓶颈。因此,水稻育性调控是杂交水稻生产技术的关键,也是研究植物核质互作和物种生殖隔离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模型。我国植物遗传学家在阐明杂交水稻育性调控的分子遗传基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回顾了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杂交水稻生产涉及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光/温敏不育与育性转换、杂种不育与亲和性的遗传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探讨了我国杂交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生产基地,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用水量不断增加,如何节水又使水稻增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水稻优化控灌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节水措施,又利于水稻优质高产,具有推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DEA-Tobit两步法研究了我国水稻主产区在1997—2014年间的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东北平原水稻生产效率最高,长江流域次之,东南沿海最低;在影响水稻生产效率的因素中,人均收入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收入依赖程度、市场化水平对水稻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础教育水平有方向性的正向影响,自然灾害有方向性的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水稻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稻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分子设计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稻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粮作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科学家在水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水稻复杂农艺性状基因解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创了以水稻为模式作物研究复杂性状基因调控网络的新领域.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我国科学家率先践行了分子设计育种理念,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营养高效利用的"绿色超级稻"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稻(Oryza Sativa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面对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日益突出的矛盾,我国科学家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的理念,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在发掘与利用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和营养高效等重要性状基因、建立全基因组育种技术平台、培育与应用绿色超级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绿色超级稻"已经成为全球作物育种的新目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概要介绍我国绿色超级稻的理论与实践的近期研究进展以及绿色超级稻选育与应用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是粮食生产大县之一,水稻是北林区的主栽作物,每年种植面积100万亩左右,在我区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水稻耕作制度、耕作模式的演变及水稻品种的变化,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近几年以来水稻二化螟在我区发生,且逐渐上升为水稻上危害较大的虫害,呈逐年扩大加重发生的趋势,该虫害的发生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已成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焦点话题和水稻生产潜在的危险。为此,我们针对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总结出了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以供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稻生产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伟  杨婕  吴文斌  黄丹丹  曹阳 《生态学报》2013,33(2):509-518
有效的适应措施需要了解两类基础信息,一是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各种气候变异风险,二是作物产量对潜在气候变异风险的反应及其机制.评价作物生产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可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揭示气候变化的趋势及作物产量对其的反应,从而为适应行动的全面开展提供基础信息.通过分析1981-2007年水稻生育期3个气候因子(平均温度、日较差、辐射)的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评估我国水稻生产对这3个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及其区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981-2007年间我国大部分水稻产区生育期内3个气候因子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存在着气候变异风险,其中以最高温的变化最普遍和明显,导致水稻生产中高温热害风险增加.部分区域水稻产量变化与单一气象因子的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这些地区气候因子的变化可以一定程度地解释水稻产量变化趋势,其中产量变化对辐射变化最敏感.当水稻生育期内平均温度上升1℃、日较差升高1℃、辐射下降10%时,我国部分地区水稻产量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辐射降低导致我国水稻生产的脆弱面积最大,其次为日较差.受3种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的综合影响,约有30%的水稻产区对1981-2007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敏感,少部分地区表现为脆弱,但水稻主产区受到的影响不大,且在东北地区还集中表现出产量增加的趋势,为我国水稻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RNase ZS1加工UbL40 mRNA控制水稻温敏雄性核不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的供需变得越来越不平衡,增加粮食产量已成为解决粮食供需不平衡的关键措施之一。杂交水稻可以比常规水稻提高20%~30%的产量,是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约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是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几个矮秆a稻矮秆基因等位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顾铭洪  朱立宏 《遗传》1979,1(6):10-13
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南方稻区在汕 稻的矮化育种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这 对推动我国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丰富水稻遗 传育种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水稻的无公害栽培已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措施。本文就水稻的无公害栽培中的几个技术环节,如产地的要求、品种的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播种及育苗、插秧、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无公害水稻栽培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笔者主要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与要点进行了阐述,并尝试探讨和提出了几个推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现状与存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现状与存在的若干问题□李文海(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杭州310029)1简史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国家,早在1964年,袁隆平首先在我国开始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1970年11月,湖南李必湖和海南冯克珊在海南崖县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滨海盐碱地水稻生态种植模式下,利用性诱剂和香根草对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效果。[方法] 在0.3%~0.6%的土壤盐分下,种植中粳中晚熟南粳9108水稻品种,设置4种绿色防控措施,每15~20 d调查诱捕螟虫量、虫害穴率、虫害株率、防治效果,并比较水稻的食味品质、生长和产量指标。[结果] 综合利用性诱剂和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综合防治技术,可以降低虫害穴率7.10%,降低虫害株率5.72%,防治效果达87.31%,可以显著的提高水稻结实率22.80%,稻谷产量为6810.45 kg·hm-2,提高了22.35%,显著提高了稻米的外观品质,食味值提高了4.29%。[结论] 性诱剂与香根草配合进行水稻螟虫的绿色防控,可以作为滨海盐碱地水稻生态种植模式的主要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中国水稻生产面临作物高产优质、资源高效、环境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战,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为规模化、机械化和轻简化,生产目标由单一的高产转型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简要总结中国水稻栽培技术的变革历程,由最初高产栽培经验的理论总结到现在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阐述绿色高产栽培的内涵,未来水稻栽培需因地制宜地开展模式创新;并介绍三种绿色高效栽培模式(再生稻、双季稻双直播和双水双绿模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农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物资,但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重大问题.绿色农药是根据绿色化学理念,采用环境友好的绿色原料,生产开发的更安全的农药.近年来,我国在绿色农药领域的研究实现了多个突破,极大提高了我国绿色农药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了我国农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农药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介绍了农药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绿色农药创制的研究进展和我国在农药产业上面临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稻种植的主要抗病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水稻种植中的病害问题严重的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加强水稻的抗病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水稻产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