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园艺场旧石器地点发现于2016年6月,次年5月复查。文化层埋藏于蒙阴县蒙阴街道办、东汶河南岸低山冲沟西北面的阶地中,在夹杂角砾的浅黄色砂质黏土层中及地表发现石制品43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残片。石料均采自附近河流阶地底部砾石层。剥片与石器修理均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制品为小型和中型;石器包括刮削器和凹缺刮器2类,加工方向颇具特色,多为反向及转向;刮削器是主要类型。地貌与地层对比可知,石制品埋藏于上更新统地层中,推测遗址时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百色田东百渡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光茂  林强  黄鑫 《人类学学报》2010,29(4):355-371
百渡遗址位于右江南岸,广西田东县附近, 在2002年发掘了700m2, 出土约1500件石制品。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砾石、石锤、石核、石片、断块和碎片; 原料均为砾石, 岩性以砂岩为主; 石核包括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三种; 打片和加工石器均以锤击法为主, 单面加工; 石器类型有砍砸器、手镐、刮削器。从石制品的特征和组合看, 该遗址既是古人类的石器制造场所, 又是生产、生活的地方。其石制品与百色盆地第4级阶地网纹红土中的石制品有一定的差别, 表现出比较进步的性质。通过地质、地貌和出土遗物的对比分析判断, 遗址的年代可能为中更新世后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1978年9月在江苏省东海县山左口公社大贤庄附近发现的石制品。石制品主要以石英岩砾石为原料。全部标本均采自大贤庄附近的山坡地表。采集品中有:石核(单台面、双台面、多台面及船底形石核)、石片、石锤、砍砸器(包括用石片制成或用石核制成者,单向加工或交互加工)、刮削器(单刃与双刃)、圆头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加工较为简陋,大部分为一般的特点,在进一步确定时代上意义较小,唯船底形石核较有意义。这批标本虽然脱了层,但在调查中未见到陶片或磨光石器,推测其时代有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稍晚。  相似文献   

4.
2016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河南三门峡地区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在灵宝窄口水库周边发现旧石器地点8处、石制品74件及少量动物化石;石制品中有47件出自地层。石制品主要埋藏在黄土堆积和河流相堆积中,原料以石英岩为主,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等。石核包括单台面石核、双台面石核、盘状石核和多台面石核;石片以锤击石片为主;石器主要为刮削器和砍砸器,也有似手斧和凹缺器等。从技术和类型上判断,该地区的石器工业属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普遍存在的石核-石片工业。石制品多出自黄土-古土壤条带L11~S5之间,年代范围为0.99~0.48 MaBP,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本次调查成果表明,该地区具有发现更多、更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开展深入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查哈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地处松嫩平原西缘的嫩江右岸。本文以2018年在查哈阳农场太平湖管理区第八作业区东北的E2地点试掘的石制品为研究对象,从石核的剥片和石器修理的角度对石制品进行技术分析。石核、石片以及石器分析显示,E2地点存在两种剥片技术体系:一是简单剥片技术体系,该技术不存在剥片前对核体的预制过程,以片状石核、大量不规则的石片以及修理程度较低的石器为代表;二是系统剥片技术体系,该技术以剥离石叶(长石片)为最终目的,存在剥片前对核体“几何组织结构”的修型、预制现象,同时伴随台面的预制修理。E2地点的石制品技术分析,可为嫩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业面貌的揭示和技术变化的探讨提供新的材料与线索。  相似文献   

6.
昂昂溪新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星 《人类学学报》1988,7(1):84-88
本文记述了黑龙江昂昂溪附近大兴屯地点的再调查结果:新发现了两种哺乳动物化石、两个新类型的石器和1件骨制品,为研究该地点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太子陵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孙各庄乡清太子陵东侧冲沟西面的黄土台地中,在其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58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选择地点附近的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之末或全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8.
周口店第15地点剥片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0,19(3):199-215
通过对周口店第 1 5地点出土的石核与石片的形态和技术特点的研究 ,本文发现该地点的石片主要由锤击法剥片产生。砸击法的应用已退居辅佐和陪衬的地位。这与周口店第 1地点在剥片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第 1 5地点石核的形态特征显示两种锤击剥片方式曾应用于该地点 :多向剥片和双向交互剥片 ,表明生活于该地点的古代人类能够成熟而系统地用锤击技术开发利用脉石英材料 ,并可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方式生产石片加工石器。该研究认为第 1 5地点的石制品中不存在真正的勒洼娄瓦技术产品。在打片时石器制造者偶尔对石核的工作面进行修理 ,但对台面则基本不做修整 ,直接打片。  相似文献   

9.
惊人的发现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是中外闻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1954年发现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成为我国古人类演化和古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最近,在丁村以东七公里的群山中,我们新发现了一处巨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场,其规模之大,石器之丰富,远远超过了山西怀仁鹅毛口和太原古交的两处石器制造场。过去十年中,考古工作者在丁村附近发现了早于和晚于丁村文化的一系列旧石器地点,表明丁村遗址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的文化遗存。从石器出土的丰富程度来看,我们一直推测丁村附近可能有  相似文献   

10.
陕西蓝田公王岭及其附近的旧石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所野外队今年夏天在陕西蓝田公王岭工作期间,从猿人地点及其附近得到一些旧石器,兹报告如下: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层中的旧石器从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地点发掘所得的旧石器有:刮削器2件,石片1件,石核4件,均发现于含蓝田猿人化石的中更新统下部堆积中。石器与猿人头骨化石分别属于同一套古土壤剖面的 A 层(粘化层)和 B 层(淀积层),因此现有石器都比猿人头骨化石的位  相似文献   

11.
汉中盆地梁山龙岗寺遗址地处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是我国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地点群。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位于汉江右岸第四级阶地之上。2014年2~6月,为了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和龙岗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从根本上廓清龙岗寺旧石器遗存的石器工业面貌,我们对该地点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6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4441件。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原料为来自于遗址附近河流阶地及河漫滩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火成岩次之,石英岩、细砂岩和燧石等偶有使用。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存在少量砸击技术产品。石制品尺寸以小型为主。工具类型主要是以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刮削器,有少量的尖状器和雕刻器。石器加工方向多为正向或反向。从出土石制品的情形看,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的面貌更接近于更新世期间华北地区常见的小型石片和修理小石片工具为主体的石器工业类型,这与以往对汉中盆地旧石器工业面貌为华南砾石石器传统的认识有较大的差距。遗址相关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工作表明,龙岗寺第3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堆积形成于距今120~70万年间,属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阶段。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及其出土的石制品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汉中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地层埋藏状况、遗址年代和石器工业内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李宣民 《人类学学报》1992,11(2):126-133
本文记述了桃花溪动物园地段整治工程发现的旧石器。这批标本发现于灰白色砂层中,石制品粗大,其性质与资阳B地点者相似。类似石器在附近已多处发现,其时代暂定为旧石器时代较晓阶段。  相似文献   

13.
今年4、5月份,贵州省108地质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在贵州省威宁草海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工作。于5月初在东山公社王家院子附近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 该地点位于威宁草海盆地的东南,堆积物是由2米左右的湖沼相交替沉积所组成,基岩是石炭纪灰岩。 在地表下约50公分有一层菱铁矿,在该层找到打制石器和石片共40余件。共生的动物有剑  相似文献   

14.
王庄2号地点、吴家外地点和岳沟1号地点位于丹江口库区淅川县。2009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这3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每个地点发掘面积100 m2,获得石制品数量分别为13件、33件、13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工具等多种类型。3个地点的原料均属就地取材,与各自所在区域的砾石原料构成有关,从原料选择上能看出古人类的有针对性选择。石器分析显示,3处地点的剥片技术均为硬锤直接锤击法,王庄2号地点和吴家外地点的石器大小、质量、石器面貌与南方砾石工业更接近,而岳沟1号地点则与北方石片石器技术面貌相似,表现出中国南北方主工业类型过渡的特点,为研究晚更新世古人类在汉水流域的适应生存、开发过程提供了一批资料。  相似文献   

15.
李罡  任雅鹏  李猛 《人类学学报》2020,39(3):357-366
2016年夏在枣庄市山亭区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新地点4处,分为两种堆积类型:一种为山前洪积褐土及其中的砂质条带(外峪子、马头、马窝地点),另一种系山前坡积棕黄色粉砂土(方山地点)。前三处地点(Waiyuzi, Matou, Mawo)属细石器传统,方山地点(FS)为使用砸击技术的小石器传统。调查共获得161件石制品,其中近1/3采自地层之中。类型包括石核/细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残片;石料均采自附近山体中岩脉,主要是石英和燧石;4处地点均存在砸击技术,其中方山地点砸击技术表现尤为突出;石制品均以小型占绝大多数;石器包括刮削器、雕刻器和凹缺刮器,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由地貌与地层对比可知,石制品埋藏于上更新统地层中,遗址时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6.
丁村25:90地点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94,13(3):209-222
此次研究的丁村54:90地点的石制吕计171件,以大、中型为主,尤其是石器,大型者占石器总数的83.33%,在有刃类石器中,复刃多于单刃是其另一特点。54:90地点与54:100地点距离很近,高程相仿,两者的石制品差异显著,是有特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方启  陈全家  卢悦 《人类学学报》2012,31(4):344-354
2010年3月—5月,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库区北泰山庙2号旧石器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00㎡, 地层堆积由上至下分为3层。第①层是黑褐色黏土层, 为耕土层, 发现石制品90件。第②层是黄褐色黏土层, 出土石制品21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器; 断块占一半多; 石器仅3件, 均为刮削器。第③层是红褐色黏土层, 出土石制品48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器; 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手斧和手镐等类型。各层石制品原料的种类基本一致,都以石英为主。石器工业的特点是, 以砾石及其大石片为毛坯, 简单加工的重型工具为主要类型。结合与附近其他类似地点的地层及石制品特征对比推断, 第③层与第②层的时代可能从中更新世延续至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8.
丁村54:90地点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94,13(3):209-285
此次研究的丁村54:90地点的石制品计171件,以大、中型为主,尤其是石器,大型者占石器总数的83.33%,在有刃类石器中,复刃多于单刃是其另一特点.54:90地点与54:100地点距离很近,高程相仿.两者的石制品差异显著,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陕西蓝田公王岭猿人地点1965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的发掘工作是由吴汝康教授指导,在公王岭北坡西段和西坡北段进行的,从4月底开始到7月中旬结束。参加发掘的人除本文作者外,还有本所的王兴珍、马恒山和孙文书以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魏京武、张瑞苓同志。通过这次发掘,我们有机会比以往详细地观察了猿人地点的地层,得到了一些与猿人化石同时的石器以及以往工作中从未得到过的许多小哺乳动物化石。此外,我们还在公王岭附近作了一些调查,得到一些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20.
丹江口库区双河一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双河镇,埋藏于丹江左岸第三级阶地棕红色黏土层中。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对该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00m2,出土石制品225件。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裂片等。古人类选择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岩性以石英岩为主;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中小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砾石为毛坯,砍砸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在砾石一端采用锤击法加工而成。石制品特点显示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因素,同时石制品组合中出现了片状毛坯加工的尖状器。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地点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