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cAMP和cGMP与色胺的专一性反应,通过核磁共振谱研究了它们的缔合。从质子化学位移与色胺浓度的函数关系,求出了表观缔合常数。通过不同温度K值的变化测定了cAMP—色胺缔合的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环状腺嘌呤核苷一磷酸(cAMP)和环状鸟嘌呤核苷一磷酸(cGMP)~1HNMR谱的化学位移。通过对cGMP分子的H_8和H_1质子化学位移与浓度的依赖关系求出缔合常数,K_α=3.12±0.7M~(-1),(温度30℃)。cGMP自缔合的亲合力大于cAMP。假设了环状鸟嘌呤核苷一磷酸在中性重水溶液中的缔合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环状腺嘌呤核苷一磷酸(cAMP)和环状鸟嘌呤核苷一磷酸(cGMP)~1HNMR 谱的化学位移。通过对cGMP 分子的H_8和H_1质子化学位移与浓度的依赖关系求出缔合常数,K_α=3.12±0.7M~(-1),(温度30℃)。cGMP 自缔合的亲合力大于cAMP。假设了环状鸟嘌呤核苷一磷酸在中性重水溶液中的缔合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制备胶束化色胺酮,增加色胺酮的溶解度,并进一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以酸敏感的腙键连接聚乙二醇和色胺酮,并通过透析法,将聚乙二醇化色胺酮进一步制备成胶束。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胶束的粒径分布用透射电镜观察胶束的形貌。通过芘荧光探针法测定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胶束在不同pH下的药物释放情况(pH5.5和7.4)。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腙键的断裂行为。通过CCK-8法比较生理pH和酸性pH下,色胺酮和聚乙二醇化色胺酮胶束(PTMs)对MCF-7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与色氨酸相比,PTMs的溶解度提高了1493倍。制备的胶束粒径为228.8 nm,PDI为0.1,形貌为球形。PTMs的临界胶束浓度为3.5×10-7mol/L,较低的CMC值表明制备的胶束稳定性高,便于进一步使用。腙键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断裂,且在pH 5.5下,12 h内95%的色胺酮从胶束中释放,而在生理pH下(pH 7.4),药物释放缓慢。在生理条件下胶束的细胞毒性低于色胺酮,说明胶束化色胺酮可降低药物毒性及胶束在生理条件下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在pH 5.5时,色胺酮胶束与色胺酮的细胞毒性相近表明胶束可响应肿瘤细胞内的低pH值成功实现药物释放。结论:胶束化色胺酮不仅能有效改善色胺酮的溶解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而且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肿瘤靶向前药。  相似文献   

5.
青黛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十字花科植物靛青制成的青黛中,除了已知的靛蓝及靛玉红外,分离到四种化学成分,其中一种为色素成分,通过光谱分析及化学裂解,证明此成分的化学结构为6-吲羟-吲哚并[2,1b]喹唑啉酮-12,即青黛酮,并以吲哚酚与色胺酮缩合合成了青黛酮。其余三种成分鉴定为正-廿九烷、吲哚醌及色胺酮。  相似文献   

6.
【背景】色氨酸脱羧酶在自然界有高度特异性,行使催化色氨酸为色胺的功能。一个色氨酸脱羧酶BaTDC参与南海海绵共生菌Bacillus atrophaeus C89次级代谢产物bacillamides的生物合成过程。【目的】探究BaTDC酶学特征和底物谱,建立体外合成色胺衍生物的方法。【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揭示BaTDC在进化中的地位。在温度梯度和pH梯度下进行酶反应,利用不同的色氨酸衍生物为底物,通过HPLC和UPLC-MS检测酶反应过程,表征BaTDC活性。【结果】系统发育分析显示BaTDC与肠道菌Ruminococcus gnavus亲缘关系相近。纯化重组BaTDC的最适温度为40?45 °C,最适pH值为8.0。BaTDC可以催化羟代色氨酸和卤代色氨酸包括4-氟色氨酸和5,6,7-氯色氨酸及4-溴色氨酸,得到相应的卤代色胺衍生物和血清素。【结论】本研究分析了BaTDC的特性,发现BaTDC表现出宽泛的底物耐受性,可为前体喂养或定向生物合成新型药用色胺衍生物和下游复杂天然产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色氨酸脱羧酶在自然界有高度特异性,行使催化色氨酸为色胺的功能。一个色氨酸脱羧酶BaTDC参与南海海绵共生菌Bacillus atrophaeus C89次级代谢产物Bacillamides的生物合成过程。【目的】探究BaTDC酶学特征和底物谱,建立体外合成色胺衍生物的方法。【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揭示BaTDC在进化中的地位。在温度梯度和pH梯度下进行酶反应,利用不同的色氨酸衍生物为底物,通过HPLC和UPLC-MS检测酶反应过程,表征BaTDC活性。【结果】系统发育分析显示BaTDC与肠道菌Ruminococcusgnavus亲缘关系相近。纯化重组BaTDC的最适温度为40-45°C,最适pH值为8.0。BaTDC可以催化羟代色氨酸和卤代色氨酸包括4-氟色氨酸和5,6,7-氯色氨酸及4-溴色氨酸,得到相应的卤代色胺衍生物和血清素。【结论】本研究分析了BaTDC的特性,发现BaTDC表现出宽泛的底物耐受性,可为前体喂养或定向生物合成新型药用色胺衍生物和下游复杂天然产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色胺酮(Tryptanthrin)和Phaitanthrin A是药用植物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蓼蓝(Polygonum tinetoriumL.)、菘蓝(Isatis tinctoria L.)的生物碱有效成分。本文以卤代色胺酮:8-溴色胺酮(1)和8-碘色胺酮(2)为底物,在溶剂热条件下,一步合成8-Br-Phaitanthrin A(3)和8-I-Phaitanthrin A(4),通过~1H NMR、~(13)C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化合物3、4的结构和手性构型。光谱法和凝胶电泳法研究表明,两个卤代Phaitanthrin A均对DNA具有较强的切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色胺酮对结扎冠状动脉所致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心肌病理和心肌中COX-2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致心肌缺血模型,色胺酮0.10、0.20、0.30g/kg灌胃给药21天后,观察色胺酮对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心肌病理和心肌组织COX-2蛋白的影响.结果①色胺酮0.10g/kg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舒张的顺应性,表现为左心室内收缩压、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②0.10g/kg色胺酮对结扎冠状动脉所致心肌缺血大鼠能明显减轻心肌变性,心肌纤维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③色胺酮明显抑制缺血心肌组织中COX-2蛋白,其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结论0.10g/kg色胺酮对大鼠结扎冠状动脉所致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改良了神经致幻型毒菌活性色胺类物质的比色检测方法。利用白灵菇子实体的稀醋酸提取液替代水作为空白对照,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筛选到了不使用硫酸的显色剂配方,降低了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探讨了改良的比色法在毒菌活性色胺类物质半定量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毒菌总活性色胺类物质的半定量检测;结合薄层层析法,还可以用于特定毒素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色胺酮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用3%DSS自由饮用7 d诱导昆明种小鼠UC模型,灌胃125 mg/kg柳氮磺胺吡啶作为阳性对照,色胺酮组以78 mg/kg水溶液灌胃给药,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的体征,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IL-8、IL-10、IL-1β和TNF-α水平变化;每组收集5个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采用细菌的16S rRNA进行V4-V5区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色胺酮和阳性药干预后,DAI评分表明小鼠体征有所改善,HE染色显示UC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有一定程度修复,炎性细胞减少;ELISA检测显示小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下调,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上升;测序后菌群物种注释及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色胺酮干预后UC小鼠失调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菌群多样性有一定程度回调,菌群结构向正常状态恢复;肠道菌群LEfSe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CG_003、Sellimonas、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Tyzzerella丰度可能与色胺酮对UC治疗作用相关。结论色胺酮治疗UC小鼠后,小鼠体征、结肠组织病理结构、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等结果均表明色胺酮对UC小鼠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为色胺酮抗UC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色胺酮对哮喘豚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NO、NOS浓度的影响.方法:将初筛合格的48只豚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组(A组)、慢性模型对照组(B组)、色胺酮高剂量组(C组)、色胺酮中剂量组(D组)、色胺酮低剂量组(E组)和阳性对照组(F组).采用磷酸卵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加雾化吸入激发的方法复制豚鼠哮喘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色胺酮和地塞米松治疗.测定各组豚鼠肺部组织、血清及肺泡灌液(BALF)中NO和NOS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B组相比,C、D、E、F组血清中NO和NOS浓度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肺组织中NOS表达呈阴性;C、D、E、F组BALF中NO浓度较B组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色胺酮可降低哮喘豚鼠血清中NO和NOS水平,降低BALF中NO水平,可能对哮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红花籽粕的乙醇提取物为原料,通过比较D312、860021、DM131、LK002、LK001及XDA-1等六种大孔吸附树脂对5-羟色胺衍生物的静态吸附与解吸性能,以最大吸附量和解吸率为指标进行考察,XDA-1的吸附解吸综合效果最佳.通过HPLC-MS鉴定分析,红花籽粕中几种主要5-羟色胺衍生物分别为阿魏酰5-羟色胺、N-(p-香豆酰)5-羟色胺、N-(p-香豆酰)色胺β-D-葡萄糖苷和N-阿魏酰色胺β-D-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密码子—反密码子之间的“最适缔合能”值(-42.0千卡/摩·硷基对),及其可能的粗调和细调机制。密码子—反密码子之间的“最适缔合能”是翻译顺序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研究“最适缔合能”及其调节是很重要的。为了讨论密码子—反密码子之间的“最适缔合能”,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们之间的缔合能,进而求出“最适缔合能”。Poltev 和 Sukhorukov 对三联体之间的缔合能进行了计算(表1)。由表1可见,若两条链  相似文献   

15.
利用真空渗入法在烟草植物叶片中表达异胡豆苷合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胡豆苷合酶为萜烯类吲哚生物碱合成代谢途径初始反应步骤的关键酶,它催化色胺(tryptamine)和裂环马钱子(secologanin)缩合生成异胡豆苷的反应,应用真空渗入法将异胡豆苷合酶的编码基因标定在烟草植物不同亚细胞区室内进行表达,它的体外酶活性分析采用接荧光法检测色胺在反应体系中的消耗,Western印迹和酶活性测定表明,通过真空渗入法异胡豆苷合酶可在烟草植物叶绿体,液泡和内质网中功能性表 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前驱避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还不理想,本研究从单个萜类驱避化合物分子与不同种类引诱气味分子同时相互缔合的角度入手,通过理论计算探究该缔合与蚊虫驱避作用的关系,从而为驱避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新认识。【方法】利用Gaussian View 4.1和Gaussian 03W软件构建和优化萜类驱避化合物单体、单体与引诱物L-乳酸及氨分子同时缔合后三分子缔合体的结构,获得其最低能量结构和缔合能;通过程序Ampac 8.16将前述结构导入到程序Codessa 2.7.10,计算各类结构描述符;再利用Codessa 2.7.10的启发式方法得到一系列缔合体结构描述符与驱避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并通过转折点确定、模型验证后确定最佳定量关系计算模型。【结果】三分子缔合的缔合能基本上在20~50 kJ/mol的范围,所得最佳三参数定量计算模型的R2值为0.9098,包含的3个结构描述符分别是三分子缔合体的maximum nucleophilic reactivity index for a C atom,topographic electronic index (all bonds) [Zefirov’s PC]和exchange energy + e-e repulsion for a H-O bond。【结论】萜类驱避化合物分子可同时与2个不同种类的引诱物分子发生缔合作用,该缔合作用符合氢键的能量基本特征;缔合体的碳原子最大原子核反应指数、所有键的拓扑电子指数、氢氧键电子间交换互斥能对驱避活性影响显著。这些结果初步说明萜类驱避化合物与引诱物三分子缔合作用确实存在,且该缔合作用对驱避活性具有显著影响,这为驱避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异胡豆苷合成酶(strictosidine synthase,STR)是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的一种关键酶,将色胺(trypamine)和裂环马钱子(secologanin)耦合成为吲哚生物碱的前体化合物异胡豆苷。将异胡豆苷合成酶标定在烟草植物不同的亚细胞区室-叶绿林、液泡和内质网中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STR酶活性的测定,表明STR在叶绿体,液泡和内质网中有效表达。STR体外酶活性分析采用间接荧光法检测色胺在反应体系的消耗。STR的酶活性分析表明了STR在烟草中不同的亚细胞区室得以活性表达。分离纯化转基因烟草的叶绿体,通过对其分离的不同部分的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确定了将STR正确标定在烟草的叶绿体中表达。  相似文献   

18.
色胺酮(Tryptanthrin,Try)是重要的天然吲哚喹唑啉类生物碱,本文首次合成了2,8-二溴色胺酮(BrTry)及8-碘色胺酮(I-Try),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以G-四链体DNA为靶点研究其作用机制。化合物与BEL-7404、Hep G2、NCI-H460、T-24等四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和HL-7702正常肝细胞株的毒性实验表明,Br-Try和I-Try表现出比Try的抗肿瘤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而对正常细胞毒性减弱的结果。Br-Try对BEL-7404、NCI-H460和T-24肿瘤细胞株表现出比Try和顺铂更强的抗肿瘤活性,IC50值在7.08~9.68μM,而I-Try只对Hep G2细胞株表现了比Try和顺铂增强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5.78±0.33μM。初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三种化合物与G-四链体DNA有较强作用,以Br-Try最强。  相似文献   

19.
异胡豆苷合成酶在烟草亚细胞区室的表达(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胡豆苷合成酶 (strictosidinesynthase,STR)是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的一种关键酶 ,将色胺 (tryptamine)和裂环马钱子 (secologanin)耦合成为吲哚生物碱的前体化合物异胡豆苷。将异胡豆苷合成酶标定在烟草植物不同的亚细胞区室———叶绿体、液泡和内质网中表达 ,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STR酶活性的测定 ,表明STR在叶绿体、液泡和内质网中有效表达。STR体外酶活性分析采用间接荧光法检测色胺在反应体系的消耗。STR的酶活性分析表明了STR在烟草中不同的亚细胞区室得以活性表达。分离纯化转基因烟草的叶绿体 ,通过对其分离的不同部分的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确定了将STR正确标定在烟草的叶绿体中表达。  相似文献   

20.
骆甲  王型力  孙志超  吴迪  张玮  王正加 《遗传》2018,40(6):467-477
环状RNA (circRNA)是一类由mRNA前体经反向可变剪切而来的共价闭合且保守的单链转录本,通过miRNA海绵功能、干扰可变剪切、结合蛋白等方式调控源基因及线性mRNA的表达。测序结果显示,circRNA广泛存在于不同的植物体内,通过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以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参与花发育、果实成熟、逆境响应等多个生命过程,在植物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circRNA的形成机制、鉴定方法、数据库、表达模式以及潜在的生物学功能,通过与动物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概括了植物circRNA的结构特征和调控潜能,以期为植物circRNA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