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是传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肥胖也会增加患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脂肪组织与血小板反应性增加和高凝状态形成以及纤溶功能降低等存在着重要联系。脂肪组织还是一个高度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其表达和分泌具有重要功能的脂肪因子和脂质代谢物参与调控全身代谢。深入地了解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将有助于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精准的治疗。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功能失调在血小板反应性和动脉血栓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小板有参与止血和形成血栓的重要功能,与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关系密切。本文以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血小板基因多态性和血小板药物为重点,介绍近年来在基础与临床两方面血小板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3.
嵌合水蛭肽的构建与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成形术或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等因素所致血管壁损伤而引起的血栓形成过程中 ,血小板的激活和凝血酶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 ,抗血小板和抗凝是治疗血栓的两个重要方面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 Ⅲa受体拮抗剂 ,如含Arg Gly Asp(RGD)序列的多肽 ,在临床上已显示了良好的抗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当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提出了一些学说。不管提什么学说,研究血小板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都是重要的。宏观的动物实验证实了一定数量的、机能正常的血小板是形成粥样病变及动脉血栓的必要条件,亚细胞水平的研究揭示了血小板的奥秘行径;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物的形成,往往扰乱微循环而引起致命的危害。这说明了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密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的血小板机能,往住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康口服液(双歧杆菌、乳酸链球菌、人参、茯苓、黄芪等)对微动脉(A)、微静脉(V)及微静脉血流速度(v)的作用和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体微循环实验观察微生态制剂益康口服液对正常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利用大鼠体外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血流旁路法形成血小板血栓,观察益康口服液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益康口服液能明显扩张微动脉、微静脉,明显加快微静脉血流速度;提示其具有较好的改善微循环作用。结论:益康口服液能够抑制大鼠血栓的形成,提示其具有抗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6.
Bio-Technology General Corp.(New York,NY)计划开展一种新产品的临床实验。这种药物取名VCL,是大肠杆菌产生的Willebrand因子(vWF)结合区的重组片段,被用于防止血栓溶解后的动脉再栓塞。vWF是一种血浆蛋白,它附着于损伤动脉的内皮上。当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Ⅰβ(GP-Ⅰβ)受体与vWF结合时,血小板即与损伤部位结合。作为vWF结合区的VCL则成为GP-Ⅰβ受体的拮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血栓弹力图监测血小板抑制率的情况下,调整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用量,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发血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例支架内亚急性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1例支架内亚急性血栓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调整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用量,达到满意血小板抑制率,患者症状消失。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用量,可达到令人满意的血小板抑制率,并防止出血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8.
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SIPA)对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激光散射浊度法的测量原理,在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LG—B—190红细胞变形/聚集测试仪的基础上,经改进研制成功了测定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实验装置;该装置能方便地控制剪切率与剪切时间,并能连续记录血小板在剪切过程中的聚集情况。是研究SIPA的机理及抗SIPA的机理及抗SIPA药理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蕲蛇酶对动物实验性血栓的防栓和溶栓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刘广芬  王晴川 《蛇志》1997,9(3):2-5
采用大鼠颈动脉-颈外静脉回路循环形成的血小板性动脉血栓,用兔脑粉浸出液诱导的大鼠下腔静脉血栓以及用凝血酶诱导的兔耳缘静脉血栓,作为实验性动脉及静脉血栓模型,并分别用阿斯匹林和尿激酶作为阳性对照药,以观察蕲蛇酶对血栓形成的影响。不同剂量的蕲蛇酶(600,300和150μg/kgiv)能使大鼠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减少,并呈量效关系。蕲蛇酶对家兔耳缘静脉血栓形成亦表现抑制作用并促进血栓消褪。300和600μg/kg对家兔已形成的动脉和静脉血栓,能促使消褪,提示蕲蛇酶亦有溶栓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奎山  闫宛春 《蛇志》2000,12(1):62-62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 ,动脉硬化与动脉和静脉老年变化加重 ,周围血管性疾病日益增加 ,四肢动脉和静脉疾病也不少见。 1 993年 1月~ 1 997年 6月 ,我们根据蕲蛇酶具有祛纤、降粘、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和高压氧治疗可提高组织氧含量效应。用蕲蛇酶加高压氧治疗老年周围血管疾病 31例 ,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1例患者中男 2 3例 ,女 8例 ,年龄最大 84岁 ,最小 60岁。病例均经彩超检查证实 ,血栓部位在髂、股静脉者 1 4例 ,大隐静脉血栓 9例 ,血栓后综合征 6例 ,月国、胫前动脉闭塞症 2例。发病情况 :1 4例…  相似文献   

11.
王惠平  刘航 《蛇志》2000,12(3):74-75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3例慢性ITP患者行脾动脉灌注长春新碱(VCR)加脾动脉栓塞术,观察术后临床症状及血小板计数,结果3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上升,随诊6-8个月以上仍稳定于正常水平,无感染发生,结论脾动脉灌注VCR加栓塞治疗慢性ITP疗效,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蛇毒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蛇毒(TMV)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狗、家兔、豚鼠)血小板的活化,发生聚集。血小板聚集强度与加入TMV的量有关。豚鼠血小板对TMV最为敏感,TMV引起豚鼠、家兔、狗和人的血小板聚集的最低剂量分别为0.6、12.5、2.0、2.0μg/ml。EDTA抑制而肝素不影响TMV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TMV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伴有5羟色胺的释放,引起家兔血小板5羟色胺最大释放(72%)的TMV剂量为100μg/ml。TMV还可以诱导血小板血栓恶烷A_2的形成。阿斯匹林能阻断TMV诱导的血栓恶烷A_2的生成,但并不抑制TMV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提示TMV可能通过不依赖于血栓恶烷A_2的途径活化。初步结果表明TMV是研究血小板生理机制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3.
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迄今为止尚未明确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血小板上的一种受体GPIbα,在血栓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GPIbα通过与凝血酶和VWF的结合而激活血小板,是促成血栓的形成的主要途径;结合位点位于GPIbα的265-288残基区域,并受到其他区域的调节。其他途径,如GPIbα的膜外功能区脱落形成s GPIb,同样也会对血栓的形成造成影响。体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如PARs、ADAM-17和14-3-3ζ等,会对GPIbα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并最终影响了血栓的形成。本文主要对目前基于GPIbα受体的血栓形成研究成果,对GPIbα的结构、功能和介导血栓形成的机制作一综述,期望对血栓形成和治疗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顾娜妮 《蛇志》1998,10(2):18-19
目的通过治疗银屑病50例临床观察,探讨部分病例未能治愈与机体对蝮蛇抗栓酶产生耐受性原因分析。方法用蝮蛇杭栓酶0.75IU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治疗前、后及各疗程间监测血小板计数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变化。结果药效消失后,血小板计数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超过治疗前水平。结论该类药物治疗其他血栓性疾病可将血小板计数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作为药效消失及耐受性产生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蕲蛇酶对大白鼠和家兔实验性脑血栓的溶栓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广芬  王晴川 《蛇志》1997,9(3):6-8
采用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P)加肾上腺素(Ad)从家兔颈内动脉或大白鼠颈总动脉注入,以形成脑血栓,2h后各组动物分别从静脉给予不同剂量蕲蛇酶(150、300和600mg/kg),阳性对照药潘生丁(10mg/kg)及空白对照生理盐水(1ml/kg)。以脑组织对伊文思蓝通透性改变及脑组织切片计算血栓数目为指标,判断蕲蛇酶对血栓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蕲蛇酶组对大鼠或家兔的实验性脑血栓均比生理盐水组血栓消褪加快,形成的血栓数目减少,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亦明显减少;潘生丁组亦显示促血栓消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影响。方法:79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替罗非班 PCI,34例)和对照组(直接PCI,45例)。观察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冠状动脉内血栓和使用替罗非班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于术前应用替罗非班使PCI术前梗死相关血管(IRA)内血栓存在比例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有增多趋势(P>0.05)。结论:早期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以明显减少STEMI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联用蝮蛇抗栓酶和前列腺素E1局部血管内注射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观察党雷张玉敏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科郑州4530003蝮蛇抗栓酶(Stave)和前列腺素E1(PGE1)联用,血管内注入,治疗下肢动脉血栓18例,疗效满意,无任何副作用。报告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18.
血链球菌是早期定植在口腔内的细菌之一,也是口腔内的常驻菌.血链球菌作为牙周有益菌对大多数牙周可疑致病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主要机制为产生过氧化氢和血链素.由于各种原因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机制为血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使血小板产生黏附、聚集,其在血小板表面的结合位点在血小板膜糖蛋白Ib附近.单核细胞在血链球菌的刺激下表达大量的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大鼠自体血栓,在开放翼腭动脉( pterygopalatine artery,PPA)的情况下堵塞其大脑中动脉,造成大脑中动脉远端供血区的脑梗死模型。方法开放PPA,结扎颈外动脉( 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将栓子通过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血流将栓子冲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远端,造成梗死模型,按Bederson评分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TTC染色确定梗死体积。结果两手术组模型比较,评分均升高,且出现白色梗死区,经统计检测分析无明显差异。结论开放PPA大鼠自体血栓制造脑梗死模型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从体内引流出体外进入人工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经人工心泵将血液输送到动脉系统进行组织灌注,维持机体生命。此过程使全身的血液与氧合器(?)(?)管道等异物接触,会引起血小板、纤维蛋白的聚集;体外循环装置中脱落的异物粒屑、去泡剂油滴以及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碎屑、心腔内血栓等都可能进入体内造成不同程度的栓塞,危害重要脏器的功能,因此,众多学者越来越重视体外循环中微栓过滤器的应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上海长海医院与宁波海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究设计制造的H—2型动脉端微栓过滤器是借鉴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特点,设计的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