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是茶叶中最常检测到的甲基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Me),具有较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更好的保健功效。本文对EGCG3"Me的理化性质、制备方法、保健功效、茶树EGCG3"Me含量影响因素、EGCG3"Me体内合成路径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展望EGCG3"Me的体内代谢途径及其深加工产品研发将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滕杰  曾贞  黄亚辉 《广西植物》2018,38(5):568-576
该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不同叶位对秃房茶(Camellia gymnogyna)的嘌呤生物碱组成特点以及茶多酚、儿茶素组分、游离氨基酸、黄酮、茶氨酸等生化品质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秃房茶的嘌呤生物碱组成及配比显著区别于茶叶植物凤凰单从(C.sinensis),同时具有可可碱、咖啡碱和苦茶碱三种组分,而且可可碱含量最多,为13.46~39.72 mg·g~(-1),咖啡碱含量最低,为0.51~2.02 mg·g~(-1),苦茶碱含量介于两者中间并随芽叶成熟度增加而升高。茶叶植物只存在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变化分别为22.22~53.13 mg·g~(-1)和0.47~12.82 mg·g~(-1)。在相同叶位中,秃房茶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为EGCGCECGEGCECGCCGGCG,且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含量均低于茶叶植物,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接近,保持为40~50 mg·g~(-1)。除黄酮含量在各叶位变化趋势不大外,其他品质成分含量变化基本符合第1叶芽第2叶第3叶第4叶,一芽二叶的含量介于第1叶和第2叶之间的规律,而茶多酚、黄酮、茶氨酸等其它品质成分含量均低于茶叶植物。该研究首次明确了秃房茶主要生化品质成分变化规律,特别是嘌呤生物碱的组成及配比特点,且含有特征性成分—苦茶碱。该研究结果为生物碱代谢机理、特异茶加工、功能成分开发、低咖啡碱资源、选育种等提供了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以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绿茶滋味品质和代谢物差异,对广德市6个白化品种绿茶(奶白茶)和14个黄化品种绿茶(黄金芽茶)进行感官审评和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奶白茶滋味鲜爽而收敛性略弱;黄金芽茶滋味收敛性强而鲜度低于奶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呈现鲜味、甜味的游离氨基酸在奶白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黄金芽茶,而贡献收敛性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含量以及呈现苦味的咖啡碱含量在奶白茶中显著低于黄金芽茶。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表明导致两种绿茶滋味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有7种,分别是茶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咖啡碱。味觉活性值(Dot)最高的EGCG在黄金芽茶中的呈味贡献显著高于奶白茶。因此,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和咖啡碱含量差异导致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滋味不同。  相似文献   

4.
我国代表性茶树种质嘌呤生物碱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选取了403份有代表性的茶树资源,采用HPLC对嘌呤生物碱进行了2年、春秋两季的重复鉴定。结果表明,年度和季节间咖啡碱含量总体稳定,但可可碱含量春季变化显著。93%以上资源的咖啡碱含量为25.0~45.0 mg/g。茶的3个变种间,咖啡碱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阿萨姆茶秋季较春季咖啡碱含量明显增加。来源于不同地区的资源咖啡碱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云南和广东的资源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最大。从403份资源中筛选出3份高咖啡碱、1份高苦茶碱(低咖啡碱)和2份高可可碱(低咖啡碱)等6份特异资源。  相似文献   

5.
以金观音茶树为试材,将草甘膦定量施于栽培基质,通过观察叶片的表观药害,并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方法测定草甘膦施用前(0天)和施用后(7天和33天)叶片中的农药残留(草甘膦及氨甲基膦酸)及生化成分(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生物碱)的含量变化,从而科学地评估草甘膦的使用对茶叶质量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施用33天,茶树叶片未见明显药害表征,但可检测到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草甘膦施用后,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总量降低,生物碱总量先升后降;多元统计分析表明,草甘膦施用前后样品组间的茶氨酸、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谷氨酰胺、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综上,茶园草甘膦的施用不易使茶树叶片产生明显的药害表征,但可在茶树叶片中残留较长时间,并显著改变茶树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含量。因此,建议茶园尽量不使用草甘膦除草剂。  相似文献   

6.
茶槲寄生“螃蟹脚”中黄酮醇及黄烷醇类化合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古树普洱茶的流行,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茶槲寄生"螃蟹脚"也成为一种饮料,但是相关研究甚少。本文应用三氯化铝比色法和酒石酸铁法分别测定了"螃蟹脚"中黄酮类化合物与茶多酚的总含量;应用HPLC法检测了黄酮醇及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种茶叶中主要的黄烷醇类物质。结果表明:"螃蟹脚"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总含量为7.65 mg/g,检测到了包括杨梅素(0.16 mg/g)、槲皮素(0.03 mg/g)、山柰酚(0.05 mg/g)和6个未知组分在内的9个黄酮醇组分;并检测到EGC、EGCG、ECG三种黄烷醇类物质,但其茶多酚总含量比茶叶低,仅为0.84%。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汉中茶区不同品种茶叶的营养成分,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对南郑县、镇巴县目前种植的五种茶树品种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共检测出31种氨基酸,总含量(以干质量计)分别为中茶102 60.43 mg·g~(-1)、中茶108 66.14mg·g~(-1)、名山131 51.17mg·g~(-1)、乌牛早66.15mg·g~(-1)、南郑县紫阳群体种27.92mg·g~(-1)、镇巴县紫阳群体种33.45mg·g~(-1);必需氨基酸共7种,乌牛早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为2.83 mg·g~(-1);中茶108中茶氨酸含量最高,达53.73mg·g-1,占总含量93.6%;比较不同品种茶叶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发现,中茶108、中茶102的SRC值最高,达68.504和62.663,营养价值高且均衡。综合比较,新引进品种的营养价值优于群体种。  相似文献   

8.
苦茶是一种特殊的茶组植物,它以1,3,7,9-四甲基尿酸为主要的嘌呤生物碱。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质谱联用(HPLC-DAD/MS)的方法对苦茶水提液中的茶多酚和嘌呤生物碱进行了定性分析,检测到3种嘌呤生物碱、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和2种非儿茶素类茶多酚(没食子酰奎宁酸酯和咖啡酰奎宁酸酯)。同时与传统绿茶在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上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苦茶中总儿茶素含量(13.82%)远高于传统绿茶(7.37%),但各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相对组成比在两种茶中极其相近,均以酯型儿茶素为主。  相似文献   

9.
以反相中压制备液相色谱为工具,甲醇-水作为洗脱溶剂,通过C18 (ODS-AQ)填料从茶多酚中一步分离出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等四种儿茶素单体.1.0g纯度为92.6%的茶多酚经过中压色谱,制备得到了90 mg EGC、355 mg EGCG、23 mgEC和92mg ECG,它们的纯度分别为91.8%、97.6%、97.7%、99.3%,纯品得率56.0%,四种单体总回收率达到68.2%.四种儿茶素单体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以及高分辨质谱加以确证.  相似文献   

10.
白茶对弹性蛋白酶活性的抑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白茶对弹性蛋白酶活性的作用,测定了6个白茶样品对猪胰弹性蛋白酶(PPE)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6个白茶样品中CB4对PPE抑制活性最强,为69.73%;且随体积分数增加,酶抑制活性增强,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白茶水提液的4个萃取层中乙酸乙酯层(WEA)的抑制活性最强,达到82.58%。CB4的多酚总量(TPs)较高,且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咖啡碱(CAF)含量最高。WEA萃取层中TPs、EGCG、ECG和ECG含量均最高,CAF含量极低。PPE活性抑制率与TPs、EGCG和CAF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90。0.1~1.0 mg/mL EGCG和0.05~2.0 mg/mL CAF对PPE无抑制活性,0.05~2.0 mg/mL没食子酸(GA)对PPE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且GA的促进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可见,白茶具有潜在抗衰老活性,但对PPE起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不是EGCG、GA和CAF。  相似文献   

11.
通过水培试验和建立数学模型,定量研究了茶树幼苗新梢发育期间树体钾含量与培养液钾浓度、新梢与树体钾含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钾促进茶树幼苗叶绿素合成和提升光合作用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随培养液钾浓度增加,全株、新梢、茎部和根部钾含量先升后降,在6.82~8.65 mmol·L-1范围达到最大,呈正态分布曲线模型,而成熟叶钾含量呈直线增加,试验范围内未出现下降;新梢、成熟叶和根部对全株钾累积贡献较大,其最大钾含量分别为20.04、16.02、12.03 mg·g-1,全株的最大钾含量为10.53 mg·g-1,茎部不同部位的最大钾含量在8.08~8.27 mg·g-1;新梢在较低钾浓度(3.65 mmol·L-1)可达到较高的钾累积效率(1.22),表现出较强的钾累积能力.新梢钾含量与成熟叶和全株钾含量呈直线关系,与茎部钾含量呈一阶指数关系,而与根部存在较强的钾竞争,在钾浓度>5.13 mmol·L-1时,根部钾累积效率开始下降,向新梢的钾供应减少.成熟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新梢叶绿素含量随钾含量增加呈Boltzman曲线上升,并通过模型确立了提高Pn和促进叶绿素合成的最佳钾含量范围(成熟叶为10.03~10.83 mg·g-1,新梢为17.72~19.11 mg·g-1)和最佳水培钾浓度区间(4.69~5.96 mmol·L-1).  相似文献   

12.
探索一种可持续、稳定的获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枝条的方法,拟通过促萌处理建立多枝条类型白桦材料。以一年生白桦幼苗为试材,采用3个截干高度:10、20、30 cm处理后,每个截干高度使用4种激素或化学药剂处理(20 mg·L-1 2,4-D、20 mg·L-1 KT、20 mg·L-1 6-BA和20 mg·L-1 KMnO4)进行促发萌条试验。结果表明,白桦幼苗初次截干(30 d后)采条,截干高度10 cm进行激素KT、6-BA处理的白桦苗萌芽率最高,达65.0%以上;锯末保湿处理下3种截干高度萌条率、萌条产量均较高,萌条率达75.0%以上。枝条中总三萜含量以截干高度20 cm处理下最高,达76.43 mg·g-1,其次为截干高度10 cm处理下,其他处理均不利于总三萜积累。叶中总三萜含量以截干高度30 cm下激素6-BA处理最高,达91.16 mg·g-1,是锯末处理(30 cm)的2.68倍。在锯末处理、KT和KMnO4处理下的枝条和叶片中总三萜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6-BA对枝条、叶片中齐墩果酸的积累有利,其他处理均不利于齐墩果酸积累。锯末处理有利于二次萌条及产量的提高,截干高度为10 cm处理下萌条产量达126.96 g。枝条总三萜含量以截干高度20 cm进行激素6-BA处理效果较好,达97.99 mg·g-1。叶中总三萜含量以截干高度30 cm进行激素KT处理最佳,达99.22 mg·g-1,其次为锯末处理组和6-BA处理组。该研究结果为可持续、高效的利用白桦资源及获得三萜产物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杨树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增加降水和氮添加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凯  雷虹  夏扬  于国庆 《生态学杂志》2017,28(2):399-407
设置3个水分梯度,即自然降水(W1)、自然降水增加50%(W2)和增加100%(W3)以及4个施氮梯度,即模拟氮沉降添加0(N1)、5(N2)、10(N3)和15(N4) g N·m-2·a-1,研究增加降水和氮添加对杨树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加降水和氮添加对杨树幼苗NSC含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随着降水的增加,N1水平叶片和枝条可溶性糖含量不变,叶片、枝条、主干、粗根和细根淀粉含量下降;N2和N3水平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或保持不变,淀粉含量降低或先升高后降低;N4水平各器官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升高或先降低后升高.随着氮沉降的增加,W1处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不变,淀粉含量增加,细根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含量不变;W2处理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不变或先增加后减少,淀粉含量降低或先增加后降低;W3处理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均增加.各水分和施氮梯度处理下,杨树幼苗可溶性糖含量为39.1~88.3 mg·g-1,叶片中最高,细根中最低,淀粉含量为23.3~46.8 mg·g-1,粗根中最高,细根中最低.  相似文献   

14.
李鑫  李娅芸  安韶山  曾全超 《生态学杂志》2016,27(10):3182-3188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宁南山区典型草本植物长芒草、铁杆蒿、百里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植物茎叶分解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和分解后期微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与初始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植物茎叶分解480 d后,各处理土壤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长芒草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分别为32.40和1.99 mg·g-1·24 h-1,百里香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最高(2.66 mg·g-1·24 h-1),铁杆蒿处理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最高(1.42 mg·g-1·72 h-1).分解末期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初始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分解末期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初始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添加植物茎叶处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Ace指数、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大于对照,Simpson指数显著小于对照.植物茎叶的分解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及多样性,进而提高了植物茎叶的分解速率,促进了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循环与转化.  相似文献   

15.
在2015年10月于余姚滨海采集不同盐碱度的土壤,对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硝化螺菌属在细菌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其与全钾最相关;枝孢属和镰刀菌属在真菌群落中占主要优势,脲酶、全氮与枝孢属的相关性最大,同时脲酶与镰刀菌属也最相关.各盐碱地表层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物种组成最丰富且均匀程度高.重度、中度及轻度盐碱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3.52~4.56、3.08~4.61及5.81~6.91 mL·g-1,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增大的特征;土壤全钾和过氧化氢酶直接相关,pH、有机质、全氮和全磷通过全钾与过氧化氢酶间接相关.各盐碱度土壤脲酶活性分别为0.04~0.52、0.08~1.07及0.27~8.21 mg·g-1,脲酶活性均呈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壤全氮和脲酶直接相关,pH、有机质和全钾通过全氮与脲酶间接相关.CCA排序表明,全磷对细菌群落的影响程度最大,而脲酶对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动物社群的社会等级可对个体的资源分配、社群稳定及个体的行为对策产生重要影响,圈养动物的类固醇激素水平与饲养管理有关,可反映动物的社群紧张水平。深入理解圈养动物的社会等级与其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关系是进行濒危动物迁地保育和成功驯养的基础。2018年6月15日—8月15日,用焦点取样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25头林麝进行了冲突行为取样及社会等级计算,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同期粪样的类固醇激素水平,分析了林麝社会等级与粪样皮质醇、睾酮及雌二醇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低等级雌麝的雌二醇水平(289.037±59.710 pg·g-1,n=11)显著高于高等级雌麝(45.670±27.283pg·g-1,n=6)(P<0.05),低等级雄麝的睾酮水平(3.863±1.538 ng·g-1,n=3)和高等级雄麝(8.017±1.295 ng·g-1,n=5)无显著差异(P>0.05);低等级雄麝(37.891±7.564 ng·g-1,n=3)和雌麝(37.262±1.544 ng·g-1,n=11)的皮质醇水平与高等级雄麝(29.947±2.441 ng·g-1,n=5)及雌麝(37.478±4.628 ng·g-1,n=6)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区分性别,低等级林麝的皮质醇水平(37.397±1.826 ng·g-1,n=14)和高等级个体(34.055±2.886ng·g-1,n=11)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圈养林麝雌体的社会等级与其粪样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低等级雌麝的粪样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高等级雌麝。在麝类驯养实践中,可监测雌麝的社会等级和粪样雌二醇水平变化,预测雌麝的行为健康及繁殖成效。  相似文献   

17.
刘建国  刘卫国 《植物学报》2017,52(6):756-763
短命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短命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随生长季变化的特点,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6种优势短命植物(3种一年生短命植物,3种多年生类短命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比了2种生活型短命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随生长季变化特点。结果表明,3种一年生短命植物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小花荆芥(Nepeta micrantha)以及条叶庭芥(Alyssum linifolium)N含量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1.23±7.16)、(14.11±6.38)和(10.85±6.14)mg·g–1;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2±0.73)、(3.12±1.24)和(3.43±0.55)mg·g–1;3种多年生类短命植物独尾草(Eremurus chinensis)、雅葱(Scorzonera pusilla)和簇花芹(Soranthus meyeri)N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97±5.94)(15.08±4.01)和(17.94±9.03)mg·g–1;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55±0.83)、(2.73±1.11)和(5.03±0.65)mg·g–1。由此可见,短命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各物种N、P含量在生长初期都大于其它生长季节,在生长旺季随叶片生物量增加,N、P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在生长末季N、P含量又有所回升。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生活型短命植物元素间的关系存在差异,但同一生活型短命植物元素间的关系并无显著差异,体现了种内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Theacrine (1,3,7,9-tetramethyluric acid) and caffeine were the major purine alkaloids in the leaves of an unusual Chinese tea known as kucha (Camellia assamica var. kucha). Endogenous levels of theacrine and caffeine in expanding buds and young leaves were ca. 2.8 and 0.6-2.7% of the dry wt, respectively, but the concentrations were lower in the mature leaves. Radioactivity from S-adenosyl-L-[methyl-14C]methionine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acrine as well as theobromine and caffeine by leaf disks of kucha, indicating that S-adenosyl-L-methionine acts as the methyl donor not only for caffeine biosynthesis but also for theacrine production. [8-14C]Caffeine was converted to theacrine by kucha leaves with highest incorporation occurring in expanding buds. When [8-14C]adenosine, the most effective purine precursor for caffeine biosynthesis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was incubated with young kucha leaves for 24 h, up to 1% of total radioactivity was recovered in theacrine. However, pulse-chase experiments with [8-14C]adenosine demonstrated much more extensive incorporation of label into caffeine than theacrine, possibly because of dilution of [14C]caffeine produced by the large endogenous caffeine poo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kucha leaves theacrine is synthesized from caffeine in what is probably a three-step pathway with 1,3,7-methyluric acid acting an intermediate. This is a first demonstration that theacrine is synthesized from adenosine via caffeine.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和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迁移养分的能力,建立17.0m2风车草潜流式人工湿地和13.3 m2香根草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猪场废水,在四个季节末测定植物生物量和组织氮、磷、铜、锌含量.结果表明,香根草地下部生物量大于风车草,地上部生物量则是风车草大于香根草.风车草年地上部收获量为3406.47 g·m-2,比香根草的1483.88 g·m-2高2.3倍;风车草的氮含量为22.69 mg·g-1,比香根草的15.44 mg·g-1高7.25 mg·g-1;风车草的磷含量为6.09 mg·g-1,比香根草的5.47 mg·g-1高0.62 mg·g-1.植株含铜、锌量风车草略比香根草高.风车草每年迁移N 68.72 g·m-2和P18.49 g·m-2,香根草迁移N 8.93 g·m-2和P 3.69 g·m-2.风车草人工湿地每年由植物迁移的氮、磷、铜、锌比香根草高4~7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